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中表达作者对鲁迅感情的是那一句?、

《一面》中表达作者对鲁迅感情的是那一句?、,第1张

同学,你是小学生吧,我也是呀!

我告诉你三句:

1.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地交给了我们名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2.我费力地从衣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提问的银元,放到了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徒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

3.“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PS:偶们老师讲了三个表达作者对鲁迅的感情,请采纳!谢谢。

《一面》是阿累先生1936年10月在鲁迅先生逝世当月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记叙的是作者与鲁迅先生在1932年的一次难得的会面,以及此次会面给作者的影响和鼓励,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沉痛哀悼。文章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细腻入微,鲜明可感,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和对进步青年关心爱护的崇高品质。全文寄寓高远,感人至深。 一个普通的读者一个是著名的作家——两个从没谋面的人,何以在邂逅之后的几十年这位普通的读者会对作家存着难以磨灭的印象?对鲁迅的三次外貌描写实际是作者与鲁迅距离拉近的几个阶段。文中写道的三次分别是第一次相见在暗处,长衫、烟嘴,第二次在近处,隶体“一”字的胡须,第三次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而这此描写已加入了作者情感表达。 鲁迅其人其事。鲁迅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0年一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辑“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1932年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第一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这里作者并没有知道这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国人就是鲁迅先生,在描绘的时候是以一个陌生人的角度对待,而这也符合对他人注意的一个顺序。先对人有个大概的轮廓,因为你和我是陌生人,或许擦肩而过就再不会碰面了,但会留意到这个人的特点,而鲁迅先生在此处给作者留了“瘦”这个印象,而正是这个印象也同时出现在其他两个对鲁迅的外貌描写中。  第二次描写。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竹枝似的手指。这里是近距离观察鲁迅,是作者有意识地进行观察,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这里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了人物面容和精神,形神兼备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气质。当得知刚才那五十岁上下的中国人是鲁迅先生的时候,“我”不由的细心起来。 第三次描写。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黑了。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不仅观察更细致,而且把前两次没有观察到的细微特点补写出来。如第一次只看出长衫的颜色,这次连质料是“羽纱”的也分辨出来了;第一次只看见烟嘴上的火花和烟雾,这次连烟嘴是**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这次还把人物的头部和全身结合起来写,使形象更完整清晰。 文章不惜笔墨叙述了作者与鲁迅先生一次特殊的会面,详细描写了会面的经过,从不同角度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了描写,刻画人物外貌要着力于表现其精神,以有限的描写表现无限丰富的内容,这三次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表达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156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