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和彝族头领小叶丹结盟的故事

刘伯承和彝族头领小叶丹结盟的故事,第1张

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受到不明真相的彝族群众和彝族部族武装的阻挡。由于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纪律,绝不向受苦受难的彝族同胞开枪,彝族首领小叶丹深受感动。

他在亲自见到红军参谋长、红军北上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后,对红军更是深怀敬意,提出要与刘伯承司令员按照彝族习俗歃血为盟,刘伯承欣然应允。

5月22日,在山清水秀的彝海边,刘伯承与小叶丹举行结盟仪式。红军授予小叶丹“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小叶丹派向导为红军带路,让红军顺利走出凉山彝族地区,直达安顺场,为红军大部队顺利过境创造了条件。

后世纪念:

从彝海沿着步道往上走,小广场正面便是彝海结盟纪念碑,这座气势宏伟的群雕纪念碑,由刘伯承、聂荣臻、小叶丹和沙马尔各4人组成。雕塑基座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宽22米,寓意彝海结盟时间1935年5月22日。

碑座背面用汉、彝、英三种文字刻写了碑文,结束语写道:“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

在毛主席的诗词里,有这样几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是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自然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最近迷上一部电视剧《彝海结盟》,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暨“彝海结盟”80周年而创作的。讲述1935年5月,长征途中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地区,这一带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蒋介石为了剿灭红军,调动了几十万大军妄图把红军围堵在大渡河以南,为了能顺利前进,中共党中央委派刘伯承、聂荣臻带领红军先遣队为大部队开路。一路上先遣队英勇作战,同时沿途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凉山地区,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长期对彝族人民实行残酷压迫,民族隔阂较深。红军进入彝族区后,彝族群众受到蒙蔽,不明真相,对红军实行处处阻挡的政策。

红军坚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无论受到何种困难和刁难,都坚持不向穷苦的彝族同胞开枪。这一切,彝族同胞都看在眼里,头人小叶丹深受感动,红军申明大义,决心军民结盟一起抗击国民党反动派。当时的红军参谋长刘伯承和小叶丹在彝海歃血为盟,先遣队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彝族人民送红军踏上新的征途。

《彝海结盟》这部电视剧以艺术形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史实,歌颂了信仰和信念的力量,歌颂了党的民族政策,歌颂了民族团结的胜利,歌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小叶丹等优秀少数民族代表人物的不朽业绩和贡献。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会发扬长征精神,向世人写好一份圆满的“中国人民走向世界”的宣言书,做伟大中国迈向21世纪的宣传队,成为播种社会主页祖国繁荣昌盛胜利种子的播种机,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彝族人做过的贡献:拉库起义、建立了游击队配合人民解放军。

1、为反抗剥削压迫,彝族人民在历史上进行过多次英勇抗争。特别是近代,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汇入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洪流。清咸丰年间哀牢山彝族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坚持斗争达23年之久(1853——1876年)。

19世纪末,金平、元阳等地彝族、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联合反抗入侵中国边疆地区的法国侵略者。滇南的彝、汉各族人民,曾多次反对法国侵略者修筑滇越铁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蒙自爆发了彝民杨自元带头火烧法国“海关”的事件。

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中,许多彝族志士参加了推翻帝制的斗争。1913年至1916年间,在凉山州的冕宁、越雟一带爆发了彝族人民反抗奴隶制度的大起义。由于起义的高潮在1914年,这一年为彝历的虎年(彝语称虎为拉,称年为库),故史称“拉库起义”。

2、在解放战争中,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彝族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游击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滇南、滇东北、滇西和凉山等地的彝族与其它民族人民也建立了游击队,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军,解放作出了贡献,许多彝族人民的优秀儿女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扩展资料

1951年1月10日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彝族自治政权——西昌县红毛姑彝族自治区(区级)。1951年4月、5月,分别建立了昭觉县彝族自治区和峨山县彝族自治区两个县级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

随着民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民族政策的落实,在20世纪50年代,相继建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三个更大范围的民族区域自治单位(地区级)。

1956年,党和政府根据广大彝族奴隶群众和贫苦劳动人民的意愿,经过同拥护***的民族上层人士充分酝酿和协商,确定在四川彝族地区和云南宁蒗彝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1958年春,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地区胜利结束了民主改革运动。

通过这次运动,彻底摧毁了奴隶制度,废除了奴隶主的一切特权,没收、征收了奴隶主的土地、耕牛、农具、房屋和粮食,分给广大奴隶群众和贫苦劳动人民。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还相继在云南的江城、宁蒗、巍山、路南、南涧、寻甸、元江、新平、禄劝、漾濞、普洱、景东、景谷,贵州的威宁,广西的隆林,以及四川的峨边、马边等县建立了单一的彝族或彝族与其它少数民族联合的自治县。1979年1月,又将彝族居住比较集中的西昌地区合并到凉山彝族自治州中。

黄炜华,福建上杭县人,1914年生,1930年6月参加红军。1932年9月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曾转战川、黔、滇,参加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以及山城堡伏击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黄炜华在红一军团二师师部任统计参谋。部队出发时黄炜华正患病,高烧40度,不能走路。师政委刘亚楼看黄炜华行动困难,关心地对我说:“现在敌人分路逼进苏区中心,我们要突围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和没有堡垒的地方去,以便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你现在有病,是不是到后方医院去养病?”在这样的紧张时刻,我怎么能去后方养病呢?黄炜华向刘政委表示:“坚决不到后方去养病,请领导把我留在部队,让我随队行动。”刘政委听后,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最后还是下了决心,对卫生队的政委王奇才说:“请你派一副担架,把黄炜华抬上走!”

部队出发了,黄炜华被抬在担架上,卫生队的同志抬黄炜华走了3天,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倍受艰辛。那时部队行军打仗非常困难,一边与堵截的敌人厮杀,一边前进攻下了新田和固陂,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有不少伤员从火线上下来。黄炜华看到那些负伤的同志在路上走,在担架上实在躺不住了。毅然地下了担架,对抬他的同志们说:“我深深地感谢你们,你们快回卫生队去,去抬那些负伤的同志吧,不要抬我了。”抬我的同志见我执意不再坐担架,只好回到卫生队去照顾伤员了。黄炜华自己虽然行动仍很困难,全身无力,坚持跟在部队后面走,走得很吃力,但心却比躺在担架上好受多了。司令部的林助理员等战友,看黄炜华行走艰难,都来帮我,帮我背背包,帮我背米袋,扶黄炜华上山,搀我过河。有一天晚上通过一条公路,也叫过“封锁线”,部队是跑步前进的。黄炜华尽力加快脚步,天亮时爬上了西华山。

血染湘江

经过艰苦的转战,突破敌人3道封锁线,中央红军到了灌阳、绍水、界首一带。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陆军、空军共30余万人,构筑许多碉堡,以广西和湖南军两面夹击,以中央军和广东军尾追,企图一举全歼红军于湘江。为保障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及后续部队安全过江,中央红军在湘江两岸与敌人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浴血奋战。

红二师奉命在奔袭道州和抢渡潇水之后,原拟占全州执行阻击敌人的任务,由于敌人先占全州,战场就摆在脚山铺、绍水一带。这里距全州10多公里,桂黄公路从此通过。11月29日,湘军刘建绪部得悉红军先头部队已渡过湘江,其余部队也要渡江,唯恐红军进入湖南,以其4个师的兵力,从全州倾巢出动,向我红二师阵地扑来。空中飞机掩护,地面大炮开路,满山遍野,黑压压的一片,整营整团地冲杀过来。我们二师3个团阻击敌人4个师16个团,烟尘滚滚,杀声震天。红三军团在桂林之界首以南担任阻击任务,亦与广西军在激战之中。

那时红军子弹缺乏,只能把尖头子弹集中给机枪使用,把圆头子弹给步枪使用,这样还得省着打,主要靠手榴弹和刺刀与敌人搏斗厮杀。听从指挥,掌握时机,一声令下,狠打排枪,效力最大。等待成群的敌人上来,一阵排枪,又把成群的敌人打倒在地,打得敌人气急败坏,整营整团地向我们阵地发起集团冲锋。我们也向敌人进行集团反冲锋,白刃肉搏,无数的战友壮烈牺牲。防守尖峰岭的红五团政委易荡平,身负重伤,行动困难,为了不当俘虏,不给部队增加负担,要求警卫员开枪打死自己,警卫员不忍,他夺过警卫员的枪,自己饮弹身亡。为了保住黄帝岭阵地,红四团政委杨成武也负了重伤。

12月1日凌晨3点多钟,军团首长要求红二师不惜一切代价,无论如何也要顶住敌人,守住阵地,以保障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聂荣臻政委把电文记录交给师政委刘亚楼,上面写着:“一日战斗,关系野战军全部。胜负关系全局,人人要奋起防守……”因此,这一天的战斗打得特别激烈。敌人的飞机反复对我们阵地进行狂轰滥炸,敌人的大部队轮番向我们阵地攻击,一批批被打下去,又一批批涌上来。面对超出我军数倍的敌人进攻,红军将士端着血淋淋的刺刀,喊着“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的口号,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战斗,拼力厮杀,在十里长的阵地上打得敌人首尾难顾,鬼哭神惊。我们终于完成了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的任务。

湘江一战,是中央红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战,也是离开根据地损失最大的一战。后来知道,从江西出发时红军约86万人,湘江一战之后,减少到3万人。红二师也由7000人减到4000人。 中央红军执行党中央遵义会议决定的战略方针“渡过长江实现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开辟川陕甘革命根据地,建立抗日前进阵地”,于1935年1月19日由遵义地区出动,向川黔边前进,准备在泸州与宜宾间北渡长江。敌四川军阀刘湘部队,在长江北岸一线部署兵力,严密防范红军入川,同时派出教导师、模范师南渡迎击红军,在土城激战一天。红二师由赤水返回45公里增援,经一下午激烈冲杀,未能解决战斗,再坚持没有什么好处。红军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令参战部队退出战斗,迅速在猴场、土城一渡赤水,向扎西前进,以调动敌人。我随红二师渡赤水后,在古蔺城西向叙永前进。曾向叙永攻击一夜未果,便向黄泥河、大坝、盘山前进。川军教导师在后跟进尾追。总部令红五团在黄泥河与敌激战,实行反尾追。二师师部和红四团、六团到大坝宿营。红五团由南面西进,当晚师参谋长李棠萼带着电台来到五团指挥。师主力在大坝宿营时,敌趁夜前来,将大坝的红二师主力包围得水泄不通。红二师拂晓起床准备出发,发现敌已占领大坝周围的高山,并开始向我警戒部队开火。为了尽快脱离敌人,师首长决心突围出去,向盘山前进。于是令红四团组织突击队,集中火力,于7时向西山头突击,打开缺口,令师直在四团后跟进,令六团在后掩护并随后跟进。红四团向西山突击时,用猛烈的轻重机枪火力轰击敌人,突击队以手榴弹、驳壳枪猛打,打得敌人狼狈溃退,山头血流满地,死尸成堆。我部队踏着敌尸体冲出包围。接着马不停蹄一口气跑了十多公里,才停止整队前进。当晚宿营于盘山。第二天奉命南进鸡鸣三省与总部会合,稍作休息,向奉节方向南行20余公里后,即转向东前进,在太平渡出乎敌人意料二渡赤水。然后部队日夜兼程,向桐梓、娄山关攻击,将敌歼灭,再占遵义城。红三军团南占鸦雀岭,与敌吴奇伟追击军九十三师增援部队恶战。我三军团参谋长邓萍英勇牺牲。红一军团第一、第二师即沿公路两侧猛冲猛打,将敌打得落花流水,一直追到乌江,将敌大部歼灭。

此次遵义大战,取得重大胜利,歼敌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红军士气大振,遵义人民热烈庆祝。之后红军主力西进,拟消灭鲁班场敌五师,经一夜战斗,未能解决战斗而北向茅台前进。茅台镇是个产酒的地方,茅台酒名扬中外。指战员在茅台没收了地主恶霸的茅台酒,并喝了这种好酒,大家精神抖擞。红军在茅台三渡赤水,向古蔺县前进,示形于渡长江的态势,把敌人引向川黔滇三省边界去,然后再东进太平渡和二郎滩,四渡赤水河。我们红军主力(一、三军团)南下速渡乌江,围困贵阳,好似要攻占贵阳的样子,又像向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势态,弄得敌人进退两难。那时蒋介石在贵阳城内,因贵阳空虚,急得像热锅的蚂蚁,急调滇军3个旅由云南支援贵阳。滇军将到贵阳时,红军迅速西进,兵临昆明,佯端滇军老巢。红二师四团占领杨林和嵩明城。红五团在李棠萼参谋长率领下,向禄功、元谋前进,抢占龙街,摆开在龙街渡过金沙江的架势。红五团正在架桥,由于江宽水急和敌机轰炸,浮桥未能架成。佯渡的同时,红军干部团由马龙直驱金沙江下游的皎平渡,抢占了渡口,消灭了刘文辉部一个团的守军,并缴到大船,红军全部在皎平渡渡过金沙江,到了西昌、德昌、会理地区。在红军主力南渡乌江后,红九军团留在遵义以北活动,牵制敌人而后占领宣威,在金沙江下游亦安渡过江。这样把三四十万敌军丢到金沙江以东了,红军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灵活的战略战术的重要胜利。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部队到了大凉山彝民区。突然,从四面八方传来“呜嗬,呜嗬”的喊声,惊天动地。这“呜嗬”声传达着一个号令:“挡住官军,不准汉人入境!”接着就是成群结队的彝民群众手举大刀、土枪、长矛和棍棒,围住红军不准前行。工兵连的东西被抢了,有的同志还被扒去了衣服。

那时,每个人心里都想着毛主席的嘱咐:“过彝族区,一定要尊重彝族同胞,不能打枪,不能伤害彝族兄弟,先遣部队的任务不是去打仗,而是去宣传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去与彝族达成友好。”当时师部领导还向我们传达了过彝民区先遣部队司令刘伯承的指示:“不要着急,彝民群众主要是对红军还不了解,只要我们严守纪律,加强思想宣传,等他们了解我们了,不但不会打我们,还会帮助我们。”于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把彝族群众当亲人,成了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当时还组织了工作团,宣传朱总司令发布的安定彝民的布告,宣传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也是为受压迫的彝族同胞打天下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不一样,是***领导的,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队伍。

由于严守民族政策的行动和积极的思想宣传,终于感动了彝族同胞。彝族同胞很快转变了对红军的态度,不但不阻挡红军过境,还为红军作向导,一村一寨地把红军送过彝民区。当地彝民首领小叶丹与刘伯承在海子边歃血盟誓,结为兄弟。先遣部队离开彝民区时,小叶丹就组织了“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按照刘伯承同志的嘱托,这个支队和广大彝民群众细心地护送红军后续部队,披星戴月,奔忙了7天7夜,把红军全部安全送过彝民区。后来听说在红军全部过了彝民区后,白色恐怖再次笼罩了彝民区,彝民红军沽基支队,在彝民群众的支持下,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小叶丹被国民党军阀邓秀延杀害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彝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都作出了重大贡献,都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小叶丹的美名更是万古流传。 红军一、三军团过完草地,来到巴西、俄界地区,经莫牙寺、卡藏寺,日夜兼程,3天急行军,渡过了白龙江,到了腊子口。

在天险腊子口前,遇敌整编十四师鲁大昌师。他们盘踞在那里,阻拦红军前进,扼守去陕北比较近的通道。那里到陕甘有3条道路:向西绕道,路程多几百里;向东绕道不但路程远,舟曲、武都、天水皆有强大的敌人堵击;在腊子口通过最为合适。对于希望早日到陕甘的红军来说,在腊子口通过是最好不过了。因此,攻下天险腊子口,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盘踞在腊子口的敌鲁大昌部,虽然有一师之众,但战斗力并不强,主要是凭着地形险要,阻挡红军。古人说腊子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到那里一看,证明古人说的并非嬉言。腊子口犹如一个瓶口,村子在瓶口内,中间有条河通过,水流湍急,奔腾而泻,虽有木桥,敌重兵把守,通过腊子口的惟一的小路,其两侧都是悬崖绝壁,地势特别险要,在瓶口两侧,敌人挖了地堡,桥上也筑有坚固的地堡。我红四团强攻几次,两侧悬崖上和桥上的敌人以猛烈的火力交叉扫射,悬崖上的手榴弹如下雨一样哗哗落下。敌人居高临下,能鸟瞰红军的行动,而红军在悬崖之下看不到守敌。所以强攻不能奏效,不能接近桥头堡,在悬崖下又无法立足而退回。

红军干部们亲临现场,再看地形,研究对策,大家一致肯定,从正面强攻难以获胜,只有爬上右侧悬崖,迂回敌后去打敌师团部,打乱敌人的部署和指挥系统,歼灭敌人,才能占领腊子口。这个办法,非常新奇,把所有牲口集中起来,作为渡河工具,战士们有的骑在马上,有的拉住马尾巴,约一小时就渡过去两个连。另一部分战士以裹腿连结起来,当粗绳使用,一段一段爬上悬崖,经3小时拼搏,全部爬上了悬崖,在午夜3时,深入到敌人的纵深(腊子口村敌团部)内打响了战斗。守瓶口之敌听到团部被击,心理防线一下垮了。红军乘势猛烈攻击,一举占领了桥头堡。团主力立即投入战斗,尾追后撤之敌,追到腊子口村,敌人一个团全部被歼,而后红军猛冲猛打,如猛虎下山,攻到敌师主阵地(腊子口东北山岭),然后继续猛追50多公里,到了山口边的哈达铺,残敌向岷州逃去。

敌人用一个师坚守的腊子口,终于被红军攻破了,占领了,通过了。红一、三军团向陕甘又前进了一步。红军智取天险腊子口的光辉事迹和英勇行为,永载史册,红军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永远传颂。

长征途中,经过四川大凉山彝族。

1935年5月红军长征进入大凉山,经过的是凉山州的彝族古鸡小叶丹控制的地方,当年古鸡小叶同志和刘同志在冕宁县彝海进行了彝海结盟,使得顺利通过彝区,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彝族的特点

1、服饰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服饰在质地、款式、纹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型。

2、建筑

凉山彝族民居为“瓦板房”;贵州和云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楼”、“垛木房”和“厦片房”;广西和云南东部则是“干栏式”住宅。

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现四川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辖西昌市、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木里藏族自治县共17个县 (市)。首府设西昌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64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