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散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白描。全文集中描写的,是父亲在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
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昧浓,蕴藏着一段深情。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其次,作品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儿子“看见他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写父亲买桔子回来时,儿子“赶紧去搀他”。这些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更加反衬出父亲爱子的动人力量。
《背影》之闻名,其实在平常。也不必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只就是平常,恰如棉布之于绫罗绸缎,柴扉炊烟之于钟鸣鼎食,自然抹去了“为文造情”多有的刻意造作之痕。按说,这样的取材细微、速写简易,最难见奥妙,但作者无意雕琢经营自己的感受,就让它吐露又何妨!有几分悲凉寥落,有几分温暖惆怅,像是有什么,又像是没有什么──“父亲蹒跚远去了”,在父与子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一切很简单又很复杂地凝聚着“天涯沦落共此间”的感情,原是人人皆可体味而又体味不尽的。
朦胧的启示也许就在这里──自然和灵魂在其中启示了自身。启示什么并不须指点,它的召唤力正在于永远为非强迫的响应留有余地。
:《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朱自清(1898~1948),中国著名诗人,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因为有一句话叫做“腹中有书气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长期居住于扬州,1948年在北平因贫病逝世
在三毛的《背影》里,三毛刻画的是她的双亲三毛从车子的后视镜里看着母亲拖着满满的口袋,不要脊椎不好的三毛帮忙,三毛沉浸自己在丧夫的痛苦深渊之中,竟然全然遗忘了陪她伤心的父母亲,遗忘了他们在异乡的无助和担忧。亲子的关系,在这里被加强了,为人父母的慈爱与女儿的悔悟在三毛的《背影》里被体现得十分彻底。是在悲伤的情景下表现出来子女对父母良苦用心的理解。因为这是三毛梦落的选片,读者对背景不是很了解,就感觉不到悲伤的气氛。
与三毛有所不同的是,朱自清并非因为个人的悲哀而忽略父亲,而是因为年少所以不能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在他自以为是的心中,父亲的嘱托和顾虑似乎都是多余的,交代茶房照顾他以及向脚夫行小费时的讲价一概是无谓的,他就比父亲聪明。但在望见父亲背影消失的最后,他是很愧疚的,文章中没有明确提出。介于男子情感没有女子细腻,所以显不出像三毛那样伤感。
都写的是父母的爱 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爱,写的是父亲肥胖的身子努力地翻越铁道,吃力地攀爬,手中抱着橘子,向儿子踟蹰走来。在鸣笛的火车上,望着父亲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朱自清的眼泪又来了。那个少年,把爱把握尽了,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让多少人为此落下了眼泪。
三毛写的是她的恋人荷西去世后背负了太多的伤痛,独自承受着,不愿说出来,怕父母更加心伤。殊不知父母也百般无奈,暗自责怪自己不能帮女儿减轻痛苦。一边是荷西她爱的人,一边是处在异乡,人生地不熟她爱的父母,但自私的哀伤将她弄得死去活来,竟不知父母还在身边,忘记了他们也有痛,竟没想到,他们的世界因为没有她语言的媒介已经完全封闭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