电影《屈原》屈原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电影《屈原》屈原的主旨思想是什么?,第1张

屈原的主要思想倾向 楚民族文化 楚民族精神 爱楚国 忠楚君 殉道精神,爱国情怀,国灭光复无望,岂能苟活。

屈原具体思想及情怀根据:

战国时期的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距秦始皇统一中国约百年前),在楚国某地,为楚国南后郑袖(朱虹饰)修建行宫的奴隶们,不堪忍受官兵的欺压和宰割,杀死监工的士兵,集体暴动逃跑。消息传到王宫,南后和楚怀王(李清饰)暴跳如雷,下令缉拿、追杀逃跑的奴隶。

楚国大夫、左徒屈原(鲍方饰)出使齐国归来,启禀楚怀王:齐国已经同意与楚国结为联盟,共同抵御秦国。但王宫里的奴隶主贵族大臣们则对联齐抗秦说三道四,甚至公开反对,主张与秦国媾和,以求得平安。屈原据理力争,严厉驳斥了奸臣们的谬论,坚决反对向秦国卑躬屈膝。

在屈原的府邸,侍女婵娟(鲍起静饰)自弹自唱着屈原赞颂橘子的诗作《橘颂》。屈原循声而来,默默地注视着婵娟。婵娟深深被橘子的品格所感动,也更加崇敬忠贞爱国、一心为民的屈原。屈原还将书写的《橘颂》送给弟子宋玉(翁午饰),勉励他在这大波大澜的年代,应象橘树一样独立不倚,保持品节。

南后的儿子、公子子兰与一帮贵族子弟,以奴隶的生命为赌注,让斗奴们拼搏厮杀。斗奴乌亥(侯沛文饰)与大柱情同手足,但子兰却让二人决斗。搏击中,乌亥失手刺伤大柱,乌亥痛心不已。但子兰强令乌亥杀死大柱,以赢下赌局。面对公子贵族的灭绝人性惨无人道,乌亥抓起大柱的戟投向看台上的公子贵族们。大柱将乌亥托举攀出决斗场逃跑,自己却被官兵们杀死。

乌亥逃进屈原府邸,被婵娟藏了起来。子兰派官兵闯进屈原府邸搜查,被屈原斥退。夜深人静后,屈原让乌亥换装连夜逃走。谁知乌亥刚出大门,就被埋伏的士兵们杀死。

屈原按捺不住悲愤之情,挥笔写下变法主张,建议废除奴隶制;限制王族特权;结盟练兵;联合齐国,共同抗击秦国。屈原的主张惹恼了南后,南后与奸臣们勾结,企图让屈原当专门教授公子子兰的太傅,并想借机剥夺屈原的左徒之职。但屈原识破了南后的阴谋,严词拒绝拂袖而去。

秦国丞相张仪(张铮饰)来到楚国,先以私人身份找到屈原,想说服屈原解除楚国与齐国联盟,转而与秦国和好,遭到屈原的明确拒绝。张仪进宫与南后勾结,设法离间大王与屈原的关系,让大王疏远屈原,进而说服大王放弃与齐国结盟,不再对抗秦国。凶狠阴险的南后,遂与张仪一唱一和,并授意上官大夫靳尚(吴景平饰)等造谣诬陷屈原。张仪对楚怀王说:如果楚国解除与齐国的联盟,秦国愿意割让土地六百里答谢楚国。屈原历陈楚国与齐国结盟之重要,并严厉斥责张仪口蜜腹剑。屈原的主张遭到南后和以靳尚为首的奸臣们的强烈反对。奸臣们还诬陷屈原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甚至把大王都不放在眼里。楚怀王听了大怒,下令撤掉屈原官职,驱逐出城,永远不得进宫。

被贬为庶民的屈原再也无权参与国家大事,但他仍牵挂着楚国的安危。当地百姓纷纷来看望屈原,期盼着他能东山再起为百姓做事。楚国解除了与齐国的盟约,楚怀王派大臣赴秦国接收秦国赠送的地。但当时在楚国信誓旦旦的张仪却矢口否认,并将楚国使臣戏弄一番。之后,秦国又出兵讨伐楚国,杀死8万楚兵,活捉楚军大将,并攻占楚国都邑郢。楚怀王方知上当,悔恨当初不听屈原之言,只好再请屈原出山主持变法。但屈原来到都邑王宫,南后却不许他面见大王,而是以大王名义将屈原贬为三闾大夫,即日离京上任,此后不得再问国事。记得在炎黄财经有看到过。

在屈原遭受打击贬斥的日子里,婵娟一直跟随身边,精心照料。宋玉则在屈原再次遭到贬斥后,卖身投靠南后,充当了南后的爪牙。屈原与贤达讨论时政、变法,被人告密。子兰亲自带人赶来,杀死多人,并抓捕了屈原。屈原在囚室里,忧国忧民,悲愤难抑,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天问,山河为之动容,天地为之震撼。南后郑袖密令父亲、太卜郑詹毒死屈原。郑詹带着毒酒来到东皇太一庙假意看望屈原,并劝屈原喝酒解忧。婵娟来到宫里寻找屈原,南后欺骗她:屈原掉进水塘淹死了。婵娟不信,但又无从查找先生的下落。后,婵娟在一位同情、崇拜屈原的汉北籍士兵的帮助下,找到了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的屈原。屈原见到婵娟非常高兴,把郑詹送来的酒送给婵娟解渴。婵娟从命一饮而尽,片刻就中毒倒地。屈原扶起婵娟,悔恨不已,婵娟却为能替先生而死而深感欣慰。婵娟中毒身亡,屈原深为婵娟的高尚品格所感动,把书写在丝帛上的《橘颂》覆盖在婵娟的遗体上。

屈原面对秦国的军事压力和楚国的政治腐败,极力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变法强国,进而统一中国。但是,屈原的正确主张却遭到南后郑袖以及奴隶贵族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和迫害,其治国的理想未能在楚国实现并遭来杀身之祸。在楚国被秦国毁灭,自己又无力回天的困境下,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作为政治家,未能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是他的遗憾,更是楚国的不幸;而作为爱国的伟大诗人,他的不朽诗篇《离骚》、《天问》等,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涉江》诗的主题思想是《涉江》写于流放途中,如诗题所示,记述渡江南下、由鄂渚入溆浦时的心情。作品所表达的是对时俗的愤慨和坚持理想、以身殉志的心志,是和《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虽解体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脉贯通的。

扩展资料

这首诗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一大段记行文字。这段文字描绘了沅水流域的景物,成为中国最早的一首卓越的纪行诗歌,对后世同类诗歌的创作发生了影响。诗中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诗歌一开始,诗人便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来表现自己的志行,以驾青虬骖白螭、游瑶圃、食玉英来象征自己高远的志向。最后一段,又以鸾鸟、凤凰、香草来象征正直、高洁;以燕雀、乌鹊、腥臊来比喻邪恶势力,充分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当前社会的深切感受。

表达作者对屈原沉痛悼念之情。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

在其《端午》诗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屈原的同情,同时更重要的是对那些昏君奸臣的抨击和鞭挞:“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表达了对屈原沉痛悼念之情和对昏君奸臣的鞭挞。

扩展资料

唐代: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文:

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自:自从。 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名平,字原。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 直臣: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简介: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 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 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 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 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 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 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

扩展资料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参考资料:

屈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31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