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三个主要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情感领域(active domain)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克拉斯沃尔(Krathwohl DR)为首,于1964年提出,分为5个层次:
1、接受
2、反映
3、形成价值观念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5、价值体系个性化
布卢姆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1)接受
接受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如课堂活动、教科书、文体活动等),包括三个水平:感知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的注意,这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2)反应
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不仅注意某种现象,而且以某种方式对它做出反应,如自愿阅读规定范围外的材料,以及反应的满足,如以愉快的心情阅读。这类目标与教师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3)形成价值观念
形成价值观念指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它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如愿意改进与团体交往的技能);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如喜爱所学内容);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如为发挥集体的有效作用而承担义务)。这一水平的学习结果是将对所学内容的价值肯定变成为一种稳定的追求,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组织价值观念系统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它分为两个水平:价值概念化,即对所学内容的价值在含义上予以抽象化,形成个人对同类内容的一致看法;组成价值系统,即将所学的价值观汇集整合,加以系统化。与人生哲学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这一级水平。
(5)价值体系个性化
价值体系个性化指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之后,所学得的知识观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它分为两个水平:概念化心向,即对同类情境表现出一般的心向;性格化,即指心理与行为内外一致,持久不变。因此,这种行为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并且是可以预期的,其学习结果包括广泛的活动范围,但重在那些有代表性的行为或行为特征。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品尝了课改带来的乐趣,但同时也有许多老师和家长也对“课改能否进行到底”有很大疑虑,有人甚至怀疑课改的可行性,特别面对当前的考试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中考和高考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变革,考试仍作为当前评价的主要方式的情况下。因而如何看待课改中的评价方式,是我们正确认识课改,加强对课改的信心所必须面对的。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对评价改革的规定是:“改革课程评价过程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习惯于把评价等同于考试,认为只要通过考试就能完整地评价学习者的情况,把评价等同于考试,过分夸大了考试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种“唯分数论”的现象,老师把“学生的分数”当作法宝,学生把“分数”当作是追求的目标。这种“唯分数论”长期统治了中国的基础教育,从而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应试现象。现在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学生从考试束缚中解脱出来,正如《纲要》所说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从《纲要》的这一段话,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课改中评价方式和功能
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分数不再是评价的唯一的手段,评价不仅能用检测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评价的方式和功能上的重新认识,无疑是评价改革的关键所在,只有从功能和方式上重新认识,才能提出有效的评价方式来取代现存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的确疑虑,增强对课改的信心。
在评价的功能上,我们认为在新课改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评价的功能进行重新认识:
1、反馈改进功能。在教师对学习者评价的过程中,就应该多用“激励性评语”来评价学习者的言行。每个学习者都希望自已的言行能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肯定,即使是偶然某一阶段的错误,但无疑学习者不管在心理或智力都是在向前发展的。因而像在“学习档案资料”、“考试结果”以及学生平时表现的兴趣和潜能的记录中,应该使用这种语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和来自家长的信息,如果能够促进其最大限度的接受,从而使对自身建立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促使其更全面的发展。评价的反馈和改进功能,可以促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环境的看法,而不是孤立封闭的发展,从而实现自我良性发展。
2、展示激励功能。在评价过程中,更多地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平台和机会,从而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把原先评价重结果转化为重过程,从而使学习更有动力和活力。
3、积极导向功能。评价的结果应该给学生以积极的肯定,使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而不能从给予打击。
上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说明评价的功能,也就是说新课改的评价功能除了前面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外,还具有上述几项功能。在认识评价的新功能后,我们应该从评价的方法的实施上来发挥其功能:
1、综合评价法,从综合素质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能力是由多方面组成的,在某一方面能力不足,但是在别一方面却可能显示出超强的能力来,所以作为评价者应该从整体上对学习者进行评价,而不应该对单从某一方面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如考试,因为有的能力是不能用考试来体现,如与他人合作能力,善于思考能力等。
2、包容性评价。作为评价者而言,应该采取一种包容心来认真对待来自学习者的独特见解,尊重学习者个性的发展。培养学习者个性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在面对学习者独特性见解时,就要有一颗包容心来包容学习者所产生的奇思怪想的念头。
上述两种评价方法只是从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提出的,作为一般意义上的评价改革应该从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转为关注结果更应重视过程,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考察。
从评价方式和功能上对评价进行重新认识,可以使我们从原来的“应试思维”中解脱出来,认识到考试只不过是评价的一种手段而已,在整个的教改过程中,评价的改革不仅在于对学生(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者)评价的,也包括对老师(另一个角度学习者)。整个课改就是在不断探索评价的多元化,全面化,真正把学生和老师从“考试”中解脱出来。在实践中出现的“开卷考”“综合素质考察”“学习成长袋记录”等评价方式都在进行这一方面的尝试,并已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效果,而且现在的“中考”和“高考”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改革。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 教学要求:
1、掌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这门交叉学科。
2、了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掌握这种结合所需要的科学的方法论
3、掌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4、了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特征和研究准则。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从三个方面阐释这门交叉学科的性质。
2、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三种策略,以及这种结合所需要的科学的方法论。
第二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1、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儿童教育的特点和任务。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两个基本任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两个研究特征和四个研究准则
第三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及其类型。
2、实验法及其类型。
3、调查法及其类型。
三、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掌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运用研究特征和研究准则的有关原理分析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本章教学难点: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小学儿童的发展和小学儿童的教育。
四、教学建议:
1、学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应围绕该概念的第二句话(“主要是那些与小学儿童教育过程有关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作重点阐述,并运用第二节中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的有关材料来进行阐述。
2、学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时,应注意讲清该知识体系围绕的两个核心问题:(1)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2)教育是发展的动因。同时,应注意结合本教材的体系来阐述这两个核心问题。
3、在讲授第二节关于小学儿童的教育时,应联系当前小学儿童的实际来阐述小学儿童教育的任务。
4、在分析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两个特征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生动形象的实例来说明“相对的模糊性”和“量化的可能性”。
5、关于本章第三节所述的研究方法,可在教师概述要点后由学员自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要求:
1、理解从教育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基本观点,正确认识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含义,以及小学儿童社会化的特点
3、了解文化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途径,以及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了解家庭教育的功能,家长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5、运用学校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阐述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遗传和胎期环境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遗传特征的两个说明。
2、遗传的影响力;从教育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
3、胎期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1、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含义;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含义。
2、儿童社会化的特点。
3、文化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三条途径。
第三节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1、家庭教育的四个功能。
2、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四种类型和三种不同的方法
3、儿童对成人的影响。
第四节 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1、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
2、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学校校风、同伴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家长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本章教学难点:从教育的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儿童的个性化和儿童的社会化。
四、教学建议:
1、学习第一节时,应讲清对遗传特征的两个说明;在阐述遗传的影响力时,应注重教育的三个观点,特别应该说清:为什么“特定的遗传构成究竟能使个体的心理发展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这可能是永远不可估计的”。
2、学习第二节时,应举例说明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在解释文化的影响时,应联系儿童生活的实际来阐述文化对儿童影响的直接表现和三个途径。
3、学习第三节时,应强调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和儿童对家庭的影响;在讲述家长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时,应联系家庭教育实际来阐述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四种类型和三种不同的方法。
4、讲清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同;运用学校教育中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学校校风和同伴交往等知识说明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5、关于第一节中“胎期环境的影响”和第二节中“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可在教师概述要点后由学员自学
第三章 学习的准备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学习准备的含义。正确认识学习的准备对儿童学习的意义。
2、掌握成熟与学习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了解学习准备所涉及的六个方面,明确这六个方面对教师教育的现实意义。
4、理解学习准备中的个别差异: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学习的准备
1、学习准备的含义;成熟的概念。
2、成熟与学习的关系。
3、学习准备所涉及的六个方面。
第二节 学习准备中的差异
1、生理差异与心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学习准备中个别差异的相对性。
三、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学习准备的性质; 学习准备中的个别差异。
本章教学难点:成熟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中个别差异的相对性
四、教学建议:
1、讲授学习的准备时,既不能过分夸大成熟的作用而无视学习的影响,也不能过分夸大学习的作用而无视成熟的影响,而应该恰如其分地评价成熟与学习在准备中的作用。
2、讲授学习准备的六个方面时,应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生动形象地举例说明儿童在身体发展水平、动作技能水平、智力发展水平、情趣水平、人际交往水平、自我意识水平等方面的准备情况,以及这些准备对儿童学习的意义
3、讲授学习准备的个体差异时,应着重分析儿童的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具体表现。但是,不能把这些差异绝对化,而应该作相对性的分析。
4、关于儿童学习准备中的个别差异,教师可就应对策略的问题组织学员进行讨论。
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学习的性质,认识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概念。
2、理解学习的三种分类,掌握每一类别中各种学习的含义。
3、了解学习理论的概念。
4、运用行为学派、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分析它们对教学的启示。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学习
1、学习的概念:三个层次和两个要点。
2、根据学习内容分类:运动技能学习、认知学习和情感学习的含义。
3、根据学习过程的特征分类:试误学习、顿悟学习和模仿学习的含义。
4、根据学习的理解程度分类: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第二节 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概念。
2、行为学派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3、认知学派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三、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学习的概念;学习理论的概念。
本章教学难点:学习的类型;行为学派、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
四、教学建议:
1、讲授学习的三种分类时,应让学员掌握每一类别中若干亚类的基本含义,举例说明每一种学习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同时,应组织学员讨论每一种学习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2、讲授学习理论的概念时,应讲清“事件”、“变量关系”、“概括和预测”等含义,并能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举例说明这些含义。
3、讲授行为学派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时,应让学员深刻理解联结说和工具说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并能根据其中一种学说简析这种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4、讲授认知学派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时,应让学员深刻理解认知学派的学习观和学生观,并能根据其中一种观点简析这种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5、讲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时,应让学员深刻理解人本主义的三个基本观点,并能综合运用这三个基本观点简析这种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小学儿童知觉发展与学习的关系,掌握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对认知的意义。
2、理解小学儿童记忆发展与学习的关系,以及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对认知的意义。
3、理解小学儿童思维发展与学习的关系,运用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理论,分析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
4、了解小学儿童言语的发展,掌握促进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知觉发展与学习
1、知觉的概念;知觉产生的三个条件。
2 、知觉加工的模式识别理论:模板说、原型说和特征说的基本含义。
3、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发展与学习
1、信息加工的记忆概念。
2、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及其特点。
3、长时记忆的若干遗忘理论。
4、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与学习
1、思维的概念;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含义。
2、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三个环节。
3、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言语发展与学习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2、小学儿童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的发展。
3、促进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三、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儿童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本章的教学难点:知觉加工的模式识别理论。
四、教学建议:
1、学习知觉的概念时,应着重讲清知觉产生的三个条件,特别是知识经验在儿童知觉事物时的作/font>
2、学习知觉的加工理论时,要注意学员对理解模板说、原型说和特征说有一定的困难。这方面的内容是本章的难点所在。因此,讲授时应根据学员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小学儿童的教育教学实际,生动形象地予以说明。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要让学员明确这些模式识别理论在小学儿童知觉中的具体表现。
3、学习信息加工的记忆概念时,应联系小学儿童实际来阐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及其特点。但是,要让学员明白,这种分类仅仅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对小学儿童的记忆来说,它们是以整体的形式来运作。
4、讲授思维的概念时,除了阐述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含义外,还应重点阐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5、综合应用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的有关知识,让学员联系自己所教学科,举例说明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关于本章第四节,可在教师概述要点后,由学员自学。自学时应侧重思考促进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若干策略。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下)
一、 教学要求:
1、了解学习策略的发展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小学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和学习策略的教学对儿童认知的意义。
2、理解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掌握这三种策略在小学儿童认知中的具体运作方式。
3、理解认知方式的含义,运用学习中的三种认知方式的理论,分析这三种认知方式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具体表现。
4、理解认知发展中的几种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学习策略的发展与学习
1、学习策略的概念。
2、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的基本含义。
3、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学习策略教学的一般模式。
第二节 学习中的认知方式
1、认知方式的含义。
2、三种主要的认知方式的基本含义,不同的认知方式对教学的意义。
第三节 关于认知发展的几种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2、心理测量学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3、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三、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三种主要的认知方式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本章教学难点: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
四、教学建议:
1、讲授学习策略的概念时,应该讲清学习策略对儿童学会学习的现实意义。要让学员明白,学习的策略是在不断发展的,相对于学前儿童和中学生来说,小学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这为学习策略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2、讲授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时,应联系小学儿童的教育教学实际,举例说明各种策略教学的基本含义和运作方式,并组织学员对这些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讨论
3、讲授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的基本含义时,应注意把这方面的知识与学员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由于这是本章的难点所在,讲授时,应避免单纯的理论描绘,而需联系学员所教的学科,形象地说明如何使儿童掌握这三种策略。
4、讲授认知方式的含义时,必须强调两点:(1)个体的认知方式特征一般没有好坏之分;(2)个体的认知方式差异一般是很难改变的。
5、讲清三种主要的认知方式的基本含义,联系小学儿童的实际,重点说明不同儿童的不同认知方式,以及这些不同的认知方式对教学的意义
6、关于本章第三节,可在教师概述要点和提供思考题的基础上,由学员自学。自学时,应重点思考这些认知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与学习(上)
一、 教学要求:
1、掌握学习动机的含义;理解学习的主要动机,掌握学习的主要动机中所述的三种内驱力的基本含义。
2、掌握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运用这些心理成分来描述激发动机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了解态度的概念;了解态度反应的三种类型;理解小学儿童态度发展的三种理论。
4、了解情绪的概念;理解学习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运用培养积极情绪和克服消极情绪的有关原理来分析情绪在学习中的作用
5、了解性格的概念;理解学习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学习动机的分类。
2、学习的主要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基本含义。
3、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学习目的性、学习兴趣和成就愿望。
4、学习动机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态度与学习
1、态度的概念;态度反应的三种类型。
2、小学儿童态度的发展:三种假说。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情绪与学习
1、情绪的概念。
2、小学儿童情绪的发展(小学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3、学习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理智感、责任感和焦虑。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性格与学习
1、性格的概念。
2、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1)性格特征的发展;(2)性格结构的动力性发展。
3、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成败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学习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本章教学难点:小学儿童的态度的发展(三种假说);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性格结构的动力性发展)
四、教学建议:
1、讲授学习的主要动机时,应联系小学儿童的实际,讲清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种内驱力的基本含义,并能结合学习动机的发展模式,说明这三种内驱力在小学儿童身上的具体表现,以及激发小学儿童学习动机时应考虑的内驱力因素。
2、讲授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时,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说清学习的目的性、学习兴趣和成就愿望这三个因素在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中的重要作用和具体表现,并能运用这三个心理成分来描述如何激发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3、讲授小学儿童的态度发展时,由于本节介绍了三种假说,内容的专业性较强,学员对此较为陌生,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讲授时,应搜集一些形象的例子,特别是一些与小学儿童学习态度有关的例子,给予具体的解释。
4、讲授学习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时,应围绕儿童的责任感、理智感、焦虑等有关因素,说明这些情绪因素在小学儿童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具体表现,并能联系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讲清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
5、讲授小学儿童性格的发展时,性格结构的动力性发展这一内容是本章的难点,讲授时,应结合小学儿童的实际,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1)儿童性格结构中的各种性格特征不仅是相互联系和结合的,而且,这种联系和结合是不断发展的;
(2)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两个稳定期和两个骤变期。
6、讲授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成败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时,应围绕集体、舆论、学习实践、成败体验、抱负水平等因素,联系小学儿童的具体表现来展开,重点放在这些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第八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与学习(下)
一、 教学要求:
1、了解道德和品德的含义,掌握道德和品德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品德的基本成分,运用这些成分来说明小学儿童品德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品德
3、了解自我和自我意识的概念,运用自我意识的三个成分来描述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具体特征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品德与学习
1、道德的含义;品德的含义;道德和品德的区别和联系。
2、品德的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识的两个基本环节;道德情感的两种分类;影响道德行为的四个心理因素。
第二节 儿童的自我意识与学习
1、自我的概念;自我意识的概念。
2、自我意识的三个基本成分:自我评价的两个主要特征;自我体验的两个主要特征;
自我控制的两种解释。
三、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品德的三个基本成分。
本章教学难点:自我的基本含义;自我意识的三个成。
四、教学建议:
1、讲授品德的心理学含义时,要讲清道德和品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学研究的是品德而不是道德。但是,又要讲清道德和品德是有联系的
2、讲授品德的三个基本成分时,不仅要讲清三个基本成分的各自含义,而且应联系小学儿童的实际,讲清每一成分的形成和发展。
3、讲授自我的基本含义时,由于本节所述假说对学员来说较为陌生,因此具有一定的难度。讲授时,应联系学员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展开
4、讲授自我意识的三个基本成分时,应联系小学儿童在学校里的具体表现,具体说明小学儿童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特点。
第九章 发展与教学的理论
一、 教学要求:
1、掌握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的两个方面:教学对心理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学又受心理发展的“准备状态”的制约。
2、掌握教学的概念,掌握教学的三个特征、三个构成因素和多种组织形式等基本含义,以及教学的职能。
3、了解教学目标的三种分类。
4、了解定步和序列的概念,掌握这些概念来分析具体的教学。
5、理解定步说和序列说所涉及的三种教学,运用层次化教学的学习过程和
教学阶段的理论,分析它们对教学的启示。
6、理解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掌握学习的基本含义,掌握这些含义来分析具体的教学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发展与教学
1、教学的概念;教学的三个特征、三个构成因素和多种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的职能
2、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教学对心理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学又受心理发展的“准备状态”的制约。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类
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第三节 教学的定步说和序列说
1、定步和序列的概念
2、程序化教学、层次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3、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掌握学习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原理。
三、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发展与教学的关系;层次化教学。
本章教学难点:定步和序列的概念;程序化教学。
四、教学建议:
1、讲授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时,应结合本书第三章的有关内容,联系小学教学实际和儿童的具体表现,围绕这种关系的两个方面(教学对心理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学又受心理发展的“准备状态”的制约)来展开。
2、讲授教学的性质时,应联系学员的教学经验,讲清教学的三个特征、三个构成因素和多种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的职能。
3、讲授定步和序列的概念时,应结合有关学科的备课教案和具体的一堂课,先由教师分析该教案和课的定步和序列的设计,再由学员根据相应原理来分析自己平时的教学
4、讲授程序化教学时,应结合本书第四章中所介绍的“工具说”的有关内容来展开,或借助有关的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