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潇洒墨色中,仿佛看到了那水天一色的壮观,那云海涛涛的奇景,那恍若从天而降的飞瀑,那狂吼的阴风,那滔天的大河。画中山山水水,花草树木,虽不繁杂,却充满了灵性,这山水与点缀其中的景物,在画家立体的构图与大笔墨下展现出来,呈现出别样的魅力。这幅以灵动笔墨展现山中美景的作品,正是国画追求写意的体现。
印象中的田建国是一个“多面手”。不管是对文学、摄影、音乐、还是工作等等,似乎他都是一个深情的赤子。一直觉得,作为一个“行走在大地的歌者”,田建国骨髓里流淌着的永远是诗意的血脉。无论是读他的作品,还是品他的人生,你都会发现,他热情地将人生诗意与真实的生活连在一起,将生活的情感注入生命的脉络,展“卷”“读”来,无不有一种思想的声音在召唤着你,让你在这个城市感受到一份真诚与温暖。
透过那扇窗,在他那间简朴的办公室里,当初春温热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洒在他的笑声里,与阳光一样温热的是笔者的心。从最初的相识到今日与他倾心畅谈,一年时间,忽然而已。但这位前辈诗意的生命情怀与乐观的人生态度却是越来越让笔者感动不已。
第一次见到田建国时,是在某一场活动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当时他架着个相机,正忙着定格每一个精彩的画面和每一个传神的瞬间。等他忙活了一阵坐下来时,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的张军峰会长便给我们做了个相互介绍。记得当时他一听我的名字就乐了:“哈哈哈,我俩都有一个‘国’字,正好是‘两国’啊!缘分!缘分啊!”就这样,第一次的相识,除了感到他师长般的亲切与谦恭外,似乎更多的还是真挚与热情。
“我这个人,什么都可以放开和你们聊!咱们畅所欲言!”在他豪爽的开场中,我们撇开平常访谈的严肃、抛开辈分之间的拘囿,在一种极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倾听他的过往、感受他的人生:那些丰富的经历、不同平常的往事,在他那里统统变成了一种波涛不惊的从容与温和,如风吹过,不留痕迹。倏然间,想到他文字里的某些片段,笔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些在他笔端静静开释的豪情与热爱……
对他的这篇专访,可以说是我“有史以来”“拖”的时间最长的一篇专访。之所以久久没有落稿出炉,其实并不是因为太忙而没有时间,而是我第一次突然不敢轻易下笔,我生怕我的拙笔无法精准的刻画出这位前辈的翩然风度和人格魅力,我生怕我才疏学浅,一不留神便会遗漏掉他哪一个细胞流淌的诗意和对生命的赤诚。但是,“笔怯”归笔怯,专访最终还是要写的!加之这一段时间的“研究”和酝酿,一个我自己心中的田建国终于帅帅的笑着朝我走来。于是,赶紧小酒壮胆,对他做一次全面的“剖析”,我倒要看看,他为什么这样帅!
热烈而深沉的大地之子
对一个人的细究,我喜欢从整体到局部。那么,就让我先调动我所有“慷慨激扬”的脑细胞来表述一下他壮丽的恢弘人生吧。
如果说田建国先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摄影家、音乐爱好者,那得郑重宣布:他首先是一位热烈而深沉的大地之子!因为,只有真实的行走在大地上的人才足以畅谈人生且践行艺术。就像田建国,正是他的特殊的山野大地行走之旅,才让他的每一篇作品、每一张照片、每一声歌唱,都有“血有肉”,让人彻悟流连。
在田建国先生自己的回忆中,似乎从小他就有着浓郁的乡土情结。谈到童年时期的那些乡村趣事,他的`言谈里会流露出一种特别的情愫,那些时光里的烙印,至今他都清晰地记得。十八岁半就从事地质行业的工作,曾跋山涉水奔走疾跑,看不尽的地上地下“文物”,不只为国家探寻着宝藏,行走山川大地,更让他感受到了祖国山河、大地草木的无比美丽和芳香。大自然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视角的影子,不仅仅映照在了他的照相机底版上,也让他的心灵接受着一次次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洗涤和洗礼。
这一段时间里,我细细拜读了他的每一篇文学作品,我发现那些文章是那么饱满地“接着地气”;我细细翻看了他的毎一张摄影作品,我发现那些照片是那么灵动地“透着天机”;我又间谍似的打探了一下他对声乐的“痴情”,才知道他的每一声歌唱都是那么深情地“赞着天籁”。所以,说他是一位热烈而深沉的大地之子,可谓是有理有据有真相有根基的。
“半路出家”的多面作家
如果你那天一不小心踏进他的“嚎”歌博客之门,或许你会被他一段诙谐幽默的个人介绍而逗得捧腹流泪。不信你看,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半路出家”的光辉历程的:“已过不惑之年,才手痒心动起来,工作之余,操豁牙之刀,舞半截之剑,班门弄斧地信笔涂鸦,手工制造点不成‘体’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妄想著作等腰,实属半罐子晃荡、痴人做梦也。”本来想把他的整个简介笔录于此,但为了避免我的拙笔乐笑出声来,还是此处省略,给读者留下点神秘的遐想吧。
俗话说得好,高手往往都是在不经意间锻造出来的。这不,田建国这位作家,虽然半路出家,却硬是成了文坛多面手,而且还是位多产的作家。足以可见,某些造诣与时间长短无关。
最先接触他的作品是从散文开始的,那就先说说他的散文吧。他的散文擅长于用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细节于不动声色中阐释出生活某些玄机。在他的笔下,写人,写事,写物,没有大篇长论的说理,没有过多“深情款款”的抒情,但往往一个朴实的生活片段,便可影射出人生百态,一处细微的静花之蕊,便可昭示春华秋实、夏冬变幻,让人读罢不禁惊叹:这个作家,真是一位于细微之处“捡拾”大气象的高手!
就拿他的那篇很是经典的散文《办公桌》来说吧。他用超凡灵动而又“高智商”的诙谐笔墨,将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办公桌描写的“八面玲珑”和暗藏玄机。嬉笑间,就将某些机关的物事人事刻画的生动有趣且入木三分。他的这种委婉含蓄的写作方式可谓温柔一剑,令我等平民百姓看得畅快淋漓,使那些“高官达贵”心里难受却又无话可说,不服不行!再如他的《日出有约》、《秦始皇陵遇偶像》、《雄关如铁》、《逸情王顺山》等等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一不是看似在随意的记录一些日常琐事,实则是他通过精心的谋篇布局而出炉的散文佳作。他的这种带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散文,视野宽广,信手而笔,备显真挚、真情。让人感到新奇真切且读起来亲切自然,富有韵味和情趣。正如作家杨广虎在读了他的散文后写的那样:他的散文没有风花雪月的平庸,没有空洞无力的赞美,没有水与火的缠绵纠葛。但他的散文汲取大地精华,启迪心智,挟带山野清新之风,写尽祖国无限风光,充满了人文关怀。
我常常对地质行业的工作者有这样一种意境的构思:一个人,一本书,一辆车,然后是一段长长而崎岖的路。他们是梦想的勇士也是时光的见证者!他们探测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点石成金。在他们手中,精美的石头正在欢快地唱歌。他们举起神奇的手,举起一把地质锤,将沉睡亿万年的矿产敲醒;他们满怀豪情,用双手书写奋斗,用智慧铺就发展,紧随着时代的强音,栉风沐雨,谱写着地矿铁人的劳动乐章,唱响着一首首感人肺腑的奉献者之歌。
作为地质矿产系统的一员,田建国也是这样一个有着地质情怀的人,他的每一行文字似乎也都凝结着一个胸怀地质情结的写作者的心血——在平实的叙述中,流淌着一个写作者对伟大的向往,对崇高的敬畏,对神圣的虔诚,对信仰的热忱!
“头顶一盏血红色的孤灯做伴/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睁大双眼/匍匐前行在幽深的巷道里/手足并用地划动着染黑的躯体向前/埋头重驮着地球深处的点点希望/黑白颠倒中编织惆怅和心酸/困苦而危险地往返于地下鬼门关/一步步从光亮走向黑暗/再从黑暗奔向光亮的人间……”这是他写矿工生活的诗歌《头顶一盏孤灯》里的诗句。他没有大张旗鼓的颂扬矿工多么伟大,他也没有无病呻吟的诉说矿工多么可怜,而是用简练而又力透纸背的文字圈出一个矿工工作的镜头。这种用心体察最底层人生活情境的“大我”情怀和民生意识,难道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作家、诗人所应拥有的历史使命?
再如他的诗歌《哦,巍巍大秦岭》、《难忘的旋律难忘的歌》、《商洛美在秦岭中》、《迷失在千年水镇的柔情里》等等很多优秀而深情的作品,都无一例外的有着一种大美胸怀和大美意识,而这种胸怀和意识,又恰到好处的诠释着生命的张力和生活的情趣,读来让人心生美好和希望。正如他在自己的诗观中说的那样:“诗,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诗,是社会生活和主观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她来自人民大众,还回归到人民大众之中,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说完了散文和诗歌,让我们再去他的“小说仓库”和“杂文剑鞘”里去看看。
其小小说《博览“裙”书》、《俺的笔名叫贾平娃》、《我的手机掉进WC之后》、《搞笑的清明祭》以及杂文《猪八戒的自传》、《关于创办《会议日报》和《会议频道>的请示》、《孙悟空的思想汇报》等等“大作”便可“一斑知豹”的让你领略到他的“田氏幽默”和“笑里藏“刀”。
在他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四管齐下”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杀手锏”,那就是他狡黠智慧性的“借题发挥式”的曲说。所以他的这类文章往往姓“杂”而性“辣”。它的“杂”在于题材、笔法、形式别具一格,通过旁敲侧击、绵里藏针、借古喻今以达到切中要害、以理服人之目的。它的“辣”在于文风深刻泼辣、议论精辟独到、形象鲜明典型、语言生动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而,也最容易与读者形成心对心的交流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所以,我觉得田建国的小小说和杂文就象一株“枣树”,虽然它的周身长满刺儿,但结出的果却是甜的。它象是一台“X光机”,能透视肉眼无法看得见的社会“脏腑”,查其症结所在,透析病理成因。我想,他的这种文风或许正是他思想独立、精神自由的外在写照吧。
用光影定格美好的摄影家
世界上如果有一种东西能让瞬间永驻,能让美好永恒,那唯有一张张优秀的光影作品。有人说摄影艺术只是一种简单的照相技巧,而田建国似乎把它作为了一种“职业了的生活艺术”,他用炙热的心和满怀的激情、聪颖的领悟和深沉的思想赋予每一张作品以崭新的生命。或许他始终坚信:一幅好的照片,给人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能直抵心灵,让心灵为之震憾。对于田建国来说,无疑他钟情于摄影,但我相信他更钟情于这片生活的热土。要不,很多重要活动的现场你怎么会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走进他的光与影的世界,纵观他的摄影作品,他的那些“光影瑰宝”涉及到生命的各个领域,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但他最为喜爱风光摄影与人物抓拍。而且每一张作品都是用独特的审美眼光在大千世界中发现、选择、提炼、裁减出来的佳作。不少作品在处理光与暗、虚与实、动与静、疏与密等关系上能跳出俗套,独具匠心、构思新颖,格调高雅、意境迷人,给人以和谐秀美的精神享受。摄影,其实是一种大自然、在社会的动与静中选美的艺术。田建国的那些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但体现着他广博的胸怀,敏锐的眼光和熟练的摄影技巧,而且反映着他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热爱。
一个诗意游牧的精神还乡者
诗意,是一种意向,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生活的选择!一个人如果心有诗意,生命的脉络便会贯穿延伸到行走的每一个脚印里。
英国思想家罗素说:“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而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便越少”。就像田建国,诗意的栖居让他一路“浩歌”,并快乐的行走在每一个格调高雅的圈子里,而且在这些领域可谓名气不小。你看,从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兼编辑,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陕西工运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副会长,西安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网络信息部主任、长安诗词学会理事,携手青年作家协会文学顾问,《秦岭印象》文学杂志副主编等等这些“名头”就可以看出他生命的精彩与美好和多才多艺的充实人生。
“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快乐写作”。田建国曾用这“三个快乐”来阐述自己的生活态度。何其朴实的话语,何其美好的夙愿!正如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强调的那样:“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是的,日子大多是平常的,只要像眼睛里有美,一枝一叶也秀雅,一粥一饭也甜糯。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浪漫的情怀和诗意的世界。诚然,田建国先生正是有这样一个庞然世界的人。要不,他的心底、笔下和镜头里怎么会有那么多卓然不同的曼丽风景和趣意盎然的大千世界?
●于情深处——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五月草长莺飞,窗外的春天盛大而暧昧。这样的春日,适合捧一本丰沛的大书在阳光下闲览。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正是手边一种:清淡的素色封面,一株水墨荷花迎风而立,书内夹有同样的书签,季羡林的题款颇有古荷风姿。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的散文名篇,写他无意在楼前清塘中投几颗莲子,竟得满塘风荷举。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用它作书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谓“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也。张中行在序言中说,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这三个词,用于荷花也适合。在我看来,季先生学贯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专,所通梵巴语、吐火罗语,均属国内绝学,是公认的学界泰斗,其精深与朴厚,均可想见,恰如荷花灼灼其华,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读他的散文,难以意会,就像不爱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领会其清净与孤高。
大学问家长于散文随笔者多的是,季羡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过之者寥寥。这情,一是对散文写作的迷恋,书中所收文章,最近的二篇,《清华梦忆》写于2000年11月7日,《九十述怀》写于同年12月20日——步趋期颐之年尚笔耕散文不辍,应该寄托着无限的生命情绪吧;二是季老表达的对世事人生的深情,全书共十辑,“寻根齐鲁”,“魂断德国”,“清华梦忆”,“燕园春秋”,“拥抱自然”,“馨爱市井”,“感悟人生”,“品味书香”,“屐叠芳草”和“收藏落叶”,从年轻时的才俊文章,壮年时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怀旧之文,贯穿始终只一个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却浓厚有加,这已经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处还不仅在此:一方面理智发达,足以成长为大学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炼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学问家里少见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远大于欢意。他喜爱动物花草,“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马缨花慰寥寂寞,二月兰同其痛苦,牡丹、香橼振奋精神,枸杞、夹竹桃凭添诗意,二十岁与兔子,八十多岁与老猫、喜鹊经历同样的悲欢离合。在他眼里,书,斋,小胡同,山水,无一不关情,可以说寓情深于草木虫鱼,寄心魄于日月星辰。还有家国之爱恨,凡世之情爱,最让人不能卒读的是他的怀人之作,悼师友之谊泪湿青衫,念母亲之恩五内俱焚,尤其《母与子》、《三个小女孩》、《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夜来香开花的时候》、《重返哥根廷》,几乎就是和着泪写成,在明媚的五月,读来添无限惆怅。同样怀胡适,张中行写来满纸诙谐,季羡林忆得却通篇心酸,这种情感,在他写陈寅恪、吴宓、傅斯年、沈从文、胡乔木中俯首皆拾。季羡林散文向来被视作“学者散文”一派,因为他学问大,饱经忧患,又见多识广;敢说真话,又洞明世事,集史、识、才、情于一身。但他的情之浓,郁之深,悲之切,同类大家中恐怕无人能及。季羡林写他最喜欢的书,是《史记》、《红楼梦》,杜甫诗,李煜、纳兰性德词,等等,多是悲郁之作,想来也就释然。
说来也怪,季先生深情如斯,却几乎不提自己的情感纠葛。前些日子翻看杂志,偶然读到一篇关于季羡林婚恋的文章,是根据季先生回忆录《留德十年·迈耶(Meyer)一家》写的。年轻的季羡林在留学德国时与迈耶家的伊姆加德**相恋,一台打字机是他们之间的桥梁,但季羡林因为国内有妻儿,拒绝了爱情。季羡林在回忆录中写道:“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文章最后说,有好事者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后终于找到了她。结果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
好一对深情人。可惜了。这是题外话。季羡林先生文章一片真情,有口皆碑。对于他的高深学问,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只有景仰,抑或淡漠,而对他表达的情感世界,却可以品味,甚至妄加揣测。季羡林在谈到散文创作时曾写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这是他的为文之道,亦是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谓也。学问无大小,人生无贵贱,文章无高低,情感却有真假浓淡深浅——算是这个春天我读季老文章的一大收获吧。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韵——季羡林《清塘荷韵》赏读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八十六岁高龄时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真挚。细加品读,如同品尝陈年佳酿,芳香四溢,韵味悠长,让人回味,令人叹服。
一、恋荷之情韵
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流露了对荷花的极其喜爱之情,面对楼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数亩清塘,努力寻找30多年前残存在记忆里的荷花“碎影”,心里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清波荡漾,绿柳拂水,荷叶田田,莲花迎风,这是季先生对楼前数亩清塘的殷切期盼。这种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转化为“种荷”的举动。作者生怕“千年不烂”的洪湖莲子不发芽,就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种了莲子,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跃然纸上。可是,第一年、第二年,虽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这好像使作者见到了满塘的希望。但碧波荡漾的楼前清塘依旧只是那几片水浮莲似的荷叶,仍然让作者度过了“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这些文字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尽情渲染和铺张。为接下来描写满塘的荷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到了第四年,“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荷叶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作者描绘种荷、盼荷、赏荷的过程,其实正是作者恋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作者为我们创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景、其情值得我们反复玩味,体验。
二、绘荷之风韵
荷花是“花之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然而,荷花在季先生的笔下,却另有一番风韵。它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但是到了第四年,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速度,都是惊人的快。”这不正是荷花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吗?“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茂密的荷叶、红艳耀目的荷花也正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风景。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而面对莲瓣的凋落,作者也精心描绘:“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读这段文字,我们好像在欣赏一个十分精彩的画面,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整幅画面生动而细腻,柔和而宁静。它似乎在启示我们: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面对生命的消逝,它却是如此的平静,走得如此的飘逸,如此的洒脱。荷花是彻悟生命的智者。由此,我们亦可领悟到季老那种豁达超然、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
三、显荷之神韵
荷,清新自然,淡雅出俗。而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凝练、自然清新,可谓深得荷之神韵。在描写月下荷塘的情景时,作者“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看“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动静结合,细致入微,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宁静、安详、柔和、清新的画画。这里没有刻意地修饰,也没有过分地夸张,就在信手描写中十分自然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再看文章最后对残荷的描写:“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一下子从夏天转入了秋天”。“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这是一段虚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对残荷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它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但感情却是深沉而厚实的。我们读这段文字,不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对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与踏实,它正如清水中的莲,朴实庄重,韵味十足。此外,古诗句的熟练运用,如写荷塘荷花盛开场面时,运用了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月下荷塘之幽静,运用了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等。这不仅增加了散文的意蕴,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种清新淡雅的诗意之美。
http://www2000ynet/100933/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1688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读后感——李文祥
应当说,谈读书论学问,是读书人永远感兴趣的话题。怎样读书做学问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定之规与模式,但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方式与方法,尤其是大师们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当代中国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本《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的小册子,是季羡林先生专门谈论自己读书、治学体会的文章汇集,其中还介绍了诸如陈寅恪、胡适等学术界前辈的治学经验。拜读后感受很多,也深受启发。
季先生是学术大师。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仅专著就有100多部。由他谈读书治学论学问,是当之无愧的;他在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摸索、积累与总结出的一些做学问的经验与做法,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汲取与借鉴的。季羡林早年就读于德国一所大学,并获得瓦尔德施米特著名教授的博士学位。德国教授在大学里是至高无上的,不肯轻易收博士生,一旦收留,对博士生的论文要求又高又严。季羡林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待论文写成后,他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一篇很长的绪论,自我感觉良好。当他把绪论交给教授时,不但没有得到夸奖,反而被退了回来,彻底给否定掉了。教授对他说:“你的文章(绪论)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都是别人的意见,根本没有你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毫无价值。”在这剧烈的打击面前,他悟出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从沉痛的教训中总结出的这一真理,成为日后季先生写文章的信条,并坚持了一辈子。收集在这本小册子中的近40篇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有着新意与见解。与此同时,他的学问之道也颇见特色。
在一般人眼中,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师级学者,做学问会有一套独特的办法,一定很神圣、很神秘。其实,季先生读书治学的做法也很平常,使用的是笨办法,是从基础做起的。通常情况下,他“是用比较大张的纸,把材料写上。有时候随便看书,忽然发现有用的材料,往往顺手拿一些手边能拿到的东西,比如通知、请柬、信封、小纸片之类,把材料写上,再分类保存。”他顺便介绍道:向达先生在做学问时亦是采用这种办法,即“把材料写在香烟盒上。”而陈寅恪先生采用的办法则是,把有关资料用眉批的形式写下来:“今天写上一点,明天写上一点,积之既久,资料多到能够写成一篇了,就从眉批移到纸上,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他们的这些做法虽各有不同,但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动脑又动手,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积累资料,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问题,再科学运用材料。写出的文章(出手的成果),才有见地,有说服力,更有价值。这使我联想到,在电脑早已普及的今天,还用得着这种手工作业吗?回答是否定的。电脑里储存的资料固然应有尽是,但那是人家的,并未转化成自己有用的材料。再说,电脑里的资料太多太杂,往往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难以辨别真伪,或浅尝辄止。正如季先生在书中的文章中说的那样:如果你的脑海里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所有的资料对你都是无用的。反过来说,只要脑海里有某一个问题,一切资料,才有可能对你有用。这就告诉我们,不论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何种手段搜集资料、做学问,都是在深入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论什么时代,工具如何先进,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沉下心来,老老实实思考些问题,认认真真搜集属于自己的资料,踏踏实实做点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除此以外,别无捷径可走。有一分投入,才有一分收获。
季先生在他的大半生中,既教学又搞科研,有一阵子还担任大学主要领导,社会活动肯定少不了,哪来得那么多时间著书立说,写下那么多文章?让人难以理解,这里固然有其“秘诀”。他在书中写道:“我既然没有完整的时间(写文章),就挖空心思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在会前、会后,甚至在会中,构思或动笔写文章。有不少会,讲话空话废话居多,传递的信息量却不大……在这时候,我往往只是用一个耳朵或半个耳朵去听,就能兜住发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个耳朵或一个半耳朵全部关闭,把精力集中到脑海里,构思,写文章。当然,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特别是在步行的时候,我脑海里更是思考不停。积之既久,养成‘恶’习,只要在会场一坐,一闻会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联翩飞来,‘天才火花’,闪烁不停。在掌声中,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本事,更是一种精神与境界。
在我看来,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只要勇于确立这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明确方向与目标,并持久以恒,坚定的走下去,胜利的“果实”就会频频向你招手。
在我熟悉的一些知识圈里的人,当年的确才华出众,亦立过大志,曾亦轰轰烈烈拼搏过一阵。然而,热度过后,就凉在一边了,久而久之,学业上大都平平。还有一种情况,研究学问,写文章,像狗熊掰棒子,一个题目(问题)做完了,一篇文章写成了,便转移了视线,不再问津了。这样一个研究问题、做学问的态度与方式,很难在学术领域,在专业上,有所见树,有所作为,即便有,也是蜻蜓点水。大师则不然,他是始终持这样一种态度与做法:抓住一个题目,得出了结论,写成了文章后,并不把它置诸脑后,而是念念不忘,甚至终生不放。1947年他发表过一篇论文《浮屠与佛》,限于当时的条件,文中有几个问题勉强得到解决,后心里总是不踏实,时常挂在心上。直到1989年,季先生获得了新的材料,便又写了一篇论文,解决了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季羡林先生对此反复强调:“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的结论。”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学无止境,真理的探寻没有终结。在学术上,只有孜孜以求,永不满足,才能不断有新的收获,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http://bigfoothust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70&ID=792
1 丁立梅散文佳句
丁立梅散文佳句 1丁立梅散文好词好句
1这世上,被你伤得最深的那个人,往往是最爱你的那个人,你伤他(她)总是易如反掌,因为他(她)对你毫不设防。
而在被你伤害之后,他(她)只会哭泣,从不知道反抗。 ————《那个被你伤得最深的人》 丁立梅 2阳光从窗台外倾泻过来,倾泻在一盆水仙花上。
花半开,花瓣儿有些像婴儿的肌肤,嫩得透明。阳光梳理着它的每一条纹理,它的蕊,被太阳的温暖泡软,朝着阳光,一点一点张开。
鹅黄的,溢满香。有阳光照着,花是幸福的。
有花开着,人是幸福的。 ————《阳光 阳光》丁立梅3从春天出发吧,只有在春天种下梦想,才能在夏秋收获。
那么,让我们学会播种吧,在春天,跟着一粒种子一起成长。 ————《从春天出发》丁立梅4我知道,只要有狗尾草生长,我的故乡,它就永远不会在岁月里走丢。
5我生命中那些疼我的人,一一浮现出来。我痴痴地想,上帝送他们来,就是为了来疼我的。
6亲爱的人,你必得在我的眼睛看到的地方,在我耳朵听到的地方,好好活着。你在,就心安。
是的,只要你在,整个世界,就在。7这样的善心,是这个世界不败的花朵。
生命在,它的芳香就在,或许不浓烈,却一点一点沁人心脾。 ——《善心如花》 8四野里,一片祥和,花们安静地开着,草们安静地绿着。
——《不要碰疼她》 9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干瞪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着。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10人生失意总是难免的,要紧的是,在失意中,活出诗意来。好好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人生,诗意还是失意》 11如果可以这样爱你,妈妈,让我做一回母亲,你做女儿,让我的付出天经地义,而你,可以坦然地接受。 ——《如果可以这样爱你》 12人世间的爱情,莫不如此,就是亲爱的人,你必得在我眼睛看到的地方,在我耳朵听到的地方,在我手能抚到的地方,好好存活着。
——《你在,就心安》13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蔷薇几度花》14这是桂花的爱情,爱就爱了,只管把她的浓情蜜意一路洒开来,缕缕不绝,让人欲罢不能,魂牵梦萦。————《人与花心各自香》15尘世里,我们需要的,有时不过是一个肩头的温暖,在我们灰了心的时候,可以倚一倚,然后好有勇气,继续走路。
————《格桑花开的那一天》16有句成语,叫做欲壑难填,是无上智慧:欲望就是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东西,如同多米诺骨牌,打开一扇门,紧接着其他的门都打开了。而绝大部分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一复杂就会茫然。
太多现代人少了思考,很多问题他们是不想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去想。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往前冲,以为前面有很多东西在等待他们,其实,很多东西是在人们身后。
人们应该停下来等一等落在身后的灵魂。我一直认为,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关闭欲望之门,正如古人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幸福之计在于简》17当下愣住,一个人的存在,到底对谁很重要?这世上,总有一些人记得你,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凡来尘往,莫不如此。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2丁立梅散文好词好句
1这世上,被你伤得最深的那个人,往往是最爱你的那个人,你伤他(她)总是易如反掌,因为他(她)对你毫不设防。而在被你伤害之后,他(她)只会哭泣,从不知道反抗。
————《那个被你伤得最深的人》 丁立梅
2阳光从窗台外倾泻过来,倾泻在一盆水仙花上。花半开,花瓣儿有些像婴儿的肌肤,嫩得透明。阳光梳理着它的每一条纹理,它的蕊,被太阳的温暖泡软,朝着阳光,一点一点张开。鹅黄的,溢满香。有阳光照着,花是幸福的。有花开着,人是幸福的。
————《阳光 阳光》丁立梅
3从春天出发吧,只有在春天种下梦想,才能在夏秋收获。那么,让我们学会播种吧,在春天,跟着一粒种子一起成长。
————《从春天出发》丁立梅
4我知道,只要有狗尾草生长,我的故乡,它就永远不会在岁月里走丢。
5我生命中那些疼我的人,一一浮现出来。我痴痴地想,上帝送他们来,就是为了来疼我的。
6亲爱的人,你必得在我的眼睛看到的地方,在我耳朵听到的地方,好好活着。你在,就心安。是的,只要你在,整个世界,就在。
7这样的善心,是这个世界不败的花朵。生命在,它的芳香就在,或许不浓烈,却一点一点沁人心脾。
——《善心如花》
8四野里,一片祥和,花们安静地开着,草们安静地绿着。
——《不要碰疼她》
9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干瞪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着。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10人生失意总是难免的,要紧的是,在失意中,活出诗意来。好好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人生,诗意还是失意》
11如果可以这样爱你,妈妈,让我做一回母亲,你做女儿,让我的付出天经地义,而你,可以坦然地接受。
——《如果可以这样爱你》
12人世间的爱情,莫不如此,就是亲爱的人,你必得在我眼睛看到的地方,在我耳朵听到的地方,在我手能抚到的地方,好好存活着。
——《你在,就心安》
13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蔷薇几度花》
14这是桂花的爱情,爱就爱了,只管把她的浓情蜜意一路洒开来,缕缕不绝,让人欲罢不能,魂牵梦萦。
————《人与花心各自香》
15尘世里,我们需要的,有时不过是一个肩头的温暖,在我们灰了心的时候,可以倚一倚,然后好有勇气,继续走路。————《格桑花开的那一天》
16有句成语,叫做欲壑难填,是无上智慧:欲望就是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东西,如同多米诺骨牌,打开一扇门,紧接着其他的门都打开了。而绝大部分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一复杂就会茫然。
太多现代人少了思考,很多问题他们是不想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去想。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往前冲,以为前面有很多东西在等待他们,其实,很多东西是在人们身后。人们应该停下来等一等落在身后的灵魂。
我一直认为,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关闭欲望之门,正如古人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幸福之计在于简》
17当下愣住,一个人的存在,到底对谁很重要?这世上,总有一些人记得你,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凡来尘往,莫不如此。————《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3丁立梅散文集 佳句赏析
精锐教育提醒你:掌心化雪丁立梅 ⑴那个时候,她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一个家,风雨飘摇。
⑵大冬天里,雪花飘得紧密。她很想要一件暖和的羽绒服,把自己裹在里面。
可是看看母亲愁苦的脸,她把这个欲望,压进肚子里。她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一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
⑶拐过校园那棵粗大的梧桐树,一树银花,映着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她呆呆站看着,世界是美好的,寒冷却钻肌入骨。
突然,年轻的语文老师迎面而来,看到她,微微一愣,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穿得这么少?瞧,你的嘴唇,都冻得发紫了。”⑷她慌张地答:“我不冷。”
转身落荒而逃,逃离的身影,歪歪扭扭。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她实在怕人窥见她的贫穷。
⑸语文课,她拿出课本来,准备做笔记。语文老师突然宣布:“这节课我们来个景物描写竞赛,就写外面的雪。
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哦。”⑹教室里炸了锅,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奖品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私下猜测,会是什么呢?⑺很快,同学们都写好了,每个人都穷尽自己的好词好语。
她也写了,却写得索然,她写道:“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
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⑻改天,作文发下来,她意外地看到,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
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令她更为惊讶的是,竞赛中,她竟得了一等奖。
一等奖仅仅一个,后面有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⑼奖品搬上讲台,一等奖的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
二等奖的奖品是围巾,三等奖的奖品是手套。⑽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
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
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⑾后来,她读大学了,她毕业工作了。
她有了足够的钱,可以宽裕地享受生活。朋友们邀她去旅游,她不去,却一次一次往福利院跑,带了礼物去。
她不像别的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⑿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
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
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21选文第⑵段画线的句子中“压”字用得精练、准确,请作具体分析。
22语文老师为什么把“她”描写的“雪是美的,也是冷的”确定为唯一的一等奖? 23选文中语文老师形象鲜明,请结合选文分析,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4在⑾⑿段中,“她”一次次跑到福利院,和孩子们做游戏,给他们发奖品,为什么?25选文的题目“掌心化雪”用了比喻的手法,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掌心化雪”的意思。
参考答案:21“压”字写出了“她”深知家境的贫寒,理解母亲的愁苦,为帮助家庭解压,强行压制内心的欲望。22⑴这句话写出了“她”的自身感受,文字质朴、自然,具有一定的哲理。
⑵体现了语文老师对“她”的关怀和爱护⑶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老师对“她”是鼓励。23关怀爱护学生;教育方法科学、巧妙。
24要点:①受语文老师的影响②用实际行动温暖孩子们的心③回报社会25“掌心化雪”本来是指雪在掌心,会慢慢化成水。这里比喻老师对学生那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关爱,能让学生觉得温暖,感受鼓舞。
9、作者在文章中记述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10、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模拟那位心理老师的口吻开导丑女孩。
(3分)11、第(9)段中“我”的先生当时为什么“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 (3分)12、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掌心化雪”的含义的理解。 (2分)参考答案:9、①受到歧视,"丑女"酝酿报复②看心理医生,并被感化③先生的施舍10、阳光照在身上是温暖的,微笑也是有温度的,相信自己的微笑能感化身边的人11、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叹息,对社会不公平的抨击12、点滴的温暖,力量却很大。
4跪求丁立梅散文摘抄加赏析一段原文一段赏析的那种
风,暖起来了。
云,轻起来了。雨也变得轻盈,像温柔的手指,抚到哪里,哪里就绿了。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妙就在这里,你追着一片绿色去,那些毛绒绒的绿,多像雏鸡身上的毛啊。可是,等你到了近前,突然发现,它不见了。
你一抬眼,却又看见它在远处绿着,一堆儿一堆儿的,冲你挤眉弄眼。 春天的绿,原是个调皮的小伙伴,在跟你捉迷藏呢。
而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那么,我们出发吧,从春天出发。
先去问候一下河边的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真的是这样啊,你须微仰了头,看它们在春风里舞蹁跹。
毫无疑问,柳是春天最美的使者,它一抬胳膊,燕子飞来了。它一扭腰肢,光秃秃的枝条上,就爬满翠色的希望。
采下一枝柳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希望。 去问候一些花儿。
桃花、梨花、菜花,次第开放。它们偷了春天的颜料,把自己装扮得鲜艳明媚。
粉红,莹白,鹅黄,晃花人们的眼。河边的小野花们,也不让春天,它们在春风里,争相张开了笑脸,星星点点。
它们没有桃花的艳,没有梨花的白,没有菜花的恢宏,可是,它们也一样开出生命的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呢,它们一样是春的主人。
摘下一朵小野花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美丽。 去问候一些小生灵。
蜜蜂、蝴蝶、蟋蟀、蚂蚱……一个冬天过去了,它们过得好吗?侧耳倾听,我们会听到它们拨动泥土的声音,它们就要出来了,带着它们的歌声。那好,就让我们静静坐一会吧,坐在小河边,坐在山坡旁,或者,就坐在一棵树下,等待着那些歌声响起,那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美妙,纯洁。
是天籁之音。用心记下那些旋律吧,放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歌声。
去问候飘荡的春风。“惟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其实,它何止是吹在手中?它是吹在心里面。
于是,草绿了,花开了,人的脸上,荡起微笑。严冬终于过去了,所有的生命,在春风里欣欣向荣。
请与春风相握吧,在春天,我们学会感恩与珍惜。 去问候一些种子。
葵花,玉米,棉花……那些香香的种子,它们的身体里,积蓄着阳光和梦想。泥土的怀抱,已变得湿润柔软,它们迫不及待地扑进泥土里,那里,很快会生长出一片葳蕤。
而到了夏秋,会有果实累累的喜悦。 从春天出发吧,只有在春天种下梦想,才能在夏秋收获。
那么,让我们学会播种吧,在春天,跟着一粒种子一起成长。赏析:在丁立梅的文字中,我们总是感到生活的从容与淡定,平和与温暖。
那些生活的细节在她笔下汇成一股股暖流,流过我们荒芜的心田,于是,草绿了,花开了,一阵阵香气散发出来,蜂蝶也来了,美丽地舞着,使我们感受到平凡的生活中那些诗意的美。我们的眼睛因为读多了这样的文字而日益清亮,我们的心因为经常受到这些文字的清洗而日益明朗。
5暗香丁立梅赏析句子
丁立梅的散文有着其特有的风格:叙写清闲细腻,行文从容淡定,运思富有想象力,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美。
也许和名字有关,作者特别喜欢花,因为在作者看来,花就是青春的象征,就是人性真善美的化身。所以作者写了一系列与花相关的文章,如《指甲花》、《石榴花开》、《栀子花香》、《那些花儿》、《花都开好了》、《忽然花开》,等等。
以花为抒写对象,文笔自然要清新、细腻、优美,半点儿都粗俗唐突不得的。丁立梅在她的文章中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花都开好了》这篇文章,语言的清闲细腻之美体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写凤仙花时,作者这样写:“花都开好的时候,最是热闹,星星点点,像绿色的叶间落满粉色的蝶,它们就要振翅飞了呀。”
写晚婆娘花时,作者说:“花长在厨房门口,一大蓬的,长得特别茂密。傍晚时分,花开好了……祖母瞟一眼花说,该煮晚饭了。”
读了这些文字,除了让人体味到文章美好的意境外,你不得不佩服作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之美。
6暗香丁立梅赏析句子
丁立梅的散文有着其特有的风格:叙写清闲细腻,行文从容淡定,运思富有想象力,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美。
也许和名字有关,作者特别喜欢花,因为在作者看来,花就是青春的象征,就是人性真善美的化身。所以作者写了一系列与花相关的文章,如《指甲花》、《石榴花开》、《栀子花香》、《那些花儿》、《花都开好了》、《忽然花开》,等等。
以花为抒写对象,文笔自然要清新、细腻、优美,半点儿都粗俗唐突不得的。丁立梅在她的文章中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花都开好了》这篇文章,语言的清闲细腻之美体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写凤仙花时,作者这样写:“花都开好的时候,最是热闹,星星点点,像绿色的叶间落满粉色的蝶,它们就要振翅飞了呀。”
写晚婆娘花时,作者说:“花长在厨房门口,一大蓬的,长得特别茂密。傍晚时分,花开好了……祖母瞟一眼花说,该煮晚饭了。”
读了这些文字,除了让人体味到文章美好的意境外,你不得不佩服作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之美。
7仿写丁立梅的散文
花香满天 ——读丁立梅散文有感 淌过岁月的小溪,我仿佛来到了作者家乡的小镇…… 感觉中,小巷一直很静,深巷幽幽,什么样的秘密都能藏在里面然而,昔日的青春女子长成一个中年女人,作者也是一个男孩的母亲了但是,岁月也总要留给我们一些挥之不去的记忆“想起小时过年,年味的诞生却是从祖父清洗蒸笼开始的”“睡梦里,是新年的欢腾醒来,满屋的馒头香”……这一切被糅进岁月的褶皱里,藏进心灵的沟壑里,风剥雨蚀都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由此我们在与岁月的对抗中变得坚强而温柔 作者的眼光是多情的,她看水水扬波,看山山舞蹈,动感的心情牵引着动感的文字,在生活的路上恣意地徜徉平平常常的日子就这样被作者以女性特有的耐心描绘得跌宕起伏,充满着温馨与浪漫更令我们动情的是,作者铭记着山乡和城市养育着我们长大,我们今天的富足有着咸菜泡饭的印记这是何等深厚的对父老乡亲的感恩! 读着读着,我不得不佩服丁立梅胸怀的坦荡和的立意的高远在她的心里,春天的阳光无时无刻不在,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阳光在他手腕上划过的那道很耀眼的光芒”都会长久地在我们的心里驻留,成为鼓舞我们直面困难微笑着走向明天的动力源在她的意识里,“窗外,有我们自己的天空呢,一弯新月,一方暖阳,总是把我们的心照得透亮”为此,她坚信:“我们还有足够的资本让自己活得灿烂”用优美的文字和瑰丽的想象提升着一篇篇短文的境界,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豁达与智慧 读着丁立梅的散文,我既看到了牡丹花怒放的华贵,亦闻到了百合花淡雅的清香。
8丁立梅作品摘抄感悟细节描写
1、处在社交圈中是一种烦恼,而超脱出来简直是一场悲剧。
2、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3、参加追悼会的程序常常是,先受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然后大家一起抽烟喝酒打牌。
4、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5、爱情是会沉底的,在平淡的日子里,最重要的是经常轻轻晃一晃盛装爱情的“水杯”。
6、战争:用舌头解不开就用牙齿咬吧!7、憎恨别人就像为了逮住一只耗子而不惜烧毁你自己的房子。但耗子不一定逮到了8、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梦想,但如果其中一个不断搅扰着你,剩下的就仅仅是行动了。
9、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10、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只是因为你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
11、失败发生在彻底的放弃之后。
9丁立梅散文赏析捡得一颗欢喜心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而由此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令许多的人郁郁寡欢,甚至愁眉不展。
其实,不管怎么样的生活,我们都无法回避,就必须去面对它、解决它,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生活。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系数中心叫做“乐观系数”或“悲观系数”,这种系数的力量占实际现象的百分之二十。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乐观的心,他比平常会多百分之二十的机率遇到开心的事,反之如果一个人心情“郁闷”,也会比平常人多百分之二十的机率遇到痛苦的事。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以一颗欢喜的心来对待生活呢? 要有欢喜心一则不要太执著,对自己的习性要常放下。
父辈们常教导我们“无鱼,虾也好”,“这溪无鱼,别溪钓”。一个人如果老是放不下,一脚在门槛里,一脚在门槛外,或者抓着一只鸟捏紧怕它死了,松了又怕它飞走,那么日子就会很难过,就会像“裁缝师傅穿着破衣服,木匠师傅没有板凳坐”那样悲哀。
佛经里有一则故事:有一个穷人,他到朋友家拜访朋友家很有钱,在招待穷人吃喝完毕之后,又趁他休息时在他的衣服里面缝进去很多珠宝送给他,但是穷人一觉醒来后就走了,没有向朋友告别,因此也并不知道衣服里面有很多珠宝。穷人继续过着穷困的日子,依然像个乞丐样到处流浪。
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又遇到他的朋友,朋友告诉他在他的衣服里面缝有很多珠宝,穷人才恍然大悟。 那些放不下的人,也是明明很富有,却过着像乞丐样的生活,这就像佛经故事里那个不知道自己衣服里面装有很多珠宝的穷人一样。
要有欢喜心,二则是要常有感恩的心,常常把自己的快乐幸福与别人一起分享,就像过去禅宗的祖师大德们一样。 如龙潭崇信禅师,他未出家前在道悟禅师的寺院旁边摆了一个小摊,靠卖饼为生。
道悟禅师见他生活十分艰苦就把寺中的一间小屋让出来给他住,崇信为了表示自己对道悟禅师的感谢,就每天送十个饼给禅师。每当崇信把十个饼送给禅师的时候,禅师总是非常高兴地收下,然后等崇信回去的时候又从十个饼中取出一个还给崇信。
这样的情况直持续了两年。后来,崇信终于忍耐不住地问道悟禅师:“我既然真心的把饼送给了你,为什么还要每天还给我一个呢?”禅师说: “你能每天送我十个饼,为什么我不能每天送你一个饼呢?我这也是在感谢你呀!”崇信心中顿时大悟。
这正如古语所说:“互相分食,就会有剩余,互相抢食,就会吃不够。”“不要想所有的钱都个人赚,大家都有钱赚,才不会穷。”
“吃人一斤,还人四两,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食果子,拜树头,食米饭,敬锄头。”
在生命的过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是很正常的,没有一个人会一生都如意美满,重要的是不要使那不如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导,而应该让其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动力,以坎坷来增长我们的智慧,常养我们的悲心,如此,我们就能获得生命真正快乐的源泉了。
10丁立梅散文 短
曾贪恋那一朵隐于风情之外的素洁,感念它丰盈了心底的荒芜,润泽了生命美好。
走过春秋风雨,历经爱的生死轮回,方知尘埃里的倦意。一个人能在时光中安然,不仅仅是拥有一颗玲珑心,更应该拥有如何将光阴捻在指上念念成禅的智慧。
我是俗世的女子,身上沾染着尘世烟火,我在文字里低吟,我在茶香里清宁,我在柴米油盐里纯真;我在寂寞和安静中,用生命的火照亮自己。我的眷恋里有你看不见的孤寂与沉欢,我执笔,为心爱的人儿清高;我低眉,不为谁会在流年里将我忆起,只为那一路相携的温暖,那些隐藏于心的执念,那是时光赠予我的明媚。
季节忽而之间的转变,让还沉浸在秋季里的思绪无法回转过来,蓦然发现,树上的叶子已随风的足迹去了无人知晓的远方,只剩下突兀的树干在冷风中叹息。北方早晚的气温已经很低了,在这寒凉的季节里,心里总会有一些难以掩饰的情绪在悄然滋长,那是缠绕在指尖,在心上的念想;那是在隐藏眼里,在触摸不到的地方的渴望。
我用素笔,写下关于和你的温暖,你用唐风宋韵的笔墨放牧纯情的灵魂,而我,只想依着一米阳光,在时光的温暖与暗香中,静静的守候。原来,一些眷恋,早已深入骨髓;原来,即便无语,已是心有灵犀。
笔墨之香散文
文/落落
执笔轻起,真不知该写些什么好。但是这二十年来受父亲笔墨香气的感染,我却是第一次想为父亲写篇文章了。
偶然的一次翻阅书柜,发现一本暗色的笔记被夹在两本书中间,出于好奇的驱使,就将其抽了出来。打开第一页,初映双眼的,便是这单薄的泛黄的扉页,与纸上慷锵有力的字迹相比,甚是明显些。然而,可能是由于时代久远的缘故吧,墨水印也淡了很多,好多字已经模糊不清了。再往后翻,才看到了,里面的纸张旧的都起了褶皱,有些边角打着卷,更甚至的都被撕扯开。哎!像以前的这种纸张,当真是不好保存呀。
轻轻地将边卷抚平后,一页页的翻阅,发现竟然是父亲于九八年写的杂文,诗歌,微小说心中顿时多了一抹惊喜。要知道,能看到父亲笔写的东西实属不易。在我的记忆中,父亲通常都是在他的办公室里,伏案写着办公的文件,要么就是因为别人的委托,为他人起草文件稿之类。总而言之,他的文章很少触及生活的琐碎。因而,这本笔记对我来讲,实属珍贵些。于是乎,不敢稍作马虎,读的更是仔细了。
父亲的文采当真很好,虽然,以前听别人在我跟前提及过这些,不过,当真正的'感受到文字的风采时,还是暗自惊叹了一番。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父亲九八年时的生活。它里面讲到了父亲年轻时的一些生活趣事,读书的感悟,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当时的社会现象。很是精彩,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知是由于时代的隔阂不喜跟我沟通,还是由于父亲不想我了解以前生活的黑暗。他从不在我跟前,提他的童年,他的人生。曾听母亲讲,父亲文学很是不错,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很不得志,总是受到社会的排挤。因此,他不喜欢谈及生平的事件,也不喜欢卖弄文采。暗自思索了一下,母亲说的也甚是有理,父亲真是很少在别人面前写东西,每次接到别人的请求,就将信纸拿到书屋,关上门,独自思考,每每这个时候,母亲就警告我们,别去打扰父亲。可是,记得有一次,很是淘气,在父亲写文稿的时候,偷偷的溜了进去,闻着空气中缭绕着的香烟的气息,轻轻地走到父亲的背后,看着他隽秀的笔迹一行行的落下,不由自主的赞扬了一下。结果,父亲就发现了椅子后站着的我,便将我拎了出去,狠狠的训斥了一番,从那以后,再不敢犯那样的错了。
除了文采外,让我敬佩的,便是父亲的书法了。
犹记零五年的除夕时,那天父亲心情很是不错,突发奇想的想为家写一副对联,对联的内容早就构思好了。于是,母亲找来了红纸,父亲也将他年轻时粗壮的毛笔拿了出来,我跟弟弟很是激动,便分头找墨水去了一切已经准备就绪,父亲并不急着落笔,而是先将毛笔打理了一番,练练手,过了好大的功夫,父亲才将纸张铺平。我跟弟弟站在两边,紧紧的盯着红纸,看着他执起笔,挥洒而下,转眼间,一副飘逸、硬朗、大气,节奏感强的字体便显现出来。等到父亲刚刚一搁笔,急忙将对子拿起来欣赏着,那一笔一划遒劲有力,酣畅浑厚,甚是让人赏心悦目。突然间,耳边的赞叹声喊了起来,转过头,才发现,好多人在注视着。望着父亲脸上的微笑,心里很欣慰,便也跟着笑了起来
不知何时,思绪竟已经飘了如此远了。看着泛黄的纸张,看着秀丽的字迹,看着父亲意气风发的时候写下的随记,好像回到了当年,心中真是感慨万千。父亲会不会再次提笔?这是我所不能预料的。但是我知道,我会将这份笔墨之香继续下去的,直至漫染至心灵的深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