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社戏》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社戏》课时教学设计,第1张

 《社戏》第一课时教 学设计

 教学要点:

 一、通过对双喜、六一公公为代表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教育学生认识并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善良、诚挚友爱的思想品质。

 二、 学习本文将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有机结合的特点。

 三、 体会文中叙述与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作用,以及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

 四、 体味结尾句的含义,明确本文的中心。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基本复述故事情节。

 2介绍小说的整体内容,帮助理解小说主题。

 3能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基本复述故事情节。

 2介绍小说的整体内容,帮助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1能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教学设想:

 介绍小说前一部分的内容,帮助理解小说的主题。听录音机的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帮助理解小说的主题。

一导入:

 《社戏》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记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前一部分写辛亥革命后,“我”在北京两次看京戏;后一部分写“我”在家乡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录的正是小说的后一部分。

 小说的前一部分写在北京,“我”看过两回中国戏。

 第一回是迟到,戏场里拥挤不堪,风气又极坏,只得走出完事。

 第二回在“用不着争座位”的“第一舞台”;谁知竟是“连立足也难”,向旁边的胖绅士打听一下演员的姓名,竟遭到白眼,忍耐到半夜十二点,主角却没有来,只得“挤而又挤”,出了大门;而戏院门外,却有一帮闲汉等着“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

 如此戏场,终于使“我”感到“不适于生存了”,从此便与中国戏“告了别”。

 前一部分后有一段过渡,大意是:

 “我”看到一本日文书,其中有一段讲到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由此联想到自己“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

 小说便自然地过渡到后一部分,即课文《社戏》所记叙的内容。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十一二岁在家乡看社戏的'趣事,表达了作者对曾经拥有过的那一片“乐土”和乐事的深切怀念,对农家小朋友美好情谊的由衷眷恋之情。

 二放录音,听范读。

 1学生看书,边听边标自然段,同时画出生字难词。

 2听完后请学生默看课文,之后找几位学生分别复述故事情节。

三划分课文结构层次。(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提示:课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在写社戏前后作者还写了其他的相关内容,请根据这个提示,把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学生思考作答,共同完成结构的划分。

 (板书)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了”),写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是结尾部分,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画字词,留作家庭作业。

 抄词注音:惮、撺掇、凫水、篙、橹、吁、蹿、癞、楫子、偏僻、怠慢、蕴藻、屹立、懈、舀水、皎洁、撮、颇、行辈、归省、喝彩、弥散、絮叨

 《社戏》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赏读语句、美词:感受人物品质和体味景物描写;

 2、正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品质和体味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段的深层含义,正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第一课时内容:本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讲什么事(看社戏)

 2、直接导入:那么,这次看社戏给鲁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课文哪个地方(自然段)体现出来的(最后一段)

二、讲授新课

 1、齐读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2、分析最后一段

 ①如何理解句中的“再没有”和“不再”两个词,说明了什么(那次看社戏的经历给作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板书:难忘

 ②如何理解句中的“好戏”,真是看了一场好看的戏吗文中哪个地方专门写戏的(不是戏本身的好看,而是由戏想到戏外的人好而难忘)

 a、要求快速找出戏不好看的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b、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 (人物)交朋友,因为 (评价人物品质),例如 (举表现人物的语句)的句式自由赏读人物描写语句 。板书:乡人好(淳朴)

 ③如何理解句中的“好豆”,文中提到的“罗汉豆”真的很好吃吗(不是豆好吃,而是偷豆的事很好玩且有趣而难忘)板书:乡事趣

 ④如何理解句中两次重复的“那夜”,“那夜”到底是什么样的夜晚,美吗文中有没有专门描写“那夜”的语段(有,第11段)

 a、齐读第11段;

 b、指导运用“我认为 (美词)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或表现出了) ”的句式来体味本段中描写景物的美词。 板书:乡景美

 ⑤结合板书总结主题。板书:抒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新课

 思考:从本文中不难看出鲁迅笔下乡人的淳朴善良品质和乡景的清新美丽之中不乏充分体现一种和谐之美,那么请同学们也试谈谈你眼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呢

四、巩固新课

 作业:以“我心目中的朋友”为题写一篇不少500字的记叙文。

三次波折就是三次看戏的经历。前两次是在北京的戏院中,因为人太挤,太嘈杂,第二次很因为想看的名角没有出来,鲁迅很不喜欢。由此而引出看戏最适合露天,再引出少年时代看戏的经历。

看社戏过程有三次转折。一是,一直找不到船,无法去看戏,到晚上一群小朋友驾着借来的船,带迅哥儿去了。二是,没有看到想看的节目,也没有喝到豆浆。三是,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蚕豆,用来船上的盐和柴,担心被骂,但不仅没被骂,六一公公还专门又送了蚕豆。

第一段:(1-3)回乡消夏。写“我”在平桥村受到小朋友的热情接待,过着自由的生活。

第二段:(4-21)坐船看戏。写“我”和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的情景。

第三段:(22-30)偷吃蚕豆。写看社戏后返回平桥村途中偷吃罗汉豆的经过。

第四段:(31-40)公公夸奖。写第二天偷吃罗汉豆的事被揭穿,六一公公送豆的情景和“我”对看戏、吃豆的思念。

内容简介: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

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

人物背景:

“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里受着封建教育的束缚。与双喜、阿发等相比,难免有一些缺点,只会死读书,不会干活,看不到戏就“急着要哭”;但“我”到底还是个孩子。心地无邪,对封建教育极为反感,以“免念诗书”为乐事,所以更加向往农村生活。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小领袖一般,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

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他的亲切体贴。

他敢于负责,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体贴他人的好品质。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

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老水在写 | 鲁迅《社戏》三层次:终将庸俗的少年与文化出路问题

这是一堂优秀好课,又是对《社戏》一文的深刻解读。

《社戏》的文章主体当然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看戏的过程,所以行船、看戏、归航这是重头戏,也是《社戏》全文情感与思考的支撑。本文抓住这一过程中人、景、情的闪光点,细细品读其中蕴含的人情味人性美,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在对故乡小伙伴热忱赞美的基础上,又把他们的表现与陈桥村其他成年村民的愚昧空虚的表现、成年的“我”在商业社会中看戏的压抑体验,进行双重对比,层层递进,提出隐忧——小伙伴成长必然庸俗之猜想,传统文化的出路弊病之揭示。

孩子和社戏、夜景带来的喜悦、光明、希望,越是鲜明生动,对于现实成人社会的灰暗沮丧的对比就越是强烈,就越能把读者对原著的品读理解引向深入,从美好纯真或许终极庸俗的深刻惋惜中,转向对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传统社会的思考与抨击。

这是对主题有了更深刻的挖掘,是品读鲁迅先生作品的正解。

诚如斯言!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由于我会读书,他们很佩服"我"。“我”由于祖母阻挠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几个小伙伴想办法征得我祖母的同意租船带我去看系;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我们一起去看戏,可是戏没有什么意思,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但是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小伙伴建议偷豆子吃,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这篇文章主要是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是篇散文式的记叙文,没有什么十分跌宕的情节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9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