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疯文学是指当你需要用文字达成某种目的时,给对方一大段类似琼瑶剧一样的,令人发疯抓狂的文字句式,让对方感受到你此刻强烈的情绪。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用到“发疯文学”,比如在与少部分客服正常沟通时,措辞委婉却无法及时解决问题,歇斯底里后反而得到妥善解决。
例子:我又在和你抱怨什么呢,你只是一个打工人,你又不能决定什么。我只能自己默默消化悲伤罢了,只有我在乎自己,你只会那一套话术,你不在乎的,你不会懂的,你又要轻巧地避过我的话题,你只觉得我麻烦,你只想赶紧跟我结束话题。你不在乎!你不在乎!你什么都不懂!
发疯文学催发货催退款
又是这句话,明天!明天!永远也到不了的明天!你的明天像是一句诅咒,从地狱穿过层层尖刃带着恐惧刺向我,我惶恐,我想退缩,甚至不停地想要放弃,只是无数次点下申请退款的手又重新拿起,我总期翼着你能明白的意思,我总怀念着我们开始之前的美好,就拜托你这一次!能不能丢掉该死的明天!
为什么要我等?为什么?你好狠的心啊你知道你的这一句话会让我整夜整夜的失眠吗?想起来还要等这么久,我的心像被凿了一个大洞,你在乎吗?你不在乎,你只在乎你自己就像你不在乎狮子头里没有狮子。
如何看待网络流行的“发疯文学”,以及“发疯文学”所产生的周边商品?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就像一把双刃剑,能让人心花怒放,也能让人心生焦虑,然而,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文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发疯文学”,甚至有网友直接将“发疯文学”当成了“精神鸦片”。这种作品一经出版就会引起巨大反应,被大量网友疯狂追捧。那么这些“发疯文学”都有着哪些吸引人之处呢?我们来盘点一下。
1、情节夸张,让人发疯
如果说,在传统文学中,一些情节夸张,往往是被网友们所追捧的原因,那么,在网络文学中,一些作者却往往将夸张和扭曲的情节放到了网络小说中。这些情节往往是为了迎合网络小说中各种低俗的情节,往往让人越看越上头,越看越生气;有的情节是为了将某一情节塑造得更加真实可信,甚至用某些荒诞至极的手法来描写该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一特征或某种价值观。然而这些情节夸张化的夸张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小说中所要表达的含义了,这也就导致了一些网络小说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而一味地去美化这些夸大情节。
2、语言荒诞,让人发疯
这类作品的语言极其荒诞,而且用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词语,往往会在语言表达上引发强烈的共鸣。比如“我已经习惯了每天不早不晚不睡,已经习惯了一天24小时在电脑前盯着屏幕,习惯了一天12小时的无所事事,习惯了每天24小时都被家庭的琐事所困扰……”这些词语都是人们常说的那些话,但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语言的荒诞性往往来自于现实中。这种语言虽然能让人在不经意间放声大笑甚至失控发疯,但是它可能会掩盖作者的本意,给人们带来负面情绪;这种语言往往更具有隐喻性,往往暗示着人类已经不再对生活充满希望。
3、情节残酷,让人发疯
很多人都喜欢看这样的小说,这种小说往往是一些残酷的情节,让人发疯。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女主白浅是一个外表美如花的仙女,但内心却是一个魔鬼,她喜欢上了赵又廷,并且想要和他结婚,但是在赵又廷面前却没有任何话语权,最后只好把白浅放在自己的身体里供她享用。这种情节也是很多网络小说中常见的内容。
4、语言激烈,让人发疯
在网络小说中,许多作者将网络语言和现实语言相结合,使得语言更加激烈,语言更加极端。例如,我是在某个地方待过的,我想要去那里看看,于是我找到了一个地方,进去之后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压抑的空间,这里是一座大山,你可以随意地想往上爬,你必须经历磨难。这里有许多的东西都能让你发疯,包括自己的身体、金钱等等,而这一切都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出来的。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态度。
5、场景荒诞,让人发疯
网络上有许多的文艺作品,特别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常常能将生活中一些荒诞离奇的情节,以另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一些作品将生活中一些荒诞离奇的场景,以小说的形式进行了展现,甚至还拍成了**。这种荒诞手法,往往让读者发疯一番,因为它会在某种程度上触动读者的内心,让人们无法自拔。
形式不同,目的不同。
1、胡说八道文学是指一些荒诞、离奇、不合常理的小说或故事,往往采用夸张、幽默的手法,带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调侃意味。发疯文学则是一种更加极端的文学形式,它通常表现出作者的疯狂和不稳定情绪,措辞激烈、语言难以理解。
2、胡说八道文学更侧重于幽默和搞笑,而发疯文学则更加强调情感表达和思想冲击。
以下是对林黛玉的发疯文学的看法:
继“废话文学”“咯噔文学”“矫情文学”后,“发疯文学”又上了热搜。很快,“发疯文学”异变出了进阶版——林黛玉发疯文学。
古典文学每每与互联网“造梗”碰撞,都会造就一波语言表达狂欢的高潮。“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
“发疯文学”的特点在于情绪高涨、过火癫狂,用语言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诉求。可以看到,“林黛玉发疯文学”是在“发疯文学”基础上,掺杂进了阴阳怪气、诙谐、柔弱的腔调。
林黛玉式娇滴滴、温婉的“人设”加持下,“发疯文学”形成了语境破格。“林黛玉发疯文学”确实“难拿”——撒娇中带着戏谑反讽,卑微示弱中夹着委屈不满,反映了当下青年社会文化心理中小小的“离经叛道”。
“林黛玉发疯文学”也被Z世代拿捏并突出了实用性——随着语义泛化,它被广泛运用到各种谈话对象和场合之中,特别是日常难以启齿的各种“社死”现场。
诸如职场尴尬遭遇、被甲方/领导套路、投诉无门、跟客服拉锯式维权、催促卖家发货、情侣间冷战等,“林黛玉发疯文学”都可派上用场。吐槽之余,还能先发制人,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比如职场上,卑微的乙方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甲方修改要求时,祭出“我原是只有这一条命,你一改二改三改四改,我可是要去了,再也不能见了”这句,既委婉表达了想法,又留有一定余地,也不至于当面“硬刚”,让双方感到不适。
可以看出,“林黛玉发疯文学”进可嘲讽、退可自嘲,用温柔娇嗔缓解尴尬境遇和现实焦虑,从而颠覆对话者的预设身份,可进可退、能上能下的特点让其成为一些人的语言“万金油”也就不奇怪了。这个意义上看,“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给年轻人生活带来快乐之余,也起到自我心理疏导的作用。
“某某文学”热潮迭代迅速,也是值得注意的后现代式文化症候,它们往往打着互联网原住民的特点烙印——喜欢玩梗、标新立异、注重社交。“某某文学”经由社交媒体和兴趣爱好者聚集的社群获得裂变式传播,无论是文化精神上还是传播方式上,都像一场专属Z世代的“文艺复兴”。
当然,语言碎片化、消解逻辑、稀释意义、语言狂欢,再进一步则可能走向语焉不详、肤浅无聊,因而“某某文学”要慎用。小玩怡情助兴,如果过度消耗文学经典、语言矫揉造作或者明明不占理还想靠它胡搅蛮缠扳回一城,终究会败光大家对它的好感。
”发疯文学“之所以成为了年轻人交流密码,因为大家每天的工作很忙碌,压力很大。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深思熟虑,”发疯文学“其实也是一种发泄。在网络上有不少人刻意写下各种”发疯文学“的段子,还有一些网红博主拍出了”发疯文学“的视频,引发了网友广泛热议。娱乐了大家生活,有许多人多模仿”发疯文学“,和朋友发微信,效果确实不错,那么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一,”发疯文学“
”发疯文学“是指毫无逻辑的说话,比如说在前面一段是正常讲话。到中间一段突然又加入了做菜过程,到了结束又恢复到原点,整篇下来毫无逻辑,还有好多字都是错别字,说了半天,别人也不知道这个人到底在说什么,但又好像全部都说了。大家觉得这种讲话方式风趣幽默,慢慢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在双11节上,还有不少人用”发疯文学“的方式给客服发消息,想要写出好的”发疯文学“,内心情感波澜要多一些。总是把各种不好的负能量往自己的身上强制性代入,语言就会变得丰富起来,也很贴合”发疯文学“ 这四个字的精髓。
二,为何成了年轻人交流密码?
主要是两点原因,第一点,生活压力大。由于大环境不好,许多人的心态变得越来越不好,每天过得小心翼翼,”发疯文学“可以让他们释放自己,想说什么话都可以说,只要不讲脏话即可。第二点,网络流行。由于大家都在说,有一些人只是盲目跟风,为了迎合朋友的搞笑节奏,才会去学。
总之,年轻人之所以爱用这样的方式交流,也是因为大部分人比较敏感。”发疯文学“可以完美避免,大家觉得这样交流起来更加简单舒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