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的写作手法和感受

石壕吏的写作手法和感受,第1张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而人称“诗圣”的杜甫,更是唐诗创作者中最闪亮的明星之一。杜甫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三吏》、《三别》便是其中的经典。

《三吏》、《三别》是安史之乱、玄宗出逃、肃宗灵武继位后,杜甫奔赴灵武途中写的一组诗。这组诗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杜甫的写作风格与艺术特色。不妨以其中的《石壕吏》为例作一浅析。

人称杜甫为“现实主义大师”,这点在《石壕吏》一诗中表现得很突出。前六句都是眼见,讲述了自己暮宿石壕村,遇到了战争时期的常事——抓壮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真实的情景,鲜明的对比。不用多说什么,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从第七到第十六句,均是老妇的陈述。很直白,很浅显,很容易理解,没有一句冷僻的字句。但是,从老妇的陈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战争给这个人家带来的苦难。三个儿子在邺城战死两个,家中惟有衣服尚不齐整的儿媳以及还在哺乳的孙子,即便是这样,年老力衰的老妇还是不得不被带到河阳战场“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官吏走了,老妇也被带走了,夜依然恢复了平静,能低声哭泣的,只有那儿媳吧。其中凄苦可见一斑。“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尤其一个“独”字,不由让人产生一种萧瑟、悲凉的感觉。确实,这就是战争带给人民的感受。

这首诗,杜甫充分展示了其“写实”的功底。全篇二十四句共一百二十字,全部都是作者本人以第三者的视角所看到的以及听到的。他就是在讲述这么一个事实,没有一个字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或者评论。但是,任何一个读者都绝对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寄予诗中的强烈的感情倾向。这从诗中的几处对比很容易看出来,如“吏呼”与“妇啼”、“怒”与“苦”,“偷生”与“已矣”,还有一些感 彩很浓的用字,如“一何”、“夜归”、“急应”、“犹得”、“绝”、“独”等等,无不表现出作者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苦痛的强烈的谴责。

事实上,《石壕吏》这样的写作风格,正是杜甫诗作的艺术特色所在。杜甫诗作,较少表现自己的观点或者自己的心情,他多是直接描写事或物本身,通过展示活生生的事实,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领悟。《石壕吏》是这样,《三吏》、《三别》是这样,杜甫大多数的诗都是这样。这就是杜甫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而在内容上,杜甫大多通过描写人民的境遇、感受等等去直接表现社会,从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因此,杜甫又有“诗史”的美誉。事实上,在一部儿童启蒙历史读物《一梦五千年》中表现安史之乱时,正是采用图文的方式完整地表现了《石壕吏》所描写的情景。所谓管中窥豹,杜甫诗作确实称得上“诗史”。杜甫无论在写作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无愧于“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的。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我们知道在诗的最后,老妇代替老翁进入军中去了。初中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对比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苦难而言,感慨最深的反而是老翁丢下老妇一个人跑了的行为,我觉得这是非常过分、非常不负责任的。

后来随着年岁渐长,看问题不那么非黑即白,渐渐理解了老翁的为难之处,以及对“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唐朝的征兵制度不征妇人,所以要抓人充军,老翁才是最危险的,所以我们可以猜测一下或许反而是老妇主动让老翁先走了。

之后,老妇在差吏三番四次的逼迫下,一五一十地讲述了自家的艰难处境:三个儿子,两个战死了,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孺,生活很困难,儿媳妇都没件像样的衣服出来见人。她希望这番沉痛的告白能够得到差吏的同情和谅解,毕竟没有多少人在知道她家这种惨况后还能铁石心肠的,杜甫不会,我们也不会。她也以为会得到同情与谅解的。

老妇接着说了下面一番话“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更像只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自己对征兵这种行为的配合,以获得对方的一点好感:我家情况就是这样了,不是我家不想出人,是出不了。如果实在要捉人,老妇我虽然年纪大不中用了,赶到河阳去还可以为部队准备早餐哩。老妇态度够积极吧。

老妇话说到这种程度已经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了。第一,她希望通过陈述自家的惨痛经历引起他人的同情;第二,她希望通过自己卑微主动的示好,让差吏对她多一些好感,即使一丁点,也是对前面由同情而引起的谅解加码。

这是老妇抓在手里的唯一一根稻草,却系着一家人扭转命运的巨轮。在底层百姓逼仄的生存空间里,命运常常是掌握在他人的手上,个人能做的事情有限,能做的改变微不足道。

后面诗人没正面描写吏和老妇了,只侧面写了一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仿佛是对这一幕惨剧的不绝回响。在《石壕吏》的最后一句诗里,诗人通过写自己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走了,交代了石壕吏乘夜捉人这一事件的结局。老妇被捉,这件事可以说是大大出乎老翁、老妇和诗人的预料,我们都没想到,尽管军营不收女人,尽管她家里因为战争这么凄惨,差吏还是把她捉走了。诗歌到这里,有了小说里那种非常强烈的戏剧冲突。有句话说“生活永远比小说还精彩”,真的是这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575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