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涅的学习分类

加涅的学习分类,第1张

加涅认为人类学习的复杂程度是有不同层次的,根据学习的繁简程度的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

信号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某种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即是一种信号学习,如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狗听铃声分泌唾液。 

反应学习:主要指操作性条件作用,如斯金纳的实验中,小白鼠学会按压按钮获取食物,强化在该类学习中起关键作用。 

连锁学习: 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即行为塑造。

言语联想学习:实质是连锁学习,只不过是语言单位的连锁,如将单词组合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辨别学习:能识别各种刺激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简单的辨别: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复杂的多重辨别: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分别作出正确的反应。

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作出相同的反映;具体概念:通过具体对象来表示,直接观察、归纳得到。定义性概念:通过定义来学习,一般是抽象的。比如:温度、质量、负强化。

规则的学习:亦称原理学习,应用原理或规则办事的能力,如圆的面积(S)等于圆的半径(r)的平方乘以π,即S=πr2。当学生运用这个定律(公式)做事时,则该定律变成了指导人行为的规则。

解决问题的学习:亦称高级规则的学习, 将若干简单规则组合而成新规则的能力,如,(ab)(a-b)=a2-b2是由如下4个简单规则组合而成:符号相同的两个变量相乘,积为正,如ab=ab;符号不同的两个变量相乘,积为负,如a(-b)=-ab;单项式乘多项式即用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单项式。

(1)教学就是要教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

(2)认为教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想”,并不能养成能力,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

(3)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

加涅的兴趣集中在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上,并因其教学理论而闻名。他在心理学上的研究,不囿于某以流派思想,而采折衷主义兼取行为、完形及认知三方面的学习理论,并配合教学实践构建了他的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指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从而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以下三点是其教学理论的基本要义: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之前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条件所预定的目标,希望经过教学活动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及身心等各方面可能产生的改变。他将教学目标分为 5 方面:

发展智力技能。智力技能(intellectual skill)是指学生学到在学习情境中如何运用符号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认知策略。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指个人学习时在心理上运用他以前学得得知识经验,凭记忆去辨别、选择、思维、分析、归纳,从而获得新知识得一切方法。

获得语文知识。语文知识(verbal information)指籍由口语或文字所表达得知识。这是成功接受教育得前提。

学到运动技能。运动技能(motor skill)指学得的一种能力,此种能力由肌肉活动时所显示的速度、准确、力量、平衡等特征表现。

培养良好态度。态度(attitude)指个体对人、对己、对事在心理上所存有的认知和情感倾向,态度是习得的。 加涅认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在性质上包括不同学习阶层。学习阶层(learning hierarchy)指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观点,说明学习行为是由简而繁,由基层到高层逐渐建立的,每一阶层是低级阶层的延伸和高级阶层的基础。1968 年,他按学习复杂性程度把学习分为 8 个阶层:

信号学习(signal learning):指经由经典条件作用学到的一些反应。

刺激 - 反应联结学习(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指经由操作条件作用学到的一些条件反应。此类学习将是动作学习与语文学习的基础。

连锁化(chaining):指将数个刺激发应联结成较为复杂行为的历程。

语文联结(verbal association):指将多个单字联结成语句表达完整意义的历程。

多重辨别(multiple discrimination):指对相异的刺激能够辨别,对不同刺激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指对不同事物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予以分类处理,并给予各类别不同名称。

规则学习(rule learning):指能够理解由数个概念构成的规则(如四边四角相等者为正方形)。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指能灵活运用概念与原则解决问题的历程。

八个学习阶层的前四个是在幼儿期自行学得的,后四个则与学校教学有密切关系。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学习阶层上的个别差异。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互动历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学习,都产生在教学历程之中。传统教学的缺点是教学后才检查学生成绩,此种做法只能评定学生成绩高低,对教学改进无大助益。针对此加涅提出掌握教学历程八阶段的建议:

提示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主义使之理解所学教材的意义;

确认学生已经学到相当程度;

提供联系机会使学生将所学得者输入长期记忆;

以问答方式检查学生能否将记忆中的知识检索使用;

设计新的问题情境考验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课后根据教学目标综合检查;

最后以回馈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并予以鼓励,借以对其学习产生强化作用。 加涅从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中推论出九个重要而有序的阶段,他称之为学习过程。这九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准备、操作和迁移。加涅认为,将学习过程与教学事件相联系对有效的教学设计来说,有深远的意义。“准备”包括注意、预期目标和提取原有知识。对应的教学事件是指引注意、告知目标和提示回忆原有知识。“操作”包括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和强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和提供反馈。“学习迁移”包括提取知识和技能一般化。对应的教学事件就应该是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

注意(attending):使学生注意刺激;

预期(expectancy)目标:使学生预设学习目标;

提取原有知识(retrieval to working memory):使学生回忆起过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使重要之刺激特征暂存于运作记忆(短期记忆))中;

语义编码(semantic encoding):将刺激特征和相关信息转移至长期记忆;

反应(responding):要求学生反应;

强化(reinforcement):证实学生之学习目标达成;

提取知识(retrieval clues):为日后学习结果的回想提供额外线索;

技能一般化(generalize):增进学习迁移至新的情境。

在加涅以前的教育心理学,多半是将心理学上根据动物实验所得学习原理直接用于学校教学,结果证明是不切实际的。加涅的教学理论纠正了这一缺点。他的教学理论是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三者的交互关系而构建的。因此一般公认加涅的教学理论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型假想结构由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或预期)系统组成。加工系统包括感受器、感觉登记器(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后两项系统对整个系统的各个部分起调节与控制作用。

扩展资料

1、感觉记忆,当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保持它的印象。这种如视觉中的后象,只储存瞬时的记忆,就是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还有人称为感觉登记。

2、短时记忆(STM),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但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复述保证了它的延缓消失。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长时记忆,它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个天文数字,几乎是无限的。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可能保存至永远。短时记忆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引起人们广泛研究的。自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研究记忆以来,长时记忆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扩展资料这三个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的时候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予以注意则可以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和再编码,便可进入长时记忆之中。短时记忆也包含有来自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高度地相互依存的。这两种记忆可以看作是涉及到信息的不同方面:短时记忆涉及到处于暂时的、活动状态的少量信息,长时记忆则涉及到被相对持久地编码过的、大量的信息。

一、动机阶段

把学习者的期望与实际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并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教师利用故事、谜语等导入课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判断关键点: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阶段

在该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在知觉过程中,学习者会依据他的动机和预期对信息进行选择,并把注意放在那些和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关的刺激上。如:教师语文课上教师先设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章。

判断关键点: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上。

三、获得阶段

在该阶段所学的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进行了编码与储存。教师要帮助学生采用较好的编码策略,以利于信息的获得。如:英语课上老师将较长的英语单词进行拆分记忆,帮助学生学习单词。

判断关键点:编码与储存、短时记忆。

四、保持阶段

动经过获得阶段,已编码的信息将进入长时记忆的储存器,这种储存是永久的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复述。如:化学课快要结束了,老师让同学们一起朗读五遍化学周期表。

判断关键点:长时记忆、复述。

五、回忆阶段

也就是信息检索阶段,这时,所学的东西作为一种活动表现出来。这一阶段,线索很重要,提供线索将会帮助人回忆起那些难以回忆的信息。因此,教师要提供一些有利于记忆和回忆的线索,教会学生检索、回忆信息的方法和策略。如:历史课上教师利用关键词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判断关键点:检索、回忆知识。

六、概况阶段

学习者想要把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首先要依赖于知识的概括,同时也依赖于提取知识的线索。如:小明学习了西瓜是属于瓜属类的一种水果,见到哈密瓜时也把其归类为瓜属类的。

判断关键点:将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学习的迁移。

七、操作阶段

也就是反应的发生阶段,就是反应发生器把学习者的反应命题组织起来。使他们在操作获得中表现出来,因此,作业的好坏是学习效果的反映,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提供各种形式的作业,使学习者有机会表现他们的操作活动。如:学习完勾股定理后,数学老师让同学们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判断关键点:作业、练习。

八、反馈阶段

通过操作活动,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如:学生通过单元测验的分数了解自己该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加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他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把习得能力分为如下五类:

1、言语信息:言语信息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

举例:知道什么是小数。

2、智力技能:智力技能作为一类学习的结果,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智力技能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较简单的是辨别技能,进一步是形成概念。

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规则。智力技能的最高形式是高级规则的获得,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举例:掌握分数和小数的概念以及怎样把分数化为小数。

3、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认知策略是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

学习者的认知策略指挥他自身对环境中刺激物的一定特点给与注意,对学习的事物进行选择和编码,对学习所得进行检索。

学习者的认知策略还影响他对已掌握的言语信息和智力技能的综合思考,以提出解决问题的高级规则。可以说,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使用脑子”管理或操作自己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

举例:提出一个解决节能问题的新方案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83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