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姜昆近照曝光,逐渐退居幕后的他有哪些经典的作品?

相声大师姜昆近照曝光,逐渐退居幕后的他有哪些经典的作品?,第1张

         在网上看到姜昆老师的近照,心中甚感欣慰。久疏舞台的他虽然略显疲惫,但仍不失儒雅,风度依然翩翩,眉目仍能传情。

         姜昆老师是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他活跃在中国曲艺舞台数十年,以一个个经典作品,给广大观众带来无数笑声和欢乐,影响深远。他师承侯宝林和马季两位大师,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是中国相声界的****。

         他创演皆优,德艺双馨,佳作不断,被广大观众奉为经典的传世之作就高达百部。尤其是《夸家乡》 、《虎口遐想》 《电梯奇遇》 、《照相》 等等,都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以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生动俏皮的语言艺术,张驰有度的情感把握,在谈笑风生中既给观众带来欢乐,又毫不留情地针贬时弊,一直被业界奉为圭臬。

         数十年来,他坚持秉持艺术服务群众,艺术引领社会的表演风格,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步,在大至春节晚会,小至民间宴席的不同舞台,保持艺术本色,既不媚俗,又不逢迎,是中国相声界难得的一股清流,高山仰止。可惜的是,自从他担任曲协领导以后,由于要承担过多的社会职责,他分身乏术,渐渐退出了舞台表演,令人万分惋惜。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诚不我欺也。

      

相声本就是玩嘴皮子的,练的也是嘴皮子上的功夫,两个人或者一个人,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并加上旁征博引的引经据典或者模仿戏曲唱法,达到逗乐观众的目的,姜昆自创的“嘻哈相声”,已经脱离相声本质,变成了说唱,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逗乐观众,相声不是没有了出路,而是现在的相声说的内容不符合观众的需要,引不起观众的共鸣,看看老一代的那些相声演员,说的相声,很贴近生活,再看看现在的相声,离生活越来越远,相声本身就是脱胎于街头卖艺,现在把它推到艺术的范畴,位置太高,就容易飘!

严格说,姜昆和李丁、金霏等几个年轻相声演员所表演的所谓“嘻哈相声”,不叫相声、而是披着相声外套的嘻哈说唱。

一边跳着街舞一边念白,这是典型的嘻哈说唱手法,和相声这门艺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很显然,在“大胆尝试、小心求证”这条艺术创新道上,姜昆只用了前半句、而忽略了最关键的一句。

创新一旦背离了本门艺术本质和根基,只能说是跨界、而非创新。以“跨界”冒充“创新”、那就是诈骗、是贻笑大方。

相声四项基本功“说学逗唱”之“学”,可以旁征博引、包罗万象,现代“说唱”艺术当然也可以包含在内。

但前提是在相声基础上、在相声段子中融入和穿插应用,而整段作品均以另外一种艺术形式出现、还非得说是“相声”,这叫不伦不类——估计是觉得观众好蒙。

二十多年前,冯巩和牛群在春晚舞台就已经尝试过在相声中糅合入现代歌舞艺术,那时观众也许还会觉得耳目一新。

这么多年过去,在观众早已明白什么才是相声艺术情形下、还在以表演嘻哈硬说是相声,用马三立大师的话说:这是出洋相。

或许,在德云社日益强势的压制下,作为曲协主席的姜昆很想打一场翻身战,但“嘻哈相声”的尴尬出现、似乎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了。

留住曾经辉煌的最好办法,要么急流勇退、要么像马季晚年一样兼容并蓄,既不失大家风范、又无须承担过多是非对错。可惜,姜昆显然没学到老师马季的处世精髓,结果就是骂声掩盖了光芒。

嘻哈相声我看了一下,只感觉满屏的尴尬。姜昆在台上很卖力气地在蹦蹦跳跳,大多数观众感觉不舒服,但又好意思不鼓掌。掌声是要到了,但很廉价。

看了这个视频,我更加坚定我以前的判断:姜昆真是不懂相声,而且不得其门而入。

一、姜昆的焦虑

我们分析一下他那段嘻哈的歌词:

歌词表达了三个意思:时代变化快;隔代人有代沟;发誓我们要说好相声。

这就是姜昆的焦虑:时代变化快,我们要赶上年轻人的步伐。所以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要和他们打成一片,不被时代所抛弃。

有危机感是对的,关键是怎样打破危机姜昆的作法是跟随,现在流行什么,我跟什么。电视流行,我有TV相声;多媒体出现了,我推出多媒体相声;嘻哈火了,我也rap两句,甚至载歌载舞。但好像效果并不如人意。TⅤ相声直接把相声搞熄火了,引来了最大的对手小品。春晚上推出的多媒体相声,不知所云地展示了一下,就再无声响了。

二、怎样创新?

姜昆嘻哈相声的表演显然是失败的,也就是说,他的创新出现了问题。那么, 既然是创新, 有没有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可以分析?看看别人是怎样利用嘻哈进行创新的。

很凑巧,十几年前,我曾在天津小茶馆儿听过一个相声。是两个年轻演员创作的节目,他们的表演,也借用了嘻哈这一元素,演出效果非常火爆。

他们的思路是从嘻哈的特点入手, 嘻哈就是一种类似中国快板儿的艺术。那么天津快板用天津方言来表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用天津方言来rap一下呢。而且rap的是《拉兹之歌》(印度**《流浪者》主题歌)。

天津方言+rap+**主题歌。土洋大杂烩的结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产生了爆笑的喜剧效果。当时, 观众的反应十分热烈,乐得前仰后合。

以至于很多天过去了,同事们还不断拿这个段子开玩笑,反复地表演,演一次乐一次。可见,这个创新是多么深入人心。

三、笑的规律

有人总结过,有三种方法可以产生喜剧效果。其中之一就是:外在偶然事件使“情景”迅速变化,人物性格与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面那个天津方言rap就是利用了这一规律。嘻哈rap给人的印象是酷、面无表情、洋气。而天津土话是接地气、声情并茂、幽默。这二者一结合,二者鲜明的对比,对观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不乐破肚皮才怪呢。

这个创作之所以成功,首先遵从了喜剧创作的规律,以理论为指导。然后发掘素材的特点,即嘻哈和本土的快板类似。而嘻哈的酷对快板的嘻;嘻哈的洋对方言的土;嘻哈的面无表情对快板表演的声情并茂。二者的特点能够产生很强烈的对比,是一个很好创作的方向。

四、成功创新的范例

所以我认为, 不能为创新而创新。相声的创作一定是有规律的。所谓的创新,也要遵从创作的规律。不是我创新了,我什么都不管了。

在吃透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形式、新题材的特点,进行加工。按照规律制造喜剧效果。这是创新应该走的必由之路。

其实,郭德纲的相声之所以受欢迎,也是按照这个路子走的。他自己就说过,我的《西征梦》就是套老活的底子,加入了新时代的元素,让观众喜闻乐见。原版是《打白朗》,白朗是民国的一个土匪。

如果原文照搬,和观众的生活相差太远,没有代入感。所以白朗改成了恐怖分子,袁大总统改成了豫语美国总统。

这其实就是创新,在规则下,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往里面套,只要套得合理,套得可乐就行。

反过来再看姜昆的那段嘻哈,总结过去,肯定成绩,憧憬未来。这应该是一个年终总结。和喜剧无关。

如果静下心来,研究一下嘻哈的特点,能不能找到笑点。比如嘻哈爱耍酷,我是不是用一个很土的造型,来说一段地道的嘻哈?嘻哈讲求语速快,我是不是来个磕磕巴巴的嘻哈?嘻哈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工具,用它产生笑料而已。

五、结语

总结一下,姜昆的创新之所以屡战屡败, 就在于他没有遵循创作的规律,没有把手中的题材吃透, 没有静下心来分析业务。总是浮于表面,走形式。这样的表演,打动不了自己,也打动不了观众。

姜昆是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和表演艺术家,他在演出中以其幽默风趣、口才流利著称,深受观众喜爱。他的一场讲座曾被传言说他下跪了,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个传言源于一个视频,在视频中,姜昆在演出时向观众道歉,表示由于身体不适导致演出不够完美。然后他对着观众弯下了腰,这个姿势被一些人误解为下跪。但在视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姜昆并没有真正地下跪,他只是弯下了腰并抱拳道歉。因此,姜昆讲座下跪的说法并不是真实的。

第一个就是培养了人才。姜昆在相声界的地位是很高的,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马季老师的弟子,而且还是因为他培养了很多的人才,我们知道的姜昆的弟子里面有一个洋人,就是大山,那个时候的大山是家喻户晓的。大山也为中国和加拿大的友好往来作出了贡献,姜昆的八大弟子里也都是很有名的。

其次就是帮助其他人出名。我们知道的陈佩斯和朱时茂,就是姜昆推荐上春晚的,上了春晚以后,两个人一炮而红,虽然在以后与央视出现了矛盾,但是姜昆的推荐还是有功的。还有一个小品王,那就是赵本山,也是姜昆推荐上春晚的,之后的赵本山可谓是人尽皆知啊!这个都是与姜昆分不开的。

第三个是净化相声行业,不能为了火而俗。姜昆还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反三俗”,有的人认为这个实际上是姜昆打着正义的旗号,为自己与郭德纲的私怨行事。这个没有很明确的证据,但是,不能为了火而俗,也是对的。例如不能随便拿着汶川地震开玩笑,你说是不是?这个也是不道德的!

姜昆的相声也是不错的,但是就是比较传统化了,要是跟郭德纲切磋一下,多使用一些砸挂,说不定相声界也是会百花齐放的,看到相声新势力就不错,当然,要是都能紧跟曲协的反三俗,那么,我们的传统艺术也是会散发更好的光芒的。毕竟, 这个传统艺术也是要与时俱进的,你说呢?

著名媒体人东东枪,也是早年间吹郭德纲最猛的一位大V,他曾经对姜昆的传统功底做过评价,个人非常认同:

姜昆的传统活应该是没有系统学过,他拜师马季的时候,表演风格基本上已经定型,后面也没有专门再接受传统活的学习。

但是姜昆有限的几块传统活《金刚腿》、《训徒》、《论富贵》等,基本上都在水准以上。另外网上流传比较广,也就是姜昆被德云社粉丝拿来骂街的《八扇屏》贯口,其实也没有说的那么差,在没有排练临阵磨枪就表演的前提下,姜昆能说到那种程度已然不易。

至少可以看出来一点,姜昆私下是有研究传统节目的,只不过接受的时间太晚,所以无法精进到马季那样的境界。正是因为自己知道短处,所以姜昆也尽量不去碰这些传统节目,一方面是扬长避短,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活的敬重。

但是传统相声并不是一个相声演员必须要表演的,我们应该尊重的是传统相声中那些宝贵的技法,而不是传统相声这个形式。

为什么德云社粉丝骂姜昆“不会传统”那么理直气壮,明明这群粉丝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传统相声”,他们在德云社小剧场听到的那些糟改节目,脱衣扒裤屎尿屁性加工后的传统梁子,以及那些人气奇高但基本功一塌糊涂的网红流量,他们连一些基本的传统活都拿不动,成天听这种垃圾的德云社粉丝,哪来的底气批评姜昆不懂“传统”?

原因很简单,粉丝这种生物对于“传统相声”根本不在乎,郭德纲当初对相声基本功进行定义的时候,也是按照他自己会什么为标准,比如“唱”只有太平歌词,这就是郭德纲原创的,因为他就会太平歌词。而马志明以及高峰等都说包括数来宝,侯宝林更是说学唱也包括在唱里面。

至于不会太平歌词的人就要少二十五块钱,这在解放前相声进入剧场之后,就已经被摒弃了,就连张寿臣都强调“我们在剧场表演不用圆粘子,那么太平歌词就不用去学习了。”马老更是说“太平歌词俗,俗透了,现在根本没人听这玩意儿~”

但郭德纲为了让自己显得独一无二,把这种一毛钱不值的圆粘子手段无限拔高,并将其作为区分传统和非传统的标准,让粉丝形成“郭德纲就是传统”的意识钢印,并且用“像不像郭德纲”作为评判其他相声演员水平的唯一标准。

于是郭粉点评郭德纲的时候,按照郭德纲自己的标准,那就是满分。其他人越不像郭德纲,得分越低,粉丝对他的评价就是“不传统”。

姜昆这种风格跟郭班主完全两个次元的演员,自然就得了负分。再加上他还被安上了“迫害郭德纲”的标签,那就必须再扣一万分,直接就万劫不复了。

这种一厢情愿的评判标准,实际上是郭德纲在玩转粉丝经济之后,对整个相声行业的一次反智洗礼。在德云社粉丝的眼里,好的相声演员要么像郭德纲,要么就投入德云社怀抱。如果两样都不占,最少也要骂姜昆,那么就可以得到“传统”以及“有基本功”的赞誉。

其实要说传统,郭德纲太平歌词就不是传统唱法,天津的佟守本和刘文步才是业内最高水平。郭德纲在吐字发音和加俏口方面非常随意,比如“死了机的清香”这种莫名其妙的唱法,再加上他深入骨髓的评戏腔,唱出来的太平歌词其实完全没有美感,也一点不传统。

而贯口方面,郭德纲跟姜昆只是半斤八两,郭德纲贯口全程靠“快”跟“卖力气”来硬撑,根本没有节奏和换气的训练,导致他的贯口听起来非常累人,用粉丝的话说就是“心痛我桃儿”。当然粉丝会觉得郭德纲这么卖力气,一段贯口听得你都快窒息了,那就值回票价’。但按照张寿臣定下的标准,如果你表演的贯口不能让观众有美感,而是听得人家跟你一样累,那就是彻底失败的表演,或者说你功夫完全不到家。

按照寿老的评价标准,姜昆的八扇屏跟郭德纲其实是一个水准的。

而德云社那些比郭德纲都差了八站地的年轻演员,贯口吃栗子,舞台看小抄,不是笑场就垮掉的流量偶像们,如果这些破玩意儿也算传统的话,那朱绍文真的要从坟里面提着菜刀出来了。

综上,姜昆的传统底子很一般,但他又自知之明,也懂得扬长避短。但神社那帮任嘛不是的玩意儿,却用最次的东西标榜传统,还舔着脸骂其他人不懂传统,这才是对传统最大的摧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98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