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有哪些

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有哪些,第1张

 技巧指表现在文学、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如“谈话技巧”;或者指技巧性的运动。如“技巧比赛”。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

 (一)亲子沟通,孩子成长的“维生素”

 1、沟通是孩子实现独立意识的需要

 2、让沟通解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3、沟通引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4、诱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5、沟通,培养孩子良好品德

 (二)亲子沟通,从“心”开始

 1、是家长,更是朋友

 2、留块空间给孩子

 3、尊重孩子的选择

 4、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5、孩子的未来自己决定

 6、让孩子自己处理人际关系

 7、尊重孩子的秘密

 (三)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1、和谐的家庭环境

 2、构建民主的家庭氛围

 3、利用晚餐时间沟通

 4、在商场购物中沟通

 (四)倾听有助于沟通

 1、倾听,让孩子感受尊重

 2、分享孩子的心情

 3、发现孩子的需求

 4、让孩子体会父母的关爱

 5、倾听需要耐性

 (五)沟通需要得体的言语

 1、赏识的言语是孩子上进的动力

 2、鼓励的言语是孩子最大的精神支柱

 3、爱的言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营养

 4、批评孩子要讲究言语技巧

 5、学会向孩子道歉

 (六)沟通需要宽容的心态

 1、原谅“顶嘴”的孩子

 2、理解犯错误的孩子

 3、善待失败的孩子

 4、宽待“不争气”的孩子

 5、接受“反传统”的孩子

 6、宽容并不是纵容

 (七)亲子相互学习走出无效沟通的误区

 1、溺爱:错误的沟通

 2、不打不成器:无能的沟通

 3、放任自流:根本没有沟通

 4、期望太高:没有结果的沟通

 5、心灵施暴:负面的沟通

 (八)有效的沟通技巧

 1、每周安排一次或以上的“黄金时间”,在那段时间里,家长与孩子共同选出某一项活动一齐去做。

 2、设立“好行为箱”。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克服恐惧到培养自信、自爱、自尊的过程,这需要很多肯定,而传统教育中,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永远比肯定多。

 3、亲子关系急救箱——“太空时间”,用于僵持的家庭关系。这是家长和孩子共度的特别时间,双方要把所有不愉快的情绪抛开,就像坐火箭去了太空,把所有不愉快的事留在地球上。

 拓展: 亲子沟通的5个妙招

 第一招:以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当爸妈高高在上时,自然会与孩子拉开一定的距离,沟通更是无从谈起。其实,孩子有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态,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我们才会理解孩子的心和想法。

 沟通的前提就是父母要能够从孩子角度来想、来观察、思考孩子这么做是什么原因。当爸妈能够更加理解孩子的时候,就不会再觉得他们的举动是无意义的,就能与孩子很好地沟通了。

 第二招:建立和孩子的信任感

 只有信任,才会让孩子愿意把心里的话告诉爸妈。孩子年龄越小,亲子之间的信任度越高,然而,随着孩子日益长大,亲子之间的信任度却可能呈下降趋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爸妈的尊重与关怀。父母要扩大与孩子的沟通范围,除了学业,更要关心孩子的快乐与烦恼。

 第三招:多给孩子自主选择权

 孩子大约在3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拥有简单的决定能力了。这时,爸爸妈妈要有责任有意识地进行教育,让孩子开始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主,如果他们选的不合适,爸妈可以给出意见,但最终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这样,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会知道,爸爸妈妈会一直站在他身旁,一方面有来自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当自己犯错误时又能够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这种状态对于孩子而言是很棒的,而当孩子有了积极的成长心态,亲子沟通当然也会变得更为顺畅。所以,不妨让孩子做一些小的选择,练习思考能力,学习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在生活中学习思考。

 第四招:根据特点来培养孩子

 无论现在的父母有多忙,在孩子的教育上还是要做个有心人,不能只注重物质上的给予,更多的可以进行情感教育。

 爸爸妈妈在平时可以多观察孩子的个性特点,不进行盲目地施教,通过一些亲子活动来引导孩子发挥自身的长项。如果爸妈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那就应该尽早为其做一个符合孩子个性需求的规划,当孩子可以尝试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许多亲子间的误解和矛盾自然可以化解。

 第五招:也要树立适当的威信

 和孩子平等地沟通、做朋友,并不意味着迁就和溺爱,父母适当的威信还是需要的,既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使孩子乐于和爸妈玩耍、游戏、谈心,又要建立起父母应有的威信。这其中的平衡点需要父母巧妙地把握好。

 在亲子沟通方面,只要爸爸妈妈肯花时间,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感受,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愿意首先放下高高在上的地位,耐心的去做,孩子就会乐意和父母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也愿意接受父母所给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是看护人与幼儿之间的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所以“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潜能开发、性格培养、习惯养成为目标,同时提高幼儿整体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具体地说,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针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协调而进行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的沟通。“亲子教育”与一般意义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及“儿童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推行从0岁开始教育的观念,打破是以往那种幼儿(0至3岁)只要吃的饱、吃得好的养育观念,强调全程教育、全程发展,形成早期性格和各种能力、习惯。 2、亲子教育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计划生育的普遍推行,家庭对后代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倾注了关怀与重视,特别是对0一3 岁婴幼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给予特殊的关怀和教育。但在这一最关键时期,父母最缺乏经验,时常处于慌乱之中:我的孩子是不是说话晚了?他为什么老撕东西?这些惶恐伴随着孩子的每一个变化。许多家长不知道婴幼儿在发展中存在“敏感期”,他们对婴幼儿由躺在床上,逐渐能够翻身、爬行、坐、站、走,其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时时都有惊喜,但又感到困惑,觉得在育儿实践中缺乏必要的对婴幼儿的了解。“孩子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面对“如何针对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这个问题,90 %的家长承认自己煞费苦心却仍找不到正确答案,而社会又缺乏对婴幼儿教育的指导。而实施亲子教育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亲子教育”使得家庭教育的内涵深化和发展,亲子教育将父母权威管教为主转变为以关注发展和引导为主;由单一的家长角色转为医生、护士、教师、朋友等多角色;由一味训斥转为参与交往中给予子女以关怀、发展和教育,为人格完美奠定基础。“亲子教育”采用现代育儿的最新理念,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有情趣的、有实效的亲子游戏活动,使广大家长逐步接受现代育儿的科学理念,掌握现代育儿的科学方法和技巧,促进了儿童的主动发展,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实践证明,“亲子教育”是年轻家长接受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由于教育内容和指导方式配合在开开心心的游戏活动和平平常常的生活中,能使家长切身地感受和理解亲子教育的特殊意义。

二、亲子教育重要性的体现。 1、 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指导亲子游戏实现对孩子的教育。 婴幼儿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经验来自与那些有接触价值的成人、同伴和年龄较大的儿童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提供的与婴幼儿年龄和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因此,与人交往,尤其是与更具知识的成人的关系是婴幼儿保教的关键、基石和核心。由此可见亲子依恋对婴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恋是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联结。亲子依恋即儿童对父母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是亲子关系稳定的标志。亲子依恋是在亲子互动中形成的,而亲子互动最重要的形式便是亲子游戏。游戏是亲子交往的良好方式,亲子游戏是0 一3 岁亲子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亲子游戏可以有效地满足婴幼儿的各种需要。 首先,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幼儿的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亲子游戏是以亲子间的情感联系为基础的,在游戏中,父母与孩子围绕着共同的游戏主题,通过语言、手势、表情、动作等符号进行面对面的近距离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是以融洽和喜爱为媒介的,它一方面给父母和孩子带来更大的“满意度”,为缩短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强化相互影响的效果创造了有利氛围;另一方面消除了交往双方的情绪紧张性,尤其是能解除地位相对较低的婴幼儿一方的紧张性,使得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不受拘束。亲子游戏传导给孩子的基本信息是爱和珍视,婴幼儿通过这种游戏形成和发展与父母之间的信任与依恋关系,进而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其次,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幼儿尊重的需要。父母与孩子以平等的玩伴关系共同参与游戏,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共同协商意见,双方保持一种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同时,父母的言语、表情和行为所表现出的鼓励与支持向孩子传达了父母对他的赞许与认可,表达了父母对他的肯定,这在无形中满足了婴幼儿自我尊重和尊重别人的需要。 最后,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幼儿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与父母的共同游戏中,婴幼儿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当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体或父母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婴幼儿的这种成就感和自主感,可以有效地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是创设群体环境发展孩子的社会性,为入园做准备。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入托的新生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分离焦虑期,尤其近些年独生子女的入托适应期明显延长,给成人和儿童都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幼教工作者为此做了种种研究,尝试如何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缩短入园的适应期,但收效不大。大多数孩子很难在短期的家园沟通中明显降低分离焦虑,迅速适应新环境、新生活。0 一3 岁亲子教育可以有效解决孩子入园焦虑问题。孩子在0 一3 岁亲子教育的活动里,在妈妈或其他亲人陪伴下,学习老师带领的活动,接触到其他同龄孩子的家长,处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开放的环境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人的言谈、举止、态度等都对婴幼儿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等通过活动这一媒介作用到婴幼儿身上,孩子也以自身的言行去反馈和影响他人。在这种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使婴幼儿懂得了如何与人交往,逐渐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化的倾向,学会适应与协调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和发展自身的社会性,由此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方式。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母亲是幼小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基地”。孩子由寸步不能离开母亲到逐渐可以在看得见母亲的范围内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最后能够离开母亲独立在集体中生活。0 一3 岁亲子教育正好给孩子提供了这种适应儿童发展进程的活动。事实证明,开展过0一3 岁亲子教育的孩子非常容易适应正式的幼儿园生活。 2、对家长的教育。集中体现在提高家长的教养能力上。 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是儿童早期教养的主要场所。家庭教养以它的启蒙性、普遍性和影响的久远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0 一3 岁早期教育中,家庭对婴幼儿的发展有着更加直接、深厚的影响: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家庭成员,许多外在影响要通过主要抚养人才能发挥教育价值。而且,婴幼儿通过与主要抚养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才能获得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一2010 年)》 指出:0 一3 岁婴幼儿家长的受指导率,应该成为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成长的“基石”是父母双手奠定的。假如能够指导父母,使父母以建设性的、更为积极与主动的态度和孩子互动,与孩子进行双向交流和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走出家教的误区,那么整个民族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必定大大提高。但是受教育意识与水平所限,家长的教育作用常常无法充分发挥。 目前,0 一3 岁亲子教育,正是以促进0 一3 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提高主要抚养人的教养能力这个双重目标作为教育目标。亲子活动就是由教师根据婴幼儿潜能开发的原理组织活动,帮助父母及其他抚育者在与孩子一起玩玩具、做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表现其潜能,并促进潜能的发展。让父母把自己在0一3 岁亲子教育中学到的互动方法,运用到日常家庭的亲子活动中,使日常的亲子互动成为科学育儿的过程。教育家长,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儿童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家长的素质是影响儿童成长的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因素。0 一3 岁亲子教育中家长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提高家长的教养素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从而让孩子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最终实现家长孩子共同发展。0 一3 岁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0一3 岁亲子教育是通过亲子教师对婴幼儿的教育示范行为和问题咨询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亲子教师采取的主要是“指导孩子的活动中同时指导家长”的“双指导”模式,同时,还兼有直接支持(口头传授)和间接支持(给予书面资料、周围人的鼓励)。家长一方面通过亲自参与0一3 岁亲子教育安排的亲子游戏活动,观摩老师的教学指导,来学习促进孩子发展的具体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咨询解答来提升自己的教养素养。亲子游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它不仅对孩子有益,而且对家长也有好处。通过与孩子游戏,家长可以直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家长在家庭教育知识、教育手段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家长与孩子游戏的过程充满了欢乐,这种氛围有利于家长保持愉快的心情,促进家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0 一3 岁亲子教育还可以有效地挖掘家长群体身上的教育资源。与教师一样,家长也是孩子的老师,而且是0一3 岁孩子最可接受的老师。与教师教育相比,家长教育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方面,那就是教师掌握的是一般规律,而家长都是针对孩子发展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学习的,迫切需要拿来即用的知识技能,是非一般规律所能奏效的。于是,受家长欢迎的教育者往往是家长群体本身。家长们经常会针对自己孩子的各种问题,或者自己在教养上的一些困惑求教于其他家长,因为这些家长的孩子月龄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相同月龄孩子的家长常常会互相比较孩子的发展情况,并互相取经。他们常常会说一句话:“如果能再生一个孩子我就有经验了。”那些月龄大些的孩子的家长则显然比那些月龄小些的孩子的家长在有些问题上更有经验,他们甚至会比早教指导人员更加耐心、更加生动地向另一些家长传授经验。家长自身既可以做受教育者,也可以做教育者。由于家长的想法和做法容易引起其他家长的共鸣,所以也被看作是有效的教育主体资源。0 一3 岁亲子教育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机会,而且通过0 一3 岁亲子教育活动,家长本身对教育的理解、心得体会也得到了提升,具备了担当教育主体的能力。对于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自身而言,这一过程本身也非常利于其反省自己的教养行为,提高自己教养孩子的专业程度。 总之, 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过程中,要多多观察、理解、尊重孩子,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自信,利用亲子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

01

给予孩子更多空间和自由

克制包办一切的心情,克制控制孩子的欲望。家长有时候会忍不住向孩子唠叨,“整天打游戏,不知道学习啊”等等,在家长看来是好意的这些提醒,却让孩子觉得反感和不耐烦,成为了无效唠叨,显然这样的提醒并不奏效。

当家长打算破罐破摔、干脆不对孩子唠叨的时候,让家长不解的事情发生了:孩子慢慢地懂得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能够按时看课程直播、完成作业、整理错题等,变得更加自觉了,当然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更多的自我空间与自由,来安排和处理自己的事情。家长的“包办一切”、“为孩子好”等强加在孩子意志上的某些需要,并不利于孩子发展内在的驱动力,不利于孩子自我管理习惯的建立。

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包括喜好、个人想法等等,让孩子可以做选择、做决定,给他充分的成长空间。

02

对孩子保持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总是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孩子零花钱丢了,怀疑是不是偷偷用了;和别人打架,怀疑孩子招惹别人在先;和异性同学一起上下学,怀疑是早恋……

在知乎上曾有一条热门问题:“成长过程中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与家长交流了?”答案竟然出奇地一致,即“感受不到信任”。

信任在亲子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信任孩子的家长,同样也得不到孩子的信任,亲子之间会变得疏远、冷淡,很难让亲子关系恢复紧密与深厚。

家长对孩子保持信任,孩子将会更有勇气和自信。相反,如果家长总是怀疑这怀疑那,很有可能孩子就会变成家长怀疑的那个样子。

03

站在孩子立场上有效沟通

面对孩子的不当言行,家长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斥责和责骂,而应该是真诚和耐心的交流。但现实中,很少家长能真正做到这样。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大多数家长都会夹杂着情绪的宣泄、情感上的绑架等消极态度。在亲子关系中,不是只有对错,还有更加重要的,是理解与接纳。

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体会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在沟通中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此可谓有效沟通,而并非以大人的视角一味地忽视和否定孩子。

04

与孩子共同成长,达到双赢

在亲子关系中,有家长很乐于将所有精力和时间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可能导致急功近利、操劳过度等状态问题,孩子的内心也会充满焦虑与压力,亲子关系变得不那么稳定。

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成为牺牲家长全部时间和精力的过程,而是父母和孩子互相成就、共同成长的双赢局面。教育孩子,与家长个人的成长学习并不矛盾。家长可以将一部分精力放在自我完善与学习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

家长努力上进的样子,同样能感染孩子,启迪孩子。孩子也会以家长为榜样,尊重家长,与家长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得以更好地成长。

亲子沟通技巧(一) 课程背景、基本理念、亲子沟通的目的及课程思维导图

主讲人:孙岫

今年夏天,我参加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督导培训。因为我当时已经在“中华家庭教育网”开始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所以,在培训班开出的众多课程中选修了 “亲子沟通技巧”。这门为期三天的课程的主讲人是南京大学科技园南博科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督导郭瑞立教授,他的出版著作有《中国家庭成功教育》、《亲子沟通的技巧》、《超级学习法》、《超级学习法训练教程》、《超级记忆法》等。

郭瑞立教授在交代这门课程的背景时,重点解释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我想,我们做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人,应该对托马斯·戈登博士和他“戈登方法”有所了解——

托马斯〃戈登博士,美国执业心理学家,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学生。曾担任加州心理学会会长、美国白宫儿童顾问等职。戈登博士以其创建的“戈登方法”而闻名全球,这一方法起初用于改善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后发展为一种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

戈登博士花费了近50年时间,为父母、老师和领导者传授如何建立有效关系的模式,其模式建立于一种信念基础之上,即强制力会

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开始探求一种替代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交流并解决家庭、学校和工作中的冲突。

“戈登方法”包括“积极倾听”、“我信息”和“没有输家”等人际冲突的解决办法。戈登博士初次于上世纪50年代为一些商业组织做顾问时运用这些方法。1962年,他开发了“父母效能训练”(PET)课程,第一次PET课程由他亲自在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市的一家咖啡馆给14位父母讲授。事实证明,这一课程非常受欢迎,于是戈登博士开始训练讲师,让他们在社区讲授课程。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这一课程遍及美国50个州,引发了一场全美范围的父母效能训练运动,接着“父母效能训练”被引入日本、韩国,1998年盛行于东南亚、中国台湾,2004年开始进入中国。现在,这一侧重于改善人际关系、造福人类的父母训练运动已波及全球,每年接受训练的父母超过 500万人,他们将所学到的方法和技巧应用于亲子教育与日常生活后效果显著,生活和事业明显改善。

1970年,戈登博士写作《父母效能训练手册》(PET)一书,据统计,这本书以33种语言在全球出版,英文版销量高达500多万册。值得注意的是,1963年戈登博士这套父母沟通训练刚起步时,主要目标是针对“问题家庭”的父母,当时的美国政府将它用于针对少年犯父母必修的一门课程,用此方法加强对父母的教育,强化少年问题的预防功能,并发展出一套简单、实用的沟通模式。后来发现这套方法对改善普通家庭关系也非常适用,并能很有效地预防青少年问题、夫妻离异、家庭不和,“少年问题白宫会议”将这套方法肯定为

“防止家庭崩溃的新模式”而向全国父母推荐,成为美国父母学校的基础课程。20世纪90年代成为美国教师上岗的必修课。

为了对戈登博士给人际关系改善所做的贡献,戈登博士于1997、1998、1999年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00年,美国心理协会与加利福尼亚心理协会授予其“终身成就奖”。

戈登国际培训公司1974年成立,长期致力于帮助人们正确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传授最有效的、最基本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如今戈登培训公司已成为一家全球闻名的培训机构,目前在国内已有指定的授权培训机构。

让我们回到主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郭瑞立教授的“亲子沟通技巧”的基本理念:

1每个孩子都听父母的话,关键是父母怎样说;每个孩子都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关键是怎样教育。

2在内心深处,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能让父母高兴是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最大的愿望。

3在每一个当下,父母都是在用他所掌握的最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没有哪一位父母会存心伤害孩子。

4父母与孩子沟通是在教孩子的沟通的方式。

5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孩子的感受来衡量。

6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渴望用更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7亲子之间有冲突,孩子反抗的并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

8、人生的真相是,我们每一人都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依然可以活的很好,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习与问题相处。

9,越是强迫孩子改变,孩子越是抗拒;哪怕是正确的命令,孩子都会拒绝执行。

10、每当父母利用权利和权威强迫孩子做事,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能力和自我负责任的一次机会。

12父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13接纳就是尊重,孩子因尊重而改变。

14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父母才有对孩子实行教育的可能。

第二,亲子沟通的目的:一是化解冲突,二是维持和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所有冲突可以概括为三类:第一,行为冲突;第二,需求冲突;第三,价值观冲突。当冲突发生时,父母常用的解决方式大多是无效的,其结果是亲子之间的隔阂日渐加深。当然,亲子之间不仅仅是只有冲突,也有双方都感觉愉快的和谐相处。这么课程所研究的方法,就是如何预防冲突的发生,维持和谐的关系,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这是一套系统、实用的沟通技巧,适应于每个年龄阶段的父母。

为了清晰地了解课程内容,我给大家展示课程的思维导图——

课程有四大块内容

一、行为冲突

1、行为的界定

⑴行为定义:行为一定是具体的,能看得见,听得到的。比如说,这有一台摄像机,有一台录音机,凡是能够拍下来的,凡是能够录下音来的,都是行为。

——说明:“行为”与“行为评价”是有必要辨别的。

⑵行为划分

可接受的:所有可能带给你幸福的、平和的等正面的情绪行为。 不可接受的:所有带给你“生气、烦恼、愤怒、担忧、压力”等负面情绪的行为。(虽然父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能够接受,但是在心里同时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同样应该列为“不可接受

行为”。)

——说明:在这个课程里,孩子的行为只可以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来表达,不用“好”与“坏”或“对”与“错”来区分。

⑶行为目的:

孩子的四个行为目的(12岁以下)——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2、问题归属

“行为冲突”这部分要关注的第二个内容是“问题归属”。

这里所说的“问题”有一个特定的判断标准: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说明谁有问题——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

父母和孩子相处可以有四种状况

孩子有问题

父母有问题

双方都没有问题

双方都有问题(包括两种情况:孩子问题引发父母问题,父母问题引发孩子问题。)

二、需求冲突

需求冲突的特征:亲子之间的冲突既不是孩子个人的问题,也不单纯是父母本身的问题,而是父母与孩子双方的问题,既问题主权归亲子双方所共有,也就是问题双方都进入问题区。

解决方式:输赢式、双赢式

输赢式——第一、权威式:父母动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服从,结果好像父母赢了,孩子输了,其实不然;第二:纵容式:父母怕得罪孩子,怕引起冲突,一味的迁就孩子,满足孩子,随他去吧!结果是孩子赢了;第三:摇摆式,就是在权威法与纵容法两者之间反复不定。

与输赢式相对的是双赢式,有六大步骤(后面将具体介绍)。

三、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可以是态度、行为或是信仰等。大孩子与父母之间更容易产生价值观冲突。

解决的方法:

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

父母改变自己

接受现实

四、维持和谐

1、肯定性我信息:当孩子的行为表现得让父母能够接受时,父母向孩子表达肯定情绪——欣赏、高兴、感激、放松、幸福等。

2预防性我信息:预先清楚地告诉孩子,父母要做的事和要求,用来预防不可接受行为的发生。

3表白性我信息:亲子双方都没有问题时,大家和睦相处,在这种状态下,父母可以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态度、信念、价

值观等。

这幅思维导图是郭教授在讲课的时候随着课程展开的进度,一点一点画在一整张大纸上的。在课程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层次展开之前和结束之后,都要回到这幅思维导图展示的相应位置,力求课程内容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逐步明晰的图式。

一、行为冲突

1、行为的界定

⑴行为定义:行为一定是具体的,能看得见,听得到的。比如说,这有一台摄像机,有一台录音机,凡是能够拍下来的,凡是能够录下音来的,都是行为。

——说明:“行为”与“行为评价”是有必要辨别的。

举例:

“我的孩子好动,想让他安静一会儿很难。”

“我女儿就喜欢看电视,放学到家从来不先做作业。”

“丁丁很任性,总和我作对。”

“小亮太淘气,常常和小朋友打架。”

——这些都是“行为评价”,不是“行为”。

⑵行为划分

可接受的:所有可能带给你幸福的、平和的等正面的情绪行为。 不可接受的:所有带给你“生气、烦恼、愤怒、担忧、压力”等负面情绪的行为。(虽然父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能够接受,但是在心里

同时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同样应该列为“不可接受行为”。)

——说明:在这个课程里,孩子的行为只可以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来表达,不用“好”与“坏”或“对”与“错”来区分。

⑶影响行为接受状况的因素:

A、对象的变化——

不同对象,父母的接纳程度不同(15岁的男孩骑自行车 10岁的女儿骑自行车);

年龄不同,父母的接纳程度不同(1岁的孩子尿床 5岁的孩子尿床 3岁的孩子看动画片 18岁的青年看动画片)

性别不同,父母的接纳程度不同(女孩玩布娃娃男孩玩枪 反过来„„)

B、环境的变化——在院子里踢球 在客厅里踢球

C、时间的变化——晚饭后看电视 半夜看电视

D、父母的心理状况——开心的时候 烦躁的时候

▲几点提示:

▲孩子的可接受行为多一些自然好,但是,完全接受就可能成为纵容。

▲对不同孩子的相同行为,接受程度不必强求一致,因为孩子的状况不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受他的行为。如18岁的大男孩看动画片,可能是因为他学习压力太大,正好需要放松一下。

▲父母态度前后矛盾是正常现象。因为父母的心情、状况也有不一样的时候,对孩子相同行为的接受程度不一致是无法避免的。如孩子吵闹,在父母闲暇的时候是可接受的,父母有要紧的事情或者很疲劳需要休息,就不可接受了。

▲父母没有必要毫无例外地接受不同环境的相同行为。孩子在不同环境的相同行为,对父母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孩子在客厅里玩球,有可能打坏桌子上的茶壶,把刚刚洗干净的沙发弄脏。

▲父母双方的态度不会永远一致,由于父母双方各自的背景不同,对孩子的某一行为的看法无法永远保持一致。最好的办法是真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面对孩子。

⑷行为目的:

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他的目的,就是满足心理需求。阿尔佛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认为:一个人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就是“社会兴趣”。社会兴趣的满足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感受到自己受到团体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接纳;第二是自己对这个团体有所贡献,能力有所发挥。

孩子会尝试通过各种行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兴趣”,并将能为自己带来最好结果的行为保留下来,而放弃其他无效行为;这种被保留下来的行为经过反复使用,发展成为单一的清楚的行为模式。比如有的孩子做作业时乱动,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吃东西。他的行为不断吸引着父母关注的目光,进而被保留固定下来。可以说:孩子做作业不专心乱动,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创造的结果。

孩子是用父母可接受的行为来满足自己需求的,他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会变换自己的目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

12岁以下孩子的四个行为目的——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12岁以上的孩子行为目的:追求兴奋与刺激,追求同辈接纳,追求优越感。)

获得注意——孩子的许多不可接受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注意。父母平时给孩子较多关注,孩子就会少用不可接受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争取权力——在争取权力的战争中,孩子一般不一定是要赢,他只是要逼迫父母参加这场战争。父母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愿做的事情时,或者,父母设法制止孩子因为想要获得注意而产生的行为偏差时,战争就爆发了。一旦战争爆发,孩子就已经赢了!

报复——通常是由于权力竞争愈演愈烈的结果,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被拒绝以及不被他人所爱,也无法在权力上压过父母,那么,这个沮丧的孩子会认为,只有有报复的方法伤害别人,并且让自己被别人仇视,才能显出自己的重要性。(如有些父母抱怨:孩子就是存心要气我!)

自暴自弃——当孩子感受到非常沮丧的时候,他会彻底放弃,因为他想反正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就会放弃一切又建设性的尝试,转而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我天生就不行”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期望,他借此来逃避责任免除惩罚!

验证孩子行为目的

1、验证“获得注意”

“你是不是觉得没有人注意你?”

“你是不是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你?”

“你是不是觉得你在做功课的时候,需要有人陪你?”

2、验证“争取权力”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要做一些事情,最好别人少管你?”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可以做这个决定?”

3、验证“报复”

“你是不是觉得受了伤害?”

“你是不是觉得这么做心里会舒服、会快乐?”

4、验证“自暴自弃”

“你是不是想放弃一些东西?”

“你是不是觉得没有办法帮助自己?”

▲引导正向行为的做法:

▲邀请孩子做一些家庭事务,提供孩子为家庭有所贡献的机会,让孩子尽到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让孩子的能力有所发挥。所有东西都没有孩子的归属感得到满足和他们未来的成长来得重要!

▲对被自己认可、欣赏的行为及时表达感激之情,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接纳。

▲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经验正反两面的结果。

诗人马迪•金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如果您能记住》道出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话——

如果您能记住,您走一大步,我要走三步才能赶上;

如果您能理解,我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矮了三英尺;

如果您能在我乐意的时候让我自己试试,而不是把我推到前面或挡在后面;

如果您能满怀爱心地感受我的人生,不剥夺我自我决定的需要;那么我将长大,学习,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我需要时间获得您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果您能理解,我只讲述那些相对我的成熟程度来说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你能在我可以的时候,让我独自迈出一步,而不是把我猛推出去或拉回来;

如果您能用您的希望感受我的生活,而不破坏我对现实的感觉;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我象您一样。失败后再试需要勇气;

如果您能理解,我必须自己弄清我是谁;

如果您在我想要的时候让我自己寻找自己的路,而不是为我选择您认为我该在走的路;

如果您能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坏我自由呼吸的空间;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董进宇博士说,在他的每一期家长培训课程结束的时候,他都会要求每个人把这首诗背下来,要求大家能讲出诗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问题归属

“行为冲突”这部分要关注的第二个内容是“问题归属”。

这里所说的“问题”有一个特定的判断标准: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说明谁有问题——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 问题的来源:

孩子的问题;

父母的问题;

孩子问题导致父母问题;

父母问题导致孩子问题。 亲子之间问题归属的状态

父母和孩子相处可以有四种状况

父母有问题——孩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他的行为干扰到了父母,父母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如烦恼、生气、焦躁不安等情绪。

孩子有问题——孩子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不舒服的感

觉、有情绪、有困扰,如烦恼、沮丧、焦虑等情绪。

双方都没有问题——孩子的内在需求得到了满足,他的行为也没有干扰到父母,同时,父母的内在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双方都没有困惑,都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双方都有问题——双方的内在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都有不舒服的感觉、都有困扰。 做练习 判断问题来源:

1、孩子在房间的墙上涂鸦;

2、孩子看电视忘记写作业;

3、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玩,很晚才睡;

4、孩子在房间放音乐声音太响,父母说话听不见;

5、孩子在学校比赛中没有得奖;

6、孩子想参加同学聚会,又想按时完成作业。

尝试写出问题来源:

孩子的问题;

父母的问题;

孩子问题导致父母问题;

父母问题导致孩子问题。

提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对责任感的需

求。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父母有协助的责任——协助孩子承担自行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把孩子的问题揽过来,代替孩子解决问题,把解决孩子的问题当成父母的责任。

▲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其实这是父母在满足自己的需求。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一条:“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孩子的感受来衡量。”

在这里,郭教授介绍了萨提亚(美国家庭治疗专家,她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爱的五种语言”,指出爱不是“给己所要”,而是“投其所好”,给予爱,同时要努力发现对方感受被爱的方式。

爱的五种语言——

身体的接触(握手、拥抱、依偎、抚摸等)

肯定的言语(正向的肯定,哪怕你有完全不同的意见)

精心的共处(那一刻感觉世界只有对方)

珍贵的礼物(“珍贵”不等于“昂贵”)

服务的行动(为对方提供TA喜欢的实质性的服务)

▲当父母有问题时,应先看清问题的真相,再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不能简单把问题转嫁给孩子,把孩子推进“问题区”。而父母和孩子都在“问题区”的时候,父母必须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1、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

 

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你讲的话,孩子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不是有效的。有些父母经常会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听、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讲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这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注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

 

2、要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

 

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能够理解,而且采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一味地用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让孩子听你的话,孩子必然产生反感。孩子喜欢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3、要用孩子愿意接受的语言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用语,比如,当你要求孩子放学后不要在外面玩耍,要按时回家时,你应该说:“放学后你不按时回家,妈妈会担心的!”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如果你说:“放学后不准在外面玩,给我立即回家!”孩子则会感觉到你在限制他,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4、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

 

5、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孩子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这时候就很需要家长的关心,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等话语,这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

 

如果父母把话改一改,比如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6、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

 

7、回答时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愿。

 

8、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语气

 

所谓的负面比如家长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环”、“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而且说的多了,孩子对此更是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家长再说类似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还让孩子感到厌恶。

 

9、要注意孩子的非语言反应

 

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不要自顾自地说,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反应,尤其是孩子的非语言反应。比如孩子开始出现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就应该停止沟通或者转换话题了。

 

对于年幼的孩子,这种非语言反应更加重要,许多孩子还不会用语言来拒绝父母,只会下意识地用行动来表示。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父母说父母的,我做我的”的习惯,于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也就失去了。

 

10、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常变换新鲜的话题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时一些啰嗦的话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运用得当。

 

11、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

 

父母与孩子对谈的题材,大部分是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等,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当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保护、指导和自立几个阶段,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更重要的是保护他健康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角色应该从一个保护者,转变为一个指导者和教练,千万不要再拿家长的来干涉孩子,一定要与孩子交朋友,耐心地引导孩子,让孩子乐于与你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03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