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主要作品有那些?

卢梭的主要作品有那些?,第1张

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说,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 "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 "锻炼他们的体格,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发展听觉。卢梭提出了感觉的具体方法,并把游戏、绘画、唱歌等活动看作是感觉教育的最好途径;此外,还提出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

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卢梭认为,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便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他提出,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后果法"。

3、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

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他说: "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他还指出,成人对儿童的指导要少,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

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适应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卢梭最推崇手工劳动,认为它最自由,最近于自然状态,最独立,不受他人束缚。总之,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

4、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卢梭指出,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同时,他指出,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的百科全书

简要评价:他的法的精神论连接了18世纪的理性主义和19世纪的历史主义,他的政体理论和分权理论是近代宪政的理论基石。

生平概述:18世纪上半叶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1689年1月18日出生于贵族家庭,1755年2月10日卒于巴黎。曾任律师、波尔多议会议长。从1728年起到奥、匈、意、德、荷、英等国作学术旅行,实地考察其社会政治制度和其他情况。1731年回国后专门从事著述。

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曾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公开承认上帝是世界的始因,认为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保养者”,但又认为世界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上帝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它的活动同样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他在自然神论外衣的掩盖下,揭露和批判了天主教会和僧侣的无耻罪行,指出了宗教世界观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猛烈抨击了宗教裁判所迫害异教徒的残暴行为,提出了各种宗教之间应该互相宽容、和睦相处、互不干扰、互相尊敬的主张。

孟德斯鸠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历史的命运归根结底要以个别政治活动家(主要是立法者)的意志为转移。他特别强调地理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他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是错误的,但却具有反宗教神学的性质,它企图证明: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不是由上帝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自然界本身的原因决定的。

孟德斯鸠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主张进行社会改革,建立以“开明君主”为首的君主制即君主立宪制,用三权分立的办法来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关于分权和法制的学说,对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相当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对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霍布斯

国籍:荷兰

年代:公元1583年至1645年

派别:自然法学

著作:《论海洋自由》、《战争与和平法》

主要思想: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国家学说;以自然法推演出国际法关系;主张主权在君。

霍布斯的自然法思想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而自然法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普遍法则,用来禁止人们毁灭自身或放弃保存生命的手段。

在主权方面,霍布斯主张主权在君,并认为主权者的权力也不受法律的限制,且不受他自己制定的法律的限制。与孟德斯鸠等人的分权主张不同,霍布斯认为构成主权的各项权力都是统一不可分的,他反对分权的主张,认为主权如果由几个机构分掌,就会使国家机能失调。他将国家分为三种政体,即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并认为君主政体最好,因为君主政体能避免内乱。霍布斯主张的是一种极端的专制主义,他将布丹的主权至高无上理论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到了主权者不服从任何权威的地步。霍布斯的著作涉及最多的是刑法,他是从对罪与恶的区别与联系中得出犯罪的概念的,他把属于道德范畴的“恶”与属于法律范畴的罪加以区别。关于犯罪的原因,霍布斯认为一切罪行都是来源于无知、谬误,来源于仇恨、*欲和贪婪等激情,虚荣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原因。关于罪行轻重的衡量,他认为应该根据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危害后果及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不同,区分各种犯罪程度的轻重,要参考犯罪的原因、后果、时间、地点和人物。他对刑罚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刑罚就是国家的统治者,根据人们对于法律的禁与令的作为与不作为,而对违犯法律的人所施加的一种痛苦,目的在于使他人知道违犯法律必受惩罚而守法。他把刑罚分为神罚和人罚二类。霍布斯是英国新兴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忠实代言人,尽管他有许多反复,但仍不愧为一位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斗士。

洛克

国籍:英国

年代:公元1632-1704

派别:自然法学

著作:《教育漫话》、:《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主要思想:国家权利的唯一合法源泉就是人民。

约翰洛克(Johe-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教育思想家,经验论哲学家、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分权论思想史上起到承上继下作用。

洛克认为,国家是人民为了保护其天赋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而以签订契约(实际上就是宪法)的方式成立的,其权利的唯一合法源泉就是人民,其职能是保护人民的天赋权利。任何国家的统治者,一旦破坏了和人民的“契约”,损害了人民的天赋权利,人民就享有革命的权利--推翻现有的国家统治者,订立新的契约,另立新的统治者。

文森特·凡高的绘画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又不失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而为人们熟知的。凡高开始其艺术生涯的年代正是西方绘画艺术在诸多层面都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年代,而色彩的解放就是其中最明显且极具本质影响的变革之一。印象主义画派受西方现代光学发展的影响和启发,主张室外作画,注重外光分析,追求瞬间光色印象的表现,把文艺复兴以来的静态的色彩再现转变为动态的色彩再现。而凡高从印象主义出发,并超越印象主义,将这种动态的色彩再现发展到由主观体验所控制的感情色彩的表现,从而成为现代绘画色彩全面解放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有着重要的影响及意义。

一、凡高绘画中的色彩语言的形成

凡高油画作品中的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也并不是在他刚开始其艺术生涯时就具备的,他对于自身这种感情色彩本质的觉醒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成首先是与凡高那苦难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性格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凡高1853年出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凡高在学画的初期,感受到德拉克罗瓦绘画的“头脑里的太阳和心中的风暴”的强大震动和滋养,他也分外敬重米勒,他朴素而充满强烈的宗教意味和道德意识的绘画艺术,引起了凡高的强烈的感情共鸣。在他学画的早期就大量临摹了米勒的印刷品。虽然后来的艺术风格已经与米勒大异其趣,但他仍然梦想着画一件像米勒一样深深触动人们心灵的作品。《食土豆的人》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在画中表达了自己对跟他一样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农民的同情和尊敬。在绘画表现上重视农民形体和姿态的塑造、环境氛围的营造,以粗犷的笔触,浓重的色彩去填充他的画稿。颜色由于反复涂抹,显得厚重混浊,缺乏透明度。

很明显,这一时期光和色彩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它所追求的这种“真实”也并不是学院式的视觉再现的真实,而是一种他的主观感受的真实。就像在给他弟弟泰奥的信中所说:“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你应该明白,我不愿意他们是学院式的准确……这些话告诉我们,凡高的绘画从一开始就有着非常强烈的主观表达的意识,这种主观感情的表达并不是通过色彩来实现的,但这种情感倾向使他得以牢牢把握住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

不可否认,凡高作品中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表达的形成得益于印象主义画派的色彩理论和实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凡高在荷兰期间——即在正式接触印象主义画派之前——就已经(即使仅仅是在直觉上)认识到色彩解放的可能性。“色彩自身就能表达某种东西”,这是1885年,也就是他创作《食土豆的人》的这一年,他在他所居住的荷兰小村期间所写下的。

1886年是凡高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法国巴黎,被印象主义画风中的那种明亮且极具动感的色彩所吸引。在印象主义绘画光色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之下,他逐渐改变了他的色彩感觉方式,由以前的那种传统的静态的色彩感觉方式转变为印象主义画派的动态的色彩感觉方式。色彩感觉方式的改变,大大地改变了他的绘画作品的面貌。他兴奋地说:“……法国的社会指导着我的思想,显得这么有益,非常有益,也有益于全世界。”他抛弃了荷兰时期的那种灰褐色调子,画面色彩开始变地鲜亮起来。原来画面中一直保持着的黑色不见了,也没有了灰色和褐色,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是印象派并置笔触的红黄蓝三个原色和由他们混合而成的绿色、紫色、橙色,特别注重色彩中的补色关系。

凡高从印象主义绘画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像印象主义画家那样完全沉溺于光与色的表现之中。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凡高是一个有着强烈的主观表达意识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不是为了再现视觉的真实,而要表现他对事物的真实的感受和自己的感情。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愿望和他心中所蕴藏的那股强烈的激情,使他必定要抛弃荷兰画派的那种灰色调子,也注定他会迅速远离印象派。凡高几乎在接受印象派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对印象派的绘画理论产生质疑。他们在实现视觉的真实,追逐光与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感情的表达,这与凡高那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凡高的绘画中独特的审美力量并不单单是视觉印象的强烈,而还有蕴涵在视觉因素之中的情感体验的深刻。在他给泰奥的信中曾明确提到这一点:“我在巴黎所学到的东西现在离开了我。我恢复了在我知道印象派之前我曾有过的理想,如果印象派画家不久就指责我的创作方法的话,我不会感到惊讶。因为滋养我的创作方法的,与其说是他们,不如说是德拉克罗瓦的思想。因为我并不力求精确地再现我眼前的一切,我自由而随意地使用色彩,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凡高不再满足于像一个印象主义者那样仅仅去表现自己的感觉色彩,而是将色彩看作是非自然主义的表现因素的直接工具,看作是精神领域(诉说人类命运的真相)的预言者,试图在色彩和感情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的方式。

凡高通过各种色彩实验来研究色彩强度增加和减弱的自然规律,但是他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些研究和实验本身,而是为了挖掘色彩自身所具有的那种强大的表现力。他对他的这种探索的前景充满了希望,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说到:“我相信,一个新的色彩家画派将会在南方扎根,我越来越感到北方画家们只是把他们的理想寄托在用笔功夫和所谓的绘画性上,而不是依赖色彩本身来表达事物。”的确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种新的和感情紧密结合着的色彩表现形式开始出现在他绘画作品当中。他于这个时期所创作的《向日葵》、《夜间咖啡馆》以及众多的肖像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存在。凡高从自然物象中抽取颜色,然后通过色彩的对比或交融,来增强色彩的精神性,使颜料和深藏于心的真实感情达到了直接的重合。这不只是一个如何使用色彩的技巧问题,而是色彩观念从物到人的色彩本质的一种深刻变化。

二、凡高情感色彩语言的表现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凡高发展了一种有着清晰运动感的线条和强烈色彩的绘画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情感色彩语言。因为,不论是古典主义对色彩的静态观念(固有色),还是印象派对色彩的动态观念(条件色)的认知,都只是把色彩作为观察的结果来表现,有意无意中阻隔了心与物的直接通联,而凡高则把动态的色彩观念引向观察过程本身的表现,这样,他就在绘画中真正引入了心灵世界的直接表达。

凡高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倾向,这是他的情感色彩语言的特殊性之一,也是他与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本质区别。色彩在印象主义者那里多半还只是一种物性表面的光色存在,只是对客观世界的光色变化进行“准确”描绘的手段。他们看重的仍然是色彩视觉的真实,并不关注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及象征意义。而凡高由于强烈的主观表达意识的介入,往往使色彩具有某种暗示性的力量。凡高对于色彩的暗示性力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方面他可能是受到了德拉克罗瓦有关色彩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他说:“我不知道在我之前是否有人谈过示意性的色彩,德拉克罗瓦和蒙蒂切里虽未谈及过,却实践过。”

凡高对于色彩的这种暗示性力量的运用,突出地体现在他的那幅《夜间咖啡馆》中,他说:“我在《夜间咖啡馆》里用红色和绿色表现人类的可怕的情调。这些色彩,不是呆板的按照现实主义立场的字句来说,是眼睛的欺骗者;而是一富暗示性的色彩,他表现出人们火热的情绪活动。”《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方面是熟练地应用了透视技法,但更主要的是由于画面中的极具暗示性、精神性的色彩关系的组织运用。凡高的创作始终是以一种感情上的“现实主义”为目标,是一种感情的集结和疏导,由此而产生的情感色彩形式往往显得更为单纯和强烈,因此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影响力。

笔触和色彩的密切结合是凡高情感色彩语言的另一主要特色,他将印象派的色点发展成色线,他的这种色线不再仅仅服务于形体,它本身就是画家的感情的一种直接的表现。他画面中的无处不在的跳跃的、疯狂转动的笔触和着那饱含感情的色彩,暴风雨般地铺陈在画布上,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和视觉冲击。

三、凡高的色彩表现对现代绘画的影响及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凡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但凡高的绘画中独特的审美力量并不单单是视觉印象的表述,而是蕴涵在视觉因素之中的深刻情感体验、表现,以求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

综上所述,凡高及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原则,引发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萌芽,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同时凡高也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向后来的画家展示了色彩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表现力,为他们的进一步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以马蒂斯为代表的法国野兽派画家以及德国的表现主义画家在绘画中更加全面地展开了对色彩的情感本质力量追求,从而实现了现代情感色彩本质的全面解放。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今资本主义时代的开端是由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年)为表征的,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意大利位于地中海区域中央、中古时期世界上最大贸易地区的心脏位置。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都是当时水陆交通枢纽和贸易的集散地,在那里最早出现工商业、萌芽资本主义,所以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

所谓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针对在中世纪被宗教所扼杀的古代希腊罗马以人为本的科学文化走向复兴而掀起的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从拜占庭灭亡时被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光辉形象。人们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实际上新兴资产阶级召唤古希腊的亡灵并非是要重建奴隶制文化,而是借用其中有利于资产阶级需要的科学、哲学以及人文主义的艺术;是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外衣,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现代世界历史的新场面。意大利作为古罗马的后代,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视觉艺术—文艺复兴作品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佛罗伦萨发生发展,尔后扩展到其他地区,形成一些既有佛罗伦萨艺术成就又有地方特色的画派。除强大的佛罗伦萨画派以外,达·芬奇到米兰为米兰大公服务,形成米兰画派;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到罗马为教皇服务,形成具有纪念碑气势,象征宏大、有力为其特点的罗马画派。到16世纪,禁锢森严的威尼斯在佛罗伦萨辉煌之后,捷足而登上文艺复兴艺术的巅峰的最后一位大师,公认是丁托雷托。

意大利文艺复兴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晚期。初期以佛罗伦萨为中心,自乔托始到波提切利止;盛期主要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艺术成就为标志;晚期则以提香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著称。

佛罗伦萨之所以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祥地首先在于它的地理自然条件,它位于阿诺河层,是水陆交通要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发达;有深厚的古罗马、中世纪文明基础;社会各阶段对艺术的需求,尤其是以美第奇家族为代表的统治者提倡和保护艺术创造,这些因素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初期的代表,它在艺术观念、艺术题材和艺术表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艺术的内容仍以传统基督教的《圣经》故事为题材,但自乔托开始,画家们努力探索如何将世俗现实生活注入神的形象创造中,把神从神坛上拉到人间变成凡人,使自己塑造的宗教人物成为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因此他们引进科学成就,将解剖学、透视学和光学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塑造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空间关系;艺术语言重明暗素描造型,构图追求对称、均衡和谐。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主宰画坛,标志着文艺复兴盛期到来,他们的艺术创作不仅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而且借宗教神话故事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美学理想和思想感情。他们在佛罗伦萨、米兰和罗马显示出巨人般的艺术建树,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树立起绘画和雕刻的纪念碑。

位于亚德里亚海滨,背靠意大利半岛、面向东方的威尼斯,是个完全不同于佛罗伦萨和罗马的意大利海上都市,它是商业和贸易的中心,是资产者云集的场所,它是为世人建立的人间享乐的天堂,威尼斯人宣称自己的故乡是“世界的珍宝箱”。16世纪的威尼斯什么都有,唯独没有上帝的管束。在这个奢华*糜、灿烂辉煌的都市里,占有支配地位的并不是科学和知识而是美,尤其是绘画艺术,因为它不仅能创造美,而且能使现实的美和理想的美借画中形象得以永存人间。尽管画家们没有社会地位,但往往都能成为教皇、国王和贵族资产者的座上贵客。在这个城市里产生了可与佛罗伦萨并驾齐驱的大画家乔尔乔内、提香以及他们的弟子委罗内塞、丁托雷托等。

由于威尼斯是海上贸易商业中心,是景色秀丽的水乡都市,因而在这里产生的艺术无论内容或形式,都与佛罗伦萨有着天壤之别。

佛罗伦萨的美术,倾向于宗教《圣经》题材,而威尼斯则更多的是描绘古希腊神话故事。纵情于欢乐与享受,题材以爱情、酒宴、裸体女神为多;画面形象充满激情而富有想象,洋溢着活泼、明朗、欢乐的气氛,很少有悲哀和伤感。女神们具有丰腴的肌肤,金色的秀发,华丽的服饰,完全是威尼斯上流社会的娇艳女子,放射出人性的光芒。画家们为迎合王公、贵族的享乐需要,不仅描绘美丽裸女,还配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了充分展现这种美,画家十分重视色彩的创造,他们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和表现无限丰富艳丽的色彩变化。如果说佛罗伦萨的画家们重素描和尊从构图的对称、均衡与和谐,那么威尼斯的画家们则竭立追求色彩和激情传达,它奠定了欧洲近代油画发展的基础。 样式主义样式主义亦称矫饰主义或风格主义,它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艺术向巴洛克艺术转变的一个过度时期的特殊艺术现象,它既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崇高和谐,也区别于后来的巴洛克艺术,史家们称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为“矫饰主义”或“样式主义”。艺术家有意识地追求某种较为极端的形式,热衷于用复杂的形象和动作来表达内心的骚动不安和压抑的情感。

样式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在表现题材中有相当部分是裸体人物,具有古怪和扭曲的体态和发达而夸张的肌肉,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隐晦朦胧,人们难以认识;画中情节往往不在视觉中心显现,被隐约在次要地位。 巴洛克艺术所谓“巴洛克”,意大利语义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葡萄牙语义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它是一个贬义词,人们借用巴洛克这个词来嘲弄具有这种风格的艺术。它于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尔后影响欧洲天主教盛行的国家,因为它的社会支柱是宗教,可以随宗教的传播扩散到宗教所及地区。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有这么几方面:由于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享乐的欲望,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和大量装饰绘画、雕刻,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文艺复兴的美术强调理性的宁静与和谐;而巴洛克艺术则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与幻觉,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建筑则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作品中反映出作家内心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不仅外部形态激动人心,内容也使人骚动不安,形象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它的内容充满激情,而形式又充满激烈的运动感。巴洛克式艺术品给人感觉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有着强烈而复杂的节奏旋律,强烈的明暗对比造成动感和不稳定感。在建筑上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巴洛克艺术很重视空间关系处理,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空间立体,绘画依靠光造型,追求空间深度感,建筑和雕刻强调层次和深度,尽量打破平面。巴洛克艺术还强调综合艺术处理,这种综合在总体上有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综合,也有绘画与雕刻的互相综合、造型和环境的综合,也包含自身各部分的综合。因为巴洛克艺术受宗教支持庇护,所以不可避免地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

巴洛克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在天主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意大利和佛兰德斯,受到宗教势力支配的罗马巴洛克风格占主要地位;在君主专制、王权至上的法国,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流;而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荷兰和英国则流行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 洛可可(rococo):18世纪尤其是在法国路易15统治时期的一种艺术和室内装饰风格。洛可可风格是在意大利巴洛克盛期精致的曲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结果,形式更为纤细小巧,色彩鲜明。洛可可风格是对路易14时代的庄重、豪华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一种反叛。致力于表现颇为琐细的宫廷生活的轻快、亲密的场景,有时也表现田园风光。以妩媚和矫揉造作为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有华托、布歇和弗拉戈。

视觉艺术—洛可可 现实主义法国画坛经历了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发展,浪漫主义逐渐地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分具有进步思想的艺术家认为艺术应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提出了“为生活为民众而艺术”的口号,产生了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此刻劳动者真正走进艺术殿堂,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的青睐。

我们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是法国艺术发展进程中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专指19世纪产生的艺术思潮,当时人们称之为“写实主义”,这个流派无疑是使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它的哲学观是求真求实,导致它的美学观是以真为美、以实为美,它是写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法国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反映到画坛上就成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争论,一部分画家对此种种不屑一顾,悄悄地进入巴黎郊区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他们都无限热爱大自然,主张到大自然中去直接描绘丰富多彩的风景,他们把描绘自然的丰富奇伟、优美秀丽和内在生命作为终生追求。他们从不把自己的艺术信仰强加于他人,因为都居住在巴比松村,共同描绘大自然,所以这群画家被称之为“巴比松画派”,主要代表是科罗、卢梭、和特罗容等。 纳比派世人公认塞尚、凡·高和高更是开创20世纪现代艺术的祖师,在他们活着或死后都影响有限。把他们的思想继承光大,传播给20世纪前卫派画家的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派别——纳比派。

1888年夏天,24岁的塞吕西耶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的阿旺桥与在那里作画的高更相遇,高更那时刚画完《雅各与天使在搏斗》一画,那主观的、带有神秘意味的象征性色彩征服了这位年轻画家。他后来又随高更到一个称为“爱之林”的森林写生,高更指出色彩的奥秘:“树木应当是什么颜色你看到多多少少的红色吗很好,在画面的那个地方放上真正的红色。——那么影子呢假如在那儿有一点蓝色就好了。那么你把调色板上最漂亮的蓝颜色放到那儿去!”塞吕西耶边听边随手在一个烟盒上按高更的指点画了一幅小风景画,他拿着这张画回到正在学习的巴黎朱利安学院,围观的同学有博纳尔、维亚尔、兰森、瓦洛通等。他们一下子成了高更主义者并把塞吕西耶这幅小画称“护符”,而把自己有幸得到这“福音”的一伙人称着“纳比”即希伯来语中的“先知”。这就是纳比派的由来。

纳比派接受了高更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即高更的综合理论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也就是说,把自然移植到了智慧与想像的领域之中。所谓变形有两种类型:依据一种纯美学和装饰味的设想以及一些着色与构图技术原则进行的客观变形;使画家本人的感受进入绘画表现之中的主观变形。

纳比派从塞吕西耶的“护符”开始,到以德尼的《向塞尚致敬》宣告结束。这说明纳比派自身的价值仅在于阐明了塞尚和高更的视觉方式。这是一种更强调自我的心灵观照的观察方法。

尔后纳比派分裂为分离派、综合派、新传统派。 野兽主义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开始形成,最初的前卫美术运动是“野兽主义”。“野兽”一词在这里是用来形容他们的绘画作品中那令人惊愕的颜色,扭曲的形态,明显地与自然界的形状全然相悖。

在法国1905年的秋季沙龙展览会展出了以马蒂斯为首的九名青年画家的作品,由于画风令人惊愕,以致舆论哗然。评论家路易·沃克赛勒看到在一片色彩狂野的绘画作品中间有一件马尔古所作的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雕塑家多那泰罗风格的作品,便随口说了一句:“多那泰罗置身于一群野兽的包围之中。”从此,这个画家群体就被称为“野兽主义者”。

视觉艺术—野兽主义

以马蒂斯为首的这群青年画家不满足于象征主义的神秘色彩,主张色彩的彻底纯化,以便更加清晰地表现画家的感情。表现感情是野兽主义画家的宗旨。

野兽主义画家弗里茨给野兽主义下的定义是:“通过颜色的交响技巧,达到日光的同样效果。狂热的移写(出发点是受到大自然的感动)在火热的追求中建立起真理的理论。”

野兽主义的主要原则是通过颜色起到光的作用达到空间经营的效果,全部采用既无造型,也无幻觉明暗的平涂,手段要净化和简化,运用构图,在表达与装饰之间,即动人的暗示与内部秩序之间,达到绝对的一致。马蒂斯说过:“构图,就是以装饰方法对画家用以表达自己感情的各种不同素材进行安排的艺术。”

野兽主义画家们广泛利用粗犷的题材,强烈的设色,来颂扬气质上的激烈表情,依靠结构上的原则,不顾体积、对象和明暗,用纯单色来代替透视。马蒂斯的老师莫罗曾对他说过:“你必须使绘画单纯化。”所以作为野兽主义始终的代表马蒂斯顽强地使色彩恢复它本来具备的力量,单纯和表现的意义。

野兽主义自1905年发端到1908年已趋消沉,尔后由立体主义所取代。 未来主义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言一方面讴歌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使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完全改变,“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美”,因而主张未来的文艺应当反映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另一方面诅咒一切旧的传统文化,扫荡从古罗马以来的一切文化遗产,主张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他们高喊:“干起来吧!点燃图书馆的书架!把河水引来淹掉一切博物馆画廊,啊!看着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画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地飘浮是多么地开心!举起斧头铁锤毫不手软地捣毁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

1910年3月8日画家波丘尼、卡拉、巴拉等也响应地发表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4月初又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宣言表明,他们的绘画技巧,从本质上说仍然来源于立体主义。他们在立体主义多视点的基础上加上了表现速度和时间的因素。 雕塑方面的未来主义是由波丘尼实行的,他于1912年4月11日发表《未来主义雕塑宣言》,宣布“绝对而彻底地抛弃外轮廓线和封闭式的雕塑,让我们扯开人体并且把它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到里面来”。

1914年7月11日由圣特利亚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主张用机械的结构与新材料来代替传统的建筑材料,而城市的规划则以人口集中与快速交通相辅相成,建立一种包括地下铁路、滑动的人行道和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的“未来城市”计划。并用钢铁、玻璃和布料来代替砖、石和木材来取得最理想的光线和空间。

还有《未来主义服饰宣言》号召人们废除色彩暗淡、线条呆板,的服饰,代之以色彩鲜明,线条富有运动感的新服饰。

这个流派到1918年大战结束,实际上也结束了。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的一种艺术表现的风格,强调荒诞,它最初是一个文学运动,及达达主义的副产品。超现实主义是由一个在1924年发表的文学宣言所确立的。

视觉艺术 超级现实主义超级现实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艺术流派,这个流派的艺术家反对抽象艺术的潜意识情感和在造型中不表现具体物象的作法,他们认为应该排除画家的主观意念,做到纯客观地、真实地,甚至像摄影那样的再现物象,所以又称之为“照相写实主义”。

超级现实主义画家们常常取材于城市风光和农村景色,也有人专门从事肖像画创作。克洛斯就画过一些超级现实主义的肖像作品,他描绘的对象所强调的不是人物的内在精神,而是外形的酷似。这类作品很大,不仅直接借助于照片的临摹,而且常常把照片底片用幻灯机投射在画布上,仔细地描绘好轮廓和每个局部,再上颜色,作品极为逼真细腻,连一根汗毛都画出来,有人说:“站在他的画前面可以感觉到画中人物的皮肤在呼吸、出汗,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在闪现出痛苦、疲倦和恐怖的生理条件。画面呈现出冰冷的、大都没有浪漫主义的高昂气质。他所画的既不是人,又不是非人,而是一种还原到中性的、仅具有生物学机能的人这样一种生物。”

超级现实主义的艺术“不过是这个充满了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物质而已”,美国评论家卡纳德曾说过:“不论波普艺术和超级现实主义有什么缺陷,作为反抽象主义的运动,它们显示的是与那些垂死了的艺术迥然不同写实主义,它们具有20世纪的一种潜在的趋势,即继续自古以来最富有的表现力,最能为艺术家们所利用的形式”。

通过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些了解,我对在以后学习视觉传达设计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我认为十分有必要提高自己文化素质,广泛的阅读很重要,可以了解一些新的信息,还要多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图书馆将成为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学习一些名家书法也很重要 ,因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标志艺术。在这里我认为创意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日本电递广告的一位企划人曾语出惊人:“创意是用脚走出来的。”路走的多、看的越多、听的越多,所见所闻所感综合起来便是酝酿创意的土壤。所以要加强平时的创新思维训练,多读,多看,多想, 多记,多做。创意的一个目的还有就是创新,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学习西方的优秀设计,但总归是要自己设计的,模仿的结果终归是失败,只有自己创新的东西才有发展的出路,新的设计才有活力,才会发光。不管怎样,要想提高设计能力,没有一定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也要确定一个总的方向,以便在努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任何的挫折都是应该在预料之中的,正是要在这些挫折中成长、提高。当然自信也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不能让自己打败自己。

浪漫主义服装艺术风格

 

  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风潮的历史背景是风云动荡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解放个性和心灵,浪漫主义者不仅反对一切与封建政权有关的事物,而且也希望摆脱学院派的古典艺术的刻板僵化和过分简朴理性。浪漫主义重视色彩和情感,也重视他们身体走动时的氛围和美感,这一切都在服装上强烈反映出来。

  一、浪漫主义风格及服装特征

  浪漫主义服装带来的全新浪漫、妩媚、性感、柔软以厦奢华气息,可以说是最原始最纯粹浪漫要素回归。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服装设计(古典主义的具体表现是反对繁杂、繁缛,美学思想较为严谨,崇尚质朴的、纯洁的、华丽的美感。在服装上所展示的是突出人体的美好。服装风格的形式法则表现为追求造型平衡、对称。具有合理、简洁、结构明确的基本规律。面料质朴,色彩图案单纯。),它更强调打破僵硬的教条,追求幻想异想乃至戏剧化效果。常用复古、怀旧、民族、异城等主题,造型追求夸张独特。线条或柔美或奔放,非对称和不平衡设计结构,成为与古典主义最为明显不同的地方。在色彩上也丰富多变,图案缤纷斑斓,面料追求自然和质感。装饰手段多用:毛边、流苏、刺绣、花边,抽褶、蝴蝶结、花饰等,也即是说只要能想到的新鲜华丽的元素都可以采用。

  20世纪初,西方开始关注东方并将东方的审美情趣融入到时装中。东西方服装开始碰撞出了独特谤人的火花,也使设计师在神秘中更增添了舒适灵活的宽松表现,羽毛、纱饰、披风、蕾丝被大量运用。20年代夏奈尔推出了上表下裙套装,在解放女性身体的同时,又带来了简单优雅的气息,当然这期间也偶有一些反叛意识的款式出现;30年代女性的线条被过分夸张,服装多为驶折垂挂式,被称为罗马柱式,低腰线时装也极度流行。到了60和70年代,少数民族风貌中有部分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出现,而70年代出现的花布与碎裮营造出的烂漫气氛,也对后来有所影响。

  服装的潮流一般表现为,或是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创造崭新的浪漫化面料外观;或是研究历史中的浪漫装饰,对其中的要素予以系统分析,抽取精华,来滋养今天,使简单的成衣具有浪漫而丰富外观。当代的服饰研究,已呈现出多屡面、多角度的倾向,服装设计也从功能性、艺术性、审美性等多方面体现出人类杰出的视觉创造能力,以及各个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文化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观念,显示了人类视觉艺术思维和审美活动的不断升华。

  二、欧洲浪漫主义风格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服装的艺术化是我们对时代审美差异的一种及时反馈,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而且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对审美及时代变迁所映现出来的精神面貌。

  首先,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已超越了其原有服装的传统格式,走进了全球化的现代服装模式,即工业化社会特有的批量生产的、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简洁、实用、舒适、便捷的服装风格。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里,文化的独特性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为此,历史中曾经辉煌过的种种服装风格,作为调节、丰富当代服装图版的基本手段,在服装设计师的手中得到不断的挖掘、应用和再现。在千篇一律的现代服装背景下。返回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风格丰富的装饰语汇,与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相组合,为流行注入了新的含义,它唤起了人们对装饰的向往,引发着人们对丰富的视觉效果和自由的追求。

  其次,浪漫主义是历史上第一个涉及广泛的、较为完整的、样式丰富的装饰体系。它超越了思想的母题,将愉悦的视觉效果凸显出来,使文艺复兴时期的以思想为核心的形象,成为装饰形式十分鲜明的、较为纯净的审美对象。它使形式的细节从此丰富起来,可供视觉欣赏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由此铺垫出通往人性化的装饰之路。可以说,浪漫主义风格为人类建立了视觉审美的新格式、新需求,也奠定了西方近、现代装饰艺术的风格基础。

  第三,由于浪漫主义风格涉及广泛,使得设计作品都体现出特有的形式感。从各种的曲线结构、丰富的光影效果、材料的自由组合、大量使用的褶裥、花边、刺绣和蝴蝶结等装饰品上,可以看到这种装饰的普遍性。浪漫主义风格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手工艺劳作的结果,在当今被机器打造的物质环境里,浪漫主义艺术闪烁着细腻精致、淳朴浪漫的人性的光辉。它补偿了当代视觉的缺憾。正是这一点,才会引来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为当今服装流行的艺术调味剂。现代的浪漫主义风格服饰的时蓑不是简单地对西方17或18世纪浪漫主义服饰的翻版,而是既保留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同时还借鉴了现代服装设计的先进理念,追求少即是多的现代时装设计原则,在贯通古今的现代时尚设计和审美表现中适应着人们不断提高的内在需求。

  现代时装借鉴了浪漫主艾风格重新回归优雅华丽的感觉,并把浪漫主义所有的形式美观念与装饰手法运用在服饰设计中,充满了娇柔的女性化味道。趋于自然的色彩运用,细腻的工艺,丰富多变的曲线,不对称、富有雕塑感的服饰结构。所有这些元素都诠释着现代服装设计者对欧洲古典华美的向往,给人以充满强烈动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及奢华印象。21世纪的新浪漫主义,在禀承传统浪漫主义的同时,还有着更新的演绎。新浪漫主义保留了传统浪漫主义的基本元素,如服装的流动和韵律,又适当加入后现代的速幻,以及嬉皮的颓废与都市实用,再加上艺术夸张和变异,使得服装展现出既简洁、美观又出人意料的面貌。

  三、结束语

  在21世纪的今天,形与神的结合,个性与风格的展示,已经更少了约束和限制。随着时光飞快轮回,流行也像不停转动的时针,作为个性视野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在向保持大自然原味的思想倾向发展着(新的式样、新的面料、更新的角度)。怀旧即是在设计中引入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旧有元素与形式,也是从过去中揭示未来,从传统中寻觅现代。人们往往可以从最时髦的物品中看到传统的影子,这是人们审美意识中喜新怀旧、喜新寻旧的心理反映,它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感性兴趣。德国历史学家伯伦哈姆曾在对遗物与传统的区别中,指出传统不同于遗物,它是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有的设计学者也清楚地表明对传统的看法: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溶于古物之中,而是在继承保全传统精神的同时进行再创造。怀旧的形式通过精心构思,巧妙借鉴,用现代材料、加工手法对其进行提炼、简化、改造和创新,已经是一种新的创造性呈现。而作为艺术袁现形态之一的浪漫主义再创造,也必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往昔所未曾有过的耀人眩目与美丽华彩。

  参考文献:

  [1]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叶立诚中西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答案:这片蓝天下从不养闲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部队的标志性口号和标志,意为中国空军的使命是保卫祖国蓝天,并号召空军官兵勤勉工作、勇于担当。

解释:这片蓝天下从不养闲人是一幅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部队设计的标志,采用了蓝色为主色调,中央为一只鹰展翅飞翔,下方为一行字“这片蓝天下从不养闲人”。该标志代表了中国空军的使命和宗旨,即保卫祖国蓝天,为人民服务。这幅也成为了中国空军官兵的精神寄托和标志,倡导了中国空军官兵勤勉工作、勇于担当的精神。

拓展: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重要部队,主要负责保卫中国领空和国土安全。空军官兵在执行任务时,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飞行规章制度,确保任务安全顺利完成。近年来,中国空军不断加强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空军装备和技术水平,为提高国家安全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91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