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石壕吏内容介绍

石壕吏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石壕吏内容介绍,第1张

1、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悲痛和同情。

2、《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

3、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表达了作者将个人的遭际与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结合起来,抒发了悯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和爱国精神。

这首五言古诗篇幅不长,一共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而内容十分丰富。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扩展资料

赏析

此诗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

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

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

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石壕吏

体现了作者讨厌战争,残酷的战争破坏了家庭。揭示当时社会的混乱不堪和官吏的肆无忌惮。突出了作者对于社会混乱的不满,但有求助无缘,从中表达了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深切感慨和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分类: 教育/科学

解析:

《石壕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 逾:越过 一何:多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戍:防守 已:停止 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

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 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

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语

言上分析)

① 情节生动

② 构思巧妙

③语言精练

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

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

① :唐代两幅画面。

② 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的写作素材要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书:文学 生活

③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称。读杜甫的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

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六、作业

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

2、背诵本诗。

教学目标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反复诵读增强文言积累。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思想内容及诵读。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思想内。

教学时数1课时

上课时间:2004年9月22日下午第一节

地点:06级3班 上课人:刘顺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复习导入)

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 、 。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 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 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 质疑并讨论

1、 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 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 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 “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

5、 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

四、 表演

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妇——啼——苦

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扩展资料:

《石壕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石壕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8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