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菊》中什么和什么 写出了诗人喜欢菊花的原因?

《寒菊》中什么和什么 写出了诗人喜欢菊花的原因?,第1张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画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摅写了作者的爱国情操。

《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 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 笆旁边, 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 抱着清香而死, 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寒菊》是南宋诗人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 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 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 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黄巢个人资料:

(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 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 善于骑射, 粗通笔 墨, 少有诗才, 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 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 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 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 冲突。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 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 符四年(877年)二月, 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 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 ‘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 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 东都留守刘允章 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 日,兵进长安, 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 统,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 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 进思伏杀, 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出自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寒菊》是南宋诗人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的意思: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全诗的意思: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秋日的阳光正好,秋风习习,让人神清气爽。伴随着那熟悉的悠远的古筝曲,我们又开启了高段彩虹花晨读课的学习 。

      课前,李利敏老师以傲霜凌寒的菊花来引入宋代诗人郑思肖所写的《寒菊 》一诗。一看到这个诗题,相信对于深处农村的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的脑海中不禁会浮现出农村小院里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秋菊,这是我们乡村农家最靓丽的一道风景。诗中描写的菊花有何姿态?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带着这些疑问,孩子们跟着李利敏老师走进了这首七言绝句。

      李老师首先出示全诗,让孩子们先自己试着读一读,我主要强调了“曾”这个多音字的读音。但对于诗人郑思肖,孩子们感觉很陌生,李老师就着重介绍了诗人。通过李老师的介绍,孩子们了解到他是一个非常爱国的诗人,宋朝灭亡的时候,他改名叫思肖,表示不忘故国,可见诗人的赤诚之心、爱国情怀。

      之后,李老师逐字逐句地为孩子们讲解诗意。诗文从晚香着笔: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芳斗艳。当百花凋零时,只有菊花立于篱笆旁,意趣无穷。这不禁让孩子们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诗的后两句用隐喻的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诗人这种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让孩子们想到了“九一八”事变89周年——勿忘国耻,吾辈自强专题活动中,大队辅导员为孩子们讲述的英雄人物:孤身一人与日寇战斗几昼夜的杨靖宇;英勇不屈,坚强就义的赵尚志;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武装斗争的王光宇;坚持和发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出生入死、英勇奋战的王德泰。

      我想彩虹花课程也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将彩虹花晨读课程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融合,让孩子们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的同时,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从小受爱国主义教育与熏陶,长大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白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白梅》 王冕 〔元代〕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寒菊》借寒菊表达作者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寒菊》 郑思肖 〔宋代〕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一般开于深秋,所以古代又称寒菊。这首《寒菊》是南宋诗人郑思肖(1241-1318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菊花自喻,表明自己忠于故国的决心。

寒菊

郑思肖(宋)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

菊花啊,你在秋天盛开,从来也不跟百花争奇斗艳;

你独立在稀疏的篱笆下面,高尚的情操永远也不会改变;

你宁可保持清香而枯死在枝头;

也绝不会被狂暴的北风所吹落!

当元兵南下时,郑思肖忧上疏直谏,要求朝廷改革,抵抗元军,但上书被扣押。南宋灭亡后,郑思肖没有臣服蒙元的统治,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在字号忆翁和所南都包含有怀念赵宋故国之意。

并且宋亡后,他所画的兰花都不画土,因为他认为故土已失。

宋代歌咏菊花的诗歌很多,陆游《枯菊》中有“翠羽金钱梦已阑,空余残蕊抱枝乾”的诗句,才女朱淑真在《黄花》则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都是赞美菊花的高洁品质。

可以看出,郑思肖的诗歌“枝头抱香死”是模仿朱淑真“抱香枝上老”而作,但是感情更加激烈,意图更加明显,显示出自己誓死忠于前朝的坚定决心和民族气节。

我一直以来,都喜欢菊花。

已是深秋,天地间,一片万木萧条的景象,漫天翻卷着的黄叶,在向这个世界做最后的道别。远远望去,百花也已经凋零,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枯萎枝叶,作着最后的挣扎,而只有菊花却还在盛开,它要在这个季节坚守到最后,菊花是那么孤寂清高,就像元稹所说,此花开尽更无花。无怪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

菊花,雍容典雅,气度不凡,灿烂了萧索的季节,任凭风霜雨雪,留下淡淡的幽香,让人慢慢品味。

菊花,它如同一位成熟稳健的中年人,步履坚定从容,历经岁月沧桑,仍然不改初心,不改对生活的热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593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