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一评价的立足点是他缔造并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扩展资料: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
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一、日本人对康熙帝极为尊重和推崇,翻译了《圣谕十六条》,并且称呼康熙帝为“上国圣人”。二战时期日本人研究异族征服中国的历史,对康熙更加钦佩。
认为:“清朝三百年的政绩,也是靠它拥有像康熙帝那样以卫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范帝王的地位,成为鞠躬尽瘁的贤能天子,才争取到那样难治民族(指汉族)的全面信任和拥护。在这点上说他获得了更光辉灿烂的成就,也非过言。
但其中的重要因素,恐怕就是所谓‘统治者的恩德’。”并把康熙作为自己未来统治中国的榜样。
二、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②他在“康熙”这一年号下,统治中国60多年,并成为17世纪的伟大人物。同时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一位精细的管理者,一位渊博的学者。
③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
-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
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晚,一位著名的康熙皇帝终于结束了他的长途跋涉,在北京长春园去世。
我们来看看相关记录,看看康熙这几天是怎么过的。
据0755年至79000年的记载,康熙一行于1722年10月21日在南苑狩猎。康熙因身体欠佳,于11月7日回到长春园。记载康熙十一月七日从南苑回到长春园,次日病倒。康熙也发消息说:“我觉得冷。”今天汗流浃背。从第十天到第十五天,休息和斋戒,所有的文件都要写,不用开始。"。
从这个角度看,康熙11月7日回到长春园。但是从第七天到第十三天,不到一个星期,康熙突然去世,人们会问:康熙得了什么病?你是怎么得到它的?
首先,从发病时间来看,康熙应该是打猎的时候染上了这个病。考虑到10月底是北方初冬,恰好是季节转换的时候,很容易感冒。估计康熙走在风里也很冷,打猎也难受,就从南苑赶回长春园。这对应的是康熙自己说的“我觉得冷”。
回到长春园后,康熙病重。他在印章上写了“今天出汗”,说明他当时的感冒已经很严重了。他似乎有头痛、发烧和出汗的症状。因为康熙晚年身体不好,喜欢强撑,所以他的真实情况可能比他描述的更严重。也许还有别的病,只是康熙不知道,也不想说。
另外,从“汗”的“我”字来看,康熙本人并没有重视这个病。但康熙似乎也意识到了疾病的威胁,于是说:“10日到15日,你要有奏折。你不必开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康熙当时已经很虚弱了,决定休息几天,不看报。
接下来的日子里,康熙没有看奏章,但还是有些事情要交代。比如农历九月初九,康熙因为生病不起,就让四哥胤_去南郊天坛为冬至献礼。牺牲的日子是11月15日。康熙重视祭天礼物。这一次,因为他站不起来,他让胤_代替他。胤_被允许去,要么是因为胤_有这方面的经验,要么是因为康熙重视胤_,认为他是最适合行礼的人。因此,康熙还特意请胤_去斋宫向上帝表达他的诚意。
估计胤_也看出父亲与以往大不相同,所以在去斋宫后的第十天到第十二天,每天都派太监和侍卫去接长春园。他也担心中间康熙会怎么样。但康熙对每一句问候的回答都是“我越来越好了”,在白话里就是“我今天更好了”。
以康熙的性格,这句话恐怕不一定是这个意思。一个喜欢在任何事情上勇敢尝试的人,绝不会说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差,除非到了紧要关头。所以“我正在好转”这句话,大概应该理解为康熙的病情没有好转,只是没有恶化。
果然,13日上午,康熙的病情急转直下。他觉得自己这次是真的要死了,于是紧急叫当时在看守所宫里的胤_来长春园。
在胤_到来之前,康熙在北京刻下了他的兄弟,包括三、七、八、九、十、十二、十三、黄鸿发、十五、十六。
在那些同伴到达后,胤_在大约第三时刻到达长春花园,然后冲向卧室迎接他。13日,胤_进去了三次。康熙对胤_说了什么不得而知。
雕之夜,康熙驾崩。
至于康熙去世的具体时间,《清圣父录》、《咏怀录》、《清圣父录》中的记载都是“十三刻”,这也是雍正自己指定的《永贤录》中记载的。时间应该没问题,13号康熙病情急剧恶化也是事实。最有争议的恐怕就是胤_13日走进康熙的卧室,询问他的言行了。因为没有记录,后来导致了很多谣言和下文。
简而言之,康熙死了,结束了他最后的旅程。至于以后会怎么样,那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回顾康熙不平凡的一生,八岁称王,九岁丧母。他在祖母孝庄皇后的支持下,稳固皇位,打败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省,澄清漠北、国泰民安等地的功绩,不愧为千古功名。
康熙一生致力于治国。他为清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数百年来,他是一位罕见的英明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康熙的政绩评价
康熙在位60年后,经济逐渐恢复,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富裕的帝国。清初人口从5000万锐减到明末的6000万。1661年全国人口1913万,1711年增至2462万。这只是人数,不是总人口。另外,据官方统计,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耕地面积从1651年顺治时期的290亿亩增加到730亿亩。像淮北严重荒废的地区,康熙中期寸草不生。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在三藩之乱中进一步被毁,至康熙后期完全恢复。相应地,粮价从顺治时期的2分降到康熙时期的05至06分。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内乱,收复台湾省,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版图。当时清朝的领土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东起大海,西至丛岭,南至曾母暗沙,北至兴安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东北至库页岛。
首先,安抚旧金山。
所谓“三藩”,指的是云南王吴三桂之子尚之信,福建靖王楠庚,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从清初开始,他们互相统治,形成了几股割据势力。旧金山已经武装到了牙齿。尤其是吴三桂,“功德最高,兵强如一人”。他积极收储将领,习武,做到“四面皆精兵,大部归部下”。他们利用自己日益壮大的实力,专横跋扈,不听话,对满清构成极大威胁。军费开支巨大。1673年3月,尚可喜要求回到旧辽东,但要求儿子送信继续镇守广东,引发了是否从三藩退兵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在藩镇长期保持重兵不利于国家”,决定下令“撤藩镇”。
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次年出兵攻打湖南,攻占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他还派人出去发起一场煽动和鼓励的运动。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总督罗森和许多其他地方官员起来反对清朝。结果福建的耿仲景也造反了。短短几个月,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四川等省份相继沦陷,形势相当严峻。随后,陕西知府王、广东尚志新也相继起义,起义范围扩大到广东、江西、陕西、甘肃等省。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年轻的康熙皇帝对旧金山的混乱采取了坚决的措施。在康熙的运筹帷幄下,康熙意识到军纪存在问题。八旗破城后,扰民抢女。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军队将失去民心。于是康熙召集百姓,肯定纪律,命令军中已婚妇女归队,让城中许多失散的夫妻团聚。“1676年十月,福建耿仲景在清军的夹击下被迫投降。广东的尚志新也于1677年投降。福建、广东、江西相继被收复。1678年8月,吴三桂去世,他的部将欢迎他的孙子吴继承他的王位,并退休到云南和贵州。此后,清军收复湖南、广西、四川。1681年,清军入侵昆明,吴世_自杀。云享太平。
起义的胜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满清的统一。
两个。收复台湾
三藩平定后不久,台湾省郑氏家族爆发内乱。原因是1662年他死后,他的儿子郑。1681年,郑静死后,他的部将杀了冯希范等人,改郑静次子柯建继承延平王位。郑克双年轻时就成了冯希凡的傀儡。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决心收复台湾省,实现国家统一。1681年7月,康熙颁布圣旨,“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携手将军、诸侯,在澎湖、台湾省奋进”。
1683年,施琅率领300艘战船和2万名精锐水兵攻打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清军占领澎湖。不久,郑克双派人来讨降,清军进入台湾省。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设立府和三县。这三个县划归福建省,在台湾省设置一个巡抚、一个连长、两个副职、八千士兵。在澎湖建立一个拥有2000名士兵的中尉。在清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省与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
第三,平息准噶尔叛乱。
清朝初期,居住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蒙古人分为三部分:漠南蒙古人、漠北喀尔喀蒙古人和磨溪蒙古人。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分为塔沙克图、土舍图、车臣三个部分。内蒙古分为准噶尔、霍克斯、杜尔伯特、图尔古特。在清军入关之前,蒙古的漠南已经入关,喀尔喀蒙古和额鲁特蒙古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从17世纪中叶开始,蒙古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尤其是高尔丁可汗时期,权力更加强大。他不仅统治了鲁特四省,还占领了天山南路,直抵青海、西藏。为了实现分离主义一方的野心,加尔丁与正在对外扩张的俄国勾结,于1688年春对喀尔喀蒙古发动了突袭。在清政府的帮助下,加尔丁暂时撤回了军队。
690年,在俄国的支持下,高尔丁率领两万多骑兵进攻内蒙古。康熙帝于1690年、1696年、1697年三次亲征,花费无数费用击败叛军。最后二丹病死了。
加尔丁叛乱被粉碎后,哈尔卡的蒙古部分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清政府在科布、乌苏牙塔等重镇设置将军、顾问领兵驻守
此后,满清政府先后镇压了嘎尔丁侄子阿拉波坦叛乱、青海省和硕省罗布藏丹金叛乱、伊犁准贵族阿穆尔萨纳发动的叛乱。西宁卫改为西宁府,设置青海大臣,蒙古族分29旗,加强了对青海的管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公使衔参赞、连姆公使、杜通,并在伊犁、塔城等地驻军,巩固了对天山北路的统治。
第四,遏制沙皇俄国的扩张。
明末清初,俄国在亚欧大陆东扩,17世纪中叶入侵中国黑龙江。沙皇多次派遣使节来华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但清政府以俄国侵占中国为由拒绝。此外,由于清朝初期中国不稳定,直到80年代中期,康熙才对黑龙江省的俄国据点jaxa采取了强有力的军事行动。
由于内忧外患,俄国无法在东方大规模作战,因此希望和谈,被康熙接受。1689年,中俄签订《清帝总志大纲》,这是中国与近代欧美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根据条约,直接入海的额尔古纳河、格尔比克河和外兴安岭河为中俄边界,外兴安岭和无棣河之间的土地权属另行约定。这样,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就被承认为中国的领土。此后,俄国多次向北京派遣使节和商队,清政府还在北京设立了俄国馆,供俄国人居住。
康熙的错评
但从横向比较和正反两方面来看,康熙年间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专家指出,清朝中后期,国力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晚年的康熙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英国历史学家史景迁评论康熙时说:第一,皇位继承的纠结有点让人捉摸不透;其次,康熙虽然热爱西学,任用耶稣会士,允许传教,但对西方并不信任,因此产生礼仪之争,导致雍正禁教。第三,康熙以轻佻赋为荣,凸显盛世。但他的不加税政策是按耕地面积缴纳定额税,与人口无关。所以人口虽然增加了,但并没有增加傅式,给康熙的继承人造成了经济困难这些问题可能是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只有从两个角度看待历史,正确分析康熙的功过,才能清晰地认识历史的演变和民族危机的产生,引起国人的深刻反思。
苏轼为思念亡妻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伤词,而康熙对赫舍里的爱,也不减苏轼。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八日,康熙皇帝谕礼部曰:
“皇后赫舍里氏,作配朕躬,已经十载。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尽诚孝;佐朕内治,尤极敬勤;节俭居身,宽仁逮下;宫闱式化,淑德彰闻。兹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崩逝。惓怀懿范,痛悼弥深。宜游城市,以垂永久。著内阁翰林院会同拟奏,应行典礼,尔部详察以闻。”
喜欢上一个人很简单,可爱上一个人到情根深种很难,康熙对他的第一个妻子赫舍里的爱,可借用李煜的一句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赫舍里虽仅陪伴了康熙帝十载,却给康熙帝的余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绵绵情谊。
少年天子玄烨&正黄旗贵族赫舍里
少年天子与名门贵女的结合那是多么羡煞旁人,妥妥的小说情节霸道帝王爱上我。玄烨与赫舍里是政治婚姻,一个11岁一个12岁他们一出生就注定了与旁人所肩负的责任不同。
因是少年帝王,朝中重臣虎视眈眈,为稳固朝廷太后选中了四大辅臣之一索尼之孙女为皇后。二人从此命运纠缠互为依靠。
皇帝治理前朝皇后治理后宫共同保大清之繁荣。康熙与赫舍里的感情可以说是青梅竹马般从小积累的,情感深厚,赫舍里对康熙来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都说自古帝王多薄命,可康熙却爱赫舍里爱得难以释怀。
情深所至却爱而不得
自古红颜多薄命,赫舍里在21岁时便撒手人寰了,只留下一个襁褓婴孩。
其实赫舍里曾为康熙帝生过两个孩子,不过第一个孩子(承佑)在四岁时夭折了。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因难产赫舍里不幸去世。在康熙给赫舍里的追悼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爱之深爱之切。
据《清圣祖实录》:
康熙十三年五月 丙寅。皇后崩于坤宁宫。上辍朝五日。诸王以下、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命妇以上,俱齐集举哀。
持服二十七日。以军兴、免直隶各省文武官齐集举哀制服。及遣官进香。戊辰。奉移大行皇后梓宫、至西华门外享殿。上亲临送。
康熙帝因痛失皇后,几乎每日都要去梓宫前举哀,也不曾召幸其她妃子。
身为帝王他是孤独的,可作为丈夫他又被以温情。赫舍里的温柔贤淑知情达理温暖了康熙作为帝王本该冰凉的心。所以康熙爱赫舍里,这种爱不是惊喜浪漫的爱,而是帝王家内敛又醇厚的爱。
因为母后而被偏爱的皇太子
面对赫舍里留下的儿子,康熙是亲自教导偏爱至极。胤礽屡次犯错康熙都选择了包容,那是一份对赫舍里的深爱亦是一份念想。
康熙帝担下重重压力给年仅两岁的胤礽公开预立为皇太子,作为储君。康熙亲自举办正式册封皇太子胤礽的典礼,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受康熙亲自册封礼的皇太子。
后来皇太子实在难当大任让康熙无比痛心,无奈下废太子。很多历史记载皇太子是一个完全没有本事的人就仗着皇帝的宠爱为所欲为,那么康熙帝是一个那么厉害的一个皇帝怎么就会立这样一个皇储君呢?
还不是因为太爱赫舍里爱乌及屋,不然早就废太子了。
永远的白月光
陈奕迅的《红玫瑰》里有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赫舍里的离世成了康熙永远无法释怀的一份真情。
就像他的儿子雍正皇帝对纯元皇后的那份情,无法割舍。爱人不再,只留心底一片白月光凄楚又荒凉。所以康熙对赫舍里的爱有多深?
一日夫妻百日,恩赫舍里作为康熙的嫡妻又是患难与共的夫妻,康熙帝对赫舍里那份深厚的爱意自然很重很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