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第1张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千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

赏析:

《黄河大合唱》是现代诗人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黄河颂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歌曲采用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表达了作者对英雄抗日儿女的赞美和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之后,《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1、《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章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2、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3、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4、《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当时,冼星海仅用了6天时间,就谱出了全曲。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之前做过类似的音乐作业~这都是自己从各个网站里挑的,经过自己的修改,望借鉴

《黄河大合唱》的主题是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庆祝会上,鲁艺师生首次演唱《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亲自指挥。中华民族的怒吼声,更加强劲地传遍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扩展资料:

《黄河大合唱》诞生记

壶口:1938年11月1日光未然与抗敌演剧三队一行在陕西宜川的壶口东渡黄河。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光未然开始酝酿有关黄河的诗作、后写成《黄河大合唱》歌词在登岸后,光未然向邬柏零询问“什么是康塔塔”,得知其意译为大合唱,将诗作改为《黄河大合唱》的克想初步成型。

武汉:1937年12月至1938年,冼星海在此组织了中华歌咏界的抗日协会。他和光未然同在国民政府军画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从事文艺工作。1938年10月,冼星海夫妇在中共的帮助下,冲破封锁线,前往延安。

延安:1938年11月3日,冼星海夫妇到达延安。1939年2月,光未然和演剧三队来到延安。这年,在此地的窑洞里,冼星海和光未然开始了他们最伟大的一次合作,中国音乐史上史诗性作品《黄河大合唱》由此诞生。

-黄河大合唱

中国网-《黄河大合唱》诞生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79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