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润物细无声——咏春雨古诗词赏析

好雨润物细无声——咏春雨古诗词赏析,第1张

好雨润物细无声

        ——咏春雨古诗词赏析

        王传学

        雨,本是大自然的客观物象,当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之后,便频频见诸诗人笔端。特别是对春雨,可谓情有独钟。春雨是万物生长的源泉。古诗词中有关春雨意象的篇章,或曲尽其态,摹尽自然精灵;或境生象外,开拓精神蕴涵,使人为之反复咏叹,获得审美的愉悦。               

        在浩瀚如海的古诗词中,描写和吟咏春雨的作品很多。历代诗人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出春雨潇潇的美妙景象。

        在所有描写春雨的唐诗中,唐代大诗人杜甫可谓写到了极致。他的诗集中有五十多首写雨的诗篇,以《喜雨》为题的,共四首。其中,这首《春夜喜雨》,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充满着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最为著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在诗人看来,春雨知晓时节,善解人意,在人们急需的时候悄然而至,催发生机,滋润万物。为此,诗人惊喜得彻夜难眠,唯愿春雨下个通宵。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春雨密密麻麻、飘飘洒洒,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完全溶进了无垠的夜色,江船上的渔火在广漠幽黑的春夜里更显得红亮耀眼。诗人目睹此景,欣慰地想到,天亮时盛开的娇艳欲滴、缤纷芳香的百花正是被这夜间的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锦官城将呈现出一片万紫千红的动人春色。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称赞此诗“传出春雨之神”。的确,诗人写出了春雨内在的精神和内在的灵魂。春雨,善解人意,顺遂人愿,应时而降,伴随和风,在夜阑人静之时,由高高的太空轻轻地降落到坎坷不平的大地,悄悄地渗透到泥土中去,最后终于消失了自己。内敛而不事张扬,奉献而不求索取。然而,正是它的由云变雨,构成了春天无数生命的升华。那大地勃发活跃的生灵,无不赞美着它的惠泽!                                   

        对于春雨,诗人们无不倾注欣喜之情,喜爱之意:

        似面洗垢尘,如头得膏沐。

        千柯习习润,万叶欣欣绿。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喜雨》中对久旱逢雨的描绘。前两句从自身的感受写春雨带来的舒适和惬意;后两句写花草树木得雨水滋润后的欣欣向荣。清新自然的语句,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颗欣然嬉戏于春雨之中的未泯童心。

        同样是“喜雨”,南宋诗人周邦彦的《春雨》从农人心中道出:                 

        耕人扶耒语林丘,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诗人认为: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春雨水量丰沛,可供行船。诗人运用含蓄委婉的艺术手法,全诗不见一个“喜”字,从耕人“语”、鸥鸟“落”的侧面描写,来含蓄地表现农人、鸥鸟因春雨而带来的喜悦。后两句则正面描写雨量的丰沛,从而烘托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在结构布局上注重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唐代诗人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里写出了春雨“润如酥”的质感: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淡淡的青绿之色,走近却什么也看不到了。诗句以淡雅明快的色调、写意的笔法,描绘出春雨春草互相映衬的那种早春景色特有的朦胧美。这“润如酥”,正是诗人从心灵深处的感知中,微尽其妙地写出了春雨的细致、绵密、轻柔、润泽、滑腻、质感和美感。而那“遥看近却无”的春草,不但映衬出小雨的“润如酥”,还显示出诗人观察物象的细致,他沉浸在对宁静的大自然的注视之中,惊讶于草色随距离的变化而产生的“远有近无”的视觉变幻。在诗人看来,一年中最美的时候就是这小雨霏霏的早春,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晚春景象。在诗人笔下,一幅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早春美景诗情画意般展现在人们面前。   

        淅淅沥沥的春雨在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中下起来了: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山、白鹭、桃花、流水、游鱼,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翁,垂钓在这幅江南的春江山水美景中。天地间挥洒着细细密密的雨丝,斜风细雨下,渔翁闲钓江面也不愿归去。这种有雨不觉雨,有我不觉我的境界,正是难得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春雨是有灵性的,它感应着诗人们的心境。诗人们高兴时对春雨滋润万物生机勃勃的描写让你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春雨也与诗人们心有灵犀,当诗人们悲伤时其笔下的春雨又成了苦雨零落凄雨纷纷。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一天冒着蒙蒙细雨,登上密州北城的超然台,触景生情,引起怀念故乡的愁思: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  超然台作》) 

上片写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暮春烟雨图。斜风细雨,柳枝轻摆,好一个清爽的雨天。登上超然台远眺,只见护城河中,碧水微微闪动,万千雨点落在上面,吹起千万朵小喇叭花。城内则繁花似锦,青砖绿瓦笼罩在一片烟雨之中。诗人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出山城在阴云密布、细雨蒙蒙中无限美妙的景色。         

        下片写诗人思乡的复杂感情。阴雨绵绵的季节,最容易引起愁绪。而“寒食后”又是扫墓的日子,更容易引起怀乡之情。“酒醒却咨嗟”,是说满怀愁绪却无法排解,只好饮酒消愁;可是酒醒后愁绪依然未减,所以才慨然叹息。“休对故人思故国”一句说,不要对朋友们谈论故乡的事了,言外之意是说,谈论故乡更容易引起思乡之情,还是不去说它吧。寒食已过,还是点燃“新火”,煮起“新茶”来品尝吧。尾句“诗酒趁年华”,并不是说赋诗饮酒消磨岁月,而是含蓄地表现了不愿浪费时光,还要“趁”美好的“年华”,做一番事业的进取精神。   

        南宋诗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写一夜听雨,愁绪绵绵: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淳熙十三年(公元1786年)春,诗人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在临安写了此诗。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诗人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境,只好借春雨说愁绪,把春雨写成了无情之物。                                             

        “小楼”一联是诗人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表面看,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在这春夜里他为何事辗转反侧呢?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又能给他一些什么样的愉悦和抚慰呢?不能。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清幽得空寂的春晨中独自惆怅。接下去的颈联不更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吗?“闲作草”、“戏分茶”,一生出入于战场生死,贯游于天南海北,时刻思虑着报国和爱民的陆游,竟也“闲”而又“戏”了!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壮志更是无从谈起,只有在“闲”“戏”中打发时光。“素衣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诗人在描写大自然的各种景致时,往往随着自己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如果说杜甫面对春雨的感觉是“喜”,那么,宋代诗人陈与义在《春雨》中感到的却是“惊”:                     

        花尽春犹冷,羁心只自惊。            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            扰扰成何事,悠悠送此生。            蛛丝闪夕霁,随处有诗情。

诗的前两联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所以,一场春雨过后,看不到杜甫“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落花无数”(《摸鱼儿》),和自己眼前的“细雨湿高城”。听不到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江南春绝句》),而听到杜甫“恨别鸟惊心”的悲叹。一个“孤”字,把为避兵乱的诗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传出,而“蛛丝”又和辛弃疾“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十分相似,表现了无可奈何、百无聊赖的寂寞之感。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情诗《春雨》,借春雨以寄情,情意绵绵:

        怅卧新春白袷衣,

        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漂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

        万里云罗一雁飞。 

        此诗抒写了诗人与情人相见时的欢乐,离别后的怀思和失恋中强烈的痛苦。诗人重寻旧地,不见所爱女子,因而惆怅不已。诗中借助飘洒的迷蒙的春雨,烘托别离的寥落与怅惘,渲染伤春怀远、音书难寄的苦闷,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人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融入诗人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诗人寂寥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别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物,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诗人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感人的艺术魅力。

        诗中借春雨以寄情,有追思,有梦境,有挚情,有包容,有极尽情思之苦。用多情的春雨,曲致幽微地表现了诗人在明知无望却偏要追求的痛苦爱情中,所感受到的纤细脆弱之感和寥落凄迷之情。                                       

        再看唐代词人温庭筠《更漏子》中的细雨情思: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这首词是一首抒写女子春夜相思愁苦的春怨词。词的上片写女子春夜难眠的情状。词人由景写起,以动寓静。柳丝亦如情丝,细雨亦湿心田,如此长夜,思妇本已难眠,却偏偏总有更漏之声不绝。“惊”“起”雁、乌,更惊起独守空房的相思女子。寂寞中听更漏声,仿佛石破天惊,甚至连画屏上的鸟都被惊起,女子的朦胧情态一扫而空,惆怅更重。上片写景似乎单纯,但处处都可见情,“惊”“起”的气氛笼罩全片,为下片的叙写情怀做了极好的铺垫。           

        词的下片直接写人,以静寓动。香雾虽薄却能透过重重的帘幕,正像相思的惆怅挥之不去,驱之还来。过片三句写尽了闺中女儿怅惘寂寞的心思。最后三句说,任红烛燃尽,把帐帷落下,本以为可以不再听、不再看,便不再思了,未料想,相思却入梦,只是梦里有君君不知啊!下片写人兼写境,以女子的心境来写女子的环境,实际上暗中写出了“君”的无情和冷漠,由“君”的“不知”更写出了女子的惆怅和凄苦,是以情视景、以景见意的写法,委婉含蓄。           

        北宋词人秦观的《浣溪沙》,借雨喻愁,愁绪如丝: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轻淡的色调、白描的手法,十分熨帖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眇。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主人公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弥漫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词的首句,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阴的早晨。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在周围阴氛的笼罩下,幽迷淡远。凝神恍惚中,她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                                       

        下片开始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不期然而然中,她的视线移向了窗外:飞花袅袅,飘忽不定,迷离倘恍;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见飞花之缥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词人在这里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飞花”之“轻”似“梦”、“丝雨”之“细”如“愁”。之为奇特,不仅于其喻体和喻指的恰当而新奇上,更在其一反常式,而以抽象的情感喻具体的物象,是飞花似梦,是细雨如愁。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缥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自在飞花”,无情无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丝丝细雨,已足生愁,更何况其无止无歇总是下个不停呢!体味这无边的飞花细雨,仿佛我们也感受到了那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细推词脉,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间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

:(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住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周邦彦的春雨,没有教育人的诗句。

春雨

作者:周邦彦 (宋)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译文

农夫扶着犁低语于林旁山丘,花丛外面不时落下一只白鸥。

想知入春以来下了多少次雨?请看野塘水涨可以来回荡舟。

《春雨》是北宋周邦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群耕农在小树林的土堆旁谈论着什么;三四句正面点题,看着眼前的景象,经诗人观察后发现一处野塘,水已溢出,虽未写春雨本身,但写了春雨后的景象和春雨带来的“喜”意。全诗朴实无华,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侧面烘托、渲染,以景写情,画面鲜明生动。

春雨周邦彦原文: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译文]春雨帮助耕种,利于山林、山花的生长,丛花之外时时飞来一只鸥鸟想查验一下春雨来了多少野外池塘,水已漫溢,可以让小舟回旋划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460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