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步骤: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⑥变换人称。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
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散文阅读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
②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
③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④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
⑤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⑥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
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
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
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
④屏风式:如《风景谈》。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
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
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
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
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
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
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
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
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
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
《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
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6、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抓标题,感知主要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简析标题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文章中心。如《白杨礼赞》,文章是通过对“白杨”进行“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又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理线索,理清行文思路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主线。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以“物”为线索,如《枣核》;以“空间”“时间”交叉为线索,如《鼎湖山听泉》;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以游踪为线索,如《阿里山纪行》;以“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春》《绿》等等。
(三)绘画面,明确物象特点
阅读抒情散文,需要细读对物象细致描摹的画面,明确物象的外在特点,进而探及物象的内在特征。如《白杨礼赞》中,作者由“形”到“神”细致描摹白杨树的形象,“笔直的”干、“绝不旁逸斜出的”枝、“几乎没有斜生的”叶,突出白杨树“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风格,表现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并从中联想、赞颂北方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四)找文眼,把握文章主旨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也就是集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语和句子。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为文眼,提挈全篇,主旨明确。又如《绿》,以“惊诧”二字为文眼,文章起于“惊诧”,终于“惊诧”,主体部分映衬对比,层层拓开,说明为什么“绿”之美能使人“惊诧”,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创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五)品语言,感受语言精妙
抒情散文的语言一般具有优美、生动、形象的特点。品味语言就是分析和鉴赏这些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精妙,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绿》一文中,作者运用一系列比喻,写出了梅雨潭“绿”之“奇”,它“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形容得那么贴切,目可观,手可触,心可感,从多种感官凸显了“绿”之美。又如《春》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整齐而有变化的短句,自然而有规律的停顿,抑扬而有起伏的语调,构成了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六)析手法,领会写作技巧
分析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一般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联想、想象等角度切入,进而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如《囚绿记》借物抒情,通过对不屈服于黑暗的长春藤的描写暗示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从这样具体的六方面入手,学生就能抓住阅读抒情散文的关键。当然,如果能把握好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阅读抒情散文将更深入。下面我们从这六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抒情散文《鼎湖山听泉》。
其实,借物抒情和借景抒情都一样,都是从景物入手来抒发情感的。
散文有几种~~型散神不散是最高深的。我自己体会的哈。主要看你心境~其实有些字里行间你看写的无意~~~但是意境很深~~散文的品位往往和作者的阅历有关。你可以先了解下作者背景~~和他的经历~这样你就知道了。也会有体会了、
诗歌、散文是朗诵中常见的两种文学体裁。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情感及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散文是通过对某些生活事件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则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甚至可以三者兼备。 呢? 1选好朗读的素材。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择好自己要朗读的诗歌或散文很重要。有的诗歌语言精美、感情充沛、节奏韵律感强适合朗读,如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而有的诗歌语言平淡、感情内敛、节奏韵律感较差只适合默读,不适合高声朗读。有的散文语言富有表现力、抒情较浓或有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对话就适合朗诵。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匆匆》、冰心的《小桔灯》等。 2读对字音。读音准确,发音清楚;不丢字,不添字;能正确读出重读的字词和合理运用“音变”(包括轻声、儿化、“啊”字的变读),这是对朗诵者的基本要求。 3读准节奏。朱光潜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媒介。”朗诵诗歌时,必须运用适当的节奏,使言语的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发挥语言的最佳效果,把诗人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什么是节奏呢?节奏就是语言在一段时间内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快慢、高低、长短、轻重的现象。朗诵者朗读时不读断句、不重复字句,词和词、句和句、段和段之间衔接合理是把握节奏的前提。根据材料,朗读速度不过快、过慢;音调适中,不过高、过低;断句自然合理,不过长、过短;语气符合情境或人物身份,不过轻、过重。 现在有许多新诗,形式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也不押韵,但朗诵时仍须保持诗歌的韵味和音乐美。要保持诗歌的韵味和音乐美,必须留意句子结构,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适当地划分音组、节拍。当然,每一首诗的音组、节拍不可能一样,即使是同一首诗,不同的朗诵者的处理也可能不同,不过一定要根据内容的表达和感情的需要,找出最适当的音组、节拍,然后声情并茂地呈现出作品的风格。 散文的结构灵活,不拘章法,不像小说、戏剧那样要有曲折的情节、强烈的冲突和突出的人物形象,也不像诗歌那样有节奏韵律。朗读时要以“神”贯串全文,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立意,处处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散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紧牵听者的思绪。 4酝酿情绪。朗诵者感情要充沛,精神要饱满,准确地把握诗歌散文的主题及作品的思想感情。另外朗诵时服饰、动作、眼神要得体,无需像小说、戏剧那样绘色绘声地讲述情节、塑造人物,点到即止,不要太夸张。 5 渲染气氛。选择恰当的音乐,用配乐烘托、渲染气氛,有利于朗诵者表达作品的情感。 6诵读形式要注意多样化。
(一)读懂,才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散文,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便自然不在话下了。
(二)整体把握文意、思路层次的方法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①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涵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捕捉。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
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续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
(1)从题目中寻找。(根据文题立意)
在作文前,我们常常会遇到作文题目。有些作文题目直接规定了中心思想。同学们通过认真审题,抓住“题眼”,就能把握住文题所规定的中心。比如,《我爱家乡的杏树林》、《我从来没有这样悔恨过》,前者规定了“爱”,后者规定了“悔恨”,这就明确标明了作文的中心思想,不需作者去“另辟蹊径”。如,《一个关心集体的人》和《记一件文明礼貌的事》这两个题目中的“关心集体”和“文明礼貌”就对文章的中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审题时,只要抓住它们认真理解其含义,并紧紧围绕它们选材,组材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情况,题目没有直接规定中心思想,但是规定了内容范围。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范围,想想作文可以写什么内容,再由这个内容分析一下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比如,《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题目没有规定中心思想,但是,我们根据题目要求的范围,可以知道,文章可以写人们是怎样深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它的秘密的。从而分析它,这个内容可以表达作者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表达的这种思想感情,正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材料中归纳。(根据材料立意) 有很多作文的题目,往往并没有对文章的中心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是对文章内容规定了一个范围。对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直接确定中心,而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先选材料,然后对所选材料进行分析,弄清它所能表现的思想意义,最后再确定文章的中心。我们头脑中积累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有很多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当我们选择了一些作文材料,而苦于没有中心思想的时候,就可以从材料中总结归纳中心思想。
例如,《我羡慕的一位同学》和《我的小伙伴》,第一个题目没有直接规定中心,但对中心有所暗示,从“羡慕”二字可以看出,文章应写出我对这个人的羡慕,这就要求首先想一想谁让你羡慕,然后再想一想他(她)什么地方值得你“羡慕”,是刻苦好学的精神,还是拾金不昧的品质?这里的为什么值得你“羡慕”,就是作文的中心思想。第二个题目连暗示也没有,这就要求你根据题意,想一想你的小伙伴中哪一位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他(她)有什么突出的事迹,这些事迹说明他(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你就可以弄清文章的中心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