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诗经》里的爱情观?

如何看待《诗经》里的爱情观?,第1张

总结来说,诗三百,思无邪。《诗经》里的情诗一般色而不*,哀而不伤,清丽明快。那个年代的爱情简单炽热。礼崩乐坏,兵荒马乱的时代,什么礼教都比不上我和你此时在一起。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感到理想爱情形态的失落,所以转而去寻古,殊不知每一代的爱情都是如此,不过两千多年,爱情的形态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一见钟情的恋情,朦胧暧昧如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有始乱终弃:“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也有相思成疾: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婚姻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题材,特别是在诗歌作品中更为常见,《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礼赞了纯洁自由的爱情,肯定了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表现了下层人民的习俗。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无端隔水抛帘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的初恋羞涩;"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灵相通;"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热恋烦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坚贞不渝……这些深情地倾诉,一定会在你我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使我们立刻沉浸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一片爱的温馨里,也会因"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境界,心胸变得更开阔。使我们情绪在诗的情与美中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婚姻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题材,特别是在诗歌作品中更为常见,爱情诗几乎可以说和爱情本身一样,青春永驻,万古常新。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书中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们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出现的"、"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是人的本性,这种关系没有人想去阻碍,这是最自然的事,最必然的事。"

  早在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时代,《诗经》中就保留了大量的爱情诗。《诗经》从文学的角度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绝唱的诗句,一直涤荡着有情人的心灵。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礼赞了纯洁自由的爱情,肯定了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表现了下层人民的习俗。

  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倚靠夫妻来战胜灾害,希望家庭和睦。娶妻是头等大事,妻子的内在素质决定了家庭的未来。

  细读《诗经》中的情爱诗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爱情的过程:从一个人情感的萌动,开始慢慢去寻觅,然后找到意中人,然后相互试探,相互寻找,最后觉得很融洽而结婚。结婚以后,或过得很快乐,或者因为种种的原因而导致分离,因此,整个《诗经》中男女的情歌,我们可以说它实际上就是表现了一种圆满的追寻过程。

  所谓圆满,《易经》在解释天地之间的开辟、在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产生时,就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成六十四翼的抽象道理进行了诠释。如果从这六十四而开始化生为万物,再众品纷呈,众物纷杂,而天地万物一切就此产生。换句话说,按《易经》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构造是来自于太极而衍生的两仪。而所谓两仪就是阴阳,阳者为男阴者为女。因此,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男女之间去找到一个贴切的,成为一个圆形的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们称为圆满。因此,如何去寻找这个圆满呢当然,就必须要去追寻。这个追寻的过程就是一个寻爱的过程,所以,整个男女之间的爱情,本来就是一场追寻的过程。《诗经》第一首《关雎》,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历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而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而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包含了从说媒到初恋,从热恋到结婚,从分别到相思,从起风波到遭遗弃的婚姻生活的全过程,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周代恋爱婚姻中的各个方面在诗经婚姻爱情诗中都有很好的描写。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反映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思念的爱情诗。周代是一个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由于较少婚恋的禁忌,故而《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的自由活泼,既有“太初始判”的放纵恣肆,又有“天地元声”的朴丽天真。它们真实传达了少男少女的心声,生动再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多彩。其中包括:(1)男女之间互相的悦慕。如《郑风·出其东门》写一个男子对“缟衣綦巾”的意中人的情有独钟;《郑风·叔于田》中的那位女子则将自己爱慕的“叔”夸得勇武英俊、德才兼备、举世无双。(2)男女的欢会。如《郑风·溱洧》写上巳节时青年男女在春水涣涣、游人如织的溱水、洧水岸边,相伴游春,嬉戏谈笑;而《邶风·静女》则写在城隅约会时,女子对恋人的逗弄,男子对女子的深情。(3)男女之间真切深挚的相思。如《王风·采葛》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表达离别之时度日如年的相思之苦;《郑风·子衿》写;有的写求而不得的惆怅,如《秦风·蒹葭》等(4)有的写对婚姻爱情自由的追求,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恋爱之后,便是结婚。《诗经》婚恋诗的第二方面内容是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这些婚假诗有的描写了结婚的仪式和场景,表达对新婚的祝贺和礼赞,如《召南·桃夭》,用鲜艳的桃花来烘托婚礼的热烈气氛,暗示新娘的美丽,又用桃自果实肥大、枝叶繁茂来比喻新娘给夫家带来的人丁兴旺、家业兴隆;有的表达了婚嫁中的欢乐、幸福、离别等各种情感,如《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邶风·燕燕》等。《诗经》婚姻爱情诗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对不幸婚姻的悲叹,如《日月》中女主人公对自己婚姻不幸的哀叹,《氓》中的弃妇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诉说。 二、《诗经》婚姻爱情诗的艺术特征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思想价值表现为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是高尚、纯洁的,这标志着原始的性爱已经升华为情爱,它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这些诗篇所表现的对情爱的热烈健康的追求、对情爱的高尚理解、对压抑爱情的文化氛围的反抗,都体现了周代人对爱情的严肃认识。婚姻爱情诗是《诗经》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之一,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它真实地传达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再现了周代社会婚姻爱情生活的情况。其次,是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婚姻爱情诗虽然都是抒情诗,但是却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少男少女形象。少女的天真烂漫、窈窕妩媚、庄重矜持,少男的孔武有力、倜傥潇洒甚至嬉皮笑脸,都栩栩如生。如《静女》中“搔首踟躇”的少男。

再次,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景物描写也颇具特色,其中多有兴寄,如《蒹葭》用凄清的秋景衬托求而不得的惆怅感伤,《桃夭》用绚烂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如花的美丽。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含有婉转不尽的情蕴,对后世影响极大。 最后,生动活泼的语言。婚姻爱情诗多是民歌,其语言风格也非常生动活泼,明白如话,有很多诗篇即使今天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如《郑风·溱洧》写男女间的调笑,《搴裳》写女子对男子的戏谑,都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民歌风味。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情韵悠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8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