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的心理过程

文学接受的心理过程,第1张

文学接受的心理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感知:读者通过感官接受文学作品,如视觉、听觉等。

2、理解: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进行理解和分析,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3、情感共鸣:读者对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感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情感反应,如喜悦、悲伤、愤怒等。

4、反思:读者在接受作品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和世界观,并试图将这些与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相结合。

5、接受或拒绝:最终,读者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反应,决定是否接受并欣赏该作品。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接受活动对于作品价值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学史是一个审美生产和审美接受的过程,它不仅是作家和作品不断产生的历史,也是读者的阅读史,是文学文本的效应史。在以往的文学研究中,人们往往注意了文学作品是如何产生的,而忽略了它们是如何被接受的,忽略了读者的接受在文学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将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片面化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文学接受的属性

1、审美属性: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2、认识属性: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3、价值诠释属性: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

4、交流属性: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文学接受指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它包括:

1、审美的阅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

2、非审美的阅读活动,即不以审美为目的或不能达到审美水准的;

3、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指导广大读者如何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活动,是一种侧重理性分析和把握的、具指导性意义的阅读层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605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