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感人故事 百度

雨果的感人故事 百度,第1张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大师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被誉为法兰西的民族诗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鼓吹民主自由反对帝制、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提倡废除死刑,以《钟楼怪人》、 《悲惨世界》等巨作闻名于世。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分类: 教育/科学 >> 升学入学 >> 中考

问题描述:

雨果有一篇文章是《巴尔扎克悼词》是高三的课文,但现在老师让我们找这个的具体内容

解析:

巴尔扎克葬词

——雨果

公墓

拉雪兹

1850年8月18日,是举世哀痛的日子,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一颗文学巨星陨落了,上苍为之动容在8月20日那天,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在太阳西沉的时候,面对成千上万自发前来吊唁送葬的法国公众,发表这篇著名的演说

罗丹博物馆前的巴尔扎克雕塑

巴尔扎克

(1799—1850)

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多个人物,展示了不得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代表作有《人间喜剧》(91部小说) 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巴尔扎克

马克思十分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资本论》第3卷)

恩格斯说,巴尔扎克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

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 料

"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雨果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小说

雨果

(1802—1855)

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写作背景

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

两位文学大师在同一时代,又在同一城市,对文学的执着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

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了悲痛之中雨果痛悼一代伟人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1850年8月22日,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在太阳西沉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葬的法国公众,发表这篇著名的演说

文体特点

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

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

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悼词,我国古代称为"诔辞","哀辞","吊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享年然后追述死者的生平,业绩等,并简要地对死者做出评价,最后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之情简而言之,就是"论其人""述其哀"

好的悼词不仅具备以上特点,更主要的是,往往还能联想到其他一些东西,揭示出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或者人生哲理

悼词

雨果

巴尔扎克葬词

注音

显赫 佼佼者 上溯

琐碎 粗鄙 睿智

揪住 解剖 熠熠发光

一般悼词,其内容不外乎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除此而外,本文还有没有涉及到别的内容

雨果的这篇演说稿还让我们感受到除悲伤,怅然之外的另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崇高和激动从第10段开始,作者表达了强烈而独立的思想意识,即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除此而外,本文也有普通悼词常见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段),总写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

第三部分(10~12),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

第二部分(3~9段),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

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作品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

基本思路:

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

悲壮-激越-景仰

评价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概括性语句

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

2,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3,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4,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

5,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

找出课文中对巴尔扎克评价的句子,并归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

评价语句:

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 (影响)

2,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

(人格)

3,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作品)

4,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 (成就)

归纳:

作者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品味语言

这篇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值得细细品味,反复解读

揣摩句子含义,归纳雨果怎样评价了巴尔扎克

揣摩关键词句

一,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二,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三,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方法指导

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

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这句话表面是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规律,即每一大变动时代先出现武力统治者,然后才出现精神统治者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印证了本段开头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他不仅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千秋万代

"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

巴尔扎克 文学上的拿破仑

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雨果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作一部书,并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雨果在这里高度评价《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浓缩的历史,使人们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看出作者给人们揭示的"现实"这是巴尔扎克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它启发了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

《人间喜剧》是"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恩格斯

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

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像的书

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

整体价值

文学价值

深远意义

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 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巴尔扎克用他的观察和想象将现实的表层撕破,向读者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真面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

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巴尔扎克这位伟大的人物,用他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安装好了坚实的底座,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未来的人们,一定会给他塑起一尊尊有形无形的雕像,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这是诗化的语言,在对比中,意为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饱满",意为巴尔扎克一生不是空虚的,他做了大量的对人类有益的工作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据我所知,巴尔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实的,但好像不是富足的这个伟大作家的一生不但生命短促,而且在他奋斗的一生中,还充满了贫穷和孤独与常人不同的是,巴尔扎克将这一切不利的因素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笔耕不辍,二十年时间不到,完成了90多部作品的创作

我们能不能仿照刚才那个句子的结构,以贫困和孤独为主题,仿造两个句子,以高度评价这位十九世纪的法兰西文学巨匠

1: "他的一生是贫穷的,然而也是富足的,他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还多";

2 :"他的一生是孤独的,然而也是幸福的,他的朋友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在雨果生活的时代里,有数不清的黑暗与罪恶,也因此有数不清的对现实不满的人们;而伟人的逝世,将进一步警醒和启迪进步的人们,使他们对现存世界的一切产生怀疑和动摇这句话包含对巴尔扎克的赞誉,意为巴尔扎克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唤醒了一批人

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面对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的辞世,雨果在这里感慨万千,不由思考生与死这样重大而沉重的主题他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也是自由的,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了许多人去思索生死问题,把巴尔扎克当坐标,思考活着的真义

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 ,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朗读体会

选择你最有感触的语段进行感情朗读

主题思想

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

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

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死观

综述

这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散文体演说稿,作者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讲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限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这篇演说稿不仅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观点带上作者自己的生死观 雨果认为,象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它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整篇演说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相同点:

1,从文体看:都是悼词,都具有演讲词的特点

2,从内容看:

都表达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都作出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歌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都作了深刻的阐发

3,从表达方式看:

都以议论为主,与抒情,记叙相结合,运用了讳饰的修辞方法

《巴尔扎克葬词》

与《在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比较

扩展练习:

不同点:

《巴尔扎克葬词》与《在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比较

1,《葬词》阐述了演讲者的生死观,打上了鲜明 的个人印记

《讲话》以冷静的态度陈词

2,《葬词》富有散文特点,富有哲理性的思考

《讲话》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过渡衔接紧 密,显示了强大逻辑力量

3,《葬词》语言华美,悲壮,激越,以情动人

《讲话》 情调朴实,深沉,以理启人

请用简短,精辟的语言给巴尔扎克设计一个墓志铭

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活过,爱过,写过

恕我不起来了!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司汤达

海明威

肖伯纳

叶 慈

雪莱

法国作家司汤达:

阿里哥贝尔,米兰人

活过,爱过,写过

法国思想家卢梭:

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思想家马克思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_

感悟人生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

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文天祥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会降临的节日"这是谁的话

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死亡"是一个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我们不愿接触到的话题,学了这篇葬词之后,让我们怀着对巴尔扎克的崇敬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好好活着 去体会巴金老先生曾说过的那句话——"人,不是光靠吃米活着的"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不过雨果的还是有现实主义的,如:《悲惨世界》是现实与浪漫的结合,巴尔扎克的作品很多,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其实个人比较喜欢雨果,特别是他的《巴黎圣母院》。雨果和巴尔扎克各有所长,都值得尊敬~!

浪漫主义早于现实主义,一般人都是先看浪漫主义的,例如小时候看童话,长大看传记。

由于地位的关系,巴尔扎克与炎凉世态靠得太拢,与恶浊社会贴得太近,这既使他具有比雨果更详实地了解社会的五脏六腑,了解生活具体琐碎方方面面的优长,也使他根本做不到应有的超越和离尘出世……有字数限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605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