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情感说说大全,人生苦短,有爱人给的甜,就足够

微信情感说说大全,人生苦短,有爱人给的甜,就足够,第1张

、两个人在一起就是应该这样多去尊重对方的习惯,其实最终看的还是两个人到底有多爱对方了。

、有相同三观的两个人,所谓合适,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三观不同和三观不合是两个概念。三观不同可兼容,三观不合莫强求。

、彼此合适,有可能在别人眼里是异类。比如我和他的娱乐方式似乎只有看**,都宅,一个城市呆七八年很多路都找不到;都不喜欢场面上的客套;都不喜欢带钱在身上,哪怕是微信账户的金额也少得可怜,被讽为远古人;都没有学车买车的冲动,出门一律电动车或是喊滴滴;最重要的是,都能忍受两地分居,从不觉得苦。

、人生苦短,有爱人给的甜,就足够

、好的爱情应该求同存异,没有谁是天生适合彼此的,时间会让彼此融入对方,习惯对方,你喝你的咖啡,我喝我的茶,我们一起享受午后阳光

、我遇到了,大概是那种一见钟情,只是后来他离开了,我挽留过。可是一切都变了,现在才发现,努力让自己更好才是硬道理

、当你变得更好的时候,缘分也会不知不觉到来的。

、沟通越来越困难了,心慢慢冷了,真的是结婚要晚,离婚要早是吗

、结婚前,一定要充足的去了解对方,更不要蒙蔽自己的双眼,忽略存在在你们之间的各种问题,因为结婚以后只会放大,不会消失。

、三观不合就是两条相交线,最后就是背道而驰而渐行渐远。

、要我就找互补的,不想找同类,因为同类人你会厌恶,互补的在一起,一个沉默一个活跃气氛不是挺好吗,而如果两个沉默的人在一起迟早会厌烦的,我是这么觉得

、三观相同,性格互补的情侣是最容易走的长远的,所谓三观一致,人生目标,奋斗观念一致,生活价值,态度观念一致,爱情亲情,经营观念一致,当这些出现冲突,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也会增多。

、好的感情,好的关系,也许没有太多轰轰烈烈,但一定会有一种相看不厌的默契。爱不爱是其次,相处不累才最重要。

、其实我还是个比较幼稚的人,不过对于三观,觉得还是一样的好,他就像我的家长一样,不过彼此都有底线,有责任心的男人是不会出轨的,不过他也说过,感情是两个人互相的,也需要维持,我们约定好没有隔夜仇,无论任何事情让对方不舒服都会说出来然后解决事情。其实,自己还是挺幸

、不拿别人的三观去强求别人的三观,不信自己的喜恶去践踏别人的恶喜。我一直觉得这是朋友间的相处模式,对于情侣,好像一边吵着一边改变。

、包容是包容,底线是底线,姑娘这个你要分清楚,如果是触碰到你底线的事情,最好是不要原谅的,因为这将意味着你要重新调整你的底线,让它变得更低。

、一辈子太长 经历的事也太多 只要相爱 大不了哭一场 硬着头皮爱下去没有真正对的两个人 只有珍惜不珍惜 愿意不愿意

、我看着突然想到电视剧里那些反派,他们确实是坏人,但是有时他们得爱情很轰轰烈烈,犯罪的他们,于我们来说,他们三观可能不正,但在他们相爱的彼此眼里可能就是灵魂伴侣咯

、一开始对自己自信满满地说这是我想要的感情,得到了,可现在的我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是好还是不好

、感情中有热恋期,也会有平淡期、磨合期。拿掉滤镜,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在爱情里,你没有错,她也没有错,可是他们两人在一起最大的错误就是,三观不合,感情便不能长久。三观不合的两个人,相处得越久,会越来越发现很多问题无法沟通和调和。

、现在的我开始后悔了,后悔自己没有坚持不婚,后悔自己没有坚持丁克

、当事情无法挽回的时候,就要说服自己去接受,并且开始人生的planB,想要活的开心,方法有很多。

、他喜欢喝可乐。我是学医的,上学时老师说那个影响体内钙的吸收,在外国都是用来冲厕所的,我就不喜欢喝了,看见他喝,我就隐隐说了一句,不过再往后我也没有不让他喝,偶尔还陪他喝

、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强求去改变对方反而对感情不好,适时提醒,多多包容是最重要的。

、熊猫超级能花钱,而我超级过日子,就像我家,我妈超级能花钱,我爸超级过日子,一家人互补也挺好,我妈常说,她女婿像她儿

、有些地方,相近比较好,有些地方互补比较好,具体还是要看情侣之间的相处模式是什么样的。

、最好的爱情是你有一千个缺点,我都觉得是可爱(

微信情感个性签名 只要足够有爱,就不会寂寞

一、有一些人,他们赤脚在你生命中走过,眉眼带笑,不短暂,也不漫长。却是让你领略到幸福和痛楚,回忆一生。

二、世界再大,那也大不过一颗心;走得再远,那也不过是一场梦。

三、这几年累是一定的,但我相信我的人生不可能就止于此了。我不想长大变成街上一抓一把的庸人,我不想以后为钱发愁,我不想以后每天做的都是不喜欢却必须做的事 ,我不想成为那种。 我有我的梦想,所以我要努力。只有坚持这阵子,才不会辛苦一辈子。我发誓会努力,我会让自己过得很好。

四、如果你懂得珍惜,你会发现你获得的越来越多,如果你一昧追求,你会发现你失去的越来越快。

五、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雨果

六、人生旅途,不是每一段旅行都要邂逅,也不是每一段生命都需要故事,就算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孤单且平淡在走,只要足够有爱,就不会寂寞。

七、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八、许多事情,看得开是好;看不开,终归也要熬过去。别以为看不开就不会过去。 张小娴

九、人可以平凡但不应该庸俗;人可以博爱但不可以滥爱;人可以放下面子但不能丢了自尊;人可以失去一切但不能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做个永远挺立着的人很重要很重要。

十、我们需要与自己的灵魂相近的人在一起。当你识别和遇见了他,在他的眼睛里会看见你自己。 安妮宝贝

十一、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处处呈鲜花美景,人就时时生活在天堂;用挑剔的眼光看世界,身边处处残枝败叶,人就分秒生活在地狱。天堂和地狱只在当下。

十二、在漫长的人生里,我们不要害怕未知,不要忧虑过去,微笑着去等待,做最好的你。

十三、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永远是亏本,那就是发脾气。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期望。

十四、与其在意别人的背弃和不善,不如经营自己的尊严和美好。 可可香奈儿

十五、从前我以为牺牲可以成全幸福,这么多年来我才知道我错了,牺牲自己并没有让人得到幸福。因为真正爱着的人,哪怕那个人离开了,另外一个人也不会因此而停止爱他。

十六、当你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坚持不下去为止时,你才有资格任性。 卢思浩

十七、学历代表过去,财力代表现在,学习能力代表将来。所见所闻改变一生,不知不觉会断送一生。没有目标的人永远为有目标的人去努力;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讲。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老板只能给你一个位置,不能给你一个未来,舞台再大,人走茶凉。

十八、当人们要求对方证明他的爱时,就表示并不信任对方,若彼此不信任,就表示爱情根本不存在。《蝴蝶》

十九、你若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的,那么你就像是犯了窃盗罪一样。淡然的心不计得失,懂得宽容,自然赢得一片宁静。宁静幸福的生活,要用宁静的心来换取。

二十、我会把人生梦想分成很多很多个小梦想,小到比如今天下班希望去吃巷口的烤芋,这样每实现一个小梦想,就会觉得生活美好得令人惊叹。 匪我思存

二十一、幸福不是获得多了,而是在乎少了;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

二十二、我们就做一个开心的人吧,当我们开心了,那别人见到你也会觉得开心。

二十三、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

二十四、埋怨那只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努力,才是我们人生的态度。

二十五、管面朝什么方向站着,你总是背对世界的另一半。企图讨所有人欢心是徒劳的。普伦蒂斯

二十六、想要走的更快,请独行;要想走的更远,请结伴而行! 非洲古谚

二十七、生命的最宝贵的,你要每天都有意识的生活,不要梦游式的过你的生活。

二十八、有人说,知道自己要什么很重要,但我们到底要什么,是会随着时间之流而改变的,所以不如顺着时间之流走吧。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

二十九、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

甜蜜的情话大全:自从遇见你,我就人生苦短,因为,甜的部分很长

一、奥利奥的打开方式是舔一舔再泡一泡,你的打开方式是不是亲一亲再抱一抱。

二、你要是不喜欢我,我就抱住你裤腿哭,拿你衣服擦鼻涕泡,我不要体面,只要你。

三、久病成欢,喜你成瘾,从此你是我的药,我的世界再也不能没有你。

四、抱歉啊,不能为你金戈铁马,也不能许你一世繁华,不过我能给你一个小家,里面温了杯暖茶。

五、我很喜欢你,就像哪吒的大招,只奔向你!

六、一眼心动,两眼沦陷。有时候好想给你像徐志摩一样给你写写腻死人的情诗,你可千万不要嫌我矫情。

七、自从遇见你,我就人生苦短,因为,甜的部分很长很长。

八、喜欢你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个火急火燎的诗人,一字一句一颤抖。

九、每天提醒自己一万遍,差不多喜欢你就行了,不能太喜欢,太喜欢会搞砸的。

十、我已经做腻了可爱的女孩子,突然有点想做你的太太。

微信早安说说心情: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

世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挽回的譬如良知譬如体重但是不可挽回的东西更多譬如旧梦譬如岁月譬如对一个人的感觉

或许有些人,一开始就注定要离开。但我还是愿意,用一生等着他归来。

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岔我不确定自己能用多少时间把你忘了,也不敢保证我就能真的把你忘了。我只能像现在这样,不吵不闹,不悲不喜,安安静静的与你再无交集。

我也希望有个人,会害怕失去我,我不允许任何人、抢走我在乎的人。我想要的,不过是一个不管多难却始终都会在我身边的人。

每一个女孩,都不是眼光高,而是,要把自己的一辈子交给一个男人,这个交出去的动作的确需要深思熟虑,看人,更是要看心

人生短短几十年,最多也就四万天。等你终老时刻,一切都归于尘土,什么也无法带走。人生最需要珍惜的时刻,无非就是天真的童年、激情的青年、享乐的中年、天伦的老年,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日子,也就短短的几十年。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人这一辈子,无论男女,从你到世界的那一刻起,你注定要度过你漫长的人生、经历无数的磨难。走在人生的旅途中,会遇见各种人,有朋友、有敌人、有知己、有爱人。活着就要过得精彩。

人生的旅途,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都会到达终站,都必需下车,没有例外,要珍惜当下每一天。

任何梦想,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实现。正视人生的每一个挫折,适应人生的每一回起伏,吸取人生的每一场失败,利用人生的每一个坎坷。努力给自己一个最美好的心情,平衡住自己的气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急于成功之事,就算摔了再大的跤,也一样能成为明天的更好。

感悟人生,就是感悟自己。有些人近在咫尺,有些人远在天涯。有些人擦身而过,有些人一路同行。或许在某两条路的尽头相遇,结伴同行了一段路程,又在下一个分叉路口道别。我们都有自己的时间机器。有一些会带着我们回去,它们叫做记忆;有一些会带着我们往前,它们叫做梦想!

有时候觉得很富有,可夜深人静的时候想一想,真正能够抓住的又有几样有时候觉得很充实,可走到终点时再回望,孤独与寂寞才是粉饰我们人生的背景墙。其实人生不必苛求太多,只要别轻易丢失了自己。我们走在自己的心路上,一切喜怒哀乐都是根植于路边的风景。对于世界,我们很渺小。

穷困时,可以告诉世界,我很富有。但是,遇到真爱时,不能告诉自己,我不动心;做着美梦时,不能告诉自己,我不醒来;听到真理时,不能告诉自己,我不相信。没有永恒的对错,只有永恒的追求。既已走进尘世,又怎么能不染尘埃。喜欢一朵花,不一定非要摘下它,摘后它便枯萎。

我们的失败,有时和素质无关,而是在困境中缺少韧性,坚持成了我们最长的短板。但凡成功者,并非都是出类拔萃,而是他们相信,只要忍受了、挺住了,成功早晚会露出真相。那无数的追寻和向往,在我们心头振翅欲飞。走吧,别回望,别眷念,别踌躇,冬季终究过去,春意总会盎然。

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无论是繁华还是苍凉,看过的风景就不要太留恋,毕竟你不前行生活还要前行。再大的伤痛,睡一觉就把它忘了。背着昨天追赶明天,会累坏了每一个当下。边走边忘,才能感受到每一个迎面而来的幸福。烦恼不过夜,健忘才幸福。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下面的设计,淡化戏剧情节,突出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词意境的感悟和戏曲语言的欣赏。

一、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细腻刻画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例略)

二、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1.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2.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1

3.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示例:

莺莺 (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于举筋

张生 (接杯)**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 (感动,流泪)**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1

4.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三、对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

1.《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试以[端正好]为例,说明这一语言特色。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其妙处,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强烈的哀怨情绪。朱权《太和正音谱》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是为定评。

3.[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示例: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四、讨论

西厢》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五花官诰”,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以降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示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备课资料——

1.杂剧知识

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

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曲文中多衬字。(据王力《汉语诗律学》、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等)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

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

2.重要关目

①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②墙角联吟:莺莺月下至西厢侧花园焚香,张生于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y”莺莺心动,依韵和之:“兰闽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莺莺的才情进一步打动了张生。

(同上)

③月夜听琴: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张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许亲复赖婚,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④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表达了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却遭莺莺羞辱,怏怏而去。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⑤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札,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令宵端的云雨来。”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与张生私下成婚。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3.《西厢》体例

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而《西厢记)却是五本,作为一个整体“通谱一事”。突破一本四折通例的,虽非仅为《西厢记》,但五本的规模,毕竟是一特例。究其原因,一是所敷演的故事本身,悲欢离合,曲折复杂,一本四折的通例,难以容纳;二是《西厢记)作为一部古典诗剧,有浓厚的抒情性,它不仅交待一个故事,而且表现人物的感情波澜、内心世界,这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唱段,相应的篇幅;三是《王西厢》以《董西厢》为基础,而《董西厢)是一部五万言的巨制,这也要求(王西厢)有相应的规模;四是在《王西厢》产生的时代,南戏已有发展,它的动辄几十出的体例,也必然影响着王实甫的杂剧创作。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3页)

4.《西厢》评本

明代文人评论《西厢记)成风,出现诸多评本。现存明人批评《西厢记》有十多种。主要有王世贞、李贽合评本(元本出相北西厢记》、李A赞批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北厢记)、陈继儒批评本<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汤显祖批评本(汤海若批评西厢记》、徐渭批评本(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汤、李、徐的《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等。这些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西厢记》的立意、结构、人物形象发表了很多看法,从中可以看到明代丈人、进步思想家和戏曲家对《西厢记)的各种理解。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127页)

5.金批《西厢》

在明清刊本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金圣叹批评本,即《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金圣叹除了随文评点,还在书前撰有两篇序文,一曰《恸哭古人》,二曰《留赠后人),又有《读法》八十一则,颇多妙论,还对《西厢记》原文作了多处改动。对于金圣叹的评点和改动,历来众说纷纭。例如清人梁廷楠认为:“金圣叹强作解事,取《西厢记》而割裂之,《西厢》至此为一大厄;又以意为更改,尤属卤莽。”(《曲话》)但亦有称颂者,如谓:“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李渔《闲情偶寄》)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2页)

6.前人评点

世传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渴,扑地遂死。

(梁廷楠《曲话》)

其“风中”、“烟草”四句,非复写[端正好]中语,乃是特写双文(莺莺)眼中曾未见坐于如是之地也。[端正好]是写别景,此是写坐景也。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青山隔送行”,言生已转过山坡也;“疏林不做荚”,言生出疏林之外也;“淡烟暮霭相遮蔽”,在烟霞中也;“夕阳古道无人语”,悲己独立也;“禾黍秋风听马嘶”,不见所欢,但闻马嘶也;“为什么懒上车儿内”,言己宜归不宜归也;“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生已过前山,适因残照而见其扬鞭也。

(《闵遇五六幻西厢记五剧笺疑》)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日也。

(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

7.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荚。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荚I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348页)

“长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又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论者有《西厢记》是诗剧之说。“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明代胡应麟把王实甫比作“词曲中思王太白”(见《少宝山房笔丛》),这比喻曾引出后人异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对王实甫的诗胆才气的赞誉,那么,胡氏确是有识见有眼力的。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124页)

——扩展阅读——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髫玲珑莫不是裙拖得:

卜,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声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圣药王]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

我近书窗听咱。(红云)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瞧便来。(末云)窗外有人,已定是**。我将弦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有文君之意。(歌曰)“有荚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琴代语兮,聊写微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惶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旦云)是弹得好也呵!其词衷,其意切,凄凄然如鹤唳天;故使妾闻之,不觉泪下。

[麻郎儿]这的是令他人耳听,诉自己情衷。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

注:红娘定计,让张生用琴声对莺莺作试探。莺莺月下焚香,张生弹琴撼动芳心,作歌直抒衷情,莺莺为之感动,埋怨违约悔婚的“狠毒娘”,钟情一往情深的“志诚种”,决心以身相许。

[阅读提示]

1.[天净沙]、[调笑令]、[秃厮儿]三曲如何对琴声作艺术描绘[秃厮儿]一曲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2.节选部分如何表现琴声、歌声对莺莺心理的作用

[参考解说]

1.描绘:①用比喻手法写琴声,与白居易《琶琶行》写乐声有异曲同工之妙。②逐步展示莺莺对琴声中意境的理解。初时,莺莺不辨何处声响,怀疑是“宝髻玲珑”、“环佩叮冬”,又怀疑是风摇“铁马”、“金钩”敲窗。继而,莺莺为这种美妙声音触动,觉得如同寺庙撞钟、竹林鸣风、尺剪相碰、“滴响壶铜”。并听清琴声“近西厢”“在墙角东”。此时,莺莺已猜度到弹琴之人是张生。雄壮深幽高急低缓的琴声卒令崔、张情感融通。特点:[秃厮儿]一曲运用通感手法。以整场的排句将诉诸视觉的琴声转换成铁骑刀枪、落花流水、风清月朗、小窗儿女等视觉形象。

2.作用:一个是“断肠悲痛”“思不穷”;一个是“芳心自懂”“意已通”。悠扬美妙的琴声和词哀意切的歌声,成为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选曲)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满庭芳]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功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疾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

注:[混江龙]一曲,莺莺唱。莺莺“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时当暮春时节,心中十分烦恼。[满庭芳]一曲,红娘唱。张生解普救寺之围后,老夫人令红娘招张生赴宴。张生以为老夫人将践约许亲,乃“打扮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张生的迫不及待受到红娘的善意调侃。

[阅读提示]

1.试说明两段唱词刻画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2.试比较两支曲子不同的语言风格。

[参考解说]

1.[混江龙]一曲,莺莺大胆表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前六句写伤春,“落红”、“池塘”、飞蝶、燕子这些物象,引起莺莺年华易逝的感触。后四句写伤情,“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写崔、张情思绵绵却又如隔天涯,引起了莺莺的埋怨、怅恨。[满庭芳]一曲,活画出张生的“酸丁”模样。红娘送张生“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两个雅号,十分有趣。张生的“打扮”,“额颅”揩净,“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活生生写出了这位“酸丁”的酸态。同时也写出了红娘的俏皮性格。红娘是要玉成其事的,红娘对张生的奚落折射出张生迫不及待的心情,使这个“傻角”(红娘语)显得可笑又可爱。

2.[混江龙]一曲,典雅含蓄。“落红”句,寄寓着莺莺对妙龄易逝的感慨。翅沾飞絮的彩蝶、口衔香泥的燕子引发了莺莺的惜春情绪。“春心”则是莺莺渴望爱情的隐语。由于现实环境的制约,莺莺不可能与意中人自由交往,以致金粉香消精神消减。全曲借景言愁景真情切语句雅丽。[满庭芳]一曲,幽默风趣。红娘眼中的张生,酸傻与忠厚相连,呆气与痴情并存。红娘一方面热情地作“撮合山”,一方面又要对张生的痴呆予以嘲弄。红娘绘声绘色的唱曲,融宋元口语成分于曲词之中,具有“本色当行”特色。两段唱词的安排,与莺莺、红娘的身分、教养、个性完全吻合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 末:男角。 洁:和尚的别称。课文指长老。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五、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下面的设计,淡化戏剧情节,突出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词意境的感悟和戏曲语言的欣赏。

一、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细腻刻画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例略)

二、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1.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2.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1

3.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示例:

莺莺 (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于举筋

张生 (接杯)**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 (感动,流泪)**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1

4.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三、对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

1.《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试以[端正好]为例,说明这一语言特色。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其妙处,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强烈的哀怨情绪。朱权《太和正音谱》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是为定评。

3.[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示例: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四、讨论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五花官诰”,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以降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示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备课资料——

1.杂剧知识

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

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曲文中多衬字。(据王力《汉语诗律学》、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等)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

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

2.重要关目

①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②墙角联吟:莺莺月下至西厢侧花园焚香,张生于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y”莺莺心动,依韵和之:“兰闽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莺莺的才情进一步打动了张生。

(同上)

③月夜听琴: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张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许亲复赖婚,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④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表达了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却遭莺莺羞辱,怏怏而去。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⑤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札,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令宵端的云雨来。”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与张生私下成婚。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3.《西厢》体例

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而《西厢记)却是五本,作为一个整体“通谱一事”。突破一本四折通例的,虽非仅为《西厢记》,但五本的规模,毕竟是一特例。究其原因,一是所敷演的故事本身,悲欢离合,曲折复杂,一本四折的通例,难以容纳;二是《西厢记)作为一部古典诗剧,有浓厚的抒情性,它不仅交待一个故事,而且表现人物的感情波澜、内心世界,这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唱段,相应的篇幅;三是《王西厢》以《董西厢》为基础,而《董西厢)是一部五万言的巨制,这也要求(王西厢)有相应的规模;四是在《王西厢》产生的时代,南戏已有发展,它的动辄几十出的体例,也必然影响着王实甫的杂剧创作。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3页)

4.《西厢》评本

明代文人评论《西厢记)成风,出现诸多评本。现存明人批评《西厢记》有十多种。主要有王世贞、李贽合评本(元本出相北西厢记》、李A赞批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北厢记)、陈继儒批评本<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汤显祖批评本(汤海若批评西厢记》、徐渭批评本(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汤、李、徐的《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等。这些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西厢记》的立意、结构、人物形象发表了很多看法,从中可以看到明代丈人、进步思想家和戏曲家对《西厢记)的各种理解。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127页)

5.金批《西厢》

在明清刊本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金圣叹批评本,即《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金圣叹除了随文评点,还在书前撰有两篇序文,一曰《恸哭古人》,二曰《留赠后人),又有《读法》八十一则,颇多妙论,还对《西厢记》原文作了多处改动。对于金圣叹的评点和改动,历来众说纷纭。例如清人梁廷楠认为:“金圣叹强作解事,取《西厢记》而割裂之,《西厢》至此为一大厄;又以意为更改,尤属卤莽。”(《曲话》)但亦有称颂者,如谓:“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李渔《闲情偶寄》)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2页)

6.前人评点

世传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渴,扑地遂死。

(梁廷楠《曲话》)

其“风中”、“烟草”四句,非复写[端正好]中语,乃是特写双文(莺莺)眼中曾未见坐于如是之地也。[端正好]是写别景,此是写坐景也。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青山隔送行”,言生已转过山坡也;“疏林不做荚”,言生出疏林之外也;“淡烟暮霭相遮蔽”,在烟霞中也;“夕阳古道无人语”,悲己独立也;“禾黍秋风听马嘶”,不见所欢,但闻马嘶也;“为什么懒上车儿内”,言己宜归不宜归也;“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生已过前山,适因残照而见其扬鞭也。

(《闵遇五六幻西厢记五剧笺疑》)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日也。

(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

7.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荚。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荚I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348页)

“长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又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论者有《西厢记》是诗剧之说。“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明代胡应麟把王实甫比作“词曲中思王太白”(见《少宝山房笔丛》),这比喻曾引出后人异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对王实甫的诗胆才气的赞誉,那么,胡氏确是有识见有眼力的。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124页)

——扩展阅读——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髫玲珑莫不是裙拖得:

卜,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声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圣药王]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

我近书窗听咱。(红云)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瞧便来。(末云)窗外有人,已定是**。我将弦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有文君之意。(歌曰)“有荚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琴代语兮,聊写微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惶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旦云)是弹得好也呵!其词衷,其意切,凄凄然如鹤唳天;故使妾闻之,不觉泪下。

[麻郎儿]这的是令他人耳听,诉自己情衷。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

注:红娘定计,让张生用琴声对莺莺作试探。莺莺月下焚香,张生弹琴撼动芳心,作歌直抒衷情,莺莺为之感动,埋怨违约悔婚的“狠毒娘”,钟情一往情深的“志诚种”,决心以身相许。

[阅读提示]

1.[天净沙]、[调笑令]、[秃厮儿]三曲如何对琴声作艺术描绘[秃厮儿]一曲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2.节选部分如何表现琴声、歌声对莺莺心理的作用

[参考解说]

1.描绘:①用比喻手法写琴声,与白居易《琶琶行》写乐声有异曲同工之妙。②逐步展示莺莺对琴声中意境的理解。初时,莺莺不辨何处声响,怀疑是“宝髻玲珑”、“环佩叮冬”,又怀疑是风摇“铁马”、“金钩”敲窗。继而,莺莺为这种美妙声音触动,觉得如同寺庙撞钟、竹林鸣风、尺剪相碰、“滴响壶铜”。并听清琴声“近西厢”“在墙角东”。此时,莺莺已猜度到弹琴之人是张生。雄壮深幽高急低缓的琴声卒令崔、张情感融通。特点:[秃厮儿]一曲运用通感手法。以整场的排句将诉诸视觉的琴声转换成铁骑刀枪、落花流水、风清月朗、小窗儿女等视觉形象。

2.作用:一个是“断肠悲痛”“思不穷”;一个是“芳心自懂”“意已通”。悠扬美妙的琴声和词哀意切的歌声,成为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选曲)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满庭芳]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功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疾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

注:[混江龙]一曲,莺莺唱。莺莺“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时当暮春时节,心中十分烦恼。[满庭芳]一曲,红娘唱。张生解普救寺之围后,老夫人令红娘招张生赴宴。张生以为老夫人将践约许亲,乃“打扮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张生的迫不及待受到红娘的善意调侃。

[阅读提示]

1.试说明两段唱词刻画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2.试比较两支曲子不同的语言风格。

[参考解说]

1.[混江龙]一曲,莺莺大胆表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前六句写伤春,“落红”、“池塘”、飞蝶、燕子这些物象,引起莺莺年华易逝的感触。后四句写伤情,“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写崔、张情思绵绵却又如隔天涯,引起了莺莺的埋怨、怅恨。[满庭芳]一曲,活画出张生的“酸丁”模样。红娘送张生“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两个雅号,十分有趣。张生的“打扮”,“额颅”揩净,“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活生生写出了这位“酸丁”的酸态。同时也写出了红娘的俏皮性格。红娘是要玉成其事的,红娘对张生的奚落折射出张生迫不及待的心情,使这个“傻角”(红娘语)显得可笑又可爱。

2.[混江龙]一曲,典雅含蓄。“落红”句,寄寓着莺莺对妙龄易逝的感慨。翅沾飞絮的彩蝶、口衔香泥的燕子引发了莺莺的惜春情绪。“春心”则是莺莺渴望爱情的隐语。由于现实环境的制约,莺莺不可能与意中人自由交往,以致金粉香消精神消减。全曲借景言愁景真情切语句雅丽。[满庭芳]一曲,幽默风趣。红娘眼中的张生,酸傻与忠厚相连,呆气与痴情并存。红娘一方面热情地作“撮合山”,一方面又要对张生的痴呆予以嘲弄。红娘绘声绘色的唱曲,融宋元口语成分于曲词之中,具有“本色当行”特色。两段唱词的安排,与莺莺、红娘的身分、教养、个性完全吻合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 末:男角。 洁:和尚的别称。课文指长老。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五、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294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