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早期的情绪调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
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
情绪调节和气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描述为气质的一个维度。而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水平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
某种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也较少。
关键词 儿童情绪 调查研究 解决策略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
情
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儿童
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
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对儿童的个性心理形成及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引起的国家的关注,儿童情绪问题的研究也引起教育专家尤其是儿童方面研究专家的高度关注。
一、儿童情绪对人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情
绪调节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隶属于自我调节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虽然源于先天的素
质和本能,但后天的学习、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同样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早期的情绪调
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
情绪调节和气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描述为气质的一个维度。而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水平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
某种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也较少。我们发现,学龄前儿
童在应对消极情境时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确存在显著的发展差异。首先,
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和替代活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调节方法,具有随年龄而增长的发展趋势;而消极意义的调节策略则包含了被动应付和发泄,它会随年龄而减少。
其次,在情绪调节与气质的相关分析中,与难养型儿童相比,易养型儿童会更多地运用积极调节策略,更少地采取消极调节策略。此外,我们还发现,儿童的问题行
为与情绪调节策略中的发泄有显著正相关,并且,发泄的调节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
二、儿童常见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儿童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自身的素质、家庭环境、儿童园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儿童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很容易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遗传的易感素质在不良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往往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具体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焦虑情绪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小年龄的儿童常见的是过分担心与最亲近的或是所依恋的人分离,亦称分离性焦虑,如与父母分开时就大哭大闹,不吃不
睡,还可以出现恶心、腹痛等躯体症状,或是不现实地担心亲人发生意外等;年龄大的孩子可以出现社交性焦虑,与人交往时紧张不安。
2、恐惧情
绪也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90%的儿童在发育的某一阶段有过一时性的恐惧反应,一般而言这是正常的现象,不会对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随年龄增长即
自行消失,如怕黑暗、怕雷电、怕某种动物等。但如果儿童所表现出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危害程度,或者实际上根本没有危险性却表现十分恐惧,而且这种恐惧
的情绪持续相当的时间,由此产生回避、退缩行为,对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交带来严重影响,劝慰无效,那么儿童的这种恐惧现象就达到了病态程度,应被进行治
疗,如怕上学并且拒绝去学校,怕见人而不愿外出等。
3、抑郁情绪较多是因受到心理刺激引起的,如与父母分离、家庭不和、受惩罚、考试不好
等,从婴儿童到青少年均可出现,8岁以后儿童多见。不同时期儿童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哭闹,好发脾气,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低,不想学
习、注意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有自残、自杀行为等等。
4、多动性情绪作为一种行为障碍症状出现在6岁以前,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安,注意不
集中,易分心,好冲动。多动症儿童的活动过多是不分场合的,与同龄、同性别儿童相比其显得过分地多动不安,如在室外喜欢奔跑而少走,在教室不能静坐,在座
位上不停地扭动。患儿过分喧闹,特别多嘴,在需要保持安静、遵守秩序的场合也不能安静下来。注意障碍是多动性障碍一个核心症状,表现为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
暂,不能坚持认真听讲,心不在焉,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写作业不能全神贯注、粗心大意,做事情有头无尾,常半途而废,常常忘
事。
另外患多动症的儿童行为冲动冒失,喜欢打扰别人,恶作剧,显得毛手毛脚,自我控制能力差,组织能力差,丢三落四,自己的东西不能收拾整齐等等。还常发生学
习障碍。多动性障碍应由专业医生诊断,而不是随意给一个好动的儿童戴上多动症的帽子,确诊后方可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为药物、心理、家庭、学校几方面的互
相配合。
5、抽动性情绪常表现为孩子挤眉、眨眼、歪嘴、抽鼻子、清嗓子或是转头、耸肩,这些动作快速、频繁、无目的、不自主地出现。抽动性
障碍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约10%-30%,表现形形色色,可以相互转换,开始一段时间眨眼,过一段时间又出现歪嘴。抽动行为能短暂地受患儿的意志控制一会
儿,入睡后消失,但因疲劳、精神紧张而加剧。产生抽动的起始原因有的是由于躯体局部刺激,如因眼结膜或倒睫炎而眨眼、因鼻塞而抽鼻子,但局部的疾病愈后抽
动的症状却长期保留下来,有的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还有的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多数孩子症状较轻,不影响学习和生活,几周或几个月后自行消失,少数孩子
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达一年以上,经久不愈。极少数严重者可以出现大声的清嗓子,咳嗽,怪叫,骂人和四肢多部位的抽动、甚至不由自主敲打自己,又被称为发
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性障碍。抽动症状较轻的患儿无需特殊治疗,应注意的是不要责备孩子或对孩子的抽动现象表现得十分关注,越是责备她们越是抽动厉害,造
成一种暗示作用。对抽动较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的儿童应进行药物治疗。
此外,儿童在刚换新环境的时候,如刚入学、升学、转学或换班级、换老
师,常会出现适应性障碍,除了可以表现出以上多种情绪问题,还有一些退行性行为问题,如早已经不尿床的孩子又尿床了,较大的儿童变得又特别依恋父母、举止
幼稚。适应性障碍的儿童如果得到即使关心和合理的处理,症状会很快好转。
三、儿童情绪问题 的思考及策略
1、学会观察注意孩子,了解儿童平时的情绪特点。
观
察是了解儿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对全托儿童的观察要细致透彻,有针对性,不同情况的儿童要有不同层次的关注,这才能更有效地了解儿童显性及隐性的情绪,教
育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全体儿童的观察,了解总的情绪趋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二,多关注个别孤僻、不合群
或偶尔情绪化的儿童,因为在这些外表下的儿童极可能在内心深处隐藏着很多焦虑和不安等多种情绪问题;第三,做好追踪记录,更有效直观地了解儿童的情绪。
2、教师要扮演好“代理母亲”的特殊角色。
鲍尔比说过:“最好的托幼机构不如一个最坏的母亲。”母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全托班教师首先要扮演好从周一到周五的“代理母亲”角色。首先采
用
家庭式的称呼,教师可称孩子为宝宝、宝贝或直呼乳名,而儿童则称老师为“王妈妈、李妈妈”,称呼越亲密,师幼之间的关系越亲近。其次,教师要爱孩子,爱是
孩子情绪保持稳定,情感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适当给予孩子拥抱和抚摸,耐心倾听孩子的谈论,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交流,给予孩子
发自内心的爱,这对缺乏母爱呵护的全托儿童来说极为重要。最后,教师要尊重理解儿童。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理解孩子
偶尔或经常的情绪发作,给予其适当发泄的机会,帮助儿童尽快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而健康发展。
3、创设温馨的教育环境。
这里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方面主要是创设处处洋溢着温馨、整洁、优雅的家庭式环境,给儿童以“回家”的感觉;心理环境主要创设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精神心理环境,使儿童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被尊重和受接纳感,有利于情绪方面的积极发展。
4、丰富夜间的活动。
夜
间活动还是应以游戏和自由活动为主,包括点心,洗漱等生活活动。同时开展一些外出散步,做客等类似家庭生活的活动使儿童即得到了情绪转移又丰富了社会经
验;另外也要有恰如其分的学习活动,音乐、美术、语言等艺术形式都能调节儿童的情绪,计算常识体育等活动丰富了知识又强健了体魄。
5、家长与儿童相处时做到“恩威并施、严爱有加”。
双休日家长与儿童相处的日子,每周仅有的两天使家长倍加珍惜,于是溺爱、过度的情感补偿现象就出现了。这么做的后果是导致儿童到儿童园后情绪更不稳定。因此双休日家长对儿童即要有温柔细致的关怀呵护,也要有出于爱护的严格要求,防止儿童情绪波动的大起大落。
6、做好与日班教师及家长的沟通工作。 与日班教师的沟通主要是了解全托儿童白天的活动情况,情绪状况,饮食及身体情况等,同时反馈给日班教师夜间的相关情况,通常采用交谈、纸条、留言本等方法加以沟通。
与
家长的沟通主要是让家长及时了解儿童每周的教育内容,儿童的情绪反应、行为习惯等,便于家庭与儿童园保持一致的教育。具体形式包括定期召开家长会,以录像
等直观手段展现儿童的全托生活;利用家长信的方式与家长沟通;随时进行电话联系,提高家园沟通的实效;直接面谈,增进情感。
四、案例分析
个案描述及分析
研究对象:
王
玲玲,又名小玲。出生于2009年9月,是一个情绪特别不稳定的孩子。自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对儿童园有非常抵触的情绪。小玲不像其他孩子,哭闹一段
时间后会开始慢慢适应,虽然入园已有一年,小玲仍每天哭着上儿童园。就因为小玲的“哭”,成为儿童园的“知名人物”,全园的老师都知道这个孩子,就连我们
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她的大名。小玲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虽然月龄偏小,但动作、语言发展都不亚于其她的孩子。对小玲的“哭”,我们尝试了许多教育方法,
效果不佳。我们发现:小玲的”哭”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入园的不适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小玲的自我认识出现了偏差,不能很好地建构积极地自我认知,从
而导致不自信。因此,我们将小玲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让其产生良好的自我认识,建立初步的自信
心,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适应儿童园环境。 案例观察记录:
案例一:(2013年9月1日)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玲的妈妈与外婆很早就
把她送到了儿童园,小玲看到老师,露出了非常害怕的表情,大哭
“小玲要找妈妈”。小玲妈妈与外婆把小玲交给老师,转身就走了。小玲一边“哭”,一边歇斯底里地喊着:“小玲要回家,妈妈早点来接我”,并在教室里不停地
来回走动。
案例二:(2013年9月3日)老师来到小玲家进行家访,小玲本是认真摆弄玩具,一见老师,就马上流露出紧张的神情,接着大”哭”并将老师推到门外,嘴里还不停地说:“小玲不上儿童园!老师再见。”。
案
列三:(2013年12月10日)小玲这段时间有了一定进步,入园“哭”持续的时间已经逐渐减少。午睡起床,孩子们都在自己穿鞋子,小玲一个人呆坐在床
边,看着大家自己却不动手。老师急忙催促小朋友:“大家动作快点,穿好鞋子去洗手”。小玲一听急了,哭着说“老师,小玲不会,小玲不会”
案列四:(2014年1月7日)今天离园活动是美术活动“小花伞”,小朋友们都在认真涂色,只有小玲在那叫“老师,小玲不会”。这时小玲的外婆来接小
玲,外婆见到小玲不愿意画画,心急的外婆拿起油画棒,大声对小玲说“小玲,你看大家都画好了,你赶紧画”
。固执的小玲又开始”哭”了“小玲不会,小玲不会!”外婆有些生气,一把拉起小玲回家。后来小玲妈妈告诉我,小玲为这事回家”哭”了很久。
家庭背景:
小玲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长期由外公,外婆照顾,老人溺爱孩子,自然事事都由着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庭成员中文化水平偏低,但小玲妈妈非常重视小玲的教育,经常会主动与老师沟通,并对儿童园的教育表
示
认同和,在与小玲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玲不仅在儿童园容易”哭”,在家也是一样,而且脾气有些暴躁。外公外婆的溺爱,让小玲失去了很多自己动手
尝试的机会,小玲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小玲的外婆还固执认为,小玲还小,这些事情不会,是理所当然的。针对小玲的情绪问题,小玲妈妈希望老师能给于孩子更
多关注,让她能够及早爱上儿童园。
研究对象分析:
经过对小玲个案的跟踪、观察、记录、分析,我们发现小玲的“哭”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1、入园分离焦虑
小
玲入园第一天大”哭”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眼神流入出的害怕,恐惧进而产生分离焦虑。所谓焦虑就是指个体预感到即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儿童
入园焦虑,即由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给儿童造成的心理负担。从一定意义上讲,分离焦虑构成了儿童入园焦虑的核心内容。关于分离焦虑,是指儿
童与爸爸妈妈等周围比较熟悉的家人分离后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儿童园的陌生环境,小玲不适应,这是造成小玲“哭”的一个重要因素。
2、自我意识出现偏差,不自信
小
玲在儿童园已有一年,对于环境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她依然还会“哭”,而且每次的“哭”的现象,都伴随着困难出现,小玲在遇到困难,所表现出的退缩,不自
信,是造成她“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孩子不自信的是自我意识出现了偏差,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
是指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 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
由此逐渐形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格特征。通过一段时间基础,
我们了解到孩子智能方面发育较好。但是过分溺爱和过度保护, 形成了她对成人的极度依赖, 限制了她们活动的独立性、创造性、积极性,
妨碍了她正常的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2]。小玲至今已满3周岁,但她的语言中还不能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因此在评价中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概念。不能区分别人眼中的“我”与“自我”。家人的过渡保护,使小玲没有机会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更不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遇到困难,小玲习惯性的自我
暗示“小玲不会”,习惯性寻求帮助。当自己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只能用“哭”来解决问题。
小玲“哭”的两个原因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小玲形成了“情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干预,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积极与小玲的父母联系,并得到家长大力支持,开展了系统干预。
干预策略及效果
相关策略:
1、关注孩子情绪反应,读懂并理解孩子
人
的情绪总是和一定的刺激情景相联系。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表情,比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等。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外部表情去读懂孩子的心理,同时要提高自
己的移情能力,学会欣赏、理解、宽容有问题的儿童。经过分析,我认为小玲的“哭”源于她的不适应。她不适应儿童园陌生的环境里,没有爸爸妈妈,外公外婆;
她不适应在园什么事情都要需要自己去尝试,去完成。所以,当小玲“哭”着要找爸爸,妈妈时,我们不会跟小玲说“再”哭”,妈妈就不来接你”之类的话,加重
她的入园焦虑,我们开始转移小玲的注意力,告诉她,“老师这里有好吃的糖果,有好玩的汽车,小玲我们一起玩。”
2、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自己体验“我真棒”
自信心是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激励个体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在动力,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基础的支持作用。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在生活中,幼儿老
师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老师应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案例中的小玲情绪表现,其实就是自信心缺乏的表现。为了让小玲不再把“老师,小玲不会”挂在嘴
边,培养她在生活中的自信心,我们与小玲的妈妈及时沟通,让小玲妈妈在家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小玲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由最简单的:喝水,吃饭开始。在家中,
小玲起先习惯性连调羹都不会自己拿,肚子饿了,她就习惯性张开嘴巴,大叫“小玲饿”,小玲的家人极力配合训练,教小玲学习拿调羹的正确方法,进餐的方法。
不管小玲自己能吃多少,也不管把衣服,地弄得多脏,家长都放开手,当孩子自己去吃。孩子体验到了自己吃饭的快乐,体验到了独立的快乐。
不仅在家,在儿童园,班级老师也配合培养小玲的生活自理能力,餐前自己卷袖子,小便后自己穿裤子。尽管开始遇到了困难,还需帮助才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小玲能自己独立完成穿裤子,真正体验到了“我很能干,我真棒。”
3、给于及时肯定,告诉孩子“你真棒”
情
绪、情感是动机系统中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
务。幼儿的是非观念比较模糊,不会正确评价自己,只能通过成人的评价了解自己,我们在评价时,通常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经常以肯定的口吻对幼儿说“你肯定
行”、“老师相信你能做好”等等,让孩子在老师肯定的态度中获得前进推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研究发现,3岁儿童正处于自我概念的萌芽阶段,
她们做完事情后是否符合要求,别人是否喜欢她们等诸多关于自我的知
识或自我概念等,只能听信教师、依赖父母或顺从她人。准确地讲,儿童的自
我概念反映了她人的评价,有心理学家将这种评价称为“反映性自我评价”,即人们在评价自我时,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内化她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反映性自
我评价的最大特点是人们从她人眼中看自我,
这个自我被称为“镜像自我”(库利,1902)[3]。准确地说,3岁孩子评价自己还依赖于成人。及时告诉孩子“你真棒”,能够肯定孩子出现的“好”的行
为。这是心理干预治疗中,常出现的“强化”的方法。小玲出现一次好的行为,如:小玲今日入园只是闹了一下,甚至没有流眼泪。老师就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小
玲,小玲十分开心,第二天入园,小玲又有进步,连闹的表现都没有。在家长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及时肯定中小玲终于入园停止了哭泣。
效果反馈:
在入园的第三个学期的第一个月过后,小玲终于不“哭”了,她已经顺利度过了这一不适应期,而且她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我们为她的健康成长而高兴!
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从小玲的案列中,我收获颇丰,懂得了儿童情绪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总结了几种情绪教育的方法。
方法一:宽容和理解孩子
给孩子做教育,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把孩子当“人”。当孩子有异常情绪反应时,我们应持理解和宽容之心,尽量平静对待。做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做她们的朋友。为孩子创设孩子轻松的心理环境
方法二: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有异常情绪的时候,通过转移注意力,设法缓解孩子的异常情绪。尽量避免或减少争执,可转移情绪,让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气氛变得温和。 方法三: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认知自身的情绪
让孩子了解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了解情绪的各种集体表现,形成正确的情绪观。
方法四:关注儿童情绪、进行合力教育
家庭和儿童园对于孩子的情绪问题应给予共同关注、共同商讨配合,共同实施教育,家园的合力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结论 总之,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儿童不上幼儿园的消极情绪,关键取决于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只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家园一致、老师家长一致,“我不想上幼儿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相信:我们孩子的幸福快乐人生:从每天,孩子迎着朝阳,快快乐乐地来!
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早期的情绪调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
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
情绪调节和气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描述为气质的一个维度。而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水平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
某种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也较少。
关键词 儿童情绪 调查研究 解决策略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
情
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儿童
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
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对儿童的个性心理形成及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引起的国家的关注,儿童情绪问题的研究也引起教育专家尤其是儿童方面研究专家的高度关注。
一、儿童情绪对人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情
绪调节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隶属于自我调节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虽然源于先天的素
质和本能,但后天的学习、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同样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早期的情绪调
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
情绪调节和气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描述为气质的一个维度。而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水平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
某种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也较少。我们发现,学龄前儿
童在应对消极情境时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确存在显著的发展差异。首先,
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和替代活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调节方法,具有随年龄而增长的发展趋势;而消极意义的调节策略则包含了被动应付和发泄,它会随年龄而减少。
其次,在情绪调节与气质的相关分析中,与难养型儿童相比,易养型儿童会更多地运用积极调节策略,更少地采取消极调节策略。此外,我们还发现,儿童的问题行
为与情绪调节策略中的发泄有显著正相关,并且,发泄的调节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
二、儿童常见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儿童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自身的素质、家庭环境、儿童园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儿童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很容易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遗传的易感素质在不良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往往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具体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焦虑情绪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小年龄的儿童常见的是过分担心与最亲近的或是所依恋的人分离,亦称分离性焦虑,如与父母分开时就大哭大闹,不吃不
睡,还可以出现恶心、腹痛等躯体症状,或是不现实地担心亲人发生意外等;年龄大的孩子可以出现社交性焦虑,与人交往时紧张不安。
2、恐惧情
绪也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90%的儿童在发育的某一阶段有过一时性的恐惧反应,一般而言这是正常的现象,不会对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随年龄增长即
自行消失,如怕黑暗、怕雷电、怕某种动物等。但如果儿童所表现出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危害程度,或者实际上根本没有危险性却表现十分恐惧,而且这种恐惧
的情绪持续相当的时间,由此产生回避、退缩行为,对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交带来严重影响,劝慰无效,那么儿童的这种恐惧现象就达到了病态程度,应被进行治
疗,如怕上学并且拒绝去学校,怕见人而不愿外出等。
3、抑郁情绪较多是因受到心理刺激引起的,如与父母分离、家庭不和、受惩罚、考试不好
等,从婴儿童到青少年均可出现,8岁以后儿童多见。不同时期儿童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哭闹,好发脾气,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低,不想学
习、注意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有自残、自杀行为等等。
4、多动性情绪作为一种行为障碍症状出现在6岁以前,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安,注意不
集中,易分心,好冲动。多动症儿童的活动过多是不分场合的,与同龄、同性别儿童相比其显得过分地多动不安,如在室外喜欢奔跑而少走,在教室不能静坐,在座
位上不停地扭动。患儿
教师怎么才能做到不带着情绪去教室长期的不良情绪不仅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影响,怀容易导致身体发生一系列疾病如:溃疡病、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神经官能症。
教师要教书育人,要业务进修,要课题研究,已经够忙的了。在教育某些方面被异化的今天,学校之间的竞争、班级之间的竞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任又落在教师身上,教师身心上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家长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生活中的琐事,有些教师就会不由自主地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如对学生的提问不予理睬,神情严肃,甚至莫名其妙地发火等;又如整节课无精打采,错漏频出,拖沓无序,“草草收兵”;
再如教师一上课就对学生“直言”:“我今天情绪不好,告诉你们,都给我好好听课,别给我找事,谁给我找事,我就和谁急!”学生不是教师出气筒!教师如果将不良情绪带进教室,就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甚至败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不带情绪去教室”呢?音乐疗法。音乐对治疗心理疾病具有特殊的作用,而音乐疗法主要是通过听不同的乐曲把人们从不同的病理情绪中解脱出来。除了听以外,自己唱也能起同样的作用。排泄法对生气、愤怒、悲伤等情绪可用排泄法加以调整。
若生气或大怒时,可到空旷的地方去大声吼叫几声,或到外面跑步,这样可以把“气”排出来。当然并不是说肆意地宣泄愤怒情绪是促使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又如在极度痛苦、悲伤之时,不妨大哭一场,哭是导泄忧伤情绪的一个重要阀门。适当分解。可以将一些可能会影响情绪的事,适当分解给家人、亲人、朋友去处理,争取得到他们的帮助。
不妨痛哭。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不愉快情绪的直接外在流露。现实生活中除了过度激动外,哭总是由不愉快引起的。因此从医学角度讲,短时间内的痛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是心理保健的有效措施。因为人在情感激动时流出的泪会产生高浓度的蛋白质,它可以减轻乃至消除人的压抑情绪。当然如果遇事就哭,时时哭哭啼啼,事事悲悲泣泣,反而会加重不良情绪体验。
环境调节法受到不良情绪压抑和折磨的人,也可采用改变环境的方法以转移情绪。如到环境优雅、风景秀丽的地方旅游,去欣赏大自然之美,以调节精神生活,开拓心理容量,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和压抑情绪,从而忘却生活中的许多烦恼与不快,并在心理上获得极大满足。语言暗示法遇到精神刺激,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怒火上升、欲发雷霆时,可用语言暗示自己:“生气是自我惩罚,烦恼是和自己过不去,发怒是无能的表现。”
以此来调整和放松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补偿法遭到困难或挫折时,自然地会产生不安或沮丧的消极情绪。此时应正视既成的事实,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心理防卫。如发现原定目标无法实现时,可重新选择达到目标的手段,再作尝试;或原计划受阻,暂时放弃,用另一方面的成功加以补偿。
五、色彩效应法灰、白和黑色能起镇定作用,有助于缓和焦虑和紧张;为避免烦躁和愤怒要少看红色;不要穿冷色调的衣服或在身边布臵冷色调的环境,可避免出现郁郁寡欢,而温暖、明亮、活跃的暖色调则可提高情六、选择进食法碳水化合物如作为单一食物的话,有镇静情绪的安慰作用;蛋白质食品则有益智醒脑和维持机敏的作用;
大量饮用咖啡、可乐等可能会加重一些人的沮丧、烦躁和忧虑情绪。七、光疗作用法冬季日照量减少或是在光线不足的场所工作,可使许多人易患忧郁症,而增进户外活动及改善光照条件能减少忧郁症的发生。同时,有节奏的户外活动增强了心肺循环功能,也可起到改善恶劣情绪的作八、心理训练。就是训练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练就“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遇事先忍三分别冲动,让自己冷静下来,用理智的思维去思考和看待问题,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自然就不会把喜怒挂在脸上了。
九、寻求团队帮忙。有些事可以争取得到学校、年级、教研组帮助,有些可以“说出来”的事就“说出来”,让大家帮忙想办法。
十、请假一天。如果有一天,你觉得心情太坏,几乎没法上课,那就干脆请假一天,调整心情。如今的教育环境,对这种情况总体是理解的和包容的。一天不够,可以再续。
老师们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面对学生最多的表情是什么,这也许能代表我们工作时的基本心态。在面对学生时,教师要以愉悦的心境、微笑的面容、饱满的热情走进教室,做到面对学生,爱满教室。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处理个人情绪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理性」是教育过程中对个人情绪最好的掩蔽方式。但是,这真的是完美无瑕的解决方案吗?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一个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是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多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有研究发现,教师的积极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此相反的是,消极情绪则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这样一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个人情绪,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教师本人的形象。因此,表现良好的教师总是试图保持冷静,以确保教学过程的质量。
然而,这种做法在某些方面也存在问题。首先,表现出冷静并不一定代表着教师内心的真实情感。在长时间的扮演冷静的角色后,教师可能会出现情绪偏差,这可能会对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教师试图掩盖自己的情绪可能会使学生误解教师的意图,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敬意。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应对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个人情绪呢?答案是肯定的。个人情绪的表达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具体来说,教师如果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合理、适度的情感状态,那么这种情感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情感,而不是完全压抑自己的情感,或不顾自己的情感。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处理课堂上的个人情绪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教师需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个人情绪。对于一些情感冲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求情感出口,避免在课堂上爆发。教师还可以通过自我冥想、运动、阅读等方式来平衡自己的情感,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其次,教师应该学会自我调节情感。如果出现了消极情绪,教师可以暂停教学,让自己冷静下来。如果出现了过度激动的情绪,教师可以使用微笑、轻松的语言来缓解气氛,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
最后,教师应该学会在表达情感时讲求适度。一方面,教师需要展示自己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性;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保持表达情感的适度,以确保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处理好个人情绪,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应该完全压抑自己的情感,也不应该让自己的情感失控。正确地表达情感,可能会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也可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敬意。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压力越来越大,教师应当
(一)具体情绪的调节
情绪调节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例如快乐、兴趣、悲伤、愤怒、恐惧、抑郁、焦虑等。关于情绪调节,人们很容易想到对负性情绪的调节,当愤怒时人们需要克制;悲伤时需要转换环境,想一些开心的事情等。其实,正情绪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调节、当学生在学校里取得了好成绩时,不能表现得过分高兴,以免影响其他同学的情绪。
(二)唤醒水平的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己情绪的唤醒水平的调节。一般认为,主要是调节过高的唤醒水平和强烈的情感体验,但是,一些较低强度的情绪也需要调节。研究表明,高唤醒对认知操作起瓦解和破坏作用,如狂怒会使人失去理智,出现越轨行为。
成功的情绪调节就是要管理情绪体验和行为,使之处在适度的水平。也有人指出,情绪调节包括:削弱或去除正在进行的情绪,激活需要的情绪,掩盖或伪装一种情绪。所以情绪调节既包括抑制,:削弱和掩盖等过程,也包括维持和增强的过程。
(三)情绪成分的调节
情绪调节的范围相当广泛,它不仅包括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情绪系统的调节主要是指调节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如情绪紧张或焦虑时,控制血压和脉搏;体验痛苦时,离开情境使自己开心一点;过分高兴时掩饰和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等。此))还有情绪格调的调节。动力性的调节等,如调节情绪的强度、范围、不稳定性、潜伏期。
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五大类,十六种。
逃避性防卫机制
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类防卫机制有以下四种形式:压抑作用、否定作用、退回作用和潜抑作用。
自骗性防卫机制
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它含有六种:反向作用、合理化作用的、抵消作用的、隔离作用、理想化作用及分裂作用。
攻击性防卫机制
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的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这类防卫机制有两种方式:转移作用和投射作用。
代替性防卫机制
代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这种代替物有时是一种幻想,因为现实上得不到实体的满足,他便以幻想在想象世界中得到满足,有时用另一种物件去补偿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这类防卫机制分幻想型和补偿型两种。
建设性防卫机制
在防卫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它可分为认同作用和升华作用两种类型。
这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作业的标准答案哦,
浅谈新手型教师角色适应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新手型教师 角色适应 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 新手型教师的角色适应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由学生转变为教师,初任教师要逐渐适应教师角色,实现角色的转换。但新手型教师在入职期,常因角色适应问题,影响甚至阻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本文从新手型教师的角色适应问题入手,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提出了问题解决措施。
关于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区分标准。有的用学生成绩来确定,有的由学校领导来选定,有时考虑教师的年龄、学历、教龄和学生家长的评价,以此来区别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1]本文所指新手型教师是刚走上工作岗位、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的新老师。
新手型教师的入职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李科军说:“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新手型教师的入职期是一个关键期,它关系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从教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积累,学生观、教学观乃至教育观的浸润等。”[2]在入职期讨论的诸多问题中,角色问题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教师的培养,还是资格认证,都不能回避“教师是谁”这样一个元问题,教师角色的研究是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领域。新手型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在教师角色学习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形成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实践这个角色,这就是新手型教师角色适应。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从学生变成教师,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传授者,角色发生重大改变,他们要转变自己的角色,适应自己的角色。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岗位上,新手型教师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角色适应方面的问题。
一、新手型教师存在的角色适应问题
1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在复杂的环境中扮演多种角色,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学校不仅仅扮演“教员”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任,同时还是管理者、引导者、父母的代言人和知心朋友。教师必须在角色发生冲突时作出抉择,以保证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面对种种角色冲突,新教师往往因为经验和能力不足,不敢妄作决定,但他们又不得不作选择,这使得他们不知何去何从。角色冲突成为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2角色混淆。
个人无法获得明确清晰的角色期望,或因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角色知觉而产生的混乱,即角色混淆。有的新教师在课外与学生关系如朋友,却不自觉地把这种“朋友关系”带进课堂,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甚至无法维持课堂的基本秩序;有的新教师完全以学生的身份与老教师相处,在听老教师示范课的时候,迷失听课的目的,甚至把学生的学习任务当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有的新教师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用不恰当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对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3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刚上岗的新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良的方法或手段,造成学生呆板、枯燥、机械地学习,抑制甚至窒息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创造性,而最终未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师虽然还在教师的岗位上,但他所扮演的角色是失败的。
二、新手型教师角色适应问题的原因
学校和教师对新手型教师顺利适应教师角色应提高重视,且通过相互配合来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1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教师工作的特征体现在教师工作的情景特征(在场性)、对象特征(不确定性)、目的特征(价值性),工作的复杂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复杂性。[3]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使教师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与学生交往的角色、与同事交往的角色和与家长交往的角色。与学生交往,教师扮演着教育教学组织者、学生学习指导者、思想品德教育者、课程评价者、课堂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楷模等角色;与同事交往,教师扮演着同行、同伴、朋友、领导(或下属)等角色;与学生家长交往,教师扮演着学生教育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工作的这种复杂性,要求新手型教师不仅要扮演某种角色,而且要扮演多重角色,更要娴熟地在不同角色之间转化。刚上任的新教师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复杂的角色集,严重者有离开教师岗位的冲动。
2时代转变要求新的教师角色观念。
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还是在课程实施方面,新课程改革都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了新的认识,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角色的转换。(4)但由于受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教师的职业角色并无明确的定位,尤其是新手型教师。新时期要求教师不仅仅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还应该担任管理者,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发者等众多的
角色。新教师虽然学习能力强,接受新观点快,但由于教学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师角色的时代转变,还是按原来的传统观念担任教师工作,就容易产生教师角色不适应问题。
3角色认识偏差。
“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总是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总要按照他所担当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其身份的要求并寄予希望,即所谓‘角色期望’”(教师专业素养要求即是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5]教师角色期望是指人们对以教师为业的群体或个体所应具有或表现的行为特征的一种设想或预期。新教师之前带着自己的主观想法进入教师的行业,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所处群体的实际工作和自身的实践资源状况等因素都不熟悉,难免有主观臆测的认识。在对所扮演的角色的期望和社会对其角色的期望发生冲突时,教师往往不适应其角色。
三、新手型教师角色适应问题解决措施
1学校要做好新手型教师的导入和培训工作。
大部分的新手型教师都希望能在学校得到指导和帮助。在新手型教师正式上岗前,学校可以对新手型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经过岗前培训,帮助新手型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新手型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此外,学校要利用好已有的专家型教师资源,对新老师进行在职培训。专家型教师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对问题所在能够精确诊断,对症下药,帮助新手型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将专家型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策略教给新手型教师,可提高新手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
2充分的教育准备活动。
新手型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应该把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把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流程设计好,把教育对象了解清楚,还要对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问题,以及应对这些问题可能会用到的各种方法都在大脑中推演一遍。这样,不仅能基本上保证教育过程顺利展开,而且可以使教师角色意识深刻渗透到脑中。
3进行教学反思,做反思型教师。
新手型教师要想把课讲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生家长、学校和同行的肯定,就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凭其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6]尽管新手型教师在从教之前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许多需要了解的东西,还需在新的职业活动情境中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学到。所以,还要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地进行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才会促使自己更快地进步。
4制定专业成长计划。
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是新教师成为一个成熟教师的预想,它包括新手型教师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对教育能力和智慧的把握,以及履行教师角色的行动设想。吴秋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来使教师熟练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一个符合专业标准的教育工作者。”[7]所以,新手型教师把专业成长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就是新手型教师以成熟教师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新手型教师主动强化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由此看来,制定专业成长计划是新手型教师自我促进角色适应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
总之,新手型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顺利成为一名专业型教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自身要对教师角色正确认识外,学校与培训部门也要帮助新手型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促进新手型教师适应角色,促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都荣胜专家型教师的研究及其对教师成长的启示[j]教师教育,2003,(1):26
[2]李科军新手型教师入职期专业化成长的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02
[3]陈向明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41-43
[4]孟宪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及实现[j]教育探索,2004,(1):90-91
[5]胡志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38
[6]田蕾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99
[7]吴秋芬教师专业性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8,(5):7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