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曾经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才子。虽然如流星般一闪即逝,但那一瞬间的绚烂,却给现代文坛留下了永久的辉煌。她在当时、现在、甚至将来都不减魅力的代表作《传奇》、《流言》,被人们称作奇迹般的杰作,欣赏者们把它们与《红楼梦》、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等相提并论;而反对者却因她的一段私情而不以为然,但仍承认她的才情,她的天分;当她独自在美国隐士般谢世后,人们称其为:一个“王朝”的结束……
关键词:张爱玲;天分;传奇
作者简介:史天真(1980-),女,山东青岛人。助教,学士,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
四十年代的上海,曾经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才子。虽然如流星般一闪即逝,但那一瞬间的绚烂,却给现代文坛留下了永久的辉煌。她在当时、现在、甚至将来都不减魅力的代表作《传奇》、《流言》,被人们称作奇迹般的杰作,欣赏者们把它们与《红楼梦》、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等相提并论;而反对者却因她的一段私情而不以为然,但仍承认她的才情,她的天分;当她独自在美国隐士般谢世后,人们称其为:一个“王朝”的结束……
人生就像一场舞会
“人生就像一场舞会,教会你最初舞步的人却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场……”[1]
其实不止是人生,许多东西都是这样。如学习,恋爱,工作,娱乐,最初指引你进入的导师随着时间和你能力的提高,渐渐地让出了自己的位置,而由更好的教练带领你走向更辉煌灿烂的未来。
“自古人生一场戏”, 初读张爱玲,莫名地就想起这句话。
以前我看过一篇《看张》,在那里形容张爱玲是“冷冷的成熟”。最近重读一遍她的散文,字里行间我感到张爱玲原来是很温暖的,透过“冷冷的成熟”,那是一种“泽及万世而不为仁”的温暖。比方张爱玲的《到底是上海人》里有这样的话:“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
张爱玲常常被说成不脱俗,不脱市民气,然而她只是在原宥这俗、原宥这市民气而已;她理解人性的弱点,但绝不能说她就等于它们。她把根扎在最低处,从这里长高,高到俯视人类的悲哀,却并不高高在上,她与一切同在。张爱玲宽容人性的弱点,说到底她还是悲天悯人,还是爱人性的,这都是基于她的这种深藏着的爱。
怜 悯 世 界
对待儿女情长,乃至生老病死,她只是怜悯;她感动于别人顾不上、达不到或不懂得的地方。
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张爱玲也还不是张爱玲。她与一切同在,却并不同于一切。张爱玲能体谅天下人的情感,这种体谅就是她的情感;而她的情感不限于体谅。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常常看见她也有所感动,甚至落泪,但是读的时候很容易就视而不见,因为她的感动与我们的不大一样。大家容易感动之处,比如儿女情长,乃至生老病死,她对此只是怜悯;她感动则在别人顾不上、达不到或不懂得 的地方。比如:
“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十有八九是风姿楚楚的年轻女人,再不然就是儿童,可是前天我看见一个绿衣的邮差骑着车,载着一个小老太太,多半是他的母亲吧?此情此景,感人至深。”[2]
“不知道人家看了《空城计》是否也像我似的只想掉眼泪。为老军们绝对信仰着的诸葛亮是古今中外罕见的一个完人。在这里,他已经将胡子忙白了。抛下卧龙冈的自在生涯出来干大事,为了‘先帝爷’一点知己之恩的回报,便舍命忘身地替阿斗争天下,他也背地里觉得不值得吗?锣鼓喧天中,略有点凄寂的况味。”[3]
张爱玲有着自己的一个独特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并不离开我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但是有所超越,朝向那广大而深邃的所在。胡兰成曾引用她的话:“我是个自私的人。我在小处是不自私的,但在大处是非常的自私。”她说的“自私”其实也就是情感投入。她不在“小处”感动而在“大处”感动,大处都是从小处发现出来。张爱玲是被历史、岁月、人类世世代代最根本的希望和无法逃避的命运所感动,这种感动无限沧桑。那句“即使是家中珍藏的宝物,每过一阵也得拿出来,让别人赏玩品评,然后自己才会重新发现它的价值。”[1]正是体现爱玲的“大处”所在。
天 才 梦
张爱玲的中文水准迄今仍是个谜:19岁写出《我的天才梦》,22岁考大学因国文不及格未录取。
张爱玲的文学才能很早就表现出来。现在保存下来的她中学时代的几篇散文和短篇小说习作,可以略见她后来成就的端倪。而十九岁时写的《我的天才梦》中深刻的自省意识,说明她已经完全成熟了。其中的名句是:“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几乎可以概括她的一生。
张爱玲身边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她的姑姑,一个是她的锡兰朋友炎樱。她分别为她们写过语录。姑姑的特立独行,炎樱的天真烂漫,与张爱玲自己的性格有种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关系。
张爱玲的作品与时代的关系,较之她的前辈、同辈和后辈笔下要疏远得多;然而张爱玲的创作生涯的荣枯兴衰,受到她所处时代的影响最大。“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首先就破坏了张爱玲。短短两年的繁华过去,张爱玲的创作困顿下来,虽然她仍有少量佳作问世,但是总的来说,中国文学史上再也没有一个属于张爱玲的时代了。
张爱玲一九二一年生于上海,一九九五年死于美国洛杉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和长篇小说《半生缘》等。张爱玲的文字中,以小说为主,而且以小说的成就最高。比如《金锁记》、《倾城之恋》、《十八春》、《连环套》、《秧歌》、《小艾》等都是被世人认可的。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有《张爱玲全集》十六卷。
结 语
也许,在有些人的眼里张爱玲的一生是个悲剧,在我看来她是真实的、特别的,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张爱玲是一个对爱情很执著的人,一段刻骨铭心的错爱使她被伤得千疮百孔。然而,她又是幸福的,至少她有那么多爱她、喜欢她和同她一起爱恨的人,她的一句话:“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无论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旧是富于自信心与同情——积极,进取,勇敢。”诠释了她一生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这辈子和下辈子的人铭记在心。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
[2] 张爱玲《道路以目》 《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3] 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许多唧唧喳喳的肉体喜悦突然安静了下来,只剩下一种荒凉的安宁,几乎没有感情的一种满足。 ——《红玫瑰与白玫瑰》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阅读至此时,心里便不知不觉被张爱玲那精辟华美的文笔所吸引。一个女子竟能用文字表达的如此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当我阅读完《红玫瑰与白玫瑰》故事后,感觉玫瑰花意象最为典型。小说中,红玫瑰与白玫瑰象征伴随男人生命流程的两种女人类型。在以振保为叙述主体的“玫瑰之恋”中,振保与红玫瑰、白玫瑰分别发生了各自独立的人生故事,但是因为有玫瑰花意象作为小说的结构焦点,两个分离的叙事环在情感意绪层面构成了正反并置的矛盾体,借助内在的心理逻辑,张爱玲建构起文本的复调性与有机性。
而从意象意蕴上看,“红玫瑰与白玫瑰”意象深层次地隐喻了男人(其实也可以包括女人)在情感(婚姻)选择上的困惑。这种生命困惑本质上是一种人性衍生物,所以具有不可避免性,虽然振保的“玫瑰之恋”囿于个体原因不见得苍凉透骨,但张爱玲却在玫瑰花意象隐喻的情感世界中看到了深深的绝望。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这个人物可以让我们看到白描出的人性,还有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挣扎与悲哀,其中又有琐屑且易逝的欢喜,最终却是是无奈,被淹没在时代里浪潮里。
振保的生命里就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佟振保带着点悲凉的牺牲感,娶了身材单薄、静如止水的孟烟鹂。新娘给人的感觉只是笼统的白净。却唤不起他的爱怜。而他生命中的“红玫瑰”娇蕊,风情万种,光艳照人。不禁让她怜爱有加,只是往往得到幸福的那位,却不是携手共度一生的人。虽然振保是有始有终的,有条有理的。是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纵然他遇到的事不是尽合理想的,给他自己心问口,口问心,几下子一调理,也就变得仿佛理想化了,万物各得其所。
张爱玲在书里那段对男人的描写最为精辟,很佩服她能分析的如此透!男人初始时,大多是喜欢淡雅清丽的白玫瑰,像是冰凉的高山之雪,愿意付出一生的代价,求的在这冰凉的水流中的沉沦。然而,在度过如此如醉如痴的欣喜之后,男人渐渐变的不知满足他开始想要一个红玫瑰,芳香弥散,辛辣魅惑。其实,女人的美,有着千个面目,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它。在一个聪明的男子面前,它会展露给你世上最微妙的色彩。彼刻,纯白艳红,呈现另番甜美的面貌。每一个女子的灵魂中都同时存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但只有懂得爱的男子,才会令他爱的女子越来越美,即便是星光一样寒冷的白色花朵,也同时可以娇媚地盛放风情。可惜世间,懂得爱的男子实在是太少!在男人心里真正完美的女人,总是随着时间,阅历的变化,不断地变化着!你永远达不到的。所以,不管是红玫瑰,还是白玫瑰,都永远有不能让人满足的遗憾和欠缺,所以男人总是永远地渴望别的玫瑰媚惑的来临。
张爱玲的小说在语言表达方面技巧圆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她能准确地描绘带你看到实质,文字又如此的干净才气盎然,妙喻盖世,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代才女啊!读她的文章,犹如敲打钢琴上的音符,让人乐而忘忧,创造生的和谐,而且总会让我们有所感慨,有所启迪,有所思考。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①段中作者认为,时间本是不可分割的,但人为地把它分出段落,时间便富有了人的情感。
B文章第③段承上启下,是过渡段,从描绘今日的过年,自然过渡到对童年时过年情景的回忆。
C母亲在腊月间若不慎打碎了盘碗,必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这样写意在说明母亲迷信。
D除夕时母亲要蒸几百个馒头,这不仅寄托了母亲对简单生活的感谢和祝愿,也暗含思乡之情。
E本文以“无关岁月”为题,却又处处表达对时光的感怀伤逝,对年关岁月的感悟,耐人寻味。
18文章第11段中划线部分,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祭祖的情形,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5分)
19文章第12段写道“我喜欢除夕”,请结合④~12段内容,说说“我喜欢除夕”的原因。(6分)
17(4分)B C(B“承上启下”、“过渡段”、“描绘今日的过年”有误。C“意在说明母亲迷信”有误。)
18(5分)说明父亲祭祖非常慎重、虔诚(1分),表现了他对先祖的怀念和崇敬(1分),对先祖或神灵护佑的祈求(1分);父亲的行为也让我懂得了对生命的慎重,懂得敬与爱,懂得珍惜和感谢(2分)。(意思对即可)
19(6分)过年异常热闹而忙碌;过年食物丰盛;过年有许多禁忌,感觉神秘;对除夕夜尤其感到意义深重(母亲的感谢、怀念和祝愿;父亲教我懂得了对生命的慎重,懂得敬与爱,懂得珍惜和感谢);有领压岁钱的欢欣。(答对1点得1分,答对4点得5分,答对5点得6分。)
1944年初春,胡兰成读完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后,无论是对张爱玲独特的见解,还是她清新美丽的写作风格,都让胡兰成非常欣赏和向往这个神秘的女人。于是胡兰成主动追求张爱玲。
在这段恋爱关系中,她是无知的,为了爱情低到尘埃。她深陷其中,听不到任何人的建议和劝阻。
她不介意胡兰成比自己大那么多,甚至不介意胡兰成有家庭,如此信任他,以至于她忽视了他作为汉奸的身份,但最后还是分开了。
后来,我在拍摄改编自她作品的剧本时遇到了导演桑湖。桑弧和张爱玲暗恋对方。桑弧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并逐渐帮助张爱玲摆脱情感伤害。但两人都从未明确表达过自己的真实想法。
经历了胡兰成之后,张爱玲已经名声狼藉了,她现在对爱情非常谨慎,甚至没有勇气重新开始一段感情。
桑弧也知道和张爱玲在一起会面临多大的压力。他没有勇气,也不愿意冒险赌自己的声誉和事业前景。因此,桑弧另寻良妻。他结婚后,张爱玲慷慨地独自离开了。
赖雅单身多年后,仍然不打算完全安定下来。
直到张爱玲的出现,这匹脱缰的野马才肯再次步入婚姻殿堂。但婚礼后仅两个月,赖雅不幸中风,一度濒临死亡,张爱玲对赖雅悉心照顾。
但为了谋生,张爱玲不得不离开赖雅出去工作,赖雅不想离开张爱玲一会儿。张爱玲心疼她的丈夫,于是带着丈夫四处奔波谋生。
来到康桥半年后,赖雅来到了风景如画、文化丰富的城市,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妻子张爱玲的陪伴下,他平静地离开了。
赖雅死后,张爱玲以“赖雅太太”叫自己,余生不谈爱。失去赖雅后,张爱玲的气质变得更加孤独和淡泊,她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