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亲身经历过哪些精彩绝伦的家庭伦理剧?

你亲身经历过哪些精彩绝伦的家庭伦理剧?,第1张

有很多精彩绝伦的家庭伦理剧,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

1《春天的故事》 - 描述了一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生活和他们互相扶持的关系。

《春天的故事》是一部温暖感人的电视剧,主要讲述了在路过一个陌生城市时,年轻的张小凡结识了当地的美食家小吕,并从中发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部电视剧有着细腻的情感描写,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如果喜欢看轻松治愈类型的电视剧,那么《春天的故事》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我爱我家》 - 讲述了一家子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故事,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家庭关系的演变。

《我爱我家》是一部经典的家庭情景喜剧,讲述了一个普通北京家庭的生活琐事和趣味横生的家庭故事。该剧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国,时至今日依然有着广泛的观众群体和地位。它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当时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饰演家庭成员的演员们也都非常出色,情节离奇、有趣、耐人寻味。如果您喜欢看喜剧和家庭题材的电视剧,我相信《我爱我家》肯定能够给你带来愉悦与感动。

3《海角七号》 - 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的爱情和他们在得知身患重病后,为了女儿的幸福,努力践行传统的家庭价值观的故事。

《海角七号》是一部非常感人的**,讲述了一个少年少女在患病及家庭困难的背景下奋斗追梦的故事。影片以台湾最南端的雾台湾灯塔为背景,表现了边缘青少年的心路历程和友情。**中的演员们都非常出色,表演自然真实。影片所展现出来的音乐、风景、情感等元素既感人又深刻,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如果喜欢看励志题材的**,那么《海角七号》肯定是您不能错过的**之一。

4《白夜行》 - 描写一对学生的命运纠葛及其家庭背景影响的故事,通过剧情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白夜行》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悬疑剧情电视剧,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了两个孩子在犯罪和复仇中展开的一段黑暗而扭曲的爱情故事。该剧的台词铿锵有力、镜头运用精妙,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展现出了身世不同却命运相连的两个人之间的爱与恨,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生命的真谛。如果您喜欢悬疑剧情题材的电视剧,那么《白夜行》会带给你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观影体验。

5《欢乐颂》 - 讲述了五个女性在事业和家庭问题上的经历和互相扶持的故事,反映了现代都市女性的精神风貌。

《欢乐颂》是一部热门的都市情感剧,讲述了五个性格、职业各异、生活状态不同的年轻女性在城市中闯荡的故事。该剧通过丰富的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情感深入人心的表演,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剧中五位女主角的角色塑造各具特色,不仅展现了她们对于自我追求的执着和追求过程中所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也为现代女性在家庭、友情和爱情上的发展与选择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您喜欢都市情感题材的电视剧,《欢乐颂》应该会给您带来一场温暖感性的观影体验。

6《琅琊榜》 - 通过剧情讲述了一名官场新秀的成长历程,涉及到家族和政治关系的复杂互动,反映了官场内外权力固化和个体价值的冲突。

《琅琊榜》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古装剧,讲述了智谋与权谋交织的故事。该剧凝聚了多位优秀演员的精湛表演和聚焦各种人物关系的丰富情节,展示了战争、政治与爱情等多重元素的交错与碰撞。同时,《琅琊榜》所呈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让观众们在欣赏电视剧的过程中领略到中国文明千百年来的辉煌与厚重。如果你喜欢古装题材的剧集和对于东方文化的探索,《琅琊榜》肯定会为您带来难以忘怀的观影体验。

伦理

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也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

基本内涵

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

伦理观念 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

案例:“师生恋”果真有悖师德吗?

武汉某高校前日做出决定,解聘一名任课教师,理由是他与女学生谈恋爱,此举在武汉高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4月6日《中国青年报》,《武汉晚报》)解聘一名教师,不是因为教学态度,学术素养,教研成果,而是因为“师生恋”,这算什么事啊?原来,该校去年出台的《教职工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在师德方面明确规定,“不准与学生建立恋爱关系”。原来,在该校决策者看来,“师生恋”有悖 师德,因此给予解聘的严厉处罚措施。“师生恋”问题再次引起反响。

“师生恋”果真有悖师德吗?似乎是如此。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可算得上是学生的父亲啊,父亲怎么能和子女恋爱呢?基于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师生恋”乃是一件大逆不道的行为。可是伦理是变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行为在过去可能是违背伦理的,可在现在或者将来就是符合伦理的。比如在古代讲究个三纲五常,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等等。可在现在看来,这却是不合情理的,现代社会中,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地位都是平等的。“师生恋”,我们同样应该以伦理变迁的眼光视之。在过去,师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学生处于被支配的位置上,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占有变得轻而易举,“师生恋”乃是对学生存在潜在伤害的行为。可现在,师生之间的地位趋于平等,“师生恋”不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占有,而是在平等的交流之后所发生的感情碰撞,这和普通的恋情有什么本质区别?师生伦理变了,恋爱伦理也跟着变了,这时候的“师生恋”也就很难说是违背师德伦理了。 至于说“师生恋”容易让学生在价值形态上产生扭曲,也可以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记者对20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显示,有50%的学生对“师生恋”持无所谓的态度,明确反对的学生只占25%。现实生活中,还经常有人对鲁迅与许广平,沈从文与张昭和等“师生恋”行为津津乐道,表示出一种美好的向往。 仇视“师生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仇视者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恋爱伦理上,当我们以一种变迁的恋爱伦理观念审视之,就可以发现它不是那么丑陋,甚至还散发着一种浪漫的美丽。

在我看来,在如今这个崇尚恋爱自由的年代,我个人认为师生恋并不是有悖于常理的,两个人相处,本来就存在着日久生情的可能性,老师和学生也是正常人,为什么不能日久生情呢?尤其在菁菁校园中的少男少女,除了和同学朝夕相处外,接触最多的就是在学校学识渊博、谆谆教诲的老师,老师热心的教导、关怀学生,所以常带给学生许多幻想、崇拜甚至是喜爱。所以师生恋一直以来都层出不穷。然而,又因为老师自古以来被定位成一个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上下有别的,所以造成师生恋是一个历久不衰、颇具争议性的话题,打开电视机或是翻开报纸,也都可见师生恋的踪迹。师生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甚至见过,从琼瑶的《窗外》到**《教室别恋》,从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与许广平到新世纪杨振宁与翁帆,师生恋是恒久的一种恋爱方式。但是,大多数人往往可以接受作为爱情佳话或是文艺作品的师生恋,但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就多有争议。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像对待身边正常的恋爱一样去看待师生恋,才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做到的。

其实我倒很好奇,武汉某高校到底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了解了该老师与学生的恋爱关系呢?恋爱是个人私事,该老师当然不会向组织上汇报。那么该高校要了解师生恋关系,只能通过监视或偷窥手段。然而,这样的行为是一个学校应该做的事么?其实这样才是真的破坏师德。只准学校监视偷窥老师的个人恋爱生活,却不准老师与学生自由恋爱。以“不准与学生建立恋爱关系”为由明令禁止“师生恋”,完全是一则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规定。同时也侵犯了当代社会给予每个人自由恋爱的基本人权。这样的规定理当废除。

我觉得,在当代这个自由的社会,师生恋完全没有必要去追究!自由,不应该老是挂在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

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

伦理学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它是由行为引发的道德关注。

伦理的特点有:

一是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公共行政的道德。

二是由国际组织倡议的用于规范其成员国政府行为的伦理规范。

三是公务员职业社团制定的伦理准则。

情感主义主张,伦理道德是由人的情感所决定;另一方面又认为,情感是纯粹私人的、主观的,因而伦理道德也是主观的,没有共同的价值标准。目前,这种理论之所以受到批评,就因为它否定了伦理道德的普遍性。

疫情被困在家里,大家都在追那些新剧,我反其道而行之,看了一部2017年首播的家庭伦理剧《一树桃花开》,《一树桃花开》是由王瑞执导,王志文、徐帆领衔主演,蓝盈莹、李泓良、何建泽、郭晓婷联合主演的都市情感剧,该剧围绕盛茂林、郑婉颐一家人而展开,讲述了两代人之间,矛盾和情感纠葛的故事。

这部42集的家庭伦理剧带给了我很多对于感情和婚姻的反思。

盛茂林老了,在第二任妻子患病离开后,他带着对前妻郑婉颐和孩子们的思念回到了北京,他不知道当年是因为自己的误以为是,怀疑妻子郑婉颐生下来的老三盛放是别人的孩子,而提出了离婚并调往贵州。其实确实是他误会了,现在的三个孩子各自有自己的感情上的问题和烦恼。

盛茂林也不容易,当年和郑婉颐感情很好,但是有了一儿一女万事足后,盛茂林就做了结扎,没想到后来郑婉颐又怀孕了,发现的时候月份也大了,没办法做手术拿掉,否则郑婉颐就有生命危险,后来医院和单位特事特办,只能由着郑婉颐把孩子生了下来,是个女儿,起名叫盛放。

盛茂林心里不得劲,怎么都觉得这个孩子不是自己的,郑婉颐心里委屈却又解释不了,话说那会儿的人是真的淳朴,也是不好意思去问一下这些应该及早科普到位的知识。盛茂林因此和郑婉颐分开了,一个人到了贵州大山里的厂子生活。

这边的郑婉颐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长大,吃了多少苦就不说了,徒留给别人话把儿,似乎都觉得郑婉颐这是自作自受。好在她把孩子们养得都不错,只不过长大了的孩子们都面临着各自的情感问题苦恼不已。

盛放在剧中得知是因为自己的到来害得爸爸和妈妈离婚,她恳求哥哥帮她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盛家的孩子,哥哥盛誉和医院里的想要追求盛放的大夫做了个亲子同源测定,测出来盛誉和盛放就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妹,盛放放心之后放声大哭。

盛茂林知晓了结果,惊讶于自己当年的糊涂。希望儿子盛誉能帮着自己来弥补这些过错。

因为在他心里一直爱着的那个人还是前妻郑婉颐,到贵州后,因为生活上的考虑,再婚的后老伴儿是个三线工厂的苦命人,丈夫和孩子都过世了,两个人结婚也是为了做个伴,但是婚后盛茂林才知道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怎么就能这么大,后老伴脾气暴躁,粗鲁野蛮,盛茂林也认了,没办法,都不容易。可是即便忍让着过日子,后老伴儿也还是退休了就过世了。

现在知道是因为当年自己的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害得母子四个人在最需要他盛茂林的时候他缺席了,盛茂林心里懊恼不已,往事已矣,且待来生吧。两个人在现在的相处中,也渐渐互相理解了对方。

盛誉当年结婚很匆忙,是为了圆长辈们的心愿,但是心爱的那个女兵却和他失去了联系。盛誉和妻子的婚姻一直别别扭扭,后来妻子出国两个人就形成了长期的两地分居,妻子不打算再回国,后来索性就离了。后来盛誉偶然在医院遇到了自己心爱的那个姑娘,才知道当年这姑娘的腿残疾了,也是故意躲了他,盛誉抱着晚来的幸福激动不已。

盛开的婚姻在这个故事中最具有代表性,嫁的罗耀辉是上高中的隔壁班同学,没有太了解就一腔孤勇地闪婚了,也是为了和出轨的前男友赌气,也为了告别以前那个渣男带来的各种记忆。

没想到婚后的生活一地鸡毛,婆婆听闻她之前的感情史,话里话外说话带着侮辱,耀辉又是妈宝男,盛开的日子过得憋屈又闹心。

盛放任性得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花,本来在上海有一段好好的感情,但是她想回北京也想结婚,就自作主张要带男朋友回京,可是男朋友不愿意,俩人在机场分了手。回京后的盛放经常和医院的小大夫在一起,又发现是对门租户,两个人不打不相识,慢慢地从了解到相知相爱,最后也收获了幸福。

唯有盛开,努力顽强地想要坚守这段婚姻,最终被伤得遍体鳞伤。俗话说告别错的才能迎来对的,在路边彷徨的盛开路遇了自己的白马王子,在对方坚持不懈的努力追求下,两个人终修成正果。

盛茂林百感交集,人生真是单程路,谁也不能重新来过,他想补偿郑婉颐和孩子们,却发现自己身患绝症,思来想去,他一个人回了贵州

盛茂林没想到,犯了一个错想要弥补会这么难,自己得了绝症总不好再连累孩子们和郑婉颐,但是郑婉颐还是带着孩子找了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人老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盛茂林算是领教了生活给予他的酸甜苦辣,也得到了孩子们的谅解。

片子结尾的时候,盛誉曾经问过盛茂林说:“爸,你爱我妈吗?”盛茂林说要是不爱,当年就不可能生那么大气,不可能那么计较,就怎么也过不去了,成了一道坎了。看得人很感伤。

人生的路上,爱情是一道难解的题。但是对于剧中人各自的婚姻和爱情,我们可以看到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人们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日子,才能明白地选好伴侣,也才能形成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就拿盛开和罗耀辉来说,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像是鸿沟,互相之间是不一样的人,努力跟上步伐太累,也不一定能跟得上,罗耀辉就凭着这点自卑一个劲儿的折腾盛开,盛开苦不堪言。

但是盛开第二段婚姻里,那个对的人就跟盛开说,你就开心做你自己就好了呀。这有什么问题吗?

所以,任何人都需要去想清楚。有时候你在对方眼里的不堪,不一定是你自己的错处,恰恰体现了两个人三观上巨大的差异也说不定。

对于爱情和婚姻,我们需要敬畏感和惜取眼前人,才能大浪淘沙走到最后。

(全文完)

亲情和友情是两个不同的伦理道德。亲情是指血缘关系或长期共同生活而产生的情感,通常表现为对家人的关爱和照顾。友情是指朋友之间的情感,通常表现为对朋友的关心、支持和信任。这两种道德都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但亲情更加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友情更加注重朋友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

——何智炫《伦理与道德的辨证探讨》

伦理是一种自然法则,是有关人类关系(尤其以姻亲关系为重心)的自然法则。这个概念也是与道德及法律的绝对分界线。道德是人类对于人类关系和行为的柔性规定,这种柔性规定是以伦理为大致范本,但又不同于伦理这种自然法则,甚至经常与伦理相悖。法律则是人类对于人类关系和行为的刚性规定,这种刚性规定是以法理为基础原则的,法理与伦理的关系则比道德与伦理的关系更远,也因此人们对于法理的争议更大——长期自然法则与短期自然法则的冲突在法理上冲突最甚。

伦理确实没有什么深刻而完整的了解,好像“伦理”二字与“道德”二字一起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关于“道德”,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那意思无非是说,“道”并非指的是一条具体的道路,而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譬如几何学上的“点,线,面”的概念,物理学上的“质点”的概念。那么“道德”,就是指走路的德行,类似于约定俗成的交通秩序,引申为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的规则。那么伦理与道德在内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伦:次序之谓也,“伦理”似乎便是指长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国有“天地君亲师”的古训。伦理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规则是为现实的存在不被破坏服务的,它本身并不倡导创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创新,而规则与创新的矛盾无一不是以创新的成功和规则的被打破之后形成新的规则而结束的,可以说形成了一种社会的“微扰”机制。

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仅拿其所起的作用来定义一个词是不充分的。况且“伦理”与“道德”似乎也是有着许多不同的。

除了“道德”所针对的客体远较“伦理”所针对的客体宽泛之外,二者还有许多其他不同。比如“道德”是随着社会所处的阶段乃至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规范的。举三个例子:其一,在古代氏族部落里,财产是共有的,保留私有财产是不道德的,而拿走其他部落成员刚刚用过的工具也没有什么不道德。而在法律认可私有财产的现代社会,保留私有财产不再是不道德的,而拿走他人的工具则要征求他人的意见。其二,在中国,问别人的年龄和薪水是很正常的,似乎还隐隐有点人文主义关怀的味道;而在西方某些国家,打听年龄和薪水是不太道德的。其三:同性恋一般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而现在某些国家已通过法律承认其合法存在,似乎同性恋也在逐步摆脱其不道德的地位(此处似乎有些问题,法律并不等同于道德)。

而“伦理”则似乎是有些不随时间和空间漂移的东西在里面。比如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兄妹通婚,虽说太古洪荒年代,兄妹通婚没有太多道德非议,但终究是违背伦理的,在这里伦理似乎涉及到近亲结婚导致后代基因缺陷几率增大的问题。另外一对有意思的个案是疯牛病和印尼一个岛上某些部族成员患的一种奇怪的病,病人的脑组织会发生类似于疯牛病的粥样病变,尽管原因不详,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居民中保留了一种陋习-吃人肉。将两种病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一些类似。疯牛病的起因也未能确证,但是所谓的动物性饲料-即一些牛的皮,肉,内脏和血液加工成的饲料在疯牛病的爆发过程中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许就是元凶。

是否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些物种以同类为食,其蛋白质或核酸的某些缺陷(或潜缺陷)通过累积机制或自诱导机制或二者的综合导致了该缺陷的最终的显性表达。从人类所谓的“伦理”观点来看,人吃人是违背伦理的,那么牛吃牛肉也是违背牛的伦理的。请注意,人吃人是人自己做出的决定,而牛吃牛是在人类的商品利润机制下产生的非自愿的怪现象。

如果大自然在暝暝之中规定了不准同类相食的禁条,并通过让违反此禁令者脑部发病来表示惩罚,也许在漫长的无文字记录的人类演变道路上,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的此种天谴才慢慢形成了这种伦理的观念。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伦理曲折地反映了生物体的分子层面上的一些规则。鉴于大多数这些分子层面的问题相对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仍是晦暗不明的,仅仅由模糊的恐惧感或者无确定依据的直觉出发的“伦理”概念只能是一个非科学的概念,充满了大量的在将来可被证实或证伪的先验论的甚至神秘主义的命题。

显然,以这样一个不完善的概念是无法说服并阻止人类进行诸如克隆人体和干细胞研究这样的科学实验的。这些实验,甚至可以广泛地说,一切科学研究都象潘多拉的盒子,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的边缘就是由这些盒子组成的。在打开之前,是无法预言一个盒子比另一个盒子更危险的。盒子被打开了,飞出的是什么永远既无法预料,也无法收回。况且,面对着科学工作者这一好奇心最强的群体,不被打开简直比不让儿童打开糖果盒都难。

对于克隆人的指斥来自社会的许多方面,说法也是多种多样。各种反对意见大致可归于两类:一类是坚持尊重生命,保持人的尊严论点的,简称之为社会学派;另一类是对克隆生命体的生理缺陷可能危及人类生存有怀疑的,简称之为生理学派。应当说,两类论点各有其合理的成分,是不能被全盘否定的,只是两派论点都采取的不是切合实际的态度。

生命是值得尊重的,人的尊严也应该保持,但是,这种理想化的状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永远不可能对于每个社会成员都得以实现的。比如某地区对矿工被埋的消息严加封锁;某医院对患者生命视同儿戏,等等。这些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我并不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相反,尊重生命,维护人的尊严始终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是,能实践的程度是受各方面条件制约的。某患者家属在求助无门后无奈给患者停掉了昂贵的进口药剂,其斑斑血泪说明了一个问题,尊重生命是有成本的。同样的,中国为什么实行计划生育,也是因为付不起人口过多的成本。

另外一个敏感的问题是安乐死和自杀。尊重生命和保持尊严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是会构成悖论的,观众们很容易为**人物在忍辱偷生和杀身取义之间做出选择,但是现实中的安乐死和自杀却沉重和苦涩得多。很多问题是法律所顾及不到的,并且由于法律条文的刚性而或多或少造成局部细微的不合理,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一样的,所以制订和修改法律是永远不能停止的舞蹈。所以,仅从理性上说,我们应该在亵渎生命的事件中辨明无过错方和过错方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应该仅在结局处片面地下结论。比如年迈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为了自己的尊严,不堪忍受子女的冷漠而自杀,是不应该再背上不尊重生命的罪状的。而社会却应从中警醒,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追究相关者责任,完善养老制度等等来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尊重生命也不应僵化到极端。绝对尊重生命就不应该给病人用药,绝对维持尊严就不应该给病人动手术。因为第一次给病人用一种药肯定冒了巨大风险,距离谋财害命也没有多远;第一次动手术之前如果没有解剖经验绝对谈不上严肃,而解剖经验不是来自于尸体就是来自于尊严不能自保者(战俘,奴隶等)或是对于患者的蓄意的信息不披露。但是,正因了不尊重的第一次,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另外,如果推开来讲,人的尊严何以宝贵,其他生命体的尊严就可任意践踏,恐怕谁也给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为生物界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厚此薄彼似乎是没有依据的。

故,社会学派的反对意见可以休矣。

关于生理学派的反对意见,其杞人忧天的态度亦不足取。无疑,现阶段克隆动物有一些问题,表现为成活率低,寿命短。但是自然生育的个体也并非完美无缺,有些甚至有严重疾患,结局会怎样?许多有问题的个体夭折了,存活的也并没有给生物界带来毁灭性灾难。因为自然界有一种自完善的机制。

恐惧是多余的。克隆研究和干细胞研究肯定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也会带来一些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社会也会做出应激性反应,从而实现由乱到治,并带动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有了汽车后世界上有了高速公路;有了电才有了其后的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引入佛教也没有导致中华文明的消灭;有了器官移植也没听说谁没事了随便换个肝玩玩。说起违反“伦理”的产物典型之一-骡子,大家觉得也没什么恐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85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