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看电视了,无疑中选台中看到了倾城之恋,早在网上就听说比较火,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所以习惯爱翻台的我就想多愁几眼,就被里面所塑造的人物所吸引,所以就一直关注!
倾城之恋以讲述经历风雨冲击的爱情益愈坚固为主题,以主人公白流苏、范柳原的爱情圆满而收场。小说中,在爱情魔力与魅 力的双重运转下,人物形象随之而变得离奇复杂。他们之间的爱情始终交织在冷静理智与炽热激情之间,双方互换着角色去演绎理智的沉思者与激情的狂欢者。沉着 的一方或逼迫或迷恋着另一方,当白流苏与范柳原经历了生死的关口后,彼此间曾存在的隔阂消除了。爱情是需要经历残酷的磨砺才会成熟,才会显露明眸皓齿的美 丽笑靥。面对严峻的考验,他们忠诚、矢志不渝,走过了艰辛的历程,建立了另人心驰的婚姻与家庭。人常言,坠入爱河的青年男女将失去理智的控制,像脱缰之马 肆意驰骋,在如漆似胶的温柔乡中停止了除爱情外一切思维活动,最后又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扼杀。这是前人总结的规律,而白流苏、范柳原却终成眷属,打破了这一 规律的束缚。特殊经历告诉他们一个道理:爱情需要成熟,需要爱恋之人共同地培养,而且要适度中正。
白流苏是丧夫守寡的乡下女人,身上带有浓烈的乡下人守旧固执的意识,也不乏农 村人质朴善良的品质。她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深刻影响,勇于追逐真正的爱情,敢于描绘幸福家庭的蓝图,并且为之奋斗献身。但她下嫁为人妻后,却被烟尘掩盖的 家庭环境压抑着。理想的破灭,蓝图化作泡影,使她在没有以爱情为基础的生活中变得迷茫,她失望甚至绝望,却努力坚持着理想。心中浪漫色彩的光辉尚未被彻底 泯灭,这是她日后与柳原结成连理的源泉。人性本能的东西需要得到舒展式的释放,长期的压抑会导致人性的扭曲与精神错乱症。白流苏原本贤淑、体贴温柔的本性 没有在婚后的家庭中显露,渐渐被消磨殆尽。严酷的家庭生活将她推向了绝路,她作为一个女人却失去了应该拥有的幸福,为始终由男权占主体的社会所愚弄。她难 脱被当作“传代接宗”“赚钱糊口”的机器的厄运。丈夫的死去,使她摆脱了非人性待遇的桎梏。无依无靠的她唯有迈上携子归娘家的路才可有逢生的可能。归来池 苑皆依旧,但是曾经家的感觉却变了味道,白流苏发现家里的亲属在搞小动作。他们在流苏面前一套,背后又是另一套。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私利盘算着,人人戴着伪 善的面具欺哄着流苏。被禁锢在暗沉的深闺中,没有一丝希望的曙光穿透几尺厚的墙壁。心中的冲动再度被抑制,于是流苏便沉静在甘愿受缚的“交际网中”,渐渐 沦为了网上的一个死结。
白流苏曾也一度打算作一个平凡的女人,拥有固定的小份资额,过着平静的生活而走完自己的一生。但是机缘之下,上天将范柳原送到了她的身边,与柳原结下不解 之缘,她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范柳原有着足以令每个女人倾倒的优点与资本,白流苏则是贤惠型的大气女人,他们两有着容易结合的共同天性。范柳 原已过而立之年,本应当成家创业,营建自己的“理想国”。然而,他所想拥有的幸福不是每个女人都可以给予的,偏偏,从她身上散发出令人羡慕向往的气质。范 柳原沉醉在龙肝凤胆为食、锦袍玉带为裳的上流社会中,一般的年轻人受次等优越环境的羁绊,早已变得风流倜傥、放荡不羁了。而范柳原却在物欲横流的上层社会 中站稳了脚,心思细腻地寻觅着自我解脱的方式。他不想被身外的庸俗之物所掣肘,希望甚至强烈渴望美满的婚姻,期待幸福家庭带给他事业受挫、心灵受创时的几 分慰藉感,让他坚强地活着。他在对待婚姻问题时,很是谨慎地把握流苏身上的每一个细节,分析思忖着她的性格与性情。白流苏则腼腆拘谨,对面前这个男人充满 爱意,只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直言不讳地吐露自己的内心想法。白流苏矜持的外表下,却燃烧着太阳一般火红的烈焰。范柳原对待爱情开始太过理智,缺乏女 人想要的激情;而流苏则太过理想化,心中老是进行着凄迷幻想的沉浮飘动。这样“文不对题”的状态很快发生微妙的变化,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互相敬 重、信任的恋人才会享受到爱情滋润的甜美,这两个先决条件也是建设家庭、化解矛盾致胜的法宝。在他们彼此冷漠对方的时期,双双陷入沉思深虑中。之后,白、 范两人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开始努力克服弱点。恰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香港城中战火硝烟弥漫,促成了两人的携手共赴难。在战时的特殊状况下,彼 此释疑,并且在不经意的一笑间,他们发现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一城遭殃,却成全了心有灵犀的一对恋人。
白流苏的坦然与率真在女人身上是永恒的闪光点,她的所想敢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即使在抑郁充斥心境的情况下,还是敢于直率表现。但她缺少像范柳原身上 的那股沉稳之气,缺乏强劲有力的理智与自控能力,更缺乏的是男人自然流露的磅礴大气。她的一些缺点很可能引发双方长久的“冷战”。她明显受到西方民主思潮 的影响,可这些只改变了她以前思考自身前途命运的幼稚思维方式,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她旧有的固执与倔强。人生而有之的一些天性东西,很难因后天的教化而改 变,也许这也是人类最鲜明的弱点,也是致命的弱点。白流苏是新旧社会、新旧家庭交叉过渡时期的一个矛盾着的人物,但她却在这段风云变幻的社会里获得了不同 寻常的成功。
倾城事件直接促成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结合,一座城的毁灭成就了两个人的爱情,这就是倾城事件的意义所在。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场景。“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幼年的父母离异、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她从父母亲族身上,看到了更多旧式婚姻的苍凉。
作品中的女性几乎很少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他们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极少拥有过纯真浪漫的爱情。她们的爱情婚姻纯粹是谋生手段,是求生的筹码。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利用男人的需求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婚姻是双方权衡利益下的交易,在这场交易中,经济利益当然是主角,爱情婚姻成了女性谋生的工具。为了谋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苍凉的人生。她极力描写这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
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因此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
张爱玲的著名小说《倾城之恋》,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祖上曾盛极一时的前清翰林白家连年衰败,坐吃山空,家道中落到连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白家六**白流苏出阁,白老太为了办一个体面的婚礼,向各房筹钱,老三白良越、老四白良泳两家互相推诿,妯娌之间为了小账斤斤计较,白流苏初感人世冷暖。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她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很精彩的语言,很有个性的人物,还有哲学韵味,挺好看的。建议阅读一下。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到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一波三折的情节终于尘埃落定,白流苏也终于遂了愿,在历史的动荡里偷得一丝欢切,抱着小女人的圆满结局怯怯收场。只是那胡琴还在依依呀呀默然拉扯着,在万家灯火里留得白流苏满意而落寞的背影。
一个浪漫温情的篇名,一个封建没落的家族,一个美丽世故的女子,在相互的争夺攻歼中学会冷漠、坚强、与还击。可是偏偏又遇到一个狡猾劲刮的范柳源,她的宿命就此在自己的掌控中戏剧般上演。也许因为张爱玲自己的生活境遇的关系,在她犀利、细碎、冷酷的笔尖下封建没落家族的勾心斗角、力求自保、见利忘义跃然纸上。而在夹缝中苟且自安的贵族**白流苏也终于受不得这份凌辱,抱着残缺的自尊,赌上自己所谓的青春,为了一段未知因果的的婚姻,在战争的前夕奔波到暂且安宁的香港。经历过欲擒故纵的相互勾引与生死契阔的惨烈战争,还是把生命交与了对方,满足了双方对彼此的觊觎。
而小说的精致还不是故事的千回百转,也不是人物之间的矛盾的逐层升级,而是张爱玲对白流苏这个人物形象的精心构造。白流苏在一段戚戚艾艾的胡琴曲里出场,在开场的矛盾里,一段神态描写把她生气的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流苏气得浑身乱颤,把一只绣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颌,下颌抖得仿佛要落下来了。”那时的白流苏还禁不得别人的旁敲侧击,对家族的勾心斗角和视亲如虎还没看的那么透彻,还对这个家残存着最后一丝希望。而后在母亲床前的恸哭一幕更是透视了她的脆弱和无奈。她只是无力的哀求着,等着别人给的公道,却不能,或者说不敢去争取自己的尊严和独立。她不像《半生缘》的顾曼桢,她没有文化,家族也没有被逼到为了生计要她出门去谋生的地步,没有经济独立能力,就不可能占有话语权。
局势在徐太太到来之后迅速扭转,在听得徐太太一席话之后,白流苏在镜子面前审视自己仅有的资本,露出狡黠的笑。心灵开始变得坚硬的她学会了主动放弃这份不值得珍惜的亲情。她已经暗自忖度下定决心用残存的青春做一次赌注了。并且很快凭借在婆家学到的交际手腕,在金枝的相亲见面酒会上,给了所有人一个无声的嘴巴子。回到屋里之后对别人的闲言碎语和有意挑衅她充耳不闻,对于勾引侄女的未婚夫不但不觉得是一种羞耻,反而露出胜利的笑。这时的白流苏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也不再是那个娇小、脆弱、无奈的小女人了。
终于在徐太太夫妇帮衬下,一起前往了香港,并在生命的际遇里发生了倾城的变迁。他们对彼此都了若指掌,都把对方看得透亮,他们都不肯先低下高傲的头,可是他们又是彼此爱着的。在一个月夜范柳源三番五次把电话打来,在第二天又装作没事一样,在白流苏把这一切当做一场梦境后,所有的故事都仿佛又回到了原点。她抱着残剩的自尊回到上海,在万般的心理折磨下度过日日夜夜,又等回一段传奇,婚姻终于成为事实,伴着整座城的沦陷,和一个女人的暗自欢心。
这场爱的角力柳原费了心机,他对流苏说的俏皮话在时下也是女人们欢喜听的。例如"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笑话流苏穿的衣服像药瓶,却又不失时机补一句:“你就是医我的药”等等,堪称情话经典。把柳原放在当下仍然可算一个好男人,虽然当心着自己的财产,只想找个不让自己负责的情人,却毕竟还是负责了。在倾城之战的第二天,便冒了生命危险找了辆军用卡车进城来接流苏。其实,他是本可以留到相对安全的浅水湾饭店的,何况当时的他并没有与流苏结婚。即便就算结婚,他也大可以不管她,如果真的自私。他的试探和与流苏的“斗计斗谋”,不过是他放心不了流苏对他的爱到底有几分而已。如此煞费苦心地借助徐太太邀了流苏至香港,又在半夜隔着电话线对流苏说“我爱你”……其实他是动了真情的。反过来也可说都市里的人虽然爱着,却又殚精竭虑耍着手腕,无非是怕自己的这份爱受到伤害,只好小心又小心地裹着,非要你明朗一点我晦暗一点的好。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吗?
傅雷认为: “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情调”,“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 但也有人认为,傅雷代表男性读者的意见。站在女性的立场看,在白流苏的调情的背后,是生存的焦灼和无奈。范柳原意在求欢,而白流苏意在求生。
这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吗?
(1)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
(2)是一个张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白流苏逃出了旧的家庭,又进入了另一个家庭,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这种因战争催化而成的婚姻可靠吗?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吗?
陈思和: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就是一个市民社会的通俗爱情故事。
戴锦华:是一次没有爱情的爱情传奇。是无数古老的谎言、虚构与话语之下的女人的辛酸的命运。
《倾城之恋》中的象征意象
(1)浅水湾畔的野火花:
到了浅水湾,他搀着她下车,指着汽车道旁郁郁的丛林道:“你看那种树,是南边的特产。英国人叫它‘野火花。’” 流苏道:“是红的么?”柳原道:“红!”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
野火花燃烧时,两人如火如荼地演感情戏,没有导入正题,犹如墙阻隔;随着墙的消解,野火花消失了,恋爱的激情没有了,不“恋”了,就相恋了,暗示了男女主人公爱情经历与心理历程的变化。
(2)“墙”的意象:
在浅水湾饭店旁的一堵墙边,范柳原对白流苏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浮出历史地表》对“墙”的意象分析
是中国历史的象征,是千年如一日的死寂的白公馆的空间延伸;那也是文明的废墟,如同一个古远的辉煌文明湮灭之后,留下的谜一般的残垣。这堵灰墙°托±着流苏的面孔,形成了历史、文明与女人的并置。°废墟上的女人±的象征,是父权社会关于女人的权威话语的呈现。那女人的°红嘴唇、水眼睛±似乎成了砌死在灰墙上的一种历史凿刻;而死寂的灰墙却获取了一份阴森森、湿漉漉的生命。那已不再是一个活女人a生命的根芽,而是一个死女子---历史的话语的永远的判决和囚禁。
(3)“镜子”的意象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流苏觉得她的溜溜转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着冰冷的镜子。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
这是一个很具现代意义的意象,镜子里的世界反映的应该是真实的世界,但他们火热的接吻却跌进了冰冷的镜子里,究竟哪个更真实?
“这是他第一次吻她,……他们有过许多机会——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他也想到过,她也顾虑到那可能性。然而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现在这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糊涂了。”
冰冷的镜子,实际上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4)“时间”的意象: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 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用 “夏时制” 说明“公共时间”与“个人时间”的差异和对立。
张的故事,大多是发生在“公馆”的老时间里的,与外面的人家的时间不搭界。白流苏希望走出白公馆的老时间,走进大家的公共时间。张说“时代是仓促的”,对于个体生命来说,时间是稍纵即逝。
《倾城之恋》从表层看似乎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而实际上揭示的是一点也不浪漫的女性惨痛的人生经历。白流苏出身于大户人家,但已经不完全是旧式之人,甚至颇具个性和理想,敢于不满包办婚姻而离婚,但与丈夫离婚后住娘家,兄嫂骗取了她的所有积累后就排挤她,在娘家的难堪处境,又迫使她回到传统妇女生活的老路上来——再找一个丈夫,找一个可以依附的男人,一个经济上的靠山,所以她单枪匹马凭借自己残余的青春和一点赌徒的精神,远走香港去全力捕捉自己的另一次婚姻,然而范柳原对她并没有真心,这使她既矛盾又痛苦,一气之下回到上海娘家,但排挤依旧,还加上流言和白眼,为了寻求自己的归宿,待她在娘家苦熬了几个月后,范柳原寥寥数字的电报拍来招她回去时,她只好再次投入范柳原的怀抱,“她眼里掉下泪来”,她失败了,完全地失去了自尊,当情妇也在所不惜了。“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12]香港的沦陷成就了她的心愿,成为了梦寐以求的范太太。所以做了范太太后的流苏虽再也听不到范柳原原先说给她听的那些甜蜜的话语,他们却仍然能够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工于心计的流苏似乎很幸运地获得了她需要的婚姻,但是这究竟是战争灾难中的意外收获,是“奇迹”。白流苏苦苦奋斗的经历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争取被爱”。倘若她失败了,她将遭到所有人特别是女人的歧视,因此她费劲心计,历经波折,终于胜利了,但在恋爱中白流苏埋葬了痴情,丧失了真情,消灭幻想,冷静地争取一个有所依靠的现实。
《倾城之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2003年,杨泽编写出版了《阅读张爱玲》一书,引起了文坛的广泛重视。本书集结了台湾。大陆及海外学者(康来新,池上贞子,周芬伶,罗久蓉,王德威,张小虹,平路,胡锦媛,梅家玲,蔡源煌等)对张爱玲的讨论。而这篇论文所引用的历史材料及理论构架,尤其可以见得张爱玲的启发之深,影响之远。本书是“张学”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
二、作家钱亚玲在一书关于《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中,叙述道无论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表现形式,作于1943年10月的《金锁记》被公认为是张爱玲中篇小说之精髓。1944年出版的《传奇》小说集中,作者选《金锁记》作为开篇,足见张爱玲本人对这部中篇小说的偏爱。为此人门较易忽略于集中位居第二的《倾城之恋》。对于《倾城之恋》的评论,不论是力度还是文字的长度都远不及《金锁记》。对于《倾城之恋》这部经典文学之作,期探究价值更为明显。
《倾城之恋》具有外向的唯美主义色彩,结局是范柳原于白流苏共同走进婚姻殿堂,表面上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却隐匿着沧桑,透露着卡破红尘的彻骨悲凉。白流苏的“圆梦”让读者觉得是一传奇故事。正如作家张爱玲的人生一样。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研究比较零散、狭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