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态度、情绪、人格的关系的理论是什么?

关于态度、情绪、人格的关系的理论是什么?,第1张

身体反应理论

首先,你可能会想,每个人都会同意情绪先于反应。例如,你会冲某人大叫(反应),因为你感到气愤(情绪)。然而在100多年前,威廉詹姆斯就争辩道,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这个顺序是相反的你的感觉晚于你的身体反应。如詹姆斯所说,“我们感到难过,因为我们哭泣,气愤,因为我们打斗,害怕,因为我们颤抖”。情绪来源于身体反镜的观点被称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体验到一个刺激引起的自动唤醒和其他身体反应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詹姆斯-兰格理论被看作是外周主义的理论,因为它将情绪链中最重要的角色赋给了内脏反应,而控制它的自主神经系统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

中枢神经过程理论

生理学家沃特-坎农视情绪为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坎农(和其他批评者)指出了詹姆斯-兰格理论的一系列不足。例如,他们提到,内脏反应同情绪无关——即使通过手术切断内脏同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实验动物仍然会继续存在情绪反应。他们还辩论道,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显然太慢了,不足以成为引发情绪的源头。根据坎农的看法,情绪反应要求大脑在输入刺激和输出反应中起作用。来自丘脑的信号到达皮层某一位置,产生情绪感觉,到达另一位置面引起情感的表达。即内脏反应在情绪反应中并不重要。

相反,唤醒情绪的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效应: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身体上的唤起;通过皮层得到情绪的主观感受。这些生理学家的观点可以总结为坎农--巴德情绪理论。该理论说明了情绪刺激产生的两种同时反应,生理唤醒和情绪体验,它们没有因果关系。如果某事令你生气了,你的心跳加快的同时,你会想:“太可气了!”但是,既不是你的身体也不是你的大脑导致了愤怒反应。

坎农一巴德理论预测了身体和心理反应的独立性。

认知评价理论

由于在许多不同的情绪中,唤醒症状和内部状态是相似的。因此在模棱两可或者新异的情境中体验到它们时,很可能混淆不清。斯坦利-沙赫特提出情绪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人们对此种不确定性的应对情况。根据斯坦利-沙赫特的理论,情绪的体验是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两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对于情绪的发生都必不可少。所有的唤醒都被假定为普遍的、没有差别的,而且唤醒是情绪序列的第一步。个体先要对生理唤醒进行评价,从而决定具体感受是什么,哪个情绪标签最为合适,以及在情绪体验的特定情境中,你的反应意味着什么。

即,情绪体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个人或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要考虑和评估前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该理论还强调了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当你拥有和产生情绪的情境相关的过去经历时,你就无须再刻意对你的唤醒进行环境上的解释。这种主张被定义为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焦虑型依恋型人格指的是在感情中对伴侣感受不到爱和信任,而是一种“情感饥渴”,希望对方能够拯救自己,或者使自己变得更“完整”的情感状态。

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恐惧,害怕被抛弃导致的恐惧,这种恐惧导致了恋爱中的患得患失和掌控欲,从而让对方倍感压力。所以很多人会说焦虑型依恋是一种“自我折磨”与“折磨他人”同时存在的依恋类型。焦虑型依恋的人极度渴望与人亲密,但却总是怀疑和恐惧对方并不想达到同等的亲密。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照顾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依恋关系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并且一直延续甚至伴随其一生。依恋关系可粗分为三种模式:焦虑型、回避型和安全型。其中,焦虑型人格又可细分为两种:焦虑回避型和焦虑依恋型。

当儿童哭闹时,父母哄或者不哄都没关系,但是如果父母一会儿哄,一会儿又不哄,儿童会认为他们跟父母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他们难以预料父母即将用何种方式对待自己。父母忽冷忽热的回应,儿童会产生一种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情绪。因此为了获取关注,他们会通过哭闹,缠住父母,如果这些都没有奏效,就会变得很愤怒。

这种原生情绪还会延续下去,对人格造成两种影响,有的人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采取逃避的方式,表现出冷淡和疏离,变成了焦虑回避型人格。有的人会大发脾气索要关注,以此希望拉近距离,表现出焦虑和愤怒,变成了焦虑依恋型人格。

焦虑型依恋型人格的行为表现

1、害怕被拒绝,感觉自己不够好

具有焦虑型依恋的人非常害怕被别人拒绝或抛弃,以至于TA们会做出一些努力,来试图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TA们可能会给别人以很高的评价,但这也会使TA们自己拥有较低的自尊或缺乏自信。TA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或觉得自己有缺陷,不够完美。

2、高敏感

焦虑型依恋的人很敏感,会过度迎合他人的需求。TA们可能非常关注别人的一举一动,并会想象甚至假设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TA们会想很多,但通常是反刍性思考,因此TA们有时很难以中立或观察者的视角,冷静地思考和反思。强烈的自我情绪会让TA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TA们非常需要得到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可,这会让TA们不再感到孤独。

3、要么很粘别人,要么回避别人

因为太害怕被抛弃,焦虑型依恋的人可能会心生嫉妒或猜疑,这可能导致TA们有些粘人。TA们常常害怕自己一个人,甚至无法独处。TA们会不断地与人亲近,或寻求亲密关系,并且高度情绪化,感觉自己需要依赖别人。然而,还有一些人会选择回避。因为别人而产生的强烈情绪和感受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所以TA们可能会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

以上内容参考MBA智库·百科-焦虑型依恋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

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人格在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从法律上讲是做人的资格,是自然人法上的概念。是自然人主体性要素的总称。人格在法律上不得转让和剥夺。

人格分类九类: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自我型、理智型、忠诚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总称为,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是按人的基本欲望来把人分类。九型认为人是由基本欲望所控制。固然每个人都会同时追求许多东西,九型所讲的是基本欲望,反过来就是基本恐惧。这些恐惧驱赶着一个人,这个人一生就是要离开这种恐惧,并且以所追求的事物成为自我价值。

扩展资料

人格的特征主要有四个,它们分别是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

-人格

情感钝化型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冷漠和缺乏情感反应。这种人格特征表现为将别人视为工具、目标或娱乐,而不是真正的人。

情感钝化型人格的特征包括:

1 缺乏同情心和共情能力: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对别人的痛苦和苦难感到漠不关心。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也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立场。这使得他们在社交交往中缺乏适当的反应和应对。

2 自我中心: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通常很难关注别人的需求或感受,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他们可能显得自私或自我膨胀,缺乏成就感和满足感。

3 缺乏情感表达: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通常表现出冷冰冰的外表,不轻易表达情感。他们可能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而且可能让人感到孤立和孤独。

4 没有内疚感和自责: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无责任感、不诚实,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而感到内疚或自责。

5 明显的非常规且有害的行为:情感钝化型人格的人可能表现出明显的敌对行为、破坏性行为、意志波动、冲动和偏执行为。

总的来说,情感钝化型人格的特征表现为缺乏对人性的基本信任和对情感和情感表达的缺乏。这些特征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涯中遇到困难,甚至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失落和失望。然而,如果认识到自己的情感钝化型人格特征,寻求到合适的治疗和支持,他们可以慢慢地改变这些特征,从而获得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职业生涯。

在莫泊桑的《项链》中,情绪、情感、认知和人格等心理知识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感情的变化:故事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最初对她的生活非常不满意,因为她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财富。但是,当她有了邀请参加高级社交场合的机会时,她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感到非常兴奋和幸福。然而,当她失去了朋友借给她的一条珠宝项链时,她的情感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变得非常焦虑和沮丧。

认知的偏差:玛蒂尔德在故事中的行为和决策都受到了她的认知偏差的影响。她常常把自己和她的家人比较,并认为自己应该生活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她不满足自己所拥有的,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并最终陷入了困境。

人格特质:玛蒂尔德的人格特质在故事中得到了深入的描绘。她是一个梦想家,总是想象着自己过着更好的生活。她也是一个自私的人,她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并经常忽视她的丈夫的感受和需要。

情感的影响:项链的失窃对玛蒂尔德的情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感到沮丧和绝望,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赔偿她朋友借给她的项链。她因此感到异常焦虑和不安,这种情感影响了她的行为和思维,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综上所述,莫泊桑的《项链》中深刻描绘了人物的情绪、情感、认知和人格等心理特征,通过这些描绘,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和她所经历的种种困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74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