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人间四月芳菲尽,
○○●●○○●
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
○●○○○●●
不知转入此中来。
●○●●●○△
--------------------------------------------------------------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 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5长恨:常常埋怨。
6春归:春天回去了。
7觅:寻找。
8 不知:岂料、想不到。
9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生於唐代宗大历七年,卒於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於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
前言: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哲理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作品简介与赏析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出处: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赏析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大林寺桃花古诗的思想感情如下:
《大林寺桃花》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留恋之情,侧面也能够反映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热爱。全诗蕴含的情感十分复杂,起初是满怀春光已逝的愁绪,再到发现桃花后转变成了惊喜,甚至是心花怒放的心情。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作了一番纪述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大林寺桃花》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四月里别处的春花都凋谢了,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开放。人们常说春天走了再也没地方寻找,却没料到春天却悄悄地转移到这里来。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全诗的诗意: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全诗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简析: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