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割掉耳朵的自画像》的表现手法

梵高《割掉耳朵的自画像》的表现手法,第1张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梵高曾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的艺术作品从题材、色彩、造型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1、题材特点

梵高的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梵高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有着很高的热情,他喜爱农民的一切,尤其是向日葵、麦田、莺尾花、豌豆花等。他经常选取这些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物象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

2、色彩特点

梵高的画作中的色彩都是较为奔放、夸张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用光亮明快的夸张色彩进行装饰;用大色块的对比进行装饰。在装饰色彩中,大色块的并置对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用绝对的黑白色进行缓冲。

3、造型特点

梵高绘画追求的是一种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犷的笔触带来的是一种直率而又单纯的表现方式,带有一定的力量和强度,他们强调的是“神”的传递,而非“形”的表现。

扩展资料:

梵高的作品

1、《星月夜》

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

2、《梵高的麦田》

画家梵高创作于1889年7月的一幅风景油画。现存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本幅画没有鲜明色彩的对比,取而代之的是曲线所构成的扭动形体。

3、《向日葵》

是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所绘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作品分别绘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梵高通过该系列作品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梵高

蒋勋先生的书总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文笔清丽之中流露出一种感性的意境。当他用内心深处的情感去理解梵高,碰撞出的是心底的感动。

《蒋勋破解梵高之美》不是科普教材,没有系统地讲述绘画技巧,也不是一部梵高传,没有详实深究地考证每一段梵高的人生经历。只是 蒋勋先生用他独特的美学视角去讲述梵高画作的故事,却能让人更深地领悟梵高的纯粹与孤独。 就像书中说的,让读者在喧嚣的时代,与伟大的灵魂在书中相遇,找回最纯粹的自我。

蒋勋先生带着一叠稿纸,一站一站的重新来到梵高画作的现场,解读80余幅名作背后的美学奥秘。也许读者读过全书后还是分不清各种绘画流派,印象派还是后印象派,还是不懂那许多的绘画手法,可是 当掩卷沉思时,会感到心底的潮涌,向日葵、星空、高更的椅子等等大师的作品在脑中盘旋,每一幅都添了历史的触感,和大师的体温。

书名叫“破解”梵高,其实觉得理解更贴切,因为如果说谁能真正“破解”梵高之美,也许答案只有梵高自己。

梵高的自画像,深沉、准确、毫不妥协的眼神,凝视着自己,好像要逼视到灵魂最深的地方,使人颤栗,使人悸动。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 蒋勋先生用《维摩诘经》来描述梵高心里的那团火,他不与现实妥协,要一种绝对纯粹的爱,近乎于信仰上的殉道。所以他必须饱受折磨,饱受肉体与灵魂的燃烧之苦。

梵高最早的奉献不是艺术,是信仰。

梵高童年深受家庭的影响,信仰的激情,从他父亲、祖父一路传承,新教牧师的血液川流不息在他的身上奔腾。他星期天长坐在教堂,聆听牧师的布道,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牧师,要帮助在底层受苦受难的人民,为人类做更大的救赎。

所以梵高与别的画家不同, 他以信仰入画,他的画便有血有泪,不是徒具外观形式的空洞艺术。

梵高把所有的爱贯注在宗教与艺术上,在1885年之前,他的绘画主题主要是煤矿工人、纺织工人和贫苦农民的劳动,他想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去救赎,去践行自己的信仰。

不是科班出身的他,27岁开始起步画画,作品常被其他画家嘲笑,画家嘲笑想做画家的梵高,牧师嘲笑想做牧师的梵高。可这又有什么关系,被世俗嘲笑,他因此没有任何顾忌, 他画的是他的信仰,他的生命,他的色彩与别人无关。

1886年,梵高陷入了沮丧与绝望,在弟弟提奥的召唤下,他来到了巴黎,巴黎,是一个可以使人以梦想自豪的地方,贫穷、潦倒、落魄,都不可耻,失落了梦想才是最大的悲哀。 巴黎像一道光,使整个生命色彩丰富起来。

梵高在巴黎,遇到了唐吉老爹,一个善解人意的长辈,鼓励着梵高要画下去,生命要充满梦想。在那里,梵高渐渐明白,所谓救赎不是往乞丐的碗里放一枚硬币, 他的救赎,就是燃烧自己。

两年后,他离开了巴黎,在阿尔,梵高的热情如同火焰一样的燃烧。

阿尔的邻居并不理解梵高,他们窃窃私语,这是一个不知名的画家,这是一个怪异的疯子。

只有梵高知道生命的美学是活出独特的自我。

就在这个南方小镇,梵高的火焰燃烧到了极致,《星光夜间的咖啡屋》,四周都是冷色调的深蓝,浓郁的黑或沉暗的绿,只有咖啡厅布棚下那一阵昏**的吊灯,释放出温度,是一种寒夜里的温暖。

向日葵,在阳光中燃烧自己的花朵,冶艳、顽强,热烈、彪悍,使人感觉到旺盛而炽烈的生命力。 梵高的《向日葵》,又像透着一股倔强,插在陶罐中,燃烧着生命之光。

在阿尔,他遇到了他,一个抛弃了妻儿以及高薪工作只为了寻找绘画灵魂的人,梵高和高更,也许是共同的信仰使他们相遇。梵高把《向日葵》献给高更, 把自己的自画像送给高更,并且比喻为日本僧侣,献给永生之佛。

《椅子》,一幅是梵高的,很简单木椅,丢着他的烟斗,一包烟丝,背景的木箱里被遗忘的洋葱发了芽。

一幅是高更的,有扶手、结构比较讲究的椅子,放着一支点燃的蜡烛,旁边有两本书。是梵高精心为高更购置的“家具”。只是,椅子空了,灯光、烛光兀自燃烧。

两个人的相处并不和谐,太多的冲突使两个人共同生活的梦想在现实中变得荒谬、扭曲。终于在1888年底的一天,梵高拿着剃刀割掉了自己的右耳。 梵高说,一切都结束了。高更离开了。

1889年5月,梵高被送到了一家精神疗养院,在那里,他在小小的病房里凝视着自己,画出一幅幅的自画像,或者透过一扇小小的窗户,眺望从黎明到深夜的风景, 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年里,煎熬出了最惊人火花。

他患病期间的作品,感动了岁月。 极度毁灭的疯狂与极度宁静的省思,似乎同时并存在梵高身上 ,他在病房的窗口,看了的正常人看不到的美。他的宗教只成为个人孤独地与大地、天空、云与暗夜星光的寂寞对话。梵高的《星空》宁静圣洁,连白云都卷舒自如,旋转徘徊,仿佛和星辰恋爱,仿佛和山丘恋爱。

艺术家都是偏执狂?也许吧。不疯狂,不成魔。 就像蒋勋先生在书中说“没有一种疯狂,看不见美。”

1890年5月,梵高到了巴黎,不久就转往巴黎北边的奥维小镇,在那里他画了奥维教堂,在深郁幽蓝的天空下,小教堂的结构像是要被拆解,但仍是一座坚固的信仰的教堂。 也许像他自己一样,虽然精神被四分五裂的拉扯,虽然被世人所不解,却始终坚持着自我的信仰直到生命的毁灭。

同年的7月27日,在那片和向日葵一样金色的麦田里,梵高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拿起一把当地农民用来驱赶乌鸦的枪对准自己,当子弹穿过胸膛,他捂着胸口跑回家,提奥从巴黎赶来,二十九日凌晨, 梵高燃尽了自己。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 梵高燃尽了自己,也点燃了后世人心中的火苗,他心中的那团火永远地在他的画作中燃烧着,就像月亮和六便士,当六便士早已被尘世淹没, 月亮永远在天空中闪着光芒。

一个自恋的至高无上的艺术大师 梵高--一百多年来是人类历史中最杰出、最无与伦比、最具艺术的艺术大师。 他短暂的一生,犹如绚烂的烟花,激情绽放;他的艺术才华,犹如春天的惊雷,瞬间爆发。没人,能与梵高相提并论;没人,能逾越梵高的灵魂境界;没人,能像梵高那样,把艺术融化在自己的每一根神经里;把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推向辉煌的及至。 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都贡献给了他独爱的艺术。他早期画作爱用荷兰传统画派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与生俱来的独特想象,使他毅然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与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他所理解的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所以,他开创了一个伟大的画派时代,催促了一个伟大的表现主义画派的诞生。 正因如此,这位开创表现主义先河的大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才留下了大量震撼人心的杰出作品。而这些作品,是梵高用一生的心灵与天地间灵犀碰撞的结果。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由此,梵高才超越了画家一般的精神理念,而达到了一种升华的超然的神圣境地。他是他那个时代中最热情、最抒情、最富表现欲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意会”。在他的骨子里,天生就有艺术的潜能与预知。他感到大自然在生命中,漂浮秘藏着某种神秘的符号,他希望将它捕捉,以致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梦境般的自我宣泄与快感。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吞没人类一切的热情后,而通过他富有激情的灵感和超常的感染力,然后再传达给人类。他的确做到了。 世界上没有一位画家,能为自己画出如此多的自画像。而梵高独树一帜的用自画像,来表现一个现代画家的气质、抱负和与众不同。而这恰恰是画家,从自我立场上追求乌托邦式的、自我表现欲及传递画家最理想、最超然升华的自我意识境界的、独我式的追求。 作为画家,梵高是倾心执着的。他的精神世界,唯能占有的位置就是创作。作为人,梵高是单纯而富于想象的。在他短促的一生,他才能用他的单纯与想象,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震撼人心的作品来。因此,除了他的画以外,有许多画家在品论梵高时,认为梵高人格偏执,神经敏感。在我看来,这正是一个艺术家所应富有创作欲的精神源泉,乃至一个艺术家所能流芳百世的人格气质。 如果梵高没有了自身的、那些独有的、与生俱来的人格属性的话,那么,今天的世界将永远不会出现梵高;不会出现梵高惊人的、鼓动人心的作品。反之,梵高只是一个及其普通的、一无是处的、能活100岁的梵高罢了。 当今,梵高的绘画作品被世人广为推崇。梵高的一幅“向日葵”竟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人收藏。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刻震惊了全世界! 他的"鸢尾花" 卖了5300万美元;,而"加歇医生像" 卖了8250万美元这是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了。凡高的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卖出。令人咋舌! 而这些作品的标售,只能证明人们对梵高的艺术作品与人格魅力的热衷吹捧。是对梵高短暂一生的应有回报! 《自画像》,梵高作,1889年,油画,65×54厘米,奥赛博物馆藏。 梵高把第二幅自画像(即本幅)看作自己神志正常的标志。”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滞了些”。作者用旋动的冰蓝色笔触描绘出似乎在颤动的背景,背景衬托出身着中产阶级上衣和坎肩、留着桔红色头发和胡须的画面主公,同时画家的面孔又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气质性光彩。凡·高这幅作品的目的即是暗示自己要恢复信心。 背景使用灰蓝色的连续曲线,产生如旋涡般的效果。木然的神情与变动的背景形成对比。而他的眼神,“能把一个人穿透”一般。 《向日葵》,梵高作,1888年,油画,95×73厘米,泰特画廊藏。 梵高于1888年2月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在那里他深深地为南方璀璨的阳光而激动。他在给埃米尔·伯纳的信中表达了他的狂喜,他说,那里的河是翠绿的,落日象熔金的炼炉,太阳是金**的,“在我眼里,此地的乡间,气氛宁静,色彩绚丽他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金色向日葵。他设想用“一系列**”的变奏,来画一组以**或蓝色为背景的向日葵静物画,并用它们来装饰他在阿尔的居室。他一共完成了六幅向日葵组画。在这些画中,他以抒情的笔调,充分展示了那些金色黄花的绚丽光彩。这幅<向日葵)作于1888年8月,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饰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颂歌。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彷佛“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的火焰”。正如凡高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作品反衬出梵高内心世界,是如此的干净。 《星夜》,梵高作,1889年,油画,74×92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凡高来说,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 “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这正是梵高与其他画家有着人性潜能及灵魂区别的体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5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