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的答题格式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的答题格式,第1张

做一篇阅读理解题,学生们在通读文章后首先需要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常考题型:(1)怎样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我们可以通过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等方式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4)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

诵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

各位考生若想要了解更多与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相关文章,敬请关注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题。

昂立新课程致力于沪上培优10余年,已经成功辅导5万余名初中生进入“四大名校”,“八大金刚”和上海其他重点高校。想要快速提升语文学习成绩的同学,昂立新课程推荐以下学习课程:

课程分网络和面授,有小班制,大班制,1对1,1对3形式,授课校区分布在上海各个地域,面授班课时以昂立新课程官网颁布课时为主,具体费用可咨询在线客服或拨打热线4008-770-970。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希望以下几个方面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鉴赏的是白居易的一首诗,诗题是《邯郸冬至夜思家》,从题目我们就知道了时间地点、大致环境以及诗歌类别,可以肯定诗作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是思乡念亲。杜甫《春夜喜雨》这个题目就不仅标示了时间、吟咏对象,而且鲜明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可以说题目的一个“喜”字,把作者的心迹展露无遗。又如陆游《书愤》,文题就意味着作者要抒发的是心中的激愤,而事实全诗正是以“激愤”贯穿的。其他如《永遇乐�6�1京口北固亭怀古》《赤壁怀古》;《征人怨》《闺怨》春宫怨》;《谢亭送别》《送沈子福之江东》等等,从它们的诗题我们就可以推断其大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总是推敲过来提炼过去,不达到最能体现自己意旨决不罢休,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即是言此。那么这个炼来炼去的字眼或诗句,就是诗眼或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显然,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态度情感乃至表达技巧,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它就是诗歌的“心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和命脉,通过它就可直接探查到该诗的内蕴和底细。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初读只觉诗歌都在写景叙事。看不出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一个“愁”字“出卖”了诗人,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成了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醒后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写作意图,把美好的梦境与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又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以明显看出主旨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凭此可直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剖诗歌的“细胞”。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可以说意象就是诗歌的一个个细小具体的组织“细胞”,诗歌就是这一个个意象“细胞”搭建起来的艺术“大厦”或有机生命体。因此,读懂诗歌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必须首当其冲从分析意象做起。读懂了意象,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断出作品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这个特点需从两个层面来说。经过先辈们几千年的耕耘,古诗词中许多景或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蕴。如“柳”与送别留恋有关,“月”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相关,“鸿雁”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系,这就是人们传统所说的意象(古诗词中这类有特殊意义的意象较多,这里无需详谈)。当然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要抓住了这些意象,也就相应地得出了含有该意象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如菊花是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就以“月”的意象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另一类意象是不具有相对固定意义的形象,直白地说就是打上了作者情感烙印、被写进诗中的一组具有相同特征的景物,作者用它们共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情感。对此我们应仔细分析这一组景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根据这些景物特征来推断出作者相应的思想情感。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选取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几个清新自然、热烈、充满生机,具有山野典型特征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山野全景图。静对自然生命的壮观,作者心里充满感动,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不只是美的联想,色彩的比较,更是生命的礼赞。全诗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于大量的借景抒情的诗词,都具有类似的特点,考生们可举一反三,参照赏析。

分析诗歌的“血型”。如人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的肤色、血型一样,古典诗词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类别。类型相同的诗作,其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大致相同的一面。例如咏史怀古诗,大都歌颂古人功绩,抒发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如杜甫的《蜀相》);闺怨诗大都借怨妇之口表达被朝廷(官场)抛弃的苦恼(如温庭筠的《梦江南》);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或别后的思念;边塞征战诗,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山水田园诗,大多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闲适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类别较多,不一而足)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据此进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推断。

一、留意文章标题一般来说,标题可表明写作对象、写作范围,也能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它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联想、推测文意提供了依据。如2000年全国卷的《长城》,标题为我们指出了阅读的方向和思考的范围,可能是对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历史遗迹进行讴歌、赞美,抑或是借这一文化古迹弘扬一种民族精神,也可能是对长城的历史和现实作理性的反思。细读原文,我们发现它表达的主旨是后者。这样,透过标题,事先就能多多少少揣摩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至于全国卷2002年的《话说知音》、2003年的《乡土情结》,更是直接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二、关注文章首尾段文章自有章法,文章之法就是它的起承转合。起合乃文章关键。起就是引出话题、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奠定基调;合就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强化感情。解读文本,抓住了首尾段意,犹如手执牛耳,理解文章主旨,就会水到渠成。例如2001年全国卷的《门》,第一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刻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开篇点题,总起全文,为下文议论作了铺垫。它一方面暗示下文可能出现开门、关门的各种描写,同时,在开头将“门”与人生联系起来,无疑在告诉我们,作者将要对“门”作出具有哲理性的思考,阐释其象征意义。2002年全国卷的《话说知音》,最后一段:“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透过这段文字中的“不能停歇”“奋斗下去”“更多更多的知音”等词句,我们发现它强调了两点,一是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应“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二是要通过艺术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而这正是作者不落俗套,对知音传说作出的新评说,也就是文章要表现的主题。三、注意标志性的语言理解文章主旨,单靠对文章首尾段的揣摩是不够的,因为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主体还是在中间部分。按照行文的规律,作者在表情达意时,肯定会有一定的思维脉络和情感线索,体现在文章中,就是那些分散的、不连贯的标志性语言。文章标志性的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反复出现的词句、议论抒情语句、段落首尾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段落中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等等。考生在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语句按段落顺序串起来,自然就抓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以《长城》为例,文中出现的标志性语言有:“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愿意接受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很显然,这些语句流露出作者对长城历史的沉痛反思,也表现了作者对长城开放现实的无比自豪和自信。作者旨在通过长城的封闭与开放,表现中华文化的兴衰历程。由此可见,解读文本时,标志性的语言对把握文章主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重视题干的信息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有时会在题干中透露相关信息,作为解题的暗示。如《乡土情结》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这一题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尽管作者的设题点不在这里,但对我们正确解读文本很有帮助。题干透露的信息有时还包括上下题之间的联系,它们互为因果、互为条件,这都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五、利用综合鉴赏题的提示综合鉴赏题,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的领悟和鉴赏能力。某些选项可能会提及到文本主旨。这些选项虽然一时还不能断定正误,但对把握文章阅读的方向确实有提示作用。如《话说知音》22题的B项称文章“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不错,文本确实是在知音的觅与求上做文章,例如第二段结尾说:“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很显然,作者借古人之口道出了知音难觅的心声。但通览全文,会发现作者的本意不仅如此,从第三段“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等语句,可知作者谈的确实是如何追求更多知音的问题,并且在第四段还谈到对技艺的追求,这就跳出了传统观念的樊篱,使文章有新意。尽管B项内容不算准确,但它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线索,指明了方向。至于2005年湖北卷《土地》21题的A项“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忧虑”,则直指文章主题。可见命题者在综合题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触及了文章主旨,对我们解读文本是有帮助的。要利用这些信息,一定要先读原文,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这样,我们才能对选项的信息与文本的信息进行比照、判断,才能迅速抓住文章主旨。如果先读选项,再看文本,就可能犯先入为主的毛病。作为文本,主旨是它的灵魂。在阅读中,如果抓住了文章主旨,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纲,纲举目张,其它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希望以上几种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但愿对你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83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