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第1张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评估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倦怠现状,探讨提高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心理测评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某小学114名教师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选用SCL 90症状自评量表(90题)、和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 ES(22题)施测 结果: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维度上高于全国常模,值得关注;根据MBI量表的计分和测量标准,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9因子均呈正相关 结论: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抑郁方面得分偏高,并可能是引起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改善其职业倦怠现状 关键词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厌倦职业性 Abstract AIM: To analyz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burnout,to evaluate their psychologic status,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ement of their mental health METHODS: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construct interview were used in the study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 90) were applied to 114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RESULTS: The scores of the 3 factors "obses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in the SCL 90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model Occupational burnout amo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as common but not serious in general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MBI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 The score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re higher in the 3 factors of the "obses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d that may be the reason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We should surmount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through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ir mental health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occupational burnout, professional 0引言 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职业倦怠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关于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国内大范围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不多,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索克服措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意义深远[1-2]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有代表性的一所小学全部教师114人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男教师19人(1667%), 女教师95人(8333%); 20~30岁教师43人(3772%),31~40岁教师39人(3421%),41~50岁24人(2105%), 51~60岁8人(702%); 本科及以上学历27人(2368%), 专科及以下87人(7623%);从职称上看:初级31人(2720%),中级46人(4035%),高级37人(3246%); 已婚97人(8509%), 未婚17人(1491%) 12方法 121Maslach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 tory, MBI)此问卷为198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联手开发 MBI ES分为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9个项目)、人格解体(5个项目)和个人成就(8个项目)[3-4] 所有项目都从0~6的7点频率评定量表打分,0代表“从不”,6代表“每天” 情感耗竭用来描述由于工作的情感要求而导致的个体情感资源消耗的情况 人格解体主要指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的、冷淡的、犬儒主义的态度 在这两个分量表上,得分越高,表明个体体验到的职业倦怠程度越重 个人成就分量表主要考察个体在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中所体验到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该量表经国内修订[5],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再测信度、结构效度、构想效度、判别效度等等 122SCL 90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 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评分标准采用五级,即每个题目从“无”到“严重”分为五级,以1~5分来记分 凡自评“无”的计1分,自评“轻度”的计2分,自评“中度”计3分,自评“重度”计4分,自评“严重”的计5分 3分以上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x±s表示,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11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SCL 90各因子中,小学教师与国内常模比较,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高于全国常模,即在这些心理方面小学教师存在问题,值得关注(表1)表1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 212小学教师SCL 90阳性检出率小学教师SCL 90各因子阳性症状的人数及比例有差异,按严重程度依次是强迫13(114%),人际12(1053%),抑郁10(877%),躯体化6(526%),焦虑5(439%) 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按国内常用标准,SCL 90任一因子分如达到3分以上,一般认为严重程度已达中度水平,可能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倾向 22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小学教师MBI ES测评结果显示,情绪衰竭维度平均得分2124,每题平均得分236;去人格化维度平均得分639,每题平均得分128;低成就感维度平均得分2822,每题平均得分353 说明就平均分数来看,小学教师整体上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程度不高,个人成就感较低,有轻微职业倦怠现象 小学教师已经产生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问题最为严重,高个人成就感低落2928%,其次情绪衰竭问题也较突出,高情绪衰竭526%,中等情绪衰竭3684%,去人格化的问题不太普遍(表2)表2职业倦怠概况 23小学教师MBI ES各维度与SCL 90各因子关系小学教师MBI ES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9个因子之间均呈现正相关(表3)表3小学教师MBI ES各维度与SCL 90各因子之间相关分析 3讨论 31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从总体上看,小学教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数据显示:小学教师的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比较明显,去人性化维度症状不太明显;情绪衰竭维度得分较高表明小学教师的情绪和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后,职业倦怠的感受较深,这与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难题多、工作内容单调重复有关,也与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状况有关 32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克服与预防 321给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作为小学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重要外部资源,可以减轻个体压力,延缓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社会首先必须对小学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使小学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保证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导小学教师把教育、教学视为一种可追求的事业,树立终生从教的信念 其次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对小学教师形成合理的期望 学校还要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减轻小学教师负担,增加工作乐趣,增加对小学教师教学及生活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学校领导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 小学教师应积极寻求来自同事、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支持[6-7] 322小学教师要提高心理素质教师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培育中有重要作用 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要 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绪情感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没有心理疾病或病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 研究认为,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3221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优抑弊,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情境,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平静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失败也不会意志消沉 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己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学校、同行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等等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3222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生活在人际关系当中,要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需要各方面配合才能发挥作用的工作 教师要处理好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在与同事相处时遵循:尊重、换位思考和自我反省三大原则 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8-9] 沟通对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在工作中要积极与领导、同事、学生的沟通,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宽容、理解与以诚相待,建立团结、合作,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关系 教师在生活中,要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与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3223意志坚定、行为适度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地克服困难,在困难面有坚定的原则和信念 只有意志坚定,有顽强的自制力,能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教师,才能有适度的行为,才能良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3224有效情绪管理、培养情绪智慧由于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情绪健康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生活于矛盾无处不在的社会中,当产生烦闷、恼怒、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时候,教师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不良情绪 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和家庭 注意培养情绪智慧的五种能力 (1)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2)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3)用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4)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5)和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综述

护士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摘要:工作倦怠是一种和工作情境有关的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多发生于护理工作人员之间,它可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并易导致护士脱离护理队伍,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对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能够为预防和干预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也为改善护士身心健康、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士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工作倦怠    护士    相关因素

美国临床及社会心理学家Fredenberger和Maslach及国内李小妹等发现:护士作为服务于人群的职业群体,容易在工作中逐渐出现倦怠,并有自卑、冷漠、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表现,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甚至辞职的倾向增加。它可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并易导致护士脱离护理队伍,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1]。就个体而言,工作倦怠对护士的工作和生活皆有影响,护士群体因工作倦怠而在工作中表现为态度冷漠、离职意向增加,这些改变则会间接地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并造成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8]。它还会直接对护士造成情感、认知上的消极改变,给护士带来生理上的影响,包括血脂、血糖、血压、心电图异常等[15]。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工作倦怠(Job Burnout),也称职业倦怠或工作疲溃。Mosby字典指出倦怠感是指精神或躯体能量耗竭的一种状态,一般是经过一段时期的慢性压力后产生的,且这种压力是与工作有关,无法缓解的,有时会引起躯体疾病,是一种与工作情境有关的心理上的综合病症。从三个维度来讲,工作倦怠即情感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倾向(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消失(diminishedpersonal accomplishment)。其中情感枯竭是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它代表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指一种情感上过度的付出感和资源的耗尽感。去人性化倾向代表工作倦怠的人际情境维度,是指在工作中对他人消极、冷漠、愤世嫉俗的态度或情绪。个人成就感消失则代表工作倦怠感的自我评价维度,指自我能力感降低及倾向于对自己的工作作出消极的评价。Maslach等认为这三个维度在倦怠发展的过程中次第促进出现,也有学者认为三者的发生顺序恰恰与之相反,还有的则认为三者并无发生的先后顺序,它们可以独立甚至同时出现[2]。初看,工作倦怠和工作应激、抑郁的概念似乎很相似,实际则有所区别。其中工作应激是工作倦怠形成的前因,存在工作应激不一定发展成工作倦怠:而抑郁则具有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普遍指向性,不同于工作倦怠单一的工作情境指向性[17]。

2  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

21社会因素

211工作负荷过重  在我国,护士缺编严重,长期超负荷工作和“三班倒”的工作制使护理人员生活无规律,长此以往导致用心脑过度,身体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容易造成精神疲劳。

212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也称为角色压力)是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角色压力水平越高,护士职业倦怠水平越高9。临床工作职责不明确导致护士从事大量非护理性工作。由于护士多为女性,她们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起妻子、母亲的角色。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及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使护士感到角色压力过重。多重的角色,以及过多过高的角色要求常常使护士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

22个体特征因素

221人口统计学特征

人口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变量与工作倦怠感有关。其中,年龄与变量的相关最为稳定。低工作年限的护士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感,高学历的年轻护士工作倦怠感高于低学历的护士3。女性医护人员在情绪衰竭方面要显著高于男性医护人员,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工作倦怠。在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方面男女性别上无明显差异10。ICU、急诊科、儿科等科室护士患工作倦怠的比例较高4~5。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工作倦怠11。护理管理者应对离异、单身群体、高学历护士给予特别关注。在编护士比合同护士及护生倦怠程度低。

222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在同一工作环境中,管理相同、教育和经验背景相同的个体对相同的压力源通常有不同的反应。具有倔强、低自尊、外控性、神经质、A型性格、感觉型、防御性应对、缺乏耐性以及采用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工作倦怠12。A型人格医护人员与B型人格医护人员相比,情绪衰竭维度得分高,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低,去人格化程度得分高13。护士的情绪控制与自我成就感与医生比较略显不足14。

3.护士产生工作倦怠感的相关因素

31 情感枯竭

情感枯竭是一种因情感资源耗尽而出现的极度疲惫状态。由于护士的工作多数要在与病人进行接触中完成,因此大的工作量必定也伴随着对病患更多的情感付出,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情感枯竭,而当抢救无效、病人死亡时,护士还可能因此受到家属的责难或医生、领导的批评,辛苦的劳动得不到肯定,由此可能更易导致情感枯竭。

32 去人格化

去人格化是工作倦怠的人际情境维度,表现为将服务对象当作物体看待,态度消极、冷漠。当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低时,去人格化程度亦高,其服务态度则较冷漠。惟有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才能提高其工作质量。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新护士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并应在新护士独立工作前考察其是否能胜任工作,以避免工作时出现较高的去人格化程度,影响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33 个人成就感丧失

个人成就感丧失的特征是倾向于对自己作出负面的评价,感觉工作能力衰退、自尊心下降。

34 应付方式与工作倦怠感

国内已有研究证实积极或消极的应付方式和工作倦怠相关,退避应付方式和情感枯竭呈正相关,自责应付方式兼与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倾向呈正相关,解决问题应付方式则和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因此,性格特点可能是应付方式影响个体情感枯竭程度的深层原因。

4工作倦怠感在不同护士群体中的分布情况

有研究表明,急诊护士的情感枯竭相对较高,去人格化倾向较低,资历较浅的急诊护士则个人成就感较低[20]。儿科护士由于要面对大量患儿家属的要求而更易发生工作倦怠感。精神科护士则由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多数难以解决而容易发生工作倦怠感[21]。此外,单身者比已婚者更易出现工作倦怠,而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更易产生工作倦怠。在居住环境方面,于集体宿舍居住者工作倦怠更高。在年龄方面, 则是26—30岁的护士更易出现工作倦怠[22]。

5.常用测量工具

西班牙学Moreno-Jim6nez于1998年编制了(Nursing Burnout Scale,NBS)护士职业倦怠量,涵盖工作环境、人格特征和对压力源不同的应对方式3方面因素,人格特征是倦怠量表测评护士职业倦怠程度的主要因素。核心量表包括以下5个内容即护士工作中常见的压力源、职业倦怠、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描述护士倦怠的生理心理因素。该量表采用1至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高[19]。

6 护士工作倦怠的干预措施

61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避免长期工作量超负荷

建立弹性排班制度和护士资源的科间流动机制是应对这一现象的有效措施。首先,应清楚界定护理工作的范畴,将不属于护理工作的内容交给护士以外的人员完成;其次,应该对不同能力、不同年资、不同学历的护士进行分层次安排使用,使个体在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所长;最后,依据各时间段工作内容的分布情况来安排护理人力资源,以此组合成各岗位的工作程序,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

62 为护士提供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面对应激性事件时从外部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主要是指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在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情绪性社会支持包括谈话、倾听以及表达关心和同情[12]。有调查显示,来自上级的支持比来自同事更重要,来自家庭、朋友的非正式支持可以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7]。管理者可组织集体活动以增加护士的社会交际、营造团结互助的集体文化、帮助协调护士与家人和同事的关系、在护士遇到物质上的困难时尽量提供帮助等。同时,还应让护士感受到管理者亲和、乐于助人的一面,使得护士在需要帮助时主动来寻求支持。

63 让护士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

护士是医院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接触病人最多,关注她们的工作状态和需求,让护士参与到管理的决策过程是实现这一点的捷径。在医院和病区的管理中,尤其在制订和护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多听取护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得到护士的认可。护士的需求因此得到满足、工作状况亦得到改善,并能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尊重和支持,她们的工作倦怠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其工作质量亦因此而提高。

64 保证护士的正常休息

休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压力所带来的身心疲惫,帮助工作人员维持高效的工作状态。但在实际工作中,护士的休息时间和正常休假常常被剥夺。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以保证护士的正常休息和休假,此外,还可通过合理安排上下班时间、优化工作环境、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帮助护士短时地放松自己。

65 维护良好的医护关系

良好的医护关系,医护配合的默契程度对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有着显著的影响。科室应多安排医生和护士进行沟通,护士长应尽量抽时间参加医师的查房和病例讨论,并可邀请经治医师参加护士的病例讨论。同时,科室还可多安排医护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使医生和护士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互相了解对方的职业内容、观念,理解对方的角色期待,从而在工作中能相互体谅,减少冲突的发生。

66 对护士进行沟通技能培训,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沟通技巧可减轻工作倦怠的程度,开展沟通技能的学习非常有必要,在工作中文明用语的频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缓解护患冲突。良好的护患关系,也可以缓解护士工作压力,从而有效避免工作倦怠。

67 对护士开展应付方式指导

对护士开展应付方式指导,可以有效地消除应激源。如指导护士进行放松训练,以控制工作压力所致的不良心身反应;或者指导护士通过适当的活动转移个人对工作压力的关注,缓解各种负性情绪等。

68 个体的策略

为预防和改善工作倦怠状态,护士不仅要客观认识造成工作倦怠的因素,还要积极地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首先应注重培养外向的性格,在工作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倔强、任性[17],其次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注重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护士还应学习并保持有效的应对能力[26],提高自身在挫折面前的内控感,必须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克服偏见,寻找积极的减压方式以应对其情绪困扰,最后个体还应对工作有理性的认识,对工作目标的期望切合实际。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组织变革速度加快,职业不稳定性加剧,使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对于护理人员而言,职业倦怠是直接影响护士工作效率的重要职业危险因素,随着人们对倦怠问题关注的急剧增加,为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维持护理队伍的稳定,对护士工作倦怠进行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切实解决了相关问题,才能预防和降低工作倦怠。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J.Staffburnout.Journal of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

[2]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3]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4]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冯莺,骆宏,叶志弘.MBI量表在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测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7):477—479

[6]王树珍,赵琦.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FJ].护理研究,2008,22(9):2292

[7]李靖.枯竭研究进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2):286—290.

[8]陈晓.临床护士社会支持、工作倦怠两因素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6~8

[9]席波,李军.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5):3—5

[10]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刀.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0—172

[11]程灶火,谭林湘.艾森克个性问卷理论结构的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I),9—12

[12]Zellars KL,Perrewe PL.Affee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emotional support:Coping--in organizations口].Journal—of-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459—467

[13]蒋奖,许燕,林丹瑚.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364—366

[14]陈素坤,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59—662

[15]王伟,周新明,王培席等.临床护士疲劳程度与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8

[16]王晓辉,孙志华.浅谈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6):140

[17]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心理科学,2003,26(3):556—557.

[18]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07—219.

[19]唐颖,Eva Garrosa,雷玲等.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BS简介明.中国职业医学,

2007,34(2):151-153.

[20]宋双.中文版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广东医学2010,31(4):501-502

[21]周或,张黎明.护士工作倦怠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5,11(10):769—770

[22]稻冈,文昭.护士“心身倦怠综合征”的原因及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分册,

1991,2:53—55.

[23]Burisch—M.A longitudinal study of burnout: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spositions and experience.Work—And-Stress.2002,16(1):1-17.

[24]乐燕,刘晓虹.护士职业倦怠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 -护理学报2006,13(1)

[25]王慧,杨敏,高伟,王朝霞 护士情绪劳动表现策略与工作倦怠相关性分析-护理学杂志2008,23(3)

[26]陈素坤,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9):659—662.

[27]李小妹.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11):645—6495.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

(HJ Freudenberg)

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burn-out)这个词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随着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成为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应激成为引起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 “应激”源于物理学术语,它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指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的非特异性的反应。适度的应激是维持正常身心功能的必要条件,但是强烈的应激或持久的慢性应激会打破人体的平衡状态,导致倦怠及身心疾病。教师是多应激的职业,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情境,所以教师尤其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随之发生了诸多变化,教师所面临的压力逐年增大,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人数逐年增加。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第一,情感枯竭。情感枯竭一般表现为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以及丧失对于教师职业的热情。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甚至尽力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第二,成就感降低。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一旦发现从自己的职业中获取的成就感较少时,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绝望而被动地忍受着痛苦,这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习得性无助”。教师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他们的工作都有许多消极不利的影响。体验倦怠的教师很可能个人生活质量下降、常旷工、工作不求进取、耗费大量时间寻求新工作。在健康方面,倦怠的教师也有许多表现,如身体不适、失眠等。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便是教师倦怠结果的最终受害者。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心理因素。外部环境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复杂而且难以控制的。那么,作为教师,较为现实的就是改变自己的认知。从教师自身来看,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注工作的兴奋点。对于出现职业倦怠,许多教师所持的观点是,教师这一职业太枯燥,每天总是从事着相同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难免不倦怠。这种观点看似合理,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却存在问题。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

其二,提高学习意识, 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社会的变化。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成绩,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为了肯定而活着,有外在的肯定: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这种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因而是浅层的;有内在的肯定:即是自我肯定,这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是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因此它是一种根本的生命元素。为自己喝彩,你就会发现每天的你都是全新的,这样你就会增强工作的效能感。第二,重新调整期望值,也就是给自己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工作目标,避免因目标不切合实际而导致无谓的挫败感。第三,注意从多种积极的体验中去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其四,克服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如果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太多,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合理信念。在教师中存在较多的是下列三种不合理信念:第一,完美主义倾向。人都在追求完美,希望自己健康、漂亮、有才华;希望工作顺利、有成就;希望生活平安、幸福、富裕,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过高的希望和不切实际的要求就是幻想和空想。总抱着不现实的目标生活,苛求自己、苛求别人,其结果只能招来无休止的烦恼。第二,寻求绝对公平。追求公平是人类共有的理念,没有对公平的追求,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但公平只是相对的,现实生活中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去寻求绝对的公平,就必然会遭遇更多的挫折。第三,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有很多表现,比如,在自我评价时,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扩大化,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有的因有一些成绩而居功自傲;有的因有一些才干而恃才傲物;有的因一次失误而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评价别人时,也倾向于夸大别人的优点或缺点。这些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以及行为。

其五,丰富文化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六,多与他人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

其七,做自我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力、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它能够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由情绪紧张而产生的过多能量消耗,使身心得到适当休息并加速疲劳的恢复。最初应当接受正规的放松训练,掌握正确方法后,便可经常进行。工作疲劳时在办公室或回到家里,生气以后,

坐在汽车上,开会的间歇……只要是有空可随时随地进行, 把它纳入自己的生活轨道,成为保持身心健康的朋友。

      人格是人的一种品德的象征和真实的彰显,也是衡量一个人的知识素养和做人处世的方式过程体现。

      当有人,觉得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方式很好时,人们就会投去赞扬的目光,觉得这个人品高尚格局远大,都愿意与其交流或者与其共事,甚至相处。

      稍微细心一点,就不难发现,有时可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人没有一点人格,不配现在的当什么职称,人们都会投去鄙夷的目光,甚至都会敬而远之。

      人格这个词,在这里就是一个负面的词的意义,其实,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我们也应当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一切事物。

      好的人格会赋予有好的、高尚、积极的意义,差的人格也会赋予坏的、负面、消极的意义。

      在实际工作事务中,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需要配合与管理,当然也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可改变的差异性,我们就不能用某个人的标准来衡量另一个人的人格好坏,这也好象不是很合理、不是很客观、也不是很公平,有可能会影响到这个人的人生走向。

      我们应该突破世俗层面给人格赋予的意义和内涵,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人格的理解和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

    因此,任何人都不要用自己理解认为的人格概念去固化一个人,或者固化一件事,理应从实际层面去理解。

      应该釆用去人格化的格式,通过自己在实际事务中的效果产生良性魅力效应,真诚去对待一切事物和每个人。大家都会轻松自在,关系也会融洽,这样的作用远比假用人格所谓的意义超过若干倍。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F 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 aslach 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与教师职业道德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与教师的责任心密切相关。

  简介

  概念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

  表现症状

  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3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分类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来源

  职业倦怠的感觉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 

  1职业倦怠症好发的高危险职业群有哪些? 

  据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不过,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 

  2找对工作了吗? 

  由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赶紧找到一份工作会漫无目的地四处撒网,最后糊里糊涂进入职场工作,根本没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往往等到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好像入错了行,这种严重职业错位的情况,长期延续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 

  3天生性格就容易倦怠? 

  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主义、A型性格、外控性格等都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症的折磨。A型性格是一种“工作狂”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情绪急躁,进取心强,在外界看来好像冲劲十足,就像永不断电的长效电池,实际上身心状况超支付出,而易导致身心的倦怠。 

  4来自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 

  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职场的人际关系疏离、强烈认为组织待遇不公或是和公司的理念不和,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

  测试你的倦怠

  认真阅读下列问题,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那一项。其中, A ——从未如此; B ——很少如此; C ——说不清楚; D ——有时如此; E ——总是如此。

  例如,第一题:“对工作感觉到有挫折感”,如果您从未如此,请在答题卡上 “ 1 ”后面的括号里写上“ A ”。 

  1 、对工作感觉到有挫折感。 

  2 、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3 、我的工作让我情绪疲惫。 

  4 、我觉得我高度努力工作。 

  5 、面对工作时,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6 、工作时感到心灰意冷。 

  7 、觉得自己推行工作的方式不恰当。 

  8 、想暂时休息一阵子或另调其它职务。 

  9 、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好的结果。 

  10 、我能肯定这份工作的价值。 

  11 、认为这是一份相当有意义的工作。 

  12 、我可以由工作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13 、我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理想。 

  14 、我在工作时精力充沛。 

  15 、我乐于学习工作上的新知。 

  16 、我能够冷静的处理情绪上的问题。 

  17 、从事这份工作后,我觉得对人变得更冷淡。 

  18 、对某些同事所发生的事我并不关心。 

  19 、同事将他们遭遇到的问题归咎于我。 

  20 、我担心这份工作会使我逐渐失去耐性。 

  21 、面对民众时,会带给我很大的压力。 

  22 、 常盼望有假期,可以不用上班。 

  说明:该问卷包括三个分量表:情绪衰竭( 1-8)、低个人成就感( 9-16)、非人性化( 17-22),其中 9-16为反向题。 A,B,C,D,E 分别记 1, 2, 3, 4, 5分,反向题相反记分,求出每一分量表的平均分,即代表这一分量表的程度。

  职业倦怠的表现

  或许你还没有意识到倦怠的出现,或许你已经意识到危险的来临。面对倦怠,我们首先可以从具体症状上判断它。经受着倦怠的职员一般表现出五个方面的症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绪的和精神的。每一方面所描述的症状都不是孤立的、被分离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紧密结合、相互关联的,来看看具体的内容:

  1 、身体方面的表现

  具有倦怠现象的教师表现出一种慢性衰竭。包括深度疲劳、失眠、头昏眼花、恶心、过敏、呼吸困难、肌肉疼痛和僵直、月经不调、腺体肿胀、咽喉痛、反复得流感、传染病、感冒、头痛、消化不良和后背痛。其中,呼吸系统传染病和头痛会持续很长时间,有些人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肠胃问题、溃疡和高血压。 

  除了身体上的症状之外,还会出现睡眠紊乱的状况。有些人失眠,他们感到紧张、亢奋、不能放松下来,头脑中总是出现那些令他们忧虑的事情;有些人又睡眠过多,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睡觉。每当早晨起床时,老师们感到很累,经常不想去学校面对要做的那些事情。

  一位老师将自己的情况与同一所学校的另一位老师做了对比: 

  “我们的情况正好完全相反。我中午要睡一个小时,晚上 8点钟上床睡觉,但第二天早上却还是感到没睡醒,起不来;我朋友的问题是她睡不着,她整夜在床上翻来覆去,算起来大概只睡了 2个小时。” 

  处于压力下的人也产生了饮食上的坏习惯。如随便对付点什么,吃得特别快,或用午餐时间赶工作,干脆不吃。长此以往,有的人厌食,有的人又会暴饮暴食。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有的老师体重猛增,有的老师又瘦得太厉害。

  2 、智力方面的表现

  倦怠对智力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白天我们在工作,随时随地在接收周遭的大量信息,并对之作出判断和反馈。倦怠的教师却会觉得这些信息所带来的压力势不可挡,他们无法很好处理这些信息。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因为他们正被头脑中的对抗性情绪困扰。一些人表现的心神迷乱或者不知所措,另一些人会很容易发怒而且对他们的工作表现不满。 

  他们在做决定时很艰难,常常拖延和犹豫不决。一旦做出决定,又很难承担相应的责任。一个典型的反映是:无论我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有位孙老师跟我谈到:“我曾经要求学生在每个周末都要拟定下一周的学习计划,我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做好预习和复习,提高学习效率。我也会每周一收上这些计划来看,给他们一些反馈的评价,或者提出建议。但是,已经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没有做这项工作了。日常工作任务已经很繁重了,有很多东西是必须在限期内完成的,我总是感觉很累,时间很紧。我知道应该回复,这样做会对学生很有好处,可烦躁的情绪和现实的压力又使我不想回复,我非常犹豫和为难。”

  3 、社会方面的表现

  倦怠教师的社会行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她们与同事、学生之间的关系危机重重。  很多人感到精疲力尽,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在上课以外的其它时间里,她们都尽量只呆在自己的办公室,不想和其他年级或其他学科的老师接触,也不想参加什么篮球赛、乒乓球赛之类的活动。

  有一位教师这样描述:“有那么多的事情没处理,有那么多的问题没解决,烦死了。我哪里也不想去,没有心情去和别人聊天,也没有心情去和别人玩什么,我感觉自己很怕和别人交流,我只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儿,哪怕只是发呆也好。” 

  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变得越来越缺少同情心,不愿意深入到学生的问题中去。她们对学生漠不关心,讥讽学生所犯的错误,稍不如意的事情都令她们难以忍耐。有些教师甚至会把怒气发泄到学生身上去,没来由地惩罚学生们,使师生关系非常紧张,彼此产生很深的隔阂。 

  处在这种状态下的教师会以玩世不恭或讽刺现状来减轻挫折感。她们嘲笑同事和学生,藐视行政管理,藐视学校。开一些有关学生、学生父母、同事和行政管理的恶意玩笑。

  4 、情绪方面的表现

  最初教师们是不愿意承认倦怠的存在的,后来教师宁愿归咎为别的人或别的事,而不愿去辨别来源,也不尝试讲出问题。渐渐地教师们开始怀疑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但是又无法改变现状,所以她们只能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工作上的、人际上的竞争,时刻提防着别人,就很容易变得偏执和猜疑。 

  个人成就感的降低、自责和丧失自尊心也是倦怠的特征。一位教师说:“ 我曾经为教学感到很兴奋,现在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对着孩子们大喊大叫。我感到非常内疚,但是日复一日地应付他们让我很沮丧。”这种 较差的自我感觉会导致更差的工作表现,会令教师们觉得她们先前的判断是对的,她们确实是能力不足,虽然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被失败和失落的感觉啮食的结果就是个体自尊的崩溃。对于教师来说,当他们感到他们没有达到自我预期时,他们就失去了自尊心。例如,当他们无力产生新主意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沮丧。一位教师的廖廖数语显露出这样的沮丧:“我变得缺乏创造力,变得更加墨守成规。我什么也不做了。”她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还失去了学校的全体教师的支持。“我们(全体教师)变得孤立起来,不再谈论我们的教学,办公室里的气氛很消极,充满了闲聊。我现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资格做一名教师。”

  5 、精神方面的表现

  因为教师被倦怠压倒了,所以生活起来沉闷无趣。与学生、同事及家庭的关系变得危险,甚至个人的精神世界也被摧毁了。 

  保持工作、生活的平衡、协调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个人需要、工作和家庭都平衡起来的时候,人在精神上就会感到和谐、平静,但是倦怠的教师恰恰就是生活在不平衡之中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挫折和压力以后,工作的乐趣、信心和创造力都消失了。她们退缩到角落里,压抑着自我,出现恐惧、焦虑、孤立和冷漠等精神上的问题。一位教师说:“我感觉自己跌进了一个黑洞,我感到很绝望。我不得不在自己崩溃之前逃离学校。” 这时的她们会想从挫折中解脱出来,逃避现实——到一个新的学校去或退休。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很多抱怨的、不满的教师感到无法再支撑下去了,辞职离开了这个曾经让她们引以为豪的职业。

  工作不匹配理论

  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准备状态,然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它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对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职业倦怠起因

  Maslach和Leiter于1997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他们认为,员工与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包括:工作负荷:如工作过量;控制:控制中的不匹配与职业倦怠中的无力感有关,通常表明个体对工作中所需的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或者指个体对使用他们认为最有效工作方式上没有足够的权威;报酬:可以指经济报酬,更多的指生活报酬;社交:比如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没有积极的联系(有可能由于工作把个体隔离或者缺乏社会联系,但同时工作中与他人的冲突影响严重);公平:由工作量或报酬的不公平所引起,评价和升迁的不公平则容易带来情感衰竭;价值观冲突: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或上司价值观不一致。

  个体的干预强调

  工作不匹配理论提倡对职业倦怠的干预训练项目,应该放在对工作不匹配的转变上。这就不仅需要对员工个体进行训练,更强调在管理上的训练。管理上的训练,是指改变上述六个工作不匹配中的一个或多个,这就非常需要组织的配合。只有员工个体和组织干预双管齐下,才可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该理论对目前组织干预具有指导作用。 

  虽然对职业倦怠的有效干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该领域的专家们还是根据已有的研究和自己的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正处于职业倦怠困境中的个体和组织。其中指向个体的干预强调:认知改变:要求个体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会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产生职业倦怠;积极面对问题: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手段,而不是逃避;归因训练: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将帮助你成为更加内控的人;另外,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尽最大努力地去改变环境,以及合理的饮食和锻炼,都有助于你逃离职业倦怠的困扰。 

  对于企业或组织的领导,面对员工职业倦怠时更不能袖手旁观、任其发展。以下一些手段帮助你有效减少和降低员工的职业倦怠情绪:明确任务分配;1阐明角色和责任;2提供建设性的反馈;3更多地接纳员工对流程和再造的意见;4工作业绩评定时,员工的优点、贡献、失误、缺点都要放在重要位置;5提供跟工作相关的训练和信息。

  职业倦怠对策详解

  职业倦怠作为客观存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积极行为的障碍。如何让他们告别倦怠,我觉得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首先,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在最近的商报和南北人才网公布首份宁波企业管理者痛苦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上级总是不信任我,授权不充分”和“公司预定的工作目标过高”是最痛苦的应激源。因此作为上司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真正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地施压;尽可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为员工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同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员工的成就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员工的心理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怀。但这是不以员工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次,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应激源的改变。这是告别倦怠的根本。这非常有效。

  认识自我

  (一)认识自我:就是要认清自我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无做好应激的积极准备?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正视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人,从而避免遭受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才能对可预见的应激,进行自我调整,主动设置缓冲区,提高自己的心理应付水平。因此,只有从自我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及周围环境,才能把变化视为正常的事,不断接受变化的刺激,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

  寻求积极的应付(coping)方式

  (二)寻求积极的应付(coping)方式:应付是指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积极的应付方式可以使自己有效地面对心理应激、重新恢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水平状态;消极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产生倦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1、运用心理暗示的策略 

  暗示,指的是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每个人可把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应付应激能力的策略。当千头万绪、不知所措时,绝不要抱怨、退缩、自怨自艾,否则人就很容易陷入倦怠,不可自拔。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一次一件事,我一定能做完所有的事”,“走过去就是个天”,“工作着就是快乐的”,“与其痛苦地做,不如快乐地做”,“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会为你做些什么,你只有靠自己”,坚信“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因为我觉得快乐,所以我快乐”……学会随时对自己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即使是阴天也是别样的美好”,“积极的生活态度比生活本身更重要”。当面对孤独、寂寞的、缺乏成就感的工作环境时,要学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喝彩,哪怕是自己的一丁点的进步,都不要忘记对自己说一声:“哦,我做得真不错,明天继续努力哦!”。在经常的这样的言语的自我暗示下,个体就会由急躁、泄气、灰心变为情绪稳定、有条不紊、信心十足,自信有能力控制各种应激。他们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心理活动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在苦难中寻找新的乐趣,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2、学会适应的策略 

  听过NBC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足球名人堂”最佳播音员之一查理·琼斯故事的人往往会有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因为害怕而拒绝变化,往往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如果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带来的应激,能积极应付、迅捷灵活地作出反应,必然会在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也许它会让你付出很多的艰辛和代价,但它会帮助你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所以在各种应激事件和压力面前,自己一定不要一味地抱怨,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适应,换一种角度看压力。学会对让我们曾经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感激,因为没有压力,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模样。并积极地投入到变化之中,这样才不致于感觉受到极大的伤害。应激研究泰斗塞里曾说:“很多人停滞在一个阶段感到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改变现状”。随着应激而改变,这是适应的最关键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要改变,那就行动吧! 

  管子《心术》下篇中记载:“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运用心理策略来影响心理状态,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告别倦怠。而对已经出现的,通过医院排查病理上找不到任何异常的身体不适,应该主动考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尽早防范,尽早治疗。

  其它良方

  很多职场工作者对于职业倦怠症往往故意视而不见,以为像感冒一样能不药而愈。事实上,不找出真正原因,往往会让自己愈来愈不快乐,严重的话也许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忧郁症中,以下方法,是解决职业倦怠症的良方: 

  1换个角度,多元思考: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遇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自我安慰,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 

  2休个假,喘口气:如果是因为工作太久缺少休息,就赶快休个假,只要能暂时放空自己,都可以为接下来的战役充电、补元气。 

  3适时进修,加强实力: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压力。 

  4适时运动:减压绝佳方法,运动能让体内血清素增加,不仅助眠,也易引发好心情,运动有“333”原则,就是1周3天,每天30分钟,心跳达130下,例如快走、游泳是好运动。5寻找人际网络:除了同事,人要有其他可谈心的人际网络,否则容易持续陷入同样思维模式,一旦有压力反而很难纾解。 

  6说出困难:工作、生活、感情碰到困难要说出来,倾听者不一定能帮你解套,但这是抒发情绪最立即有效的方法,很多忧郁症患者因碰到困难不肯跟旁人说,自己闷闷、默默地做事,最后闷出忧郁症。 

  7正面思考:把工作难关当作挑战,不要轻视自己,要多自我鼓励。不懂就问人,或寻求外援,唯有实际解决困难,才不会累积压力。“加油,我一定办得到”跟“唉,我只要不被老板骂就好”的两种心情做出的工作绩效绝对不同,正面思考并非天生本能,可经过后天练习养成。 

  8幽默感:别把老板、主管、同事的玩笑想得太严肃,职场和谐很需要幽默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89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