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的大意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诗经《氓》的大意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第1张

性格变化:

女主人公:婚前美丽善良的女主人公对氓一往情深,勇敢的选择了同氓在一起,婚后她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最后对这份感情彻底死心的她坚强刚毅的选择了与氓决绝。

男主人公:婚前他看上去老实忠厚,对女主人公立下了白头到老,相爱一生的温情誓言。婚后却背信弃义,粗暴的对待女主人公,露出了狡诈、虚伪的嘴脸。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声,也是对当时女性的呼告。字面意思是“男人沉溺于爱情啊,还可以解脱。女人沉溺于爱情,就无法解脱了啊!”,这是女主人公对当时男尊女卑社会的一种控诉,抒发了满腔的悲愤与不平。

最后随便说两句,算是对这种题的吐槽了。其实我看见这种题目很头疼,特别是第一题,什么“性格”“感情”“思想”啊,让人很难说,可能标准答案里面讲的也不确切。善良、多情、勇敢这些是性格,但什么失望、悔恨、悲愤啊又是感情。感情是性格的一种体现,只说性格怎么说,让人感觉都没法说,现在归类的性格一共就那么几种,好好一首诗,这么一问乏味无比。还有那个男主的性格就是一个虚伪啊,前后的变化才显示出这一点,难道前面老实忠厚是真的??还要说变化,怎么说,明显是一个悖论嘛。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 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第一章,抓住“送”、“将”、可见女子的温婉、痴情和大胆追求爱情的个性

第二章,抓住“乘”、“望”、“泣”、“涕”、“笑”,痴情、热烈而纯真。(用“赋”的手法铺叙女子的恋爱生活,甜蜜幸福

1、 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1女子容颜衰老导致男子变心。(提醒:若如此便没有白头偕老的夫妻,也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

2、男子的喜新厌旧、始乱终弃。当时女子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一旦遭到抛弃,经济上的附属地位和对男性的依赖,就会导致女子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更没有保卫自身权益的能力。

总结:根源在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给女性造成的巨大伤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1、《氓》是一首弃妇自诉悲剧婚姻的叙事诗。诗中描写了女子未及成年即与“氓”结为夫妇,历尽数年困顿生活又被“氓”休弃,回首往事,不胜唏嘘的故事。

2、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心中悲苦无人可以诉说的悔恨心情。

3、不幸的遭遇锻炼了她坚强的性格,悔恨之余,她采取了与“氓”决绝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原诗(节选):

《国风·卫风·氓》先秦:佚名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释义: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扩展资料: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通篇语言简洁,叙事清晰,情感真挚,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诗中女子悲剧从最初已见端倪——“氓”表面憨直忠厚,只想与女子结姻,然而婚前情绪急躁、备办潦草、礼节敷衍已显露本性,女子却被表象蒙蔽,不肯深思熟虑,匆忙缔结婚约,始乱终弃诚属必然。

古代女子地位远低于男子,礼法不仅具备规范作用,更为弱势者提供权益屏障。礼法形成规范与约束,规范与约束又引申出责任,唯独婚姻双方担当责任婚姻方能长久。

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也很成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释义: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释义: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用桑叶的繁茂和枯黄,比喻自己婚前婚后容貌的变化。

又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释义: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用斑鸠贪吃桑葚来比喻自己过于迷恋“氓”所导致的不幸。

比兴手法的运用使本诗寓意生动贴切,又符合主人公身份。《氓》是一首有着较强抒情性的诗歌作品。诵读之中,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弃妇如泣如诉的人生悲歌,又能看到她凄婉坚贞的感人形象。

——国风·卫风·氓

你好。

《诗经 卫风 氓(méng)》是一篇弃妇之诗。

开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表面很老实的一个男人,假惺惺的,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来找我说婚事。从此,这个女人,被他的家乡蒙混,从此坠入情河。

第二章,说婚姻的经过,尽管为了婚姻,我还专门占了一卦,卦象说“吉利无凶险。”你赶着马车,我带着嫁妆,嫁给你,随你到你家去,。

第三章,桑叶未落,其叶沃若,我坠入爱河,被你蒙惑。慢慢地,发现男人的假象,“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发出“男子对爱情不长久,轻轻松松就抽身”的呼喊。

第四章、第五章说男子负情背德,休弃了他原本梦寐以求的女人。被弃女人这是才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回想起来,都怪自己。被假象蒙惑。

第六章被弃女子表示对男子的深恨。发誓“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事已过去,不再留恋,也没什么好留恋。一刀两断,拉倒。

《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它叙写了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欺骗,最后遭虐待遗弃,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和痛苦。她悔恨交加,义正词严地控诉了男子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全诗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社会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

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

六章写与男子决绝。 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全诗共六章。

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

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

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

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

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

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国风·卫风·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77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