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

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第1张

这其实是由于汤和他有着很好的识人之术,并且个人的本性也是比较的正直的,能够做到不贪功不争宠,这样的话其实才能够真真正正的去保护个人的安全。在我国古代历史之上,大家想必都会看过很多比较有争议性的故事。

那么很多的帝王他在最开始建国立业完成之后,对于曾经辅佐他建国立业的工程,其实心中都有着深深的忌惮,十分害怕他们会发生很多的转变,所以说在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在不断的去提防着他们,甚至有很多的帝王担心他们在后续会影响到他们治理的政权,所以说会选择直接将他们杀死。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我国古代历史之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说朱元璋他在称帝之后就由于自己性情大变,那么就将手下的文臣武将全部都进行大肆的屠杀。做为一个功高震主的存在,之所以能够躲避这样的杀戮,就是由于他和他本人有着很好的使用之处。

汤和其实是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天才,但是他本人做事情的时候却非常的谨慎,而且由于比较的谨慎,那么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其实都能够很好的去善终。所以说汤和他其实在当时就已经猜到了自己这样的结局,所以说在做事的时候才会如此的谨慎及时。有着比较高的功绩,却从来都不去主动的显示自己的功绩,反而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将自己的功绩进行掩盖

首先是汤和多次帮助朱元璋,其次是汤和早早的看破了朱元璋的心思,主动要求辞官回乡,所以躲过了一劫。自古以来都有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尤其是在皇室当中,历代君王更是将这句话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明朝开国君王朱元璋在坐稳皇位之后,更是大肆残杀有功之臣,但是他却放过了汤和,并且还十分善待他,汤和最终得以安享晚年。

根据历史的记载,汤和与朱元璋出生在同一个山村,两个人从小就是光腚娃娃,当时朱元璋的家里十分贫穷,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汤和经常把自己的口粮节省出来,分给朱元璋一半,如果没有汤和的救济,可能朱元璋在小时候就被饿死了。在汤和生病的时候,朱元璋还偷了地主家的牛,杀了之后炖汤给汤和补身体,可见两个人的感情有多深厚。

后来朱元璋离开家乡谋求生计,机缘巧合之下投身军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屡次立下战功被封了一个小官,朱元璋立刻派人回到家乡告诉汤和,汤和知道后便收拾东西投奔朱元璋。之后开始了四处征战的生涯,在战场上,汤和作战勇猛,有时候受了伤也会咬牙坚持,可以说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打下江山做君王,汤和是功不可没的。

在朱元璋登基称帝之后,对汤和还有追随自己的兄弟进行了很大的封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开始怀疑所有人,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是历代君王的通病。而从小和朱元璋一起长大的汤和,非常了解朱元璋,对于他内心的想法也早早看破,为了保住性命和两个人之间的兄弟情义,汤和以身体年老多病为借口辞官回乡,对于汤和的识趣,朱元璋非常欣慰,在批准之后还赏赐了他。

朱元璋建国不久就开始大杀功臣,能够得以善终的寥寥无几,为何汤和最后能够得以善终?他又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呢?

明史汤和传》记载,“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汤和在幼年的时候就有出众的表现,在嬉戏玩闹的时候在群童中有比较强的号召力,练习过骑马射箭。从这些汤和幼年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汤和有领导者的潜质,是一个可造之才。

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打算投奔郭子兴的义军,他没有选择直接去投奔,而是联合与他结交的十七位壮士,趁夜偷袭元军大营,取得了一点微小的成绩,这件事成功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投奔后直接就被任命为“百夫长”。从这里不难看出汤和的小谋略,明知己方人少,趁夜色掩盖自己的实力,去偷袭根本不可能战胜的元军,从而达到了,自己想在郭子兴这里得到重用的目的。后来在夺取九弯,以及攻占定远的战斗中,因有功被升为“千夫长”。

这些功绩都证明了,汤和有一定的谋略跟领兵能力,汤和崭露头角后,也不忘自己的挚友朱元璋,亲自将他引荐给了郭子兴,可见他的重情重义,做到了有福同享。

据明史记载,汤和在追随朱元璋攻打集庆(今南京)的时候 “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 。这句话说的是汤和配合朱元璋,在攻击陈野先的战斗中,被流箭射中了左大腿,他直接将箭拔出,然后继续投入战斗,而且还与其它将领一起,打败并且生擒了陈野先。由此不难看出汤和是一员身先士卒的猛将。

虽然朱元璋组建队伍后,汤和的功绩被淹没了许多,但是从明史的这些只言片语,我们仍然能够想象汤和的勇猛无敌。然而,这样一位猛将,到了晚年后却要处处小心谨慎。

根据《明史汤和传》记载,汤和对朱元璋说 “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汤和这话什么意思呢:我的年纪已经大了,不能再驰骋沙场了,希望能够回归家乡,只求死后能够有一片容身之地。从这里不难看出,汤和已明确表达了退意。

向朱元璋说这句话的时间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而这一年朱元璋60岁、汤和62岁,说自己年纪大其实只是借口,更主要的是,汤和作为他的老战友应该是看出了形势变化,根据他的推测跟观察,朱元璋的多疑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重,已经不愿意让这些老将统率军队,自愿交出兵权,也许还能求得得以善终。

从这些条件来看,汤和应该是一个不贪图荣华富贵的人,他被封为信国公,手握重兵,这份权力,多少人梦寐以求。而对于兵权他能够拿得起放得下,丝毫没有表现出留恋,这份卸甲归田的魄力,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

最后两句是 “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其实也是对朱元璋的一种回应,那就是我配合你的要求,上缴兵权,我也希望我最后能够得以善终,我的要求也不高,只求死后有一个安葬的地方就行了。这一句其实非常打动朱元璋的内心,他是朱元璋的引路人,后来朱元璋要自立门户,也是汤和第一个站出来,主动拥护朱元璋的领导。这份恩情是朱元璋难以忘怀的,汤和此时说这句话就将这份恩情点燃了,两人是一辈子的交情年纪都大了,“死”最能触动朱元璋的内心,难免会产生念旧的想法。

从这句谈话中,不难看出汤和的处事谨慎小心,对于形式的预判相当自信,就好似他当初拥护朱元璋一样。心中已有明确的取舍。但是如果你认为他一直是这样那可就错了。据《明史·汤和传》记载,“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说的是汤和这个人非常机敏善于智谋,但是经常因为喝醉酒而犯错。《明史》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和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 。

这段话说的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汤和镇守常州的时候,向朱元璋请示了一件事,但是朱元璋没有同意,于是喝醉酒后发牢骚:“我镇守在这里,就如同坐在屋脊上,我想要往左就可以往左,想要往右就可以往右”朱元璋听说后就怀恨在心。

从这一段话不难看出,此时汤和的年轻气盛,在刚刚攻打常州的战斗中立功,于是向朱元璋提出一些小要求,但是朱元璋居然没有答应。汤和也只是一位普通的人,心情自然有点郁闷,于是喝了点小酒抱怨了几句,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说“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又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从常州这个位置说起。

常州是朱元璋不久前打下,与张士诚的东吴势力非常接近 (张士诚是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 ,之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的身份驻守常州,是最高军事长官统领全局。 (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防事务,类似于现在的国防部,同佥是一个副职相当于副部长) 常州左为朱元璋右为张士诚,是一块战略要地,汤和这句话就有威胁反叛的意味,谁知这酒后失言传到了朱元璋耳中。而且朱元璋对此怀恨在心,时不时的就要提一下这件事,封功臣的时候也没有评上公爵,后来还让人将这件事刻在铁劵之上。

这件经历让汤和逐渐意识到,朱元璋发生了转变,曾经的关系不复存在,这也是汤和晚年,处处谨慎小心的重要原因。至于汤和是真的酒后失言,还是假装酒后失言,还有待考证。汤和不仅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还是一位抗倭英雄,至今在浙江宁村等地,百姓仍然铭记汤和抗倭的事例。

汤和辞官的时候,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所以朱元璋对汤和提出了一个要求“卿虽老,强为朕一行”。看似是让汤和再帮自己一个忙,其实是对汤和的试探。但是汤和抗倭这件事,做得非常漂亮,为什么这么说呢?大部分人对抗倭的想法,就是如何去追击倭寇,但是汤和没有这么做,因为驱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汤和先是听取了鸣谦的意见,后又来到实地考察,最后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征集五万八千七百余人防守,巧妙的解决了倭寇问题。

(鸣谦是方国珍的从子,生活在浙东地区,熟悉海上事务,从子就是侄子过继变成的儿子,方国珍是浙东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投降朱元璋)

之所以说这是朱元璋的试探,是因为抗倭是份大功劳,收下就意味着汤和想要更进一步。但是汤和回到京城后没有邀功,而是直接辞行,可见他是真的决定辞官,朱元璋这才真正的高兴,赐下黄金六百两、白金四千两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605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