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意象是什么?

诗歌的意象是什么?,第1张

诗歌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一定的审美理想或思想感情而精心营构的、融入了诗人情感和思想的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

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意象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诗歌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因素,是诗歌的灵魂和本质特征,它对诗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例:

“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

“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

古诗中有许多种意象,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属于哲学范畴。诗学中的意象依然是“立象以尽意“,但诗中之“象”已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古典诗词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意象。了解和掌握这些意象,有助于我们欣赏和创作古典诗词,运用意象传递出诗人的情感、志向和心路。从而构成意味隽永的意境。意象是欣赏和创作古典诗词的重要修辞手法。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

1、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喻心志之忠贞、品格之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的”冰心“即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

2、明月

  对月思亲——用明月来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中”,望明月而月思故乡,思故国,前者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后者则表明了后主的亡国之痛;再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皆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折柳

  折柳以寄托惜别之情。柳和留谐音,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再如如 《送别》中“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借折柳相送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句流传于世。后世也常把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则说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这些都用到了折柳这个意象。

4、 蝉

  因其叫声凄惨,可用来表现凄楚哀婉之情,又因其生活习性,还可用来表现高洁自喻以蝉品行高洁,而使用后者时居多。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唐代雍陶的《蝉》中写“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就是用蝉表现凄楚的一个代表。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是用蝉喻指高洁品行的代表。

5、南浦

  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中“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就如下面要说的长亭一样。

6、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等,再有元杂剧《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和古典文学里长亭已成为陆上送别,表达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7、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有《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中写“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中写“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9、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 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里“寂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在《更漏子》中写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里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意象,有些意象是固定的,有些意象稍灵活些,我只根据别人的言论好我自己的看法整理了一小部分较为固定的意象,也并非没有错误和疏漏,仅供参考。

诗歌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因而诗作中无疑会呈现出一些形象,而这些形象是作者情感与物象的融合体,我们把这一“融合体”称为意象。

简言之,意象,是指文学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艺术形象。物象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如山川、草木、风雨、雷电等,这些客观事物都可以作为意象出现在诗歌里。当然,注入了作者情感的人、事、物等也涵盖在内。

作为创作技法,意象叠加在诗歌中起到的作用是创造意境,引发读者进行“再创作”的想象,从而解读出诗作隐藏的深邃涵义。晚唐诗人温庭筠写过一首五言律诗《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表达了在外游子浓郁的孤寂情和思乡意。全诗虽然没有一个“早”字,但前六句却写出了早闻、早思、早见。第三四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历代传诵的名句,其中未用一个动词,只罗列了六个具体事物——这一连串的描述性意象叠加在一起,突出了秋季早行的特征,读者便能领悟到此诗含而不露的意境,以及游子在凌晨路上凄冷、寂寥的感受。

再看北宋词人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看似在写相思之情,实际在抒发宏愿落空的闲愁。词的下阕通过三个叠加的比喻性意象: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准确地表现了“闲愁”的多、乱和缠绵,原本为抽象的“闲愁”似乎还可以伸手触摸,可谓十分形象生动,从而揭示了作者因怀才不遇、终不得志而失意和迷茫的心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57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