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一般都吃什么呢?

非洲人一般都吃什么呢?,第1张

1、主食

科特迪瓦最地道的主食自然是Attiéké,在网上找不到中文译名。Attiéké简单来说是把木薯捻碎了发酵成颗粒物的一种粮食,长相和口感都非常类似北非的小米饭古斯古斯,但是略有一点儿发酵的酸味,个人不是太喜欢。

Attiéké的粘稠性较强,所以当地标准的吃法是用手抓,黑人还喜欢在里面拌入西红柿洋葱肉块等等,一块儿用手抓。

第二道主食是Alloco和Klaklo ,这两种主食对当地人来说是两回事,对我来说基本是一回事,简而言之都是炸芭蕉(Banane plantain),区别在于前者是用正常熟度的芭蕉切片炸得,后者是用表皮几乎黑烂的芭蕉捣成浆之后炸得。大家可能会联想到我们武汉的传统 美食 炸香蕉,但是风靡程度和这里的炸芭蕉完全不可比拟,科特迪瓦是产香蕉芭蕉各种蕉的大国,所以Alloco和Klaklo的制作成本相当低廉。

面包和米饭也是科特迪瓦当地的主食,但是相比较Attiéké和炸芭蕉来说价格不那么亲民。当地的面包和法国并无二致,有长棍面包或者全麦面包羊角面包巧克力面包(很少葡萄面包因为当地不产葡萄)。科特迪瓦人做米饭有个特点就是尽量不做成白米饭,一般会加入少量香料或者蔬菜,但是加入量又不如我们中国人吃的菜饭那么多,仅仅只是为了调节口味。

主菜

当地人做菜的基本原则是:不管是什么食材先熏烤再说,用当地的法语叫做braiser(注意这与法国法语中的Braiser或者英语中的Braiser基本不是一回事)。其次是炖(ragoût)和煮(bouilli),很少有我们中国人拿手的炸和炒。

食材

猪肉并不太普遍,鸡肉自然也就成了当地人最青睐的廉价肉类。当地有一种非常有名的鸡叫做Pintade珍珠鸡,也称非洲鸡,活着时候长的还蛮高贵。

牛羊肉在科特迪瓦算是比较奢侈的食材了,我平时在街头买的小牛肉一公斤也要折合60人民币,跟中国物价比起来都不算便宜。不过当地的牛羊经常是放养的,尤其到了乡下遍地都是可爱的山羊,纯天然的肉质绝对不输国产。

牛肉在当地最常见的做法也是熏烤,烤熟之后拌洋葱番茄,撒入胡椒蒜瓣,这道菜被当地人称之为Choukouya。每天晚上阿比让的闹市区就会冒出许多卖Choukouya的小摊,小摊往往就在嘈杂的大街边,蚊虫与尘土齐飞,车声共人声沸腾,好不底层生活的气息,如果你忍受的了的话。

夜市以做打包为主,打包没有袋子都是纸包,一份也就十几块人民币。当地人对这种 美食 无不赞不绝口。我吃的不多,评价还是相当不错的,牛肉口感筋韧而不老,口味略重但入肉,十分适合于下饭下酒。

中餐讲究酱料入味食材,西餐则是酱料与食材分离。所以西餐里衍生出了中餐里所没有的酱汁体系。到了科特迪瓦,前面说过食材的做法都比较单一,所以酱汁就成为科特迪瓦人饮食习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当地人往往喜欢把食材鱼呀肉呀浸泡在非常浓厚的酱汁里吃,与中国人法国人的习惯都想去甚远,大家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随意感受一下。

首先就是这种用玻璃瓶装的花生米啦烤椰丝啦之类的,

Chien在法语里的意思是小狗,相传以前有不少黑心摊主挂羊头卖狗肉,搞的很长一段时间人心惶惶都不敢吃烤串,把街头的烤串通称为chien。

三明治

面包里要涂很多让人很不安心的酱汁。

Gbofloto

可能是当地人最普遍的早餐,基本就是炸面团。

丛林肉

最近有一种在世界舆论中风生水起的当地 美食 :丛林肉。相传最早的埃博拉病毒便是因为人类食用了染有埃博拉的丛林肉得来,所以在目前的科特迪瓦市面上已经寻找不到丛林肉了。

丛林肉指的就是在打猎打来的野生动物的肉,包括上面提到的猩猩、猴子,还有各种山猪、羚羊、蝙蝠(阿比让名菜烤蝙蝠)等等。黑人不擅烹调,经常就是把尚有动物形状的丛林肉成块烤熟然后啃食,往往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在人们印象中,非洲地广人稀,加上干旱人懒,物资匮乏,似乎一年到头没什么可吃的。其实,我们不必为这些黑兄弟操心,他们吃的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差劲。

非洲大陆地区是物产不算丰富,不过也能种植一些作物,例如大米和玉米,这是大部分非洲人的主食。另外,据说在非洲还有一种神奇的食物叫木薯,适合各种吃法,非常受非洲黑人欢迎。非洲人吃的蔬菜我们也常吃,例如番茄、土豆、洋葱、南瓜、芹菜等。肉类猪肉牛羊肉在非洲也常见,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吃得起。

非洲分为南非北非,总体来说南非更发达生活条件更好,所以吃的自然就好很多。在北非海鲜是奢饰品,靠长途运输过去,成本高价格贵,一般人根本不会吃。但在南非,海鲜虽然也贵,吃的人就多很多。

下面上一些非洲农贸市场的照片吧,眼见为实。

烤肉,就当地物价来说价格不便宜。

把鱼切开来更容易卖掉。

大虾,这属于奢饰品了。价格参考青岛大虾。

非洲特色 美食 ,非洲大蜗牛。据说营养价值很高。

最后来看看非洲的水果市场,放眼望去一片香蕉,水果种类不是很丰富。

非洲的饮食文化里,主食的话一般是木薯芭蕉。作为一种适应性极强的生物,木薯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所以非洲的木薯产量是很高的,他的产量占据了世界的一半。有多重做法的木薯也是非洲的一道独特风味了。而芭蕉,非洲人并没有把它们当作一种水果,而是借此来饱腹。当然有什么吃什么

哥哥打野归来!

黑人吃东西,让人感觉就是,不管是什么,先炸先烤了再说,他们都很喜欢吃烤蝙蝠、烤鸡、烤羊肉、烤牛肉……这在非洲都是习以为常的食物,香蕉他们也烤,面包,如枕头面包,他们会切成一片一片的油炸。烧烤炸,俨然就是黑人的专用烹调方式,虽然吃起来比较香,但是,也不 健康

从这一方面讲,饮食文化方面的不 健康 ,也是黑人寿命不高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还有

住在海边的非洲人民喜欢喝椰汁,他们也用椰子或其他粮食酿酒,据说现在非洲政府惟一允许销售饮用的土酒叫作「布萨」。喝的时候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同时把自己携带的三五米长的细管子插进酒坛子,一边吸、一边谈天说地。

中国人最讲究“民以食为天”了, 美食 也丰富多样,但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食物也很多样,只是让人看了可能吃不下去。

非洲比较富裕的国家饮食尚能讲究一些,更多的贫困国家饮食真的没那么好看。

我同学有在非洲打工的,他们工厂有很多非洲人上班,有时候工厂效益好,给工人们改善伙食,做一顿土豆炖鸡,大肉熬白菜之类的,非洲工人都异常的兴奋,因为这是他们从没见过的料理食物的方式,他们想不到简单的食材可以做出这么好吃的食物来。

大多数非洲人吃饭少不了酱汁,也许主食是土豆、木薯、或者米饭,都是直接用手抓着饭蘸酱吃。

上面这些酱汁,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反正都是用油脂、蔬菜、肉炖出来的。

问了很多人,都说非洲主要的烹饪方式就是烤和炖,一些非洲女孩在中国工厂做饭,跟着中国师傅学到了一些简单的中国料理技巧,兴奋的不得了。

而像南非、埃及、埃塞俄比亚等这些稍微富裕一些的非洲国家,饮食上还能稍微讲究一些,也开始使用餐具。

南非生产着一种神肉,当地人叫它“神肉比尔通”,一般是搭配红酒的绝佳 美食 。

咖喱角是南非的开胃小吃,深受当地人喜欢。

南非野炊烤肉最受欢迎的 美食 ,无疑就是这条长长的香肠了。

南非三明治这样简单粗狂的食物也很受欢迎。

加纳 美食 富富,简单来说就是拿棕榈油、蔬菜、肉等乱炖,往往会做成一锅汤,吃的时候,用手抓饭蘸着吃,这是当地的国民 美食 。

在非洲最广大的贫穷国家,人们吃饭可能就没那么讲究了,往往饿了就吃(有食物的话),而使用餐具的也比较少,大多数都是直接用手抓。

木薯、芭蕉因为在非洲生产喜人,很多人都是直接把木薯和芭蕉烤了吃,或者乱炖着吃,这也是很多人喜爱的主食。

而有些人做香蕉饭,往往都是连着皮一些烤或者煮,反正当地人就喜欢这么吃。

像这种以玉米为主料做的汤,是很多非洲人不可多得的 美食 ,非洲大多数人都是以玉米、大米、土豆为主食的,贫穷的人更多的以木薯为食。

而柠檬这种非洲遍地的水果,南非小孩和大人们在它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就会摘下来直接带着皮啃食,也是奇怪的饮食方式。

当然了,非洲大地非常广袤,饮食风味也是多种多样的,欢迎补充说明。

(文/阿冰)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非洲地区落后贫穷,吃的肯定也不如人意。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他们到底都吃什么呢?以他们日常饮食为例,大家可了解下

1乌嘎里(Ugali)

这是他们的主食,用各种杂粮粉加水和成团而成。然而这些杂粮粉里面含有木薯粉,木薯粉在中国大部分用来制作成小吃,比如芋圆。 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木薯,在国内有红薯、凉薯、马铃薯等薯类食物,却很少见到木薯。

木薯在非洲的地位相当于我国的小麦、稻米, 它是非洲人民的主食之一。 其实在饥荒年代,我们的同胞也有食用木薯的经历,但随着农业发展,它渐渐淡出了餐桌。

但因其粗放的栽培方式,却被懒惰、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的非洲人民喜爱。数据显示全球60%以上的木薯都产自非洲。

在非洲,它在几乎每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业家庭种植,木薯也被称为是“淀粉之王”,所以才得以成为非洲人的主食。

有人说:没吃过木薯,就不算来过非洲!

作为很重要的主食,取木薯块根,水浸、去皮、磨碎、高温烘烤脱毒后食用。一般形态为粘面团状,称作“馥馥”,黄白色,蘸菜食用。 口感像年糕但更有韧劲,味道淡淡的,饱腹感极强。 非洲街头也有小贩售卖装在粽叶中的木薯,价格非常低廉,一串足够一个人吃一天!

2Super food之二——希玛/西(Nshima)

很多人都在视频中看到过这种食物,其实它就是是玉米糊糊,一般用玉米粉制作,也有少部分用木薯粉或者两者混合使用的。

制作方法:把玉米磨成粉,倒进开水里,一边煮一边搅拌,最终凝结的成品就是希玛。它的食用方法与富富相同,但因味道寡淡,最好搭配酱汁或者配菜食用。

不知道有细心的朋友发现没,玉米糊糊是白色的。

这是因为:非洲和中国的玉米品种不同 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玉米由阿拉伯人和西欧人从海路和陆路多路径引入非洲各地,马齿型白玉米成为非洲人主要的食用品种,这种玉米较耐肥水,高产性,食味较差,宜制淀粉或酒精。 因此也成为他们日常饱腹的食物。

3丰富的水果

非洲就是一个野生大果园,在中部和西部非洲,芒果、山竹、番荔枝、牛油果和蕉类等水果非常日常可见,有些非洲人家里自家院子就有山竹树,到了成熟季节,那画面想想就羡慕。

但有一种蕉类—— 饭蕉 (banana plaintain),香蕉的兄弟,——在非洲可不在水果圈,而在主食圈活跃,被亲切地称为“非洲红薯”。饭蕉是野生品种,生食口感极涩,果肉坚硬皮厚,但去皮烤完或者切片油炸后,变得软糯糯香甜甜,是很多非洲人心中的最佳主食!

在饭店用餐,服务员一般会问主食选择米饭、薯条还是芭蕉。

非洲人民在烹饪香蕉方面可谓创意无穷,比如炖香蕉、炒香蕉、香蕉配辣椒酱、香蕉酒等等。

如果你在饭店用餐,服务员也一般会问主食选择米饭、薯条还是芭蕉。

4海鲜

非洲人卖海鲜,真的是超级便宜,1块钱一斤,而且海鲜远远要比青菜水果便宜的多,非洲卖海鲜的价格就像我们国内卖青菜的价格,超级便宜。说非洲的菜市场是海鲜天堂,也毫无夸张成分。

不过海鲜在非洲并没有那么受欢迎,因为非洲的海鲜刚打捞上来的时候还是比较新鲜的,但是非洲天气燥热,如果半天还有没有人买的话话,海鲜的腥味就会散发出来,浓浓的,很刺鼻。 当地很多人家里还没有什么能保鲜的东西,如果家里有冰箱,那就证明已经是很有钱了,一般人家中可没有。

他们主要食用的鱼类有,淡水养殖的鲶(鲇)鱼、罗非鱼,海产的剑鱼。虾、蟹类一般不作为食品看待。但牡蛎已广为养殖和食用,其中包括熟牡蛎干,可作零食。

5食土

非洲人是真的会吃土.食土,这在非洲喀麦隆有非常悠久的 历史 .在喀麦隆随便一家超市都可以买到土,当地叫高岭土,在那里每个孩子都有吃土的经历。殖民时期关于当地的文献就有关于这种行为的详细记录.

其实吃土在很多国家都有相关报道,在我国的山西武乡有种小吃叫"炒指",就是用黄土包裹制作的.

别的国家包括阿根廷、伊朗和纳米比亚也有吃土的记录。研究还得出了某些规律:在热带地区且在两类人身上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比较高:儿童和孕妇.孕妇用土来治恶心.当然无形之中对胎儿也起到辅助作用.

附:很多人以为非洲人是贫穷落后的,非洲是没有希望的,其实非洲人的幸福指数非常高的,非洲人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他们很容易满足。虽然非洲饥饿非常普遍,其实就算吃不饱,他们也不着急,非洲的香蕉等热带水果,很多非洲人把他们当成主食,饿了就吃香蕉,也是很幸福的事情。

可能正因为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不是太高,所以反而更能感到幸福吧。

若有不对,欢迎指正 ,我是 @慢食fooding ,祝大家看的开心,有所可有所学! 随手点个赞吧,让更多人看到这篇回答,感谢大家支持!

由于工作原因,我去过非洲乌干达工作过,非洲人吃什么,我对那多少有点了解,我就说说我看到的。

乌干达位于东非,一年分旱季雨季,常年不缺雨水,而且乌干达土地非常肥沃,农垦条件非常好,可是乌干达却是粮食不能自给,需要联合国救济,这是很让人不能理解的地方。

我们在乌干达雇佣了很多当地人,中午管饭,我们公司单独成立了黑人食堂,每天中午给他们发饭票,他们通常是每个人发个盘子,吃饭时一勺米饭加点汤,这对他们来说已经很好了,但是黑人吃饭用手直接抓,没法看。

黑人的饮食是让人理解不了的,比如平时黑人可以把香蕉带皮直接煮熟当主食吃,味道就和地瓜差不多,也可以把香蕉菠萝蜜晾成干,想吃时加点米熬粥喝,而且黑人可以一天三顿喝,在乌干达香蕉菠萝一年四季不断,所以黑人就是没收入也不愁吃喝。

在乌干达能吃上米饭的都算不错的人家,但是乌干达本地米不好吃,我们吃的米都是从国内用集装箱托运的。

非洲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只去过刚果布,这里的人的饮食特点基本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逮着啥吃啥”。主食是木薯,经过发酵,晾晒,磨粉,最后热水一烫,团成一团就可以吃了。至于其他的肉食,那真是包罗万象,只有你没见过的,没有他们没吃过的。我曾经逛过他们的农贸市场,那真是野生动物大集会。小鳄鱼直接被剁成一块一块卖,一个头就有脸盆那么大的鲶鱼,还是粉红色的。猴子不扒皮不退毛直接用火烧一下,就可以保存比较久的时间。一米多长的眼镜蛇把头砍掉,剁成一段一段的大家就分了。六七公分长,白白胖胖的虫子,一卖就是一盆。其他各种叫不上名来的野生动物也随处可见。

朋友,非洲的食物,正如非洲人的个性一样,反映了这个彩虹国家的文化多元化。因为集传统非洲食物与其它来源为一体。当您品尝这些食物的时候,一定要有非洲啤酒相伴。

9奶馅饼。

6三明治。

7VetKoek。

8KoeKsister。

1非洲香肠。

2干肉条。

3PaP

4ChaKalaKa。

5BabOtie。

非洲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说起非洲 美食 ,大家可能都以为这里没有什么好吃的,其实,非洲人在饮食方面还是比较有特色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非洲 美食 文化。

在非洲这样的气候下,非洲这里的 美食 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非洲比较盛产香料、蔬菜和水果种类繁多。所以这里形成了将许多种食品混在一起烹饪的方法,对于肉食大多采用烤制之后,再用咖喱、奶昔、番茄汁等淋拌的制作方法。

南非人喜欢捕获,用捕捉来的动物烹饪 美食 。 非洲独有的 美食 是将羊肉或猪肉切成四方块状,肉内放入杏果,接着把肉插于木棍上,在户外生火慢烤。肉烤熟后,佐以玉米粥,口味非常独特。烤肉一直深受南非人的喜爱。材料以一种大香肠为主,内有猪肉和牛肉,加入各种香料包括豆蔻、茴香、丁香、大蒜等,一起和羊排、牛排置于烤肉絮上慢烤,搭配浓稠的玉米粥和特殊的洋葱酱,非常美味。

木薯是非洲的当家饭,木薯的在非洲有很多的吃法多,非洲人将木薯加工成颗粒、粉或者块状,可以蒸、炸、煮、烤。 加工成不同形状的木薯名称不同。科特迪瓦人将粉碎成颗粒状的木薯称为“阿提耶盖”,蒸煮后食用时只要佐以专门的菜汁即可。中西非的许多工薪阶层的午饭,就是一包用塑料袋装好的阿提耶盖。科特迪瓦人则将加工成面粉状的木薯面称为“富图”或者“富富”,食用时用开水冲泡,像加工中国年糕一样反复调和捣成糊状面团,食用时佐以菜汁或其它菜肴。

加工食用木薯块时,只要将新鲜木薯切成自己喜欢的块状,蒸熟或油炸后即可食用,像食用红薯或土豆一样。 烤木薯最简单,只要将新鲜木薯直接放在火上烤熟后即可食用。需要注意的是,生食木薯容易中毒,因为木薯块根和茎、叶含有一种叫氰基苷的氰化物,必须经过水泡、煮熟后才能食用。

世界上有很多贫穷的国家地区,那里的人经常都吃不饱饭,有一顿没一顿的,但是当你知道有一个地方的人每天都在吃土,又会怎么想呢? 在非洲的一些地方,这样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由于当地的气候环境因素

根本就种植不出食物,而那里的人们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去吃土让自己存活下去。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些好的土壤,先选择一片土地,然后挖开土层,将一些比较新鲜的土壤带回家,在经过一些简单的加工和过滤以后,将这些土变成吃的食用。

非洲贫困地区的人们会将这些泥土在太阳下暴晒,然后就会做成泥饼,为了让泥饼有些味道,他们通常会在泥饼当中加一些调味料。但是这种食物吃到肚子里面,大家也能想到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些人就会不停的闹肚子,

而且嘴巴里面都是一股很恶心的味道,长期吃这样的食物,不但会导致人营养不良,对身体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 知道了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是顿时感觉自己每天生活的很幸福呢?(以上均来自网络)

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维多利亚湖 1860年,一名叫约翰·汉宁·斯皮克的英国探险家来到今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肯尼亚三国接界处考察尼罗河的源头时,看到一个形如茫茫大海的湖泊,感到惊讶不已,并以当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这就是世界闻名的维多利亚湖。维多利亚湖位于东非两条大裂谷之间的平坦盆地上,在乌干达、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三国接界处,赤道横贯其北部。这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它是由凹陷盆地形成的。维多利亚湖湖面海拔1134米,南北最长为400公里,东西最宽处240公里,面积69000平方公里,是仅次于美洲苏必利尔湖的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湖岸曲折,湖岸线长达7000多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深处80米。湖滨地势起伏不大,以丘陵、平原为主。西岸陡峻,其他三面低平。湖岸北部有里本瀑布,排水量达600立方米/秒,是白尼罗河的水源。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岛屿总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较大的有乌凯雷韦岛、布加拉岛、鲁邦多岛、马伊索梅岛和布武马岛等。较大的湖湾有卡维龙多湾、斯皮克湾和埃明帕夏湾等。湖区集水面积约239000平方公里,有卡盖拉河、马拉河等注入;蓄水量2518立方公里。湖水位年变幅为03米,表层水温变化在23~28℃之间。巨大的水体对沿湖地区气候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湖区多雷雨,并在大气下层盛行偏东气流,使湖西岸成为东非著名的多雨区。维多利亚湖内岛屿众多,岛上浓荫密布,花草繁茂,别有一派风光。湖中鱼产丰富,尤其是多鳄鱼和河马。乘船游玩维多利亚湖,可以看到成百只河马相互追逐嬉戏的情景,只有当汽艇靠近时,河马才慢慢散去。河马是一种庞然大物,体重一般可达3000公斤,可两只小耳朵同它那庞大的身躯比起来,显得是那样不相称,使人看了不禁发笑。非洲河马性情温和,习惯于在水中生活,而且喜次群居。白天,河马爱把身体浸在水里,将头扬起,让鼻孔、眼睛、耳朵露出水面,装成“打瞌睡”的样子,一动不动地在水中呆上几个钟头;入夜,它们渐渐爬上岸来,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在草丛中寻觅可口的植物吃,直至天明方归。河马的肉可食,烹制后肉色微红,味道鲜美,同“红焖牛肉”差不多。由于维多利亚湖周围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很发达,广泛种植着谷子、玉米、豆子、木薯、咖啡、除虫菊等。除虫菊是一种天然杀虫药,以它为主要原料配制的农药或杀虫剂,杀虫力极强,但对人类无害。维多利亚湖周围森林茂密,牧草丰富,野生动物繁多,狮子、大象、豹子、犀牛、斑马、长颈鹿等,到处可见,可谓是集非洲热带野生动物之大成。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三国都是非洲首屈一指的旅游之国,而它们发展旅游事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湖滨地带还盛产各种热带水果,尤其是绿色的芭蕉树比比皆是,品种达200多个。芭蕉是一种多年生植物,新苗出土后,生长得非常快,只要稍加管理,一年四季都可以收获。芭蕉一般不生吃,可以烤熟或炖熟后吃,也可磨成粉制成各种糕点食用,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当地人还用芭蕉酿制啤酒或烧酒。芭蕉不仅果实可食,而且它植株的各个部分都可利用。芭蕉的主干晒干后可作燃料,茎干捣碎后可作肥料,而用处最大的还要数芭蕉叶子。人们常常用晾干后的芭蕉叶来包装米、豆、咖啡、甘薯、烟草、盐和蛋品等;芭蕉叶还可以用来编织盘子、帽、凉鞋以及母亲下地劳动时安置小孩的帐篷等。在大雨滂沱的时候,很多人手撑着巨大的芭蕉叶安然行路。在很多村子里,人们用芭蕉叶搭成凉棚,以便过路人躲避暴雨和消散暑气。青翠整洁的芭蕉树,还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与高大的椰子树、浓密的芒果树、芳香的花木、大片的草坪交织在一起,可将城市装扮得绚丽多采。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就是一座芭蕉树密布的城市,大街小港,芭蕉树竞相生长,棵棵茎粗叶阔,姿态各异,招人喜爱。坎帕拉是非洲著名的布干达王宫所在地,位于乌干达南部、维多利亚湖北岸,全城建筑在7个小山头上。维多利亚湖碧波荡漾,岸边棕榈摇曳;城区建筑宏伟,街道宽阔,景色秀丽,乌干达被人们称为“非洲的明珠”,而坎帕拉则又被人们称为“明珠中的明珠”。维多利亚湖区域辽阔,沿湖国家居民的风俗多种多样,很多是古老而又奇特,例如在湖东岸的肯尼亚境内的一些乡村中,自古以来流行着“嫁新郎”的习惯。嫁新郎,即男方到女方家去,“男大当嫁”的做法已不知沿袭了多少年。在那里,男女青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接触,谈情说爱,一旦产生感情后,女方家便托人到男方家去说亲。如果双方都同意,便可商定结婚的具体日期,举行婚礼仪式的前夕,要隆重地将新郎送到女方家。哪家要“嫁新郎”时几乎是全村人出动。送亲仪式一般选在夜晚进行。繁星满天或皎月当空之时,送亲的队伍开始上路。新郎身着崭新的衣服,显得很腼腆,在人们簇拥之下向新娘家走去,长长的送亲队伍,穿行在芭蕉丛中。一路上,鼓手们奋力敲鼓,男女老幼边歌边舞,身系铃铛的孩子们奔前跑后,真是喜气洋洋,热热闹闹。队伍最前面是两个披红挂绿的少女,她们双手托着盛有槟榔的铜盘,连蹦带跳,像两只轻盈的小燕子一样在前引路。队伍最后面的是五、六个携带嫁妆的亲朋好友,嫁妆一般是衣物、劳动工具、猎枪、马箭等。新郎的父母走在队伍的中间,他们想到自己的儿子就要开始独立生活了,于是笑容满面、乐呵呵的。到女方家后,新郎的父母躬身向亲家献上铜盘和嫁妆。双方谢礼后,新郎即被人引进洞房。这时,主人和客人入席,大家边吃边谈,直到第二天天明时,新郎新娘从洞房走出来,向众人三鞠躬,表示谢意,嫁新郎仪式到此结束。在客人走后,新郎新娘回到洞房,相互往对方嘴里送一颗槟榔,双双含笑地吃着。当地认为槟榔能够祛邪避祸,标志着小俩口婚后的生活会平安幸福。维多利亚湖有近一半的水域位于乌干达境内,加上其他河流和湖泊,乌干达全境水域面积34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左右,因而乌干达素有非洲高原水乡之称。乌干达全国有大小民族40多个,其中以卡拉莫贾人的生活习惯最为引人注目。卡拉莫贾人总数约30万,是一个世代以放牧为主的民族。在当地语中,“卡拉莫贾”意为“上了年纪的人”。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有着这样一段传说。18世纪初叶,由于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土著黑人居民纷纷赶着牛羊南下,进入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寻找水源和草地。一支以老年人为主的队伍在进入乌干达后,由于一路上风餐露宿,长途跋涉,他们疲惫不堪,实在走不动了,便要求就地定居下来;而队伍中的年轻人则认为当地自然条件差,坚持要继续前进。老人们说:“再走,我们只有死在旅途之中。要走,你们走。”于是,年轻人继续南下,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便留在了当地。从此,这些人被称为“上了年纪的人”,即“卡拉莫贾”。在漫长的殖民统治时期,卡拉莫贾地区被视为“野人区”、“禁区”等。殖民当局颁布种种法令,不准内地人进入卡拉莫贾地区,也不准卡拉莫贾人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使他们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更为令人发指的是,英国殖民者曾把卡拉莫贾地区辟为“游览区”,专供西方游客猎奇、玩赏。乌干达独立后,卡拉莫贾人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迄今仍未摆脱落后的状况。例如,他们主要以喝生牛血、牛奶、羊奶、吃牛羊肉为生;他们的主要生产工具是弓箭和长矛。他们的风俗习惯更是带有古代那种传奇色彩,抢劫牲口便是件突出的例子。卡拉莫贾年轻人日常的主要社会活动是抢劫牛羊。每当他们带着抢劫来的牛羊归来时,全村人要接风洗尘,进行庆贺,功绩突出者,还要在其左臂上划一刀作为纪念,刀痕越多越光荣。男子求婚,要赶着抢劫来的牛羊见姑娘的面。总之,卡拉莫贾人生活中的这些落后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昔日殖民主义者推行隔离政策所留下的恶果。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卡拉莫贾人对外界也总是持疑惑态度。他们从不打听别人财产情况,也忌讳外人打听他们牛羊的多少。假如卡拉莫贾人赶着牛羊从你面前走过,你要是用手指指着牛羊数其头数,卡拉莫贾人会当场反目,轻则给你一顿斥骂,重者还会用棍子打你。而一旦动起武来,外人总是吃亏,因为卡拉莫贾人身材高大,勇武好斗,人莫能近。因此,请你记住,卡拉莫贾人性格独特,他们最喜欢的是,对财产要守口如瓶。

问题一:乌干达怎么样?比如:政局?社会乱吗?经常暴动吗? 乌干达的政局在中非周边的国家算是比较稳定的,至少现在的总统对叛军的打击力度很大,目前乌干达境内已经没有明显的叛乱问题。

乌干达的社会治安,总体上来说是比较平静的,但是闹市区、商业繁华区、边远区域有时候会发生一些商业纠纷和种族冲突,相对来说这里还没有出现大规模仅仅针对中国人的活动。

在乌干达工作的时候,确实有需要自我保护,这里的警察能够提供的帮助约等于零,而且甚至有可能看到你是外国人而敲诈你。

在选举的时间段内,乌干达人员密集的区域有爆发暴动的可能,但是一般是小范围区域性的,

全国范围内的大混乱暂时没有这样的风险。

如果说要形容一下的话,大概就跟广东省内一些小的村镇厂矿集中,人员集中,鱼龙混杂的状况差不多,只是这里的警察和民众更加不给力而已。

问题二:乌干达治安怎么样 非常垃圾的一个国家,社会治安乱的不行,黑鬼们个个犹如乞丐!就是在非洲排名大概也是在倒数第几位!别的非洲国家也乱,但是没有乌干达这么无序的,这样的国家能不去最好不去!

问题三:乌干达的治安环境怎么样?安全吗?华人多不多啊? 治安环境挺好的会时不时的骚乱,但是没事不针对外国人

问题四:我要去乌干达首都工作 怎么样呀 各方面问题需要请教 乌干达不论治安还是自然环境在周边几个国家都是好的,当地总统已经连任很多年,对国家的掌控非常紧,反对派基本没有什么作为,所以治安非常不错,鲜有抢劫犯罪等行为,对外国人来说更是很安全,需要注意的是大选期间要注意自身安全,最好待在驻地不要外出,还有近期索马里 扬言要进行袭击,平时注意尽量少去人多地方也就没事了。自然环境方面,这里常年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26,7度左右,不会有酷暑严寒,非常适宜居住,百科上说的毒蛇什么的,基本上不去野外或者在院子里的围墙边乱挖,是看不到的。

乌干达还有个好处是华人在这里做买卖的很多,有很大的中国超市,可以买到很多国内的东西,国内饮料吃的很多,当地大型超市也特别多,不用担心日化之类的不够用。

来的话,尽量多带衣服鞋子,正装有一套就好,其他如果公司没有要求,都带上夏装就好。建议带个1TB的**电视剧什么的,强烈推荐。这里的网和国内QQ,视频什么的没问题,但是下载什么的还是很不方便。

打了这么多,不采纳有点不够意思了,亲。我就在KAMPALA,有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问题五:乌干达2014年最新局势跟那里的环境,请有经验人告知下。很急!!!!! 乌干达的不论治安还是自然环境在周边几个国家都是好的,当地总统已经连任很多年,对国家的掌控非常紧,反对派基本没有什么作为,所以治安非常不错,鲜有抢劫犯罪等行为,对外国人来说更是很安全,需要注意的是大选期间要注意自身安全,最好待在驻地不要外出,还有近期索马里 扬言要进行袭击,平时注意尽量少去人多地方也就没事了。

自然环境方面,这里常年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26,7度左右,不会有酷暑严寒,非常适宜居住,百科上说的毒蛇什么的,基本上不去野外或者在院子里的围墙边乱挖,是看不到的。

乌干达还有个好处是华人在这里做买卖的很多,有很大的中国超市,可以买到很多国内的东西,国内饮料吃的很多,当地大型超市也特别多,不用担心日化之类的不够用。

来的话,尽量多带衣服鞋子,正装有一套就好,其他如果公司没有要求,都带上夏装就好。建议带个1TB的**电视剧什么的,强烈推荐。这里的网和国内QQ,视频什么的没问题,但是下载什么的还是很不方便。

打了这么多,不采纳有点不够意思了,亲。

问题六:去乌干达做工怎样 国内公司还是国外公司?方便的话可以告我公司名字,我让朋友帮你看看!乌干达治安还是可以的,首都很安全,夜生活很丰富,当然如果出差的话,尽量避免走夜路。经济水平嘛,总体相当于国内的70年代,首都好些,物价比较高(除当地盛产的水果)。 我在乌干达工作3年,民风还是比较淳朴,自然环境相当好,比中国好多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七:朋友叫我去乌干达,,不知道那边是不是很乱?消费高不高,,有去过发朋友吗?? 干吗?要去也查查这个地安不安全

问题八:乌干达怎么样 经济来说:平均国民所得仅210美元。 乌干达土地肥沃,矿产有铜,钴等。农业是经济最重要部门,有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因为受到依赖式的殖民地式经济影响,所以产生以咖啡占出口收入大部分的现象。

问题九:乌干达现在安全吗? 治安环境非常良好 投资的话 也很有前景 这里中国的民营资本做得非常好 比国内来的国企还好

问题十:谁知道乌干达工作怎样 国内公司还是国外公司?方便的话可以告我公司名字,我让朋友帮你看看!乌干达治安还是可以的,首都很安全,夜生活很丰富,当然如果出差的话,尽量避免走夜路。经济水平嘛,总体相当于国内的搐0年代,首都好些,物价比较高(除当地盛产的水果)。

我在乌干达工作3年,民风还是比较淳朴,自然环境相当好,比中国好多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乌干达、坎帕拉、恩德培、金贾和坦桑尼亚的布科巴、姆万扎和木索马,肯尼亚的基苏木,是在湖岸上的主要湖港和城镇,为 旅游 胜地。坎帕拉,乌干达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近80万,坐落在维多利亚湖北岸,全市由40多个山头组成,其中大山头7个,因地处赤道北侧,为赤道上的高原城市,平均海拔1190米,终年温暖湿润。

坎帕拉,当地语意为“羚羊之山”早期那里有羚羊出没。河马大部分时间在水中度过,扬起头,眼睛,鼻子,耳朵露出水面,在水中一躲就是几个小时,潜水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连续潜水时,两次潜水间要将鼻子露出水面,作一次深呼吸,好似喷泉,高高的喷出形同雾状的水珠。维多利亚湖滨地势起伏不大,以丘陵、平原为主,唯湖西岸地势陡峻。

曲折的湖岸,多有良湖湾。湖中岛屿星罗棋布,风景优美。西岸峰峦叠障,山石嶙峋。草木葱郁,身临其境,顿时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其它湖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盛产咖啡、棉花、香蕉、玉米、小米等,维多利亚乃是乌干达和坦桑尼亚重要的咖啡和棉花生产基地。湖上交通顺利,三国之间通过湖上航线开展联运业务。

据传,布干达国王曾在此放牧羊群。坎帕拉稍南的门戈即为布干达王国都城。布干达王国是班图黑人建立的经济和制度最为发达的国家。相传16世纪时,班图率领部众从今乌干达东部来到南部地区定居。到18世纪时开始强盛起来,征服了邻近国家,称霸于维多利亚湖周围的广阔地区,农业和渔业都很发达。织布、串珠、项圈、腰带等的手工制造细巧精美。人们不但能开采钛矿。还能制造铁器的生产工具。

1890年坎帕拉开始建城,为英国东非公司总部所在地。后为英国在乌干达殖民统治的首府。1949年,坎帕拉建市。1962年乌干达独立时定为首都。市内花木葱笼,碧草如茵,好似山丘花园。街道以地势为主,坎帕拉大街长约8公里,商业繁华。纳卡塞罗山上坐落着会议大楼、国际会议中心和机构。山丘中以克洛洛山头为全市最高点,登高远望,可俯瞰全城各山头风貌。山脚建有珍藏 历史 文物的乌干达国家博物馆和独立广场。

在市公园入口处,矗立着10米高的独立纪念塑像,造型别致,如一母亲双手云攀婴儿,婴儿象征着新生的共和国。建有驰名东非的马凯雷雷大学。市郊各山有文化、宗教场所和名胜古迹。市东郊维多利亚湖滨山城上,有一系列小巧舒适的非洲型小房,原为阿明的私人别墅,现开辟为展览馆。山脚有草坪、球场,湖上可划船游泳,且风景优美。布干达王国的王家陵墓建在西郊的卡苏比山上。王陵建筑,别具民族特色。王陵周围以大象草扎的篱笆为墙。

七大洲:

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亚欧大陆的东部,是世界第一大洲东起白令海峡同北美相望,西至地中海滨北临北冰洋,南滨印度洋。

非洲:北濒临地中海,东北是红海东部是印度洋,西部是大西洋赤道穿过其大陆中部。

欧洲:位于亚洲西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滨地中海东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爱琴海与亚洲的分界。

北美洲:西半球的北部,西濒太平洋,北靠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部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南以巴拿马运河与南美洲分界。

南美洲:西半球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临太平洋、加勒比海和大西洋南隔德雷克海峡同南极洲相望,西北以巴拿马运河与北美分界。

大洋洲:位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南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遥对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绝大部分在南极圈内,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包围。

四大洋:

太平洋:第一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南极洲。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东经苏伊士运河沟通印度洋,西通过巴拿马运河与太平洋相通。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中面积和体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

扩展资料:

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人口4164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面积约3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人口1032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二位。

北美洲:面积约2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528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面积约18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30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总面积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极洲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无定居居民。

欧洲:面积约1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74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4%,居世界第三位。

大洋洲:面积约9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共有24个国家和地区。人口29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05%,是除南极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补充:因为北极没有陆地,所以不能算洲。

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欧洲: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洲。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起伏较小。称为“高原大陆”。

南极洲:覆盖着很厚的冰雪,平均海拔超过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洲。

南北美洲:地形由山地,高原和平原三大地形区组成。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有广阔的平原,东部是高原。

大洋洲:大洋洲的地形也是由三大地形区组成,西部是广阔的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

亚洲:亚洲的地形比较复杂,主要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原分布在大陆的周围地区。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总称。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海洋面积为36100万平方公里,太平洋占498%,大西洋26%,印度洋20%,北冰洋42%。

世界海洋面积太平洋占将近一半,其他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占一半。由于海洋学上发现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于是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2000年确定其为一个独立的大洋,成为五大洋中的第五大洋。但在学术界依旧有人认为依据大洋应有其对应的中洋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

其中,海洋3611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2/3以上达71%分为四大洋;陆地1489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292%不到1/3,分为七大洲。南极洲1400万平方公里无人居住。人类居住的陆地面积实际为135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2647%,四分之一多一点。约相当于13个中国国土的面积。

参考资料:

——四大洋

参考资料:

——七大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614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