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脑控制的!
情感大脑的发现 爱是情绪,由情绪而产生了那么多的畸形与变态,情绪就成为罪过了。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情绪的来源及发生发展的情况。近年来国外对情绪的研究有重大突破,纽约大学神经学专家约瑟夫·杜勒发现人脑中有形如杏仁的神经细胞核团位于边缘系统圈的底部,脑干的上端,它共有两个,分列脑的两侧,称其为杏仁核,它专司情绪事务,若将杏仁核与脑的联系割裂,则出现“情感盲”。 一个病人因严重癫痫而采取外科手术,切除了杏仁核,其后他变得对人毫无兴趣,离群索居,虽然他具备完好的会话能力,但却再也不认识亲朋好友,甚至连母亲也认不出来,亲人对他的冷漠痛苦不堪,而他却麻木不仁。鉴于这种理论,于是判断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理智大脑,一个是情感大脑。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某些情绪反应,情绪记忆的形成可不需要意识、认知的参与。杏仁核可储存记忆并促使我们还不知所以时就已作出反应。例如当人被蛇咬过后,一见到一段绳子,心中就会一惊,颤抖,出虚汗。这些就是杏仁核记忆被调出而作出的生理反应,而无需理智大脑的推演,最初的千分之几秒,脑不仅无意识理解了这是什么,还已决定了是否喜欢,可见情绪自有头脑,可拥有独立于理智中枢之外的观点。理智大脑与情感大脑是怎样工作的呢?爱荷华大学医学院的安东尼.戴马西欧博士致力于研究情绪对生活长期影响的重要因素,提出反传统的观点:认为在理性决策中情绪参与必不可少,情绪指引方向,纯粹逻辑再纵横捭阖。 我们今天面临的世界充斥着各种选择,生活教给我们的情绪经验,在决策过程中的一开始就排列,集合所有的可能性,筛除一些,突出一些,以便做出最佳选择,因而我们进行思考推断之时,不仅有思维中枢,同时也有情绪中枢的参与。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内驱力必须有情绪对其信号进行放大、提高和加强,才能发挥动机作用。另外,情绪也可以与有机体的能源系统相联系,单独动员有机体的能量,激发人去行动,起到动机的作用。情绪是认知发展的契机,它激发人去探索、去认知。大家知道,兴趣(兴趣具有情绪性特点)使人离开无关紧要的事物而集中指向于所要探究的客体上,并对孩子的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组织和监督作用。由此可见,情感在推理中举足轻重,情绪与思维携手共舞,情绪中枢引导我们的决策能够因时制宜,与理性中枢联手,或强化思维,或瓦解思维,虽然理性中枢是情感的行政长官,但边缘系统的杏仁核也有可能控制整个神经系统,那时情绪有如洪水决堤,使人完全丧失理智,更别说权衡利弊了,夏斐的母亲就是一例,因神经系统“短路”而失控,事后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干了什么。人们常常看到智商(IQ)很高的人,生活却并不如意;而智商平平者却获得极大的成功。以往的心理学很难解释这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尼尔.戈尔曼提出人的成功除了与IQ有关之外,决定人的成功还有另一种因素--情感智商(EQ)。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移情与社交能力。情感智商缺乏的人会影响智力的正常发挥,导致很多后遗症:心理压抑、饮食失常,年少早孕,冲动好斗以及暴力犯罪。戈尔曼还指出,情感智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对于儿童,情感教育对大脑的发育更是至关重要。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当今最新的理论,再来看单向的爱为什么不美满的问题,发现解释它容易得多了。 专横的爱,没有让孩子感知到爱,孩子并没有在一顿暴打之中,体验到爱的舐犊之情,相反的得到的是成人肆虐的凌侮的影子,而这些可能将伴随他的一生。娇纵的爱,让孩子浸泡在爱河里,已经没有了被爱的感觉,前例中奶奶把别人让给自己的座位又让给了孙子,半大小子的孙子不认为这是奶奶给自己的爱,要不然怎么会有“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话?他已经完全没有了情感知觉,当然也就没有了情感控制,被这样的情感左右理智,发展到后来,失手打死人就成为必然的事了。 赎买的爱,把情感当作一种交易,孩子会以为,因为自己的付出,换得了父母的情感,那么这种情感是不必回报的,也就没有了爱的体验。长期在这种愚蠢的爱的笼罩之下的孩子,情绪或暴躁、忧虑,或苦恼、沮丧,或轻蔑、懊恼,调控情绪的能力极差,从不关心别人,当然也就没有朋友,成为情感弱智,事业上绝难成功。怎样做才能使爱体现教育的功能呢?首先,父母的爱孩子需要感知。情感智商的核心就是自我感知,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察觉。这种知觉程度越敏锐,那么情感智商越高。孩子感知到父母的爱是对自己情感知觉的一种锤炼,如果孩子没能感受到爱,那么表示他情感迟钝,也就少了自我理解和领悟,容易被卷入自己情绪的狂潮中,无力自拨,听凭情绪的主宰。其次,通过爱的互动,必须让孩子体验付出爱的幸福。爱是相互之间完成的。父母爱孩子,孩子也要爱父母,这种心理体验就是识别他人的情绪,即移情。移情是情感自我觉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能力,也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孩子有了付出爱的体验,才能关心别人,同情别人。孩子通过细微的爱的信号洞察到他人的需求,这对以后孩子处理人际交往大有好处,提高人际互动的效能。 由此我们可以称爱的艺术了。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种做法:当一个劈雷过后,婴儿被吓得一抖,母亲立刻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手轻抚孩子的头发,嘴里叨念着:“摸摸毛,没吓着;拍拍心,魂上升,宝宝跟妈妈回家喽”。如此数遍,孩子在妈妈的怀中,感受到温暖,脸色又红润起来,情感得到抚慰。无疑孩子体验到了爱的情感。但孩子大了,到了中学,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
●在情感活动中,许多外周植物性功能均发生一系列变化,它们是脑中枢变化的间接指针。虽然它们主要是情绪表现的组成成分,但又同时发出反馈信息增强主观的情感体验。呼吸、血压、心率、皮电和瞳孔的变化是情绪研究中最常应用的生理指标。消化、泌尿和皮肤血液充盈度等在情绪活动中均发生显著变化。生理心理学通常把这些生理变化根据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分为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或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机体处在紧张、恐怖、悲哀、痛苦和愤怒等阴性情绪状态下,或喜、激动等阳性情绪状态下,都伴随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这时表现为心率加速、血压上升、血液重新分配、内脏和皮肤的血液减少、大量血液流入肌肉以便作出有效的行为反应。内脏活动抑制、食欲减退、皮肤汗腺活动增强、竖毛出汗、瞳孔散大等,这些交感神经活动的亢进表现,与下丘脑后部和内侧区的机能优势有关。相反,当下丘脑前部和外侧区机能优势时,外周的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常伴随着安逸、满足等阳性情绪状态。此时,外周生理指标的变化与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相反,心率变慢、胃肠道活动增加。在外周变化的生理指标中,值得稍加解释的是皮电反应。皮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皮肤电阻或电导(电阻值的倒数)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交感神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电阻值减小),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
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包括脑内关键性的结构和外周神经,实现着情绪、情感的主观体验和外在情绪表达功能,是情绪、情感机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习和记忆等心理过程不同,情绪、情感活动包含更多的非特异性成分,特别是较多的内脏反应,体液变化,因此,在情绪、情感生理机制中,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2●情绪、情感的生物化学调节机制:
生物化学调节机制,既包括外周也包括脑内的许多神经一体液环节,如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血液成分,能量代谢等。其中一些生化环节主要在中枢内发生作用(如神经递质和调质),也有些环节主要在外周发生作用(如激素),但还有些环节可在外周或中枢同时发生作用(如能量代谢)。去甲肾上腺素既是激素又是神经递质,在中枢和外周均可发生作用。
在下丘脑内许多神经递质汇聚在一起,其中对情绪、情感调节发生重要作用的递质就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在脑内的分布所形成特定的化学通路与5-羟色胺通路平行地分布,相互制约地调节着情绪活动。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全部支配横纹肌的传出神经末梢都是由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而传递情感表达的信息,副交感神经也是由乙酰胆碱作为递质引起情感活动中内脏功能的变化。交感神经由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在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传递情绪变化的神经信息,其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则由乙酰胆碱传递信息至神经节。所以,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无论在中枢神经信息传递或外周神经信息传递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去甲肾上腺素不但可由神经元合成,也能由肾上腺髓质细胞合成。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细胞受交感神经调节,可以生成与释放两种激素,即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当情绪改变较大时,无论是中枢、外周或肾上腺髓质都会释放较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对情绪变化发挥调节作用。一般情况下,情绪变化的强度不大时,首先是肾上腺髓质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只有当情绪改变的幅度较大时,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才显著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在血液中发挥激素的体液调节作用时,既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使其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又作用于脂肪组织和存储的肌糖元和肝糖元,分别使它们转变为游离脂肪酸、甘油和葡萄糖,用于提高能量供应以满足情绪表现时对能量物质的需要。然而,肾上腺髓质两种激素的后一种代谢调节作用,必须在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考的松)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实现。所以,通过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强的同时,还必须由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RF),经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至血液,血液中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才能增加血液中考的松的浓度,与肾上腺髓质激素共同作用于能量代谢过程,为情绪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代谢燃料。
总之,生物化学机制一方面作为神经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保证情绪活动中神经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又作为体液调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发挥激素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影响着情绪活动中的能量代谢过程。在情绪活动中,神经激素调节作用的意义,近年来已由情感性精神病发病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出来。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对于复杂的情绪过程来说,既存在着多重性的脑中枢,又有许多内脏和躯体反应作为情绪表现的重要基础。简言之,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借助于复杂的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而实现的。
1●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无论是脑还是外周神经,在情绪与情感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各种感觉器官和感觉通路,将外界环境变化或刺激的信息迅速传入脑的各级中枢、同时沿传入侧支兴奋脑干网状结构,造成脑广泛性的唤醒状态,以便更准确地感受外部环境。这些传入的信息在与情绪反应有关的脑结构中聚合以后,一方面形成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通路和外周神经引起情绪的表达……较多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前额皮层和颞叶皮层等均是情绪过程的重要脑中枢。
●西蒙诺夫提出了情绪中枢的理论:认为额叶新皮层、杏仁核、海马和下丘脑等4个关键脑结构间的功能关系决定着人类情感活动的特点。例如情感活动较强的人.其额叶新皮层与下丘脑的机能联系占优势,而情感脆弱的人,其杏仁核与海马的机能联系占优势;情感外露者,其额叶新皮层与海马的功能为主导。除了这4个关键性脑结构之外的其他脑组织对情感活动来说,都是信息传人通道或情感表达的传出通道。
一、遗传因素。
导致障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患有双向情感障碍,那么他们的子女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二、药物因素。
在服用药物时,所服用药物的用量和用法会导致大脑神经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出现双向情感障碍。
三、社会心理原因。
情绪波动较大,当自身想法与实际达不到一定统一时,就会出现强大的心理落差。或者是在生活工作上曾经遭遇过重大的失败和挫折,没有及时的进行调节,导致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从而出现双向情感障碍。
四、季节变化
双向情感障碍,还会受到季节的影响,狂躁症状一般都在春季出现而已,而抑郁症状会在初冬时节出现,所以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克特(S.Schachter)提出了“情绪三因素说”。他认为,情绪的产生不单纯地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而是外部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识过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认知因素在情绪形成中的作用。他还指出,当植物性神经系统激起内部器官和机体其他部分的活动时,只是引起一种模糊的、未分化的情绪状态,经过本人对这种模糊的情绪状态加以“解释”,才能决定当时的情绪体验,而这种解释既和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又和当时情境中知觉到的事实有关。可见,这种“解释”和机体变化对大脑皮层的反馈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当时的情绪体验。例如,某人在过去经验中遭遇到某种险境,最终平安度过。当他再经历这险境时,回忆过去经验,做出估价,便能对此泰然自若,再无恐惧或惊慌之感。
情绪环路模型
一般认为,情绪刺激引起的主观感受是人们情绪反应的主要成分,情绪与情绪感受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Alexandrov&Sams,2005)。然而,Damasio(1994,1998)假设,人们的情绪感受主要由情绪与感知结合而成,这两种心理成分分别由不同的神经回路负责。因此,情绪是情绪感受的独立成分,是由特定对象或情景触发的躯体反应和中枢活动变化的集合。这种变化可以分为内脏活动、腺体反应和骨骼肌运动。前两者一般无法被直接觉知,主要由下丘脑与脑干的一些核团调节和控制;后者可以进入意识范畴,主要由纹状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负责。
据此,Damasio(1998),Bechara(2004),Bechara等人(2005)和Rudrauf等人(2009)提出了情绪环路模型,认为情绪感受主要基于内脏、腺体和骨骼肌等的身体反应在脑干、岛叶和躯体感觉皮层等脑区的映射和表征,它们最终在腹内侧前额皮层、扣带回皮层、杏仁核和下丘脑等脑区的参与下,形成情绪感受的主要方面。根据是否包括躯体状态,可以将这种加工情绪的神经环路分为身体环路(body loop)(见图1)和似身体环路(as if body loop)(见图2)(Bechara et a1,2005)。在身体环路中,腹内侧前额皮层和杏仁核能够将刺激物的情绪信息通过脑干的传出结构传至躯体,引起内脏、腺体和骨骼肌等躯体状态的变化。接着,这些躯体信号可以映射到岛叶、躯体感觉皮层等脑区,由此产生了人们的情绪感受。但是,似身体环路主要依靠个体过去的经验或情景想象
等心理表征,由此触发中枢脑区的躯体状态表征的激活,即在躯体状态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产生了相应的情绪感受。与身体环路相比,这种神经机制并不涉及实际的躯体状态,岛叶和躯体感觉皮层接收的信息直接来自腹内侧前额皮层和杏仁核等脑区。
神经内脏整合模型
与情绪环路模型不同,神经内脏整合模型强调情绪反应的适应性功能,认为情绪是个体应对复杂环境事件所做的反应,可以为目标定向行为准备充分的能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需求(Hagemann,et a1,2003;Thayer et a1,2007)。据此,Thayer等人(2000,2009)假设,人类复杂情绪反应的神经基础主要依赖中枢自主网络(centralautonomic network,CAN),因为它可以调控适应性的内脏活动、神经内分泌和行为反应。CAN主要包括眶额皮层、腹内侧前额皮层、扣带回皮层、岛叶、杏仁核中央核、下丘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孤束核(NTS)、疑核、延髓腹外侧区、延髓腹内侧区和延髓被盖区(medullary tegmentalfield)等脑区(见图3),它们相互间连接成一个动态活动的系统,通过整合情绪刺激的中枢活动和自主反应,以保证机体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Hagemann et a1,2003)。可以看出,尽管CAN与前述的情绪环路在脑区结构上存在重叠,都涉及与情绪活动有关的皮层与皮层下结构,但情绪环路只包含了一个“中枢一外周一中枢”的环状回路重视外周躯体状态在决定情绪感受中的作用,而CAN则强调情绪活动中皮层与皮层下中枢所组成的多层次神经网络对外周自主神经功能(心率)的调控机制,更为关注情绪的环境适应性功能。
神经内脏整合模型认为,个体在安静状态下前额皮层对皮层下脑区和自主反应施加抑制性影响。当个体面临威胁性情绪刺激时,前额叶的活动水平降低,使得皮层下交感兴奋环路(sympathoexcitatory circuits)所受的抑制逐渐解除引起交感活动增强和副交感(迷走)活动减弱,从而出现有利于个体战斗,逃跑(fight-flight)行为的腺体和内脏反应。一般情况下,机体的能源供应在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会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然而,当能源需求持续超出了个体可以承受的范围时,就会产生交感过度增强而副交感过度减弱的自主失衡现象,引发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等复合情绪。
大脑。
大脑为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每个半球包括: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是表面的一层灰质(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集中部分)。
人的大脑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人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扩展资料
大脑的运动系统负责产生和控制运动。产生的运动从大脑通过神经传递到身体运动神经元,达到控制肌肉的作用。皮质脊髓束将运动信息从大脑,脊髓传递至到躯干和四肢。脑神将运动信息传递至眼睛,嘴巴和脸部区域。
大幅度运动(如运动和手臂和腿的运动)在运动皮质中产生,分为三部分:在前额叶回内的初级运动皮层,其负责用于不同身体部位的运动的部分。这些运动由位于主运动皮层前面的另外两个区域支撑和调节:前运动区域和辅助运动区域。
在运动皮层中手和嘴比其他身体部位有更大的面积,这使得更加精细的运动成为可能。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精细,复杂和协调的肌肉运动中发挥作用,皮质和基底神经节之间的连接控制肌张力,姿势和运动起始,并被称为锥体外系统。
爱情从本质来说,是由生化反应造成的,是大脑中无数脑细胞电活动的结果。
当你看到怦然心动的她时,你脑中的神经细胞回路开始活跃,从而引起体内一系列腺体的分泌,使你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口干舌燥,而这些反应又作为线索重新送回你的大脑,综合其他的线索进行评价,最终产生爱的感觉。因为这一系列的反应是非常迅速的,所以你会体验到一见钟情。
其实当你面对梦中情人的时候,身体内的连锁反应,跟你面对一头凶狠野兽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告诉我们面对漂亮女人与面对母老虎时的本能表现是没有区别的,所以一切如泡影,如梦亦如电········ )但不同的情绪线索,使你大脑做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爱慕或者是恐惧,从而引导你做出两种不同的行为,拥抱或者是逃跑。因此问题并不是在于你面对的是谁,而在于大脑中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一些科学家把 爱情说成是一种成瘾反应 ,因为一旦大脑将你的身体反应,评价为 爱,就会引发大脑内一系列的反应,例如说会分泌更多的内啡肽,内啡肽是一种能够使你极其愉悦的化学物质,同时你的脑内也可能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负责在大脑当中传递兴奋、开心等信息。
这些反应,都最终促使大脑的奖赏回路开始兴奋,于是才能体验到兴奋与愉悦。这些反应与吸烟,或者吸食某些毒品等脑内反应非常类似,所以谈恋爱一样可以达到效果。
科学家发现,对于一夫一妻的动物而言, 夫妻大脑的奖赏回路,通常是一致的。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解释,长期的爱情关系很难被破坏,因为失去爱人就好比失去依赖的药物一样 。
但人类对爱的依赖,不像受控于毒品一样,完全受控于爱情,因为除了爱情之外,其他一些东西,同样也能激活脑内的奖赏回路,譬如说亲情之爱。
但无论爱情的本质是什么,无论我们真的是否会上瘾,都不妨碍我们对它的一种追求。
当然并不是每一份爱情都会收货结果,有些时候我们也会遭受失恋的痛苦。
恋爱中的激情,由大量分泌的多巴胺或者内啡肽组成,这些物质促使大脑奖赏回路强烈兴奋,高浓度多巴胺与其他物质一起让我们体验到缠绵悱恻的爱情 。
当我们被所爱的人拒绝的时候首先体验到的反而是更加强烈的爱意,以及紧随其后的痛和悔恨,因为 失恋带来的焦虑和压力都会使我们脑中的多巴胺的浓度和活跃性上升,而这一变化,会使失恋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的激情 。同时因为 失恋我们无法得到预期爱的回报,与恋爱相关的奖赏大脑回路,回报期望不断地持续上升 ,于是这些化学反应与电活动就会让失恋的人感觉无比痛苦高喊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爱你。
当然,当这种呼声没有得到回应时,失恋者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由爱生恨,从痛苦转向愤怒。我们从来都觉得爱与恨是两个极端,但是事实上 恨从来不是爱的对立面,冷漠才是 。
爱与恨拥有如此相似的生理状态,而我们之所以体验到迥异的感觉,只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给了它们完全不同的解释。
随着情景与线索的不同,大脑会不靠谱的在它们两者之间进行转换。
另外 心理学中的挫折攻击原则告诉我们:当我们的期望或目的无法被满足,就会产生某种程度愤怒心理,而攻击就是愤怒的表现形式。
但是最终失恋的人通常还是会放弃,变得沮丧和绝望,当被抛弃的人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被挽回的时候,大脑中产生那些多巴胺等物质,就会减少它们的活动,于是就会变得消沉和抑郁。
然而我们终将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慢慢滴平和下来,准备迎接下一段恋情。
爱情并不是完美的,有喜有悲,有快乐也有痛苦,这或许就是爱情的魅力所在,让你脑中的神经回路,一次又一次的振荡,体会这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女人说神经”通常意味着女性在情感和生理层面上的感受反应更为敏感,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容易出现情绪化或过度反应的情形。例如,女性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变得易怒或烦躁,或者情绪低落时更容易感到焦虑、沮丧和不安。这种现象可能与女性的荷尔蒙水平、大脑结构、文化背景、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相关。重要的是,理解与宽容,了解并认可个体情感的差异,建立健康沟通和相互支持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维护个人和家庭的幸福。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人们相处时会对彼此产生依赖感,给对方安全感。人本身就是群居动物,所以人都会有结伴的本能,但是思想和本能没有绝对的界线,思想作为有意识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压入无意识成为本能,本能也可能被意识重新加工成为新的思想,但是感情终归是产生于感性本能,只是这份情的本能当中包含着过去思想的痕迹。
从生物学角度解释:就是因为人脑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会释放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这种神经递质决定人的情感。
我觉得本质就是爱与被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