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怎样分析《谈生命》中的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

大学语文, 怎样分析《谈生命》中的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第1张

文章运用拟人化手法,形象化地揭示了生命的一般规律,表达了坚强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让我们为之一振: 原句“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品析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方法,庄重又富含思想。其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在常人眼中,死亡或许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超越了这些,达到了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思想高度,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原句“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 品析可以说是作者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之大成,是最富有思想情感的句子,也是全文的点题句。不仅提炼出了深刻的哲理,而且表明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具有激昂、达观的情调,这种情调在这几句中表现得更明显。 原句“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品析这句话非常的生动形象,说明了人的一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等,只有单一的经历是不行的。这里的“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说人到了老年,即使有无限感慨也应感到幸福和欣慰。 原句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品析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原句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品析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原句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品析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句“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品析 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原句“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品析 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原句“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品析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原句“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品析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原句“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品析希望你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你才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或者说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这里的“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 原句“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 品析“暴风雨”喻重大的挫折和磨难。整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是:能经受住重大的挫折和磨难的生命更加坚强。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曹操作此诗时,是时赤壁大战,孙曹实力悬殊甚大,对于曹来说胜败已无悬念而孙吴一灭,天下已然平定,此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时也是曹操胸中正邪纠缠最凶恶的时候,此时他也感到为了功名和抱负,如今却也骑虎难下是功成退隐留的美名,还是废除汉庭自己称帝若功成身退,但汉庭对手下之人来说早已没有威信,故无法安置部署,就算部下真的各有所得,拜将封侯,但仍只服从曹管,若曹只将这些人拜将而后撒手不管的话,手下必然也不从,或是寒心或是起兵,天下必然再次分裂若是文臣武将得官禄之后天下太平再无战事,则曹操满门便无安全可言另方面顾虑,若平定天下之后,回都便废帝自立,则篡汉之名成为事实,一腔的抱负,一声的经营却落个像董卓一样的千古骂名经过长时间的纠结,最终决定坚持以前的想法,做周文王一样的人,自己不称帝让自己的部下辅佐自己的后代称帝遂作此句,前面描写自己内心的纠结为自己出了个问题,后句给自己写了答案,也向自己的部属们变相的写了自己的遗嘱

1,我觉得你操之过急。第一次见面就说关系能不能改变啊,放手之类的,女人嫁老公也是要挑选的,第一次谁敢就凭你的一腔热血就跟了你啊~还有放手这类电视剧语言以后就不要使用了,怪矫情的,没准她正拿着你的短信笑话你呢

2,作为一个男人,大气才是你的唯一标准。钱不是衡量你是否优秀的准则,我很喜欢一个词就是陋室王侯,30岁的你也说投资失败,证明你也个有能力的人,有经历的人,我希望你不要在钱上过于纠结,该付的就付的,女人看你的钱也很正常,谁不想嫁个有钱人呢~你要理解

3,对于女人要看淡。天涯何处无芳草,你的那个她也就25,6岁吧,如果更老你大可放心,女人不比男人,年龄越大越尴尬,你想他都这么大了,还没和对象,还要相亲,不是看不起别人,就是别人看不起他吗,这样的眼长上天的要他干嘛;如果更小,你也就随意处处,按照你的描述,她是个很在意钱财的人,你想这么小出来相亲,不为爱不问情,就看钱,目的这么明确,她若真心跟你也就算了,她还就直接拒绝了你,以后跟了你,你也有的苦吃,长痛不如短痛,不如现在就看淡的好。

4,至于那句谢谢你,我想他是有点感动了,但这不能说明什么的,一时的感动和一生的相伴能对等吗?

5关于继续追求,看了上面的话,你还是喜欢她的话,我认为你们可以从朋友做起,你也别发什么短信,我们可以做盆友吗之类的,你就有空约他出来吃个饭,大伙出来玩时叫下她什么,以朋友的方式关怀下之类,显得绅士有礼,关怀细致就可以了,就是日久生情战略,应为你们一见钟情基本不可能了,你要是可以感动她,让她觉的你可以托付基本还可以的吧。但是要多久时间,就不知到了,你年龄也不小了,你看这办,是在不行,就放弃吧。

嗯,就这样,祝你爱情顺利!

埃丽诺是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是个感情丰富、理智丰富的姑娘。从故事的一开始,就表明她比她的母亲和姐姐更聪明和理性。埃丽诺细心、体贴、聪明。无论是他爱的爱德华还是他恨的露西,她都能在众人面前彬彬有礼。而且,不管埃莉诺是好奇还是喜欢或不喜欢这个话题,当大家一起讨论的时候,她总是保持一定的冷静和思考的心态,既没有表现出异常的过度关注,也没有让大家觉得她是一个让人失望的角色。一切,埃丽诺总是那么有分寸,那么得体。

此外,她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善于从别人身上寻找优点,为别人着想。至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表明她缺乏头脑,但埃丽诺总是在朋友和姐妹面前谈论她的热情、慷慨和公正。为了让詹宁斯太太在伦敦的家中过得舒服些,不受玛丽安的嘲笑和冷漠,也为了玛丽安的缘故,她同意接受邀请,和姐姐一起去,尽管她自己并不愿意去。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埃莉诺的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像她的妹妹一样,有一颗情绪化的心,但她更善于控制它。不管爱德华发生什么事,她对他的爱从未改变。她并没有因为爱德华不健谈、沉闷、抑郁、每个人都批评他而抛弃他。这证明了埃莉诺不仅理性,而且有一颗感性的心,理智、善良和智慧是她独特的魅力。

玛丽安相比姐姐埃丽诺要感性得多,她很聪明,但太多愁善感了,玛丽安会有一种悲伤,对爱情总是有着浪漫的幻想,总想嫁给一个人品出众,风度翩翩的男人,对待感情永远追求的轰轰烈烈的浪漫。感情的表达是如此直接和明显,以至于詹宁斯太太多次取笑它。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与她在社交生活中的感受非常相似。她对自己喜欢的人非常热情和关心,对她不喜欢的人,即使是最起码的礼貌也很难做到。她总是冷嘲热讽,一脸冷漠。

当玛丽安被威洛比抛弃,在她骄傲的情感观的控制下,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几乎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给她的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痛苦。这是过于情绪化的缺点。但尽管玛丽安感情缺乏理性的缺点,她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女孩。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面对自私狡诈势力的攻击,总是立刻给予不礼貌的反击。她爱读书,思想丰富,不同于缺乏常识的普通人。玛丽安非常爱她的母亲和姐妹。无论她是过度情绪化,还是她被教训,最终变得理性,她都不希望她的朋友,尤其是亲戚,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焦虑。并且,在变得理性之后,试着去弥补因为过于情绪化而造成的伤害。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意图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

,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2.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95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