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衬托,“鬓微霜,又何妨!” 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用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比喻,“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4、卒章显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寓情于景,写出猎的景来抒情
分析: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姑且让老夫我展示一下少年的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象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象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他们。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三起三落。
后世人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希望能够帮到你!
《渔家傲·秋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之所以白发,是是因为身负重任,长年累月地驻守边关,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日遥遥无期。爱国之情与思乡之情都有。
《江城子·密州出猎》: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认为虽然头发已经发白,但是自己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并未减少。感情基调是豪迈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整首词昂扬奋发,豪迈遒健,一扫传统柔婉委曲的词风,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苏轼早期的一首豪放词,除了作者所描写的壮阔场景和飞扬意趣,让读者在传统婉约词风中耳目一新之外,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也十分形象地展现了从出猎到酒酣抒怀的过程,为全词豪放开阔的情感基调增添了色彩。难怪苏轼自赏如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