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带着一种热爱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本文通过描绘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劳作,奋然向前。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中心思想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朱自清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春

此文分为三个部分,先是盼春,后是绘春,最后是赞春,绘春部分是文章主干,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一些春天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无限的热爱。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写盼春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8~10段):颂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 “新”、“美”、“充满活力”。

《春》为朱自清的写景佳作。全篇文章紧扣春这个主题展开描写,从盼望春天,到描写春天,再到赞颂春天,作者有条不绦地将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动人且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作者表露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他喜爱春天。

扩展资料:

修辞艺术

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全文运用了二十多处修辞手法,频率之高,令人惊诧。作品是以“春”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而作者正是以修辞格来作为《春》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早春图。

1、殷切盼春归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品一开头,作者就用了一个反复修辞格。“盼望”这一动词的反复使用。突兀、有力、急切地反映出人们期盼春天来临的迫切心情。紧接着,用一个“拟人”辞格,来传递春天的讯息。

(2)春,是人们所心仪的,是可感可知的,可爱可亲的。春天的脚步声,更是人们极为熟悉的。来了,近了,它是人们在历经三九寒冬之后所殷切期盼的。在此。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翘首企盼之情和迎接春天的万分欣喜之情。

2、热情绘春景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用了“拟人”辞格。在作者的笔下,春风轻拂,大地回暖,万物复苏,仿佛一个“刚睡醒”的人,“欣欣然张开了眼”。初春,好一种淡淡的气息;初春,好一派朦胧的景象。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其中,“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了“拟人”辞格,将太阳人格化,既抓住了春天太阳的特征,表现了春阳的温暖,更展示出春阳内在的神韵。

(3)整个句子又构成排比句,“拟人”、“排比”的套用,从大处着笔,对山、水、太阳进行了粗线条的描画,简明地勾勒出初春的总轮廓。为下文深层次、多视角地描绘春景图做铺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用“朗润”描写的山,使山富有光泽、格外的洒脱。

《春天的故事》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创作于1922年。小说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描写了一个贫苦家庭的生活和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描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春天,它不仅仅只是个季节的代名词,它代表着大地的一切万物已苏醒;代表着大地一切的万物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和新的希望;春天,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暖,也可以说成温暖,因为有温暖,才会有快乐,有希望,有幸福,希望春天的温暖能够给你全新的情感,全新的心能够始终快乐幸福

春天的故事指的是由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董文华演唱的经典歌曲《春天的故事》。歌曲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现在一般比喻改革开放取得的良好成果。

“老人”指的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第一个“春天”是指改革开放;第二个"春天"是邓小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圈”是画经济特区。

“城市”是深训,主要还有,汕头,珠海,夏门,海南,。

“老人在南海写下诗篇” 是把南海也画为经济特区,意义是加历史性了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是一个伟大的尝试。

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1994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们用歌声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

《春天的故事》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叙事性歌曲。前面两句是引子部分,由女生和男生伴唱,以回声式的多次呼应,刻画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由衷地赞颂“春天的故事”的情感。

歌曲的第一乐段是由女声独唱像讲故事似的娓娓道来“春天的故事”的来龙去脉。

歌曲的第二乐段从“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开始,这一乐段传神地表现出亿万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满怀豪强地前进在万象更新的春天的情形。

尾声是引子的变化重复,首尾呼应,使音乐形象得到统一,又是将改革开放道路不断延伸,表达了全国人民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81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