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与自己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的少年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
毛绒玩具在孩子的心目中可不单单只是一个玩具,而是她们最好的伙伴和知己。所以,面对自己心爱的毛绒玩具,孩子们总是不离手的,吃饭的时候拿着;外出的时候带着;甚至连睡觉的时候都要抱着它们入睡。 的确,毛绒玩具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其毛绒的质地也相较其它的玩具安全许多,因此很多家长都乐意于让孩子们怀抱着自己心爱的毛绒玩具睡觉,而且很细心的在孩子上床之后,把毛绒玩具放在它们的枕边,在很多**里,大家也能看到许多类似的情节发生。但其实这其间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是不正确的。 具体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利于孩子按时入睡。自己心爱的玩具在身边,孩子们总是会忍不住的把玩,少则十分钟,多则会个把小时,甚至更长,这样并不利于孩子按时入睡,也不利于培养她们独自入睡的好习惯,容易让他们产生对毛绒玩具的依赖感。 2、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毛绒玩具时间长了,表面的毛绒会脏,也会因为外部的污染而变成细菌滋生的绝好场所,成为儿童健康的杀手,非常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 3、不利于保护孩子的视力。卧室灯光一般都比较昏暗,孩子在床上边玩边睡,眼睛与毛绒玩具的距离较近,时间长了
3
容易引起眼肌疲劳、眼内压力增高、眼轴容易伸长,因此很不利于保护孩子们的视力。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毛绒玩具陪睡的做法并不科学也不健康,是不宜提倡和效仿的,家长们一定要得到充分的重视,不要给孩子养成毛绒玩具陪睡的坏习惯,千万不要因为可爱的毛绒玩具而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文/齐齐乐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然而,每个孩子都会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可是,你知道这些不安全感的来源吗?你知道如何沟通才能有效化解孩子的焦虑吗?下面,我们就来看两种常见的焦虑来源,极其化解方式。
日常生活中,你可能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分离焦虑症”。是的,讲的就是 孩子在跟父母分离的时候,会产生焦虑和担忧, 因为孩子最大的恐惧就是父母抛弃他,不再爱他。 而有的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再怎样怎样,我就走了,不管你了!”殊不知,这些不经意间说出的话,会让孩子产生深深地焦虑。所以,不要在任何情况下说出抛弃孩子的话,哪怕是开玩笑的方式,也足以让孩子产生很大的不安全感。
那么如果真的要面对跟孩子的分离,家长应该如何沟通呢?
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非常指的借鉴。
一位妈妈生病了,要去住院动手术,面对将要到来的分离,我们来看,她是如何跟三岁的女儿沟通的。显然,直接跟一个三岁的孩子说:“妈妈要去医院治病,过一段时间就会回来。”这种话,她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这件事情。这位妈妈聪明地想了一个办法,她对女儿说:我们来玩“妈妈去医院的游戏吧”。于是,她拿出一些布娃娃,分别代表家人、医生、护士,妈妈边用娃娃表演,边说:“妈妈要去医院治病,妈妈不会回家。咦?妈妈不回家,那妈妈到哪儿去了?哦,妈妈不在家里,不在卧室、不在厨房、也不在客厅。原来妈妈在医院里治病呢。宝宝焦急地哭起来,我要妈妈回家,我要妈妈。可是妈妈在医院里治病,妈妈非常爱宝宝,每天都很想念宝宝,宝宝也很想念妈妈,然后妈妈病好了,回家了,宝宝非常高兴,拥抱着亲吻妈妈。” 母女俩每天都会表演一遍这个游戏,而女儿也对妈妈去医院这件事情有了新的理解:“妈妈非常爱我,妈妈病好了就会回来的。”直到妈妈真的要离开那天,两个人又玩了一次游戏,三岁的女儿已经从游戏里得知,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离别,妈妈病好了以后就会回来,所以女儿没有产生太大的情绪波动。而这位妈妈,除了用游戏给孩子做心理建设外,还专门录好了睡前故事,让孩子听着自己的声音入睡,同时还在床头放了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让孩子想妈妈的时候,能够感觉到妈妈的爱始终在她身边。
这位妈妈用跟孩子玩耍时的语言,与孩子产生心灵交流,聪明地化解了分离焦虑,保护了孩子的安全感。所以,我们要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语言跟他沟通,更能贴近跟孩子的亲密感,有效化解焦虑。
还有一点,就是孩子会觉得不被信任,或者是家长不耐烦,给他带来焦虑。 比如,
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学习穿衣服、穿鞋子等新技能时,你可能会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自己完成呢?于是边帮忙,边说:”宝宝还小,自己穿不上,来,妈妈帮你。”或者再就是不耐烦地说:“快点哦,我上班要迟到了,赶快过来我帮你穿上。”其实对于两岁多的孩子,已经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而这两种沟通方式,都映射出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不耐烦,这会激发孩子内心的不满、愤怒和焦虑。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沟通呢?这个时候,不要一味地催促和不耐烦,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客观评价这些事情,保持耐心。你可以说:“噢,宝宝自己要穿外套是吗?是的,穿外套是有点难,不过宝宝可以慢慢穿。”然后,你在一旁耐心地等待。这样的沟通,对孩子是有帮助的,既没有催促也没有不耐烦,而是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加深你和孩子的亲密感。因为孩子在慢慢长大,他需要你耐心地给予体验和努力的机会,这样才能减少焦虑,增强自信心。
所以,育儿路上,家长任重而道远,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是一件需要智慧和耐心的事情,当孩子焦虑,产生不安全感时,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玩玩具能给宝宝带来什么
大家知道玩玩具能给宝宝带来什么,在适当的年龄阶段选择适当的玩具,可以帮助你的宝宝发展重要技能和认识他周围的环境。下面跟着我一起看看玩玩具能给宝宝带来什么,希望对你有用。
玩玩具能给宝宝带来什么1
玩玩具的好处
一、帮助理解事物的功能
二、萌发新的思想
三、建立起肌肉的控制能力以及力量的锻炼
四、丰富想象力
五、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学习如何同别人合作
如何明智地给孩子选玩具
但要切记,好玩具并不指的是价格昂贵的玩具,而且孩子也不需要拥有许多玩具。如何明智地给孩子选玩具,以下几点供父母参考:
一、动手玩具能促进孩子手眼的协调性,激励孩子思索玩具的功能,从而培养了孩子的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书籍和带声音的读物有助于孩子理解文字、艺术和音乐等。
三、艺术类的能培养创造力和阅读、书写以及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
四、硬木质积木教给孩子几何、重力、形状以及平衡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又经久耐用。积木的搭建过程锻炼了肌肉的力量,使孩子理解到自然科学以及数字的概念。
五、乐器和实验性的材料,如沙子、水和粘土,孩子用它们来表达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而锻炼了他们的控制能力。
六、积极活跃的游戏类器材,使孩子能有强壮的体魄和充足的信心来迎接对身体的各种挑战。
七、布娃娃、玩具动物以及仿戏剧中的人物等,都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尝试新的动作和尽情想象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生长发育的步伐并不一致,因此应给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思想、语言、身体技能、感觉以及建立友谊的玩具,做父母的在孩子玩时要仔细观察,而且若能同孩子一起玩肯定能使你知道什么样的玩具最合适、最好,怎样的游戏对孩子最有价值。
好玩具应该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对孩子有吸引力而且有趣
二、适合孩子的体能
三、符合孩子智力和社交等发育的要求
四、适合孩子一起玩
五、结构合理、经久耐用,而且对适用年龄段的孩子来讲是安全的。
玩玩具能给宝宝带来什么2玩具对孩子智力的影响有多大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玩具是儿童学习的第一本教科书”。玩具不仅能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欢乐,而且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玩具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玩具是开发儿童智力的有效手段。
玩具,顾名思义为幼儿游戏、玩耍的工具、材料。玩具,它以色彩的鲜艳、生动的形象、奇特的变化等特点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引发着幼儿的好奇心,启迪着幼儿动手动脑。所以,玩具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儿童是在玩中探索、玩中发现、玩中思考、玩中创造的。
合适的年龄玩合适的玩具
为此,成人要为3~6岁的孩子成长提供不同的玩具,以更好地全面开发幼儿的智能。如:3~4岁的孩子,在玩长毛绒玩具、穿木珠、玩小皮球、拼六面图、玩沙、玩水、找图形等游戏中,刺激了大脑的发育,获得了感知觉、大动作、精细动作及情感的良好发展。
4~5岁的孩子,在玩建筑玩具、各类拼板、插塑、木偶、套圈等游戏中,训练了空间想象力,提高了动手能力、表达能力。
5~6岁的孩子,在玩装拆玩具、建筑模型、棋类、走迷宫、打乒乓球、看图书等游戏中,使幼儿更加专心、耐心、细心,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促进了其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力、想象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家长应清楚地认识到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孩子的权利。而玩具则能帮助幼儿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引导幼儿进入探索世界的天地。应为孩子选购适宜的玩具或者与孩子一起动手自制玩具,让孩子在玩中乐、玩中学、玩中增长智能,以充分发挥玩具这一独特“教科书”的独特功能!
抱着布娃娃睡觉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是因为它能提供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从而帮助人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状态。这种感觉类似于被父母抱着入睡的感觉,给人以安全和亲密感。此外,抱着布娃娃也可以帮助人缓解压力和焦虑,使得人们更容易入睡。
另外,一些成年人可能因为童年的经历或其他原因而保留了抱着布娃娃入睡的习惯。这种习惯可能会让人感到舒适和安慰,对于缓解压力和焦虑也可能有所帮助。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过度依赖抱着布娃娃入睡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和身心健康,因此需要逐渐减少或改变这种习惯。
不可忽视孩子的假想伙伴的儿童心理
晚饭时间到了,瓜瓜一家准备用餐。妈妈正要在瓜瓜旁边坐下时,瓜瓜突然大叫一声:“小心点,不要坐在点点身上。”接着说,“妈妈,让点点和我们一起吃饭好吗?他肚子也饿了。”而妈妈却发现瓜瓜旁边的椅子上什么也没有……
许多父母在孩子3岁~5岁的时候,会感到担忧,因为他们的孩子无中生有地制造了一些想象中的朋友,父母感到非常不解:“为什么他需要这么一个人?难道孩子分不清真人和虚幻的人吗?”有些时候,他们会为孩子对虚空的关切感到有趣但有时也让他们烦恼:孩子怎么会对着空气说话?怎么就总是喜欢凭空想象出一个人来?这样的现象是一种病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看看他们的那些假想伙伴。
假想伙伴: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听见孩子在小声地嘟哝着什么,似乎在对谁说话,有的孩子还会给这个并不存在的伙伴留出吃饭睡觉的位置,这种由孩子想象出来的伙伴就是所谓的 “假想伙伴”。
我们一起聊聊天——孩子和假想伙伴
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孩子,大多会假想出一个或者几个小伙伴,就好像这些朋友围绕在他的身边,跟他说话,跟他玩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陪伴着他。孩子会以为他可以带着自己的假想小伙伴参加各种活动,这个伙伴可能是一个布娃娃、一只小动物、一个小枕头或者就是小精灵,停留在自己的肩头或者手心。
你会发现,孩子会和他假想的伙伴小声说话,谈一谈自己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事情,好的心情、不好的心情,还会给假想的小伙伴设置特定的座位,喂它吃饭,给它打针吃药。有的时候,你还会发现孩子会要求你像接纳真人一样接纳他的假想伙伴。
我的孩子怎么了?——孩子为什么会有假想伙伴
现实交往的匮乏
现实交往的匮乏是想象伙伴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创造出自己的想象伙伴。国外有关专家发现,有想象伙伴的儿童多数是第一胎,而且与不具有想象伙伴的儿童相比,在朋友数量和每天与朋友、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时间都相对较少,儿童爱玩的天性使得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玩伴,因此出现了假想伙伴。有想象伙伴的孩子更渴望与家人待在一起,有的希望有一个弟弟妹妹。
生活中体验到较多不良情绪
对具有想象伙伴的儿童的特殊系统评估发现,具有想象伙伴的儿童在生活中较多地体验到不良情绪,更容易经历挫折和失败,因而每当生活中出现一些强烈的情感体验时,比如孩子感到委屈、害怕、不安、孤单或者无助的时候,也就是他开始寻找和创造那个假想伙伴的时候了,孩子往往会对这样一个伙伴产生特殊的情感依赖。
这是一种病态吗?——假想伙伴对孩子的影响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而言,有想象伙伴是正常的、健康的,不是一种病态现象。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想象伙伴并不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同时孩子创造出一个想象中的玩伴还是一种良性的行为,它对孩子的精神和情感健康更有好处。和一个想象中的玩伴玩耍,可以使孩子不断尝试使用新学会的语言和社会技巧,是一种用来减轻孩子内心孤独感受的好办法,而且孩子在和假想伙伴的交往中,他一会要扮演那个朋友,一会又要做回自己,通过两个角色之间不断地扮演和转换,孩子最终会巩固他心灵中的不同方面,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拥有一个想象中的朋友是重要的,也是富于创造性的'。这个朋友会在情感上和实际问题上给予孩子大量的帮助,这些帮助有时是孩子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的,比如,孩子可能臆想出一个伙伴,可以陪伴他,消除他的孤独感,特别是当孩子搬家,与熟悉的小朋友分离时。这个假想的伙伴还可以帮助他与家中的新来成员和平共处,或者帮助他度过上幼儿园的开始阶段。
该怎么办?——当孩子有假想伙伴时
如果孩子有想象中的朋友,你也许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是应该按孩子说的,把你的办公用品挪到其他地方去呢,还是接受这场虚拟的游戏?妥协也许是最好的办法,顺应孩子的想法,任凭他拥有那个想象中的朋友,这没什么不好,只要你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你可以心安理得地给孩子制定规矩,比如:“你可以跟你的朋友讲话,但是我们不能为他改变我们原来的计划”等。
父母发现孩子有想象伙伴时不要紧张,要在忽视与关注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最好作为旁观者来接受。
如果孩子显得比较孤单是由于家里新近搬迁或附近缺乏玩伴,家长可以帮助他寻找一些真正的同龄伙伴,以代替孩子的虚拟朋友。
家长要多抽出一些时间陪陪孩子,反省自己是否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忽略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多一些关爱、帮助和理解,让孩子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就会放弃虚拟假想的伙伴,选择自己真正的朋友,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