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的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社戏的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这篇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通过“我”在京都看京戏栅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热诫友好、平等和谐的人情人际关系的向往。

这篇小说以看戏为线索,从“我”在北京看中国戏的感受写起,接着追忆了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最后又从回忆回到了现实。中间过渡自然,上下衔接紧密。小说虽然没有什么惊一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复杂的结构,但是由于作者对情节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扩展资料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

“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

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

-社戏(鲁迅小说)

《社戏》发表于1922年12月,是作者鲁迅先生取材于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短篇小说,后收入到小说集《呐喊》中。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主人公“我”便是鲁迅以自己少年时期为原型而塑造的形象,小说中描述了自己20年来的三次看戏经历:两次写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的场景,一次写自己年少时于母亲故乡平桥村看社戏的情景。这是鲁迅本人把自己的经历作为材料加以艺术提炼而创作出来的故事。

一、 鲁迅写《社戏》欲表何意

1 乡村与都市的对立

鲁迅写《社戏》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虽说小说的题目是社戏,但读过的人都知道,鲁迅其醉翁之意并不在戏。既然《社戏》之意不在“戏”,那么其欲表之意又是什么?

一直以来很流行的解读便是:主人公“我”的两次看戏过程表达了乡村人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美好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社戏》是一篇对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赞歌。这种对于社戏的解读并无过错,但却稍显片面且流于浅薄。

小说中三分之一的篇章描述两次于北京看京戏情景,而后又用三分之二的篇章描述了看在平桥村社戏的情景。单从篇章结构来看,可知文章主要内容无疑是体现在看社戏的部分,但上述关于社戏的解读却将小说前后的两部分割裂开来,只见观社戏之情而忽视了看京戏之感。

小说开篇便表达了作者对于看戏的兴致始终不高,而后的两次偶然机会去看京戏,却“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与看京戏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自己对看社戏经历的念念不忘。

前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已经鲜明表达了看京戏和看社戏的不同感受,对都市观戏厌烦以及在乡村看戏的快乐。而探究其本质,便是体现了乡村与都市的对立。

2 批判现实,寄情乡野桃园

鲁迅创作这篇所处时代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中国内务民主、外无独立,三座大山压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头上。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代表人,他于这个时期所写社戏此文,绝非仅仅表达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村人民淳朴热情的赞美。

小说集《呐喊》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状况,批判否定了旧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腐朽的传统观念,表达了对民族生存的担忧,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为什么鲁迅将《社戏》收入了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集中的小说多以揭露抨击社会黑暗以及风景制度迫害为主,《社戏》收于《呐喊》那他必定同样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否定,但其描写方式与小说集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些正面表达对社会现实批判的小说明显不同,《社戏》更多的是从正面描写了乡村生活美好、农民民风淳朴,作者借此正面表达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学习优秀的品格特点。下面介绍的是《社戏》主要内容,仅供参考。

《社戏》的主要内容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小领袖一般,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他的亲切体贴。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社戏》的主旨

《社戏》的文章主旨是通过小时候的"迅哥"和他的小伙伴去看社戏的过程,体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表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美好童年的回忆,充满着一种浪漫理想色彩,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追求。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5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