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借对白鹭平凡朴素美的赞美,表达什么?

作者是借对白鹭平凡朴素美的赞美,表达什么?,第1张

作者是借对白鹭平凡朴素美的讴歌,委婉地表达了对平凡、质朴的劳苦大众赞美的真情。

出自《白鹭》,作者郭沫若;黄昏的空中,偶尔可以见到白鹭在低低地飞,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白鹭》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白鹭》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2年,属于郭沫若第二创作高潮时期的作品。当时正值抗战第二阶段,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于1942年10月31日被迫辞去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职务,言行受到反动派的限制。

他说:“中国目前是最为文学的时代,美恶对立、忠奸对立异常鲜明,人性美发展到极点,人性恶也发展到极点”,“只等有耐心的,谦抑诚虔、明朗健康的笔来把它写出”。

所以他这个时期的杂文以爱国反奸为中心内容,赞颂爱国者的忠义,揭露卖国者的奸恶。

本文作者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抒发了作者对平凡中的高洁而朴素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白鹭》这篇文章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也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

《白鹭》是近现代诗人、作家郭沫若于1942年10月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语言优雅,蕴含深意,用词准确,语言质朴,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

郭沫若 (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省乐山客家人,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

在南国优美的田野中、明净清浅的小河边,一种常见的水禽被人尊为水边隐士、江田长者的白鹭,出没其间把乡居生活点缀得特别富有情趣。郭沫若以其特殊的观察力,对白鹭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

《白鹭》作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第二阶段,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当时是中国***党员,任国民党政府语言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以双重身份进行抗日。他说:“中国目前是最为文学的时代,善恶对立、忠奸对立异常鲜明,人性美发展到极点,人性恶也发展到极点。”

所以他这个时期的杂文以爱国反奸为中心内容,赞颂爱国者的忠义揭露卖国者的奸恶。《白鹭》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

扩展资料:

相关原文如下: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中的“韵”的意思是情趣风韵的意思,表现了白鹭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优雅美丽、朴实无华,表达了诗人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作者:郭沫若。

赏析:《白鹭》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

扩展资料:

在南国优美的田野中、明净清浅的小河边,一种常见的水禽被人尊为水边隐士、江田长者的白鹭,出没其间把乡居生活点缀得特别富有情趣。郭沫若以其特殊的观察力,对白鹭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78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