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爱国诗句及感悟

经典爱国诗句及感悟,第1张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易水歌》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满江红》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为麾下炙 五十弦翻赛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5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金错刀行》

6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8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莫遣只轮回海窟,仍留一箭在天山。

——李益《塞下曲》

9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

10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12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示僧》

1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菊花》

14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王维《老将行》

15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狱中题壁》

16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州桥》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示儿》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出塞曲》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满江红》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诗中“气如山”之“气”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

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气”字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全句可解释为“北望中原产生决心恢复失地的英雄豪气如山”。

颔联用了“列锦”手法(即意象直接组合),把分别表示军队、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艺术画面:乘楼船,冒夜雪,奋战在瓜洲渡;骑铁马,顶秋风,激战于大散关。这两句诗,洋溢着战斗的豪情,展示出报效祖国的雄心。句中的“气”字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才更能与颔联昂扬之气、雄浑之境相“匹配”:首联为概述早年的豪情壮志,颔联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

律诗,在章法上颇讲究起承转合。本诗第二句中的“气”字唯有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等,才能构成突“转”,使得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形成强度对比,吻合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写早年胸怀收复中原的如山气概,是起;颔联回顾铁马秋风的战斗经历,是承;颈联抒写壮志难伸的悲愤,是转;尾联于感叹无人可与诸葛亮比肩中流露出悲怆之情,却又不失豪壮之气,是合。

特殊是“塞上长城”典故的使用,诗人是以檀道济自况。这种比况,当有首、颔两联“英雄豪气”的奠基与辉映才能够使怀有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

陆游生于北宋末年,少年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虽为官屡遭贬黜,却有不失恢复之志的性情操守。这种“气”表现在诗中,便具有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精神力量,这是陆游诗歌的内核,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书愤》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字,当是具有阳刚与健美的英雄豪气,它集中反映了诗人早年的书生意气和志士愿望。正是早年这种意气的浓烈和愿望的宏大,才使得诗人在鬓发斑白的晚年因“塞上长城空白许”而倍感人生失意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痛,于是胸腔中涌动出无法抑制的悲伤、怨愤之情。这种因心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的失落与悲愤,凸现了诗歌的题目——“书愤”。

尾联,诗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感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也体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爱国情怀。

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示儿》、《题临安邸》、《过零丁洋》、《出塞二首·其一》、《春望》等。

1、《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2、《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3、《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4、《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5、《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赏析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收复,故有此语。气,悲愤。”

这种解释,与整首诗的主旨似乎是吻合的,但深入分析后 ,便觉很不妥当。如果说“中原北望气如山”是表达诗人对南宋王朝不思收复失地的悲愤,那么下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该如何理解呢?按照课文注释的观点,这两句是追述南宋军队击溃前来攻打建康的金兵和收复大散关这两件史实。那么,课文注释对这两句的解说岂不自相矛盾或者相互脱节?所以,教材对“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句的注解不能自圆其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揣摩语句,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并通过对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的分析来作出合理的阐释。对“中原北望气如山”的理解,当然也离不开对整首诗的思路的把握。《书愤》全诗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主要是追述诗人“早岁”的理想抱负;后四句为一层,抒发现实世界壮志未酬的郁愤。第一句 “早岁那(通‘哪’)知世事艰”,虽然有“而今才知世事艰”的言外之意,隐含了诗人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世事艰”(即南宋朝廷投降派的阻挠、排挤与打击)也正是后文“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根本原因;但是,它在诗中的直接作用还是引出其后的三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正是因为不知道世事的艰难,当年年轻气盛、心有凌云之志的诗人才萌发了要建立象在瓜洲渡击溃金兵和收复大散关那样功业的雄心壮志。所以,“中原北望气如山”应该解释为: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豪气有如山涌,又如高山之岿然不动,是那么的激切和坚定!这种理解不仅切合诗人“早岁”的理想抱负,而且使前后诗句的语意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从内容(思想感情)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重心当然是后一层(即后四句)。先写年轻时期的理想抱负,实际上是为后四句抒写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破灭的郁愤作铺垫:对一件事所抱的希望越大,失败以后的失望也就越深;理想抱负写得越高远,理想破灭后的郁愤也就越深切动人。陆游不愧于爱国主义大诗人的美誉,这种相反相成的反衬手法在这首诗中运用得炉火纯青。其实,以时间为序安排层次或先写理想后写现实的古诗词作品并不鲜见,陆游的《诉衷情》一词亦是如此。全词是这样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首词的上阕先写诗人年轻时期的戍守边疆、保卫祖国的热切愿望及理想的破灭,下阕抒写有心杀贼却无报国之门的满腔郁愤的情怀。陆游的这两首诗词虽然体裁不同,但是无论是先写年轻时期的理想,后写现实生活中理想无法实现的感愤,并以理想来反衬现实的思路和表现手法,还是诗词各自的感情或主旨,都是那么的相似,甚至近乎雷同。对这两首诗的比较分析,更加印证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他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被免职。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此词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有名的一首。起句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 山河表里潼关路 ” ,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从潼关向西, “ 望西都,意踟蹰 ” 。长安是好几代王朝的首都,作者登高伫望,思古之情悠然而起。 “ 伤心秦汉经行处 ” 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此曲迥异于其他诗作,在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而且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震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从诗人对百姓的态度,回应起首两句,当可理解为甚么他在豪雄的山色面前,抚今追昔,显得心情沉重,郁勃难舒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11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