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中岳嵩山

介绍中岳嵩山,第1张

历史

嵩山属伏牛山系,史书对伏羲和黄帝在伏牛山作为活动的中心,有许多记载。《孟子》中说:“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箕阴即阳城,在嵩山南麓,《大记》云:“伯益旧政,就国于箕山之阴,是箕山为益封国也”。今舜墓嵩山之马峪川,启母墓在嵩阳书院之左,许由、巢父墓均在箕山之颠。“尧舜遗风”,“尧天舜日”之语流传至今。《庄子》云:“尧让天下,许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颖水”。现在还有“挂瓢崖”“洗耳泉”,据说许由在山泉之下正在为牛饮水之际,大尧与之商谈禅天下,许由听说此事,马上把饮牛喝水的瓢挂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污秽之言,逃入深山林去了。这个事情,嵩山脚下童叟皆知。

据古书《竹书纪年》和《世本》记载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禅位禹后,“禹居阳城”。历代历史学家都认为阳城即今嵩山附近的阳城(在今告成镇西三里)。夏代自禹至桀,共传十七王、十四世,历四百三十二年,王都自阳城数迁,但均在嵩山周围。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在嵩山广为流传。

  

名胜

“日出蒿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曲悠扬的《牧羊曲》依然让人心如潮水。少林寺的秀丽景色早已从这首优美的歌里栩栩如生地萦绕心怀。有着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的嵩山,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主体由太室山、少室山东西两座大山组成。

  嵩山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宏 、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称四大书院;加上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

有哪个地方能在禅宗上有如此众多的汇集,只有嵩山!!看一看幽静神秘的佛门胜地,感受那里的清净脱俗,也许会成为每个喜欢旅游者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位与少林寺西三百米处的山脚下。“塔”即和尚的坟莹。寺僧们圆寂后,根据其生前在佛教界的修养,学问,地位和威望等,修造大小不一的墓塔,安葬骨灰(尸骨)于其中,并刻石纪念,表其功德。

  塔林中现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二百四十余座。是国内最大的塔群。因其朝代不同,塔的形式多样,制式不一,在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上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在法王寺山坡上,高十五层,约四十五米,周长二十八米,壁厚两米多。塔为空心建筑,从地层仰望,可直视塔顶,四周遗有砖洞痕迹,可知原来在每层的犄角处,还装设有檐角木梁,这不但可以平衡塔身的重心,而且还可以作为上塔的梯阶,以攀缘上下。塔身外部的密檐层层迭迭,迭出塔身最宽者达90厘米,使整个塔身显得更为雄伟壮观。现除小部分受风雨侵蚀剥损外,基本完整坚固。

传说

上古时候,乾坤是由玉皇大帝定的。他叫天下雨,天就得下雨,他叫地生金,地就得生金。玉皇大帝咋有这么大本事哩 传说,他有五个保驾天将。这五个天将,每人都有一仆法宝。每一件法宝,又有七十二能:不但能劈云拨雾,遣风调雨,发水生火,镇魔伏妖,还有很多很多的用处。

玉皇大帝有个女儿,名叫天灵,才貌双全,文武皆通。玉皇大帝早打算为她选个女婿了,他看保驾的五个天将,才貌都很好,可是选谁呢一时又拿不定主意。

有一天,天府巡官急步走进天宫,向玉皇大帝禀报,说东方出了水兽,西方出了风妖,南方出了火魔,北方出了冷怪,闹得天下大乱,黎民不得安宁,求玉帝快快发兵除害。

玉皇大帝听罢,急忙把天将招到教场比武选将。谁的本领高,就派谁去降魔;谁能降住魔,就选谁当驸马。天将们来到教场,经过一番比试,玉帝平日心爱的五个天将中,有四个选上了。

玉皇大帝传下圣旨,命一个到东方去镇水兽,一个到西方去挡风妖,一个到南方降火魔,一个到北方伏冷怪。四员天将领旨,分别带领天兵离开天宫。

五个天将中,唯有一个名叫山高的没有选上。为什么呢 这个山高身体有些单薄,武功虽然也行,但不及其他四将。可是这位山高天将怀有满腹文才,能书善画,智足谋广。他看到其他四位天将下凡去了,便来到灵霄宝殿,向玉皇大帝施礼说:“陛下!下界东西南北四方,都有人把守了,陛下就不怕中原出事吗 倘若中原出了大事,东西南北四方把守再严,也是枉然啊! 比如,一个人,残手废脚尚能活下去,若是心脏坏了,可就都完啦!"

玉皇大帝听他一说,觉得与语言不多,道理很是。可是派谁挂帅去镇守中原呢,玉皇大帝发了愁。山高一看,时机已到,便说:"末将情愿去镇守中原。”

玉皇大帝知道他武艺不及那四个天将,迟迟没有说话。山高猜知玉皇大帝的心思,就当面立下“军令状”玉皇大帝这才勉强传旨,让山高天将下凡。

玉皇人帝带着随从来到南天门,拨开云头向东看去 ;只见一员天将把斩兽宝剑挥了三挥,突然出现了一座大山立于海岸。张牙舞爪的水兽来到山跟前,“砰”地一声,撞得粉身碎骨,翻下海去。玉皇大帝看罢,哈哈大笑,封这架山为“东岳泰山”。他又拨开云头,向西望去,见一员天将把捆妖绳抡了三抡,突然出观一座大山站在那里。风妖呼呼来到它身边,撞得头破身软,败下阵去。玉皇大帝看着拍手大笑,封这架山为 “西岳华山”。

接着,他拨开云头看南方,见一员天将把劈魔锏挠了三挠,突然出现一座大山站在那里。火魔扑来,浑身发抖,掉头就逃。玉皇大帝高兴地封这架山为“南岳衡山”。他又转过头来看北方,见一员天将,用长矛刺了三刺,突然出现一座大山。冷怪嗖嗖飞来,看见大山毛骨悚然,缩身不敢动弹了。玉皇大帝便封这架山为“北岳恒山”。

最后,玉皇大帝拨开云头俯视中原,只见山高天将一手拿着天书,一手拿着镇世宝刀,把书和刀一上一下,端了三端,突然出现一座大山。又上下端了三端,山又分为两支。接着,两架山脊,慢慢出现七十二峰,有的象老翁,有的象白鹤,有的象青童,有的象玉女……山上山下,好似一卷美画,展现开来。

玉皇大帝越看越高兴,可到封山的时候,他却发了愁,封什么呢 一个贴身随从悄悄地说:“陛下,你看山高天将,长得与山一样俊美啊!”玉皇大帝一机灵,“山”与“高”合在一起不是“嵩”字吗 于是封为“中岳嵩山”。

封罢山,玉皇大帝想起招驸马之事。他见这五员天将个个武艺高强,但细品起来,属山高天将文武双全,就选定了山高天将。可怎么说呢 这么一犹疑,世上已过了几千年,天宫

巡官看透了大帝心思,忙禀报说:“陛下,把这事交给当代天女去办如何”

玉皇大帝问:“武则天吗”

巡官说:“是武则天。”

此后,没隔多久,武则天梦中接到玉皇大帝沼书,命她到嵩山去封岳神。武则天遵玉皇大帝之命,来到中岳嵩山,在峻极峰上建起“登封坛”,举行礼祭嵩山大典。祭后封山高天将为“天中王”,-封玉皇大帝之女为“天灵妃”。

现在;中岳庙峻极殿的后边,有座"寝殿"。寝殿的东西两厢,放着两张绣花雕刻顶子床,东边床上躺着个檀香木雕刻像,西边床上躺着个泥塑彩色像,两个像均为天中王像。两个床头处的椅子上,各坐着一个彩色泥塑贵妃像,这两个像均为天灵妃像。天中王的善男信女,便称他们为“睡爷爷”、“坐奶奶”。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嵩山之名源于《诗经》:“嵩高维岳,峻极于天”,遂简称为“嵩山”。东周时因其地处“天地之中”而被尊为中岳。嵩山海拔1494米,北临黄河、洛水,南临颖水、箕山,东西绵延起伏60多公里,是黄河与淮河的分水岭。

嵩山紧临九朝古都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洛阳通向东南广阔平原的咽喉。轩辕关是秦汉八大关之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盛世时,嵩山是帝王游赏、文士登临的胜地;乱世时,嵩山则是兵家出入、强手云集的所在。嵩山主体由太室山、少室山东西两座大山组成。传说大禹的两个妻子分别居住在这两座山内。

嵩山又是佛教胜地,这里有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建成于公元495年(宋建武二年),当时印度僧人跋陀来中国传教,在魏孝帝主持下建起该寺。由于该寺地处少室山之阴的幽谷密林之中,故而得名。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同时这里也是少林拳法的创造地,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之一。

嵩山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大渊薮。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郑州西南70公里处,中岳嵩山南麓。市境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355千米,辖区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登封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教圣地嵩阳书院,三教荟萃,闻名遐迩;汉代三阙、北魏嵩岳寺塔、元代观星台……群星璀璨,辉映中外。

全市有各类文物古迹1127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6处,位居全国县(市)第一位。

登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40余种,其中煤炭远景储量30亿吨,被煤炭部列为15个全国重点产煤县(市)之一;铝矾土储量24亿吨,是河南省两个铝矾土基地之一。

境内现有各类武术学校83所,在校学生53000人,是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和“武术之乡”。

登封境内的嵩山,山川秀丽,地貌奇特,是全国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全国十大森林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

登封2006GDP完成142亿元,居河南省第四位;实现财政总收入1008亿元,居河南省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50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县(市)第149位,比2003年提升了66个位次。

改革开放以来,登封市充分发挥旅游和矿产资源丰富两大优势,大力实施“旅游立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科教兴市”四大战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由1978年的全省15个贫困县之一跃居全省前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强化,初步建成了一批千亩以上的优质烟叶、优质无公害蔬菜、小杂粮、小杂果生产基地,涌现了一批养殖专业村和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坚持存量与增量同时调整,产业群区、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铝 及铝制品、耐材、建材、磨料磨具等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登封发电装机容量达444万KW,发电能力在全国县(市)中名列前茅。旅游业以争创国际一流景区为目标,精心打造“少林”、“武术”、“嵩山”三大品牌,投资5亿元对各景区进行综合整治,铺设了26公里的旅游道路和257公里的登山步道,形成了景区成片、景点连线、纵横贯通、上下循环的旅游网络,相继开辟了登山游、武术游、考古游、地质游、天文游、宗教游、水上游、风情游多条旅游线路。按照清华大学规划的“一轴、两翼、三园、四中心”方案,斥巨资对少林景区进行拆迁建设,逐步恢复“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意境,少林景区是国家首批命名的全国5A级景区,嵩山风景区成为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城市建设按照建设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型城市的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交通通讯方面,连接京广、陇海、焦枝铁路的登封铁路年内贯通,郑州至少林、洛阳至少林两条高速公路贯穿东西,许昌至少林高速公路也将于2007年投入使用,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油路、通广播电视,其中广播、电视、通讯设施位居全国前列,登封与外界联系更为便捷、畅通。市场建设坚持“突出城镇,辐射农村,打通周边”,建成10多个大型专业综合市场。接待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登封市拥有豪华舒适的中、高档宾馆饭店20余家,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一条龙服务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知道登封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吗

http://wwwdf5cn/bbs/viewthreadphptid=5995

1、许由

中原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的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据说尧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传位给他,他却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隐居起来。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

2、巢父

唐尧时的隐士。是阳城(今登封告成)人。隐于山中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以避野兽,时人号曰巢父。上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又让给许由,许由亦不受

3、禹

黄帝元孙,颛顼孙,鲧之子。亦称大禹、夏禹。夏后氏部落领袖。舜时奉命治水,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劳身焦思,治水13年,三过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四方部落首领推荐,舜选他为继承人。舜死后继帝位,居阳城(今登封告成),后徙阳翟(今禹州市),会诸侯于涂山。

4、颍考叔(?——前712)

春秋时郑国大夫。初为颍谷(在今登封市西)封人(掌管封疆的官吏)。郑庄公平定其弟共叔段叛乱后,把支持共叔段叛乱的母亲放逐到城颍(今登封颍阳),并发誓“不及黄泉勿相见”,但不久便后悔,又为誓言所束。颍考叔听说后就去见庄公。郑庄公请他吃饭,颍考叔吃饭时把肉留在一边。郑庄公问他为什么?他说:“小人有母,凡我能吃的食品都让母亲先尝尝,她从未尝过您赐给的美食,所以请允许我带回去孝敬母亲。”庄公对颍考叔的孝心深有感触。他对颍考叔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而我却没有。”颍考叔说:“我能问问大王这是为什么吗?”庄公把事情原委对颍考叔说了,并告诉他对自己发过的誓非常后悔。颍考叔说:“这有什么好为难的呢?所谓黄泉,不就是地下么?挖一条地道,先与母亲在地道相见,既不违背誓言,又可重续母子之情,这样做我相信任何人也不会持有异议。”庄公听从颍考叔的建议,派人挖了一条地道,先恭迎母亲于地道里安坐,自己再上前跪拜,于是母子和好如初。庄公当即作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从地道出来,姜氏也作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和乐之意)!”

此后,人们常将“颍考叔食舍肉”作为子女孝敬父母的一个典范。今天,在登封市石道乡的珍珠泉南边还存有考城庙纪念颍考叔。而在登封颍阳今天还存在有黄城,据说就是当年郑庄公和母亲武姜相见之地的遗迹。

5、鬼谷子

春秋时楚人,姓王名诩。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鬼谷,故自号鬼谷先生。然鬼谷何地,记载颇多。其中一最主要的说法是,鬼谷在颖川阳城,即唐代的告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今天,在登封告成还有鬼谷洞,据说是当年鬼谷子隐居讲学之地。。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杰出军事家,其主要贡献是游说理论,是游说理论的奠基者和传播者。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为其最杰出的、弟子、〔见《战国策》、《孙庞演义》〕。

后世传有《鬼谷子》一书。《鬼谷子》是六朝人整理编定的一部代表先秦纵横家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古籍。其主要篇章是先秦时代的著作,包括鬼谷先生的原作和苏秦等人的作品,某些篇章可能是后人的伪作或者掺入了后人的作品。 现存《鬼谷子》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七篇。注本曾有四家,皇甫谧、陶弘景、乐壹和尹知章。现仅存陶注,三家亡佚。

6、陈胜(?——前208)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涉,阳城(今登封东南)人。他同吴广率戍卒900人,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后来,起义队伍失利,陈胜被部将庄贾杀害,葬于砀。

7、邓说(?——前208)

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阳城(今登封东南)人。陈胜吴广起义,他将兵居郯(今山东郯城)。被秦将章邯击败,后为陈胜所杀。

8、杜密(?~公元169)

东汉名臣。字周甫。颍川阳城(河南登封东南)人。曾任代郡太守、太山太守、北海相。桓帝时任尚书令,迁河南尹,转太仆,因“党锢之祸”被免官。与孪膺齐名,时称李杜,为东汉“八俊”之一。太学生称誉其为“天下良辅杜周甫”。

9、跋陀

跋陀,或音译为佛陀,僧迦佛陀,意译为觉者,本是天竺(今印度)人,是嵩山少林寺的开创者和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

据说,跋陀早年在天竺时,性喜守静习禅与同伴五人相随出家修行。他一面学习禅观之法,一面云游各地。其他五人都已成正果,唯有他无所收获,跋陀勤劳励节,还是无济无事,为此他自怨自艾,甚至想用自杀来了却此生。已得道的一位同伴劝他说:“修道要靠机缘,时机到了,自有成果。我看你与中国有缘,我们还是到中国等待机缘吧。”跋陀便与这位道友一同游历,他们先是西行,甚至到过“拂林国”(即东罗马帝国)。接着,他们又沿着丝绸之路东行,经过西域诸国,大约在北魏孝文帝元宏“亲政”的太和十四年(490年)前后到达佛法兴隆的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北魏自孝文帝时,禅法大行,一般僧人都以禅诵为务。跋陀精于禅法,正投合了北魏当时的社会习尚,因此,跋陀深受孝文帝的敬重。孝文帝特地为跋陀立禅林,凿石为龛(即和尚修禅的石窟),让他结徒修禅。并且修行所需的一切用品都由国家供给。跋陀在平城修行一段时间后,禅法更加精进,禅定时常常出现一些人们难以理解的神异现象,道俗都认为这是他道行高深而产生的徵应。据说,平城城内有一位姓康的富户,家财百万,崇重佛法,专门为跋陀造了一所小禅院,让他居住进去静修禅业。有一次,孩子们从门缝看见跋陀静修的室内似乎起了火,惊慌地报告了康家主人。但当康家大小赶去时,却只看见跋陀在室内潜心坐禅,康家老少惊奇赞叹,都以为跋陀已经得道成佛。消息迅速遍远近城乡,跋陀由此声名大噪,誉动朝野。

后来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九月迁都洛阳,跋陀也同行至洛。

孝文帝在洛阳为跋陀设立了“静院”,以供他禅修。但跋陀不适应洛阳城中的热闹忙乱气氛,再加上他性爱幽处,因此便常常到洛阳城东面的中岳嵩山,在密林幽谷中独处流连。孝文帝尊重跋陀的意愿,下诏有司在嵩岳择地为他建筑一寺院,由官府供给衣食。跋陀把寺址选在嵩岳之少室山阴,亲自加以规划经营。寺建成后,即有名的少林寺,跋陀自任寺主。

天下禅僧听说跋陀禅师在嵩山立少林寺供授禅法,纷纷慕名而至参拜受业。于是少林寺禅众常满数百。跋陀在少林寺一面教弟子们坐禅,一面翻译佛经,先后翻译出了《华严》、《涅磐》、《维摩》等经。他还在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这年八月改年号为“永平”)先后安排中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北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在少林寺译经。少林寺成为当时的禅学中心。

跋陀在少林寺所传的禅法是传统的印度禅法,也叫“三藏心法”。它要求修禅者既要诵读佛教的经、律、论这“三藏”,也要潜心坐禅。其核心即以“四念处”“五停心”为内容的止观法。跋陀的“五停心”是指用五种方法去治五种心病,借以停止内心的贪欲等五种过患,五停心观分别是:不净观(即观内外境界之不净相,观治贪欲过患,而停止其心),慈悲观(即观人与人之间亲亲怨怨之可怜憨相,对治嗔欲表过患,而停止其心),因缘观(即观万事万物皆由因缘所致,无我体我相,无作者受者,对治愚痴过患,而停止其心),界差别观(即观地、火、水、风、空、识六界,对治我慢过患而停止其心),持息念观(即念持出入息,令以息相依,对治散乱过患,而停止其心)。其中特别强调修“不净观”和“持息念”的重要性,因为“贪爱”及“散乱”是修禅的大敌。

修习了“五停心”、心便得定,则应进一步修心“回念处”,即身念,受念,心念及法念。据《大般涅磐经》,这四念处就是要求修禅者认识到“自身不净”,“所受为苦”,“心实无常”,“诸法无我”的大道理,从世俗观念的牢笼中解脱出来。

跋陀对少林禅众加以妥善的组织和指导。每年愿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僧人要进行为期三个月“夏坐”。这期间,跋陀及各僧比丘都闭门谢客,专心坐禅、诵经、写经、诵戒本等,这是僧伽必修的斋期。七月十五日这天是“自恣日”。这一天,益伽集会,每会僧人都须面对众僧检讨自己违法犯戒律的行为。这是僧人们的年终大会,而从七月十六日起,又是新的一年了。

跋陀还利用自己的影响,为少林寺建立了稳定的寺产,开辟了多种经济来源,保证禅众有吃有穿,无后顾之忧。他在少林寺初创时期做出的周密安排,日后成为少林寺的优良传统。

跋陀非常注重物色合适的传法对象。太和二十年(498年)四月初,跋陀到洛阳城去参访。在天街信步漫游时,发现了一个在井栏上踢毽子玩的童子,认为他有学佛法的天赋。在征得童子及其家长同意之后,跋陀便将这童子带回少林寺,为他剃度,取法名慧光。慧光聪明颖悟,后来在禅学、《地论》、《四分律》学诸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是驰誉北朝的一代名僧。

跋陀又让弟子道房剃度了僧稠,教其禅法,后来僧稠在禅学上的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跋陀曾称赞的他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并传授给他更深的禅门奥秘,使僧稠的禅法更加提高,历北魏、东魏、北齐三代,独步一时,备受帝王和道俗的尊崇。佛陀所传禅学,通过僧稠而盛行于魏齐之世。

在跋陀大弘禅法之前,北朝的许多禅僧,往往不明经义,徒事修持。甚至有人把修禅与义学对立起来,用极端的态度排斥并企图废除讲论经义之道。跋陀反对这样的做法。他所行的禅学,本身是有理论用指导的,他于修禅之外也重视义学的阐扬。他以禅师而兼习《地论》,不少《地论》师则兼习禅法,实际上都有定(禅定),慧(义解)双修的倾向。他们的作法,开风气之先,对于北魏末年北方义学兴盛,中国僧人走上定、慧双修,禅智兼弘的道路,是有促进作用的。

跋陀晚年,仍住在少林寺。但不再参与僧伽活动,也不再传法授徒。他嘱咐徒众们互相学习,自相成业。他们自己则移住到寺外一间小屋子里,独自静修静养。据说,跋陀常常觉得有一善神伴随他、守护他。他因此对弟子们说:“此少林精舍,有特别的神灵护卫着,它立寺之后,将永不消失!”临终前,跋陀还在屋门上墙壁上亲手画了善神之像。据记载,直到九世纪,这善神之像还保存着。

跋陀在绘画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他所画的“佛林国人物图”、“器物样”及“外国兽图”,一直流传至唐末。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五月,徽王府在少林寺山门外东侧捐造了一座石碑坊。在石碑内侧的横额刻写“跋陀开创”四字,对跋陀的开创之功德给予了肯定。今人温玉成,一位有名的佛教考古学家,他在自己的《少林访古》一书中为这个横额补写了一副对联“生在天竺,漫游西域奔平城;禅传震旦,随帝南迁寓少林”。这副对联全面地概括了跋陀的一生。

有关跋陀的史料主要有《魏书·释老志》、《续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另外还散见于慧立、颜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完成于688年),裴崔《皇唐嵩岳少林寺碑》(728年立),靖彰《大唐中岳永泰寺碑并序》(752年立)及张彦元《历代名画记》(完成于847年)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610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