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下载PDF文档
1、识别小程序二维码跳转到指定页面
3、可以转发给任何一个人,下面是转发给自己的文件传输助手,接着点发送就可以到自己的文件传输助手找到刚刚下载的PDF文件
文件已经上传到小程序了,可以扫码下载PDF文档
识别文末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指定页面下载
篇幅有限下面仅展示部分答案
六年级
1北京的春节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大家找〕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课文在处理详略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答案大家找〕春节是我最开心、最快乐的日子,小年到来的时候,我总要缠着爸爸到街上买爆竹,这天傍晚就可以燃放一部分烟花爆竹了,可以说我们孩子的春节从这天就开始了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可以到街上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除夕之夜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年夜饭前,我们把鞭炮拿出一大部分,尽情地燃放,放完鞭炮之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一家人谈笑风生,气氛特别融洽。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答案大家找〕老舍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称为“零七八碎儿”;称风筝、空竹、口琴为“玩意儿”;“闲在”指的是闲暇的时间, 通俗幽默、明白如话,充满北京的地域特色,读起来犹如一位长者话家常、讲故事一般亲切有味。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答案大家找〕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语言通俗直白,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俗白之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生活的热爱。
2腊八粥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答案大家找〕从他“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体现了八儿焦急的心理,一个天真、嘴馋的可爱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大家找〕描写“等粥”这部分详写,“喝粥”这部分略写。对“八儿等妈妈煮腊八粥”这一过程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八儿嘴馋与天真可爱的特点,还写出了妈妈对八儿的疼爱,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塑造了令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而喝粥部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家人吃粥时的其乐融融。这样写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3“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答案大家找〕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看”“闻”“吃”等角度写出了腊八粥引人垂涎,美味可口,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4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答案大家找〕示例:上至头发花白的老人家,下至刚会走路的小朋友,提到饺子,谁不立马口舌生津把白菜、葱姜、精肉剁碎,加上食盐、香油、醋调和均匀,用筷子夹起一团放在面皮上轻轻捏,一个匀称健美的饺子便诞生了。包完数十个,放入沸水滚滚的锅里,单看它们优美的舞姿,就垂涎欲滴了,何况是,满盘地盛出来,一口一个往嘴里塞呢!
3古诗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名师来指导〕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答案大家找〕《迢迢牵牛星》表面上写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实则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诗人借天上的爱情悲剧来表现人间爱情的相思悲情,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懑不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盼。
3《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答案大家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等都是思亲的诗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选做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答案大家找〕《十五夜望月》写了中秋佳节望月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写了七夕节的习俗;《寒食》写了寒食节的习俗。还有不少古诗也写了传统习俗,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王安石的《元日》等。
通过阅读这些描写传统习俗的古诗词,不仅让我了解到传统节日的相应习俗,提升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且还充分感受到古诗的优美凝练,以及古人过传统节日时浓郁的节日氛围。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1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答案大家找〕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2默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大家找〕 鲁滨逊由于缺乏纸笔,就用刀子刻斫痕记录时间;从船上虽得到了不少东西,但缺少的东西还不少;工具的缺乏使他建木栅栏围墙的工作进行得非常吃力;没事时,在岛上各处走走,为自己寻找食物。鲁滨逊开始知足安命,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勇敢地生活。鲁滨逊具有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8匆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名师来指导〕 首先认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然后多读几遍,融入自己的情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这篇抒情散文语言清秀隽永,篇幅短小精悍,是积累语言的良好素材。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全文。另外,还应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以便条理清晰地进行背诵课文。
2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答案大家找〕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这一连串的发问,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又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三个问句是点睛之笔,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甘虚度年华的强烈感情。文中一连串的问句像一条线,在全文中巧妙地起到了牵引情感的作用,层层紧扣,深化了主题。
3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读了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答案大家找〕 (1) 作者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非常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2)仿写示例: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学习的时候,日子从书本里流逝;发呆的时候,日子从那美丽的风景中飘过;骑车的时候,日子从耳边呼呼的风声中过去。
9那个星期天
1默读课文,说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案大家找〕 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妈妈答应带“我”出去玩的热切盼望、等待过程中的焦急无奈、最后的失望委屈。
2读下面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在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语句,仔细体会。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盼着什么这里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这个片段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
音)
〔答案大家找〕 (1)“我”盼着妈妈早点儿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作者通过动作、心理等描写写出了“我”盼着妈妈早点儿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的这种心情。
(2)表现了“我”知道不可能出去以后失望、难过的心情。从环境和声音的描写衬托出“我”当时的心情,从侧面描写更能反映出“我”的失望与悲伤。
3《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大家找〕 相同点: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匆匆》一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那个星期天》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不同点:《匆匆》一文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那个星期天》一文作者则是通过多处的心理描写,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惑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我们感同身受。
10古诗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名师来指导〕
根据书中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再进行背诵。在熟读背诵《竹石》的基础上,默写古诗,做到正确书写,没有错别字,不加字,不丢字。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大家找〕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3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大家找〕 (1)《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操。
《竹石》借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2)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
这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马诗》通过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石灰吟》突出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骨碎身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竹石》突出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都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答案大家找〕 本文按时间顺序,先写了父亲被捕前烧掉文件和书籍,以及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敌人的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接着写了法庭上父亲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遇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虽然遭受了严刑拷打,但是他毫不动摇,依旧坚定;面对家人的时候,他用“安定”“沉着”感染着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
3下面的句子分别写了李大钊的动作、外貌和语言,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答案大家找〕 类似的句子:“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不但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悲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4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大家找〕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遇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5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
和同学交流。
〔答案大家找〕 赵一曼:1935 年 11 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的帮助下,她于 1936 年 6 月 28 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第三天凌晨被日军追上,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怒斥敌人:“你们能够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员的信仰!”
杨靖宇: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牺牲前五天,“讨伐队”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小树林中。他们逐步逼近到 50 米处,喊话劝降,对方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有一弹击中胸部,杨靖宇壮烈牺牲。日军根据追踪估算,认为他缺粮已有半个月,完全断粮也至少在 5 天以上,能够在零下 20 摄氏度且没有房屋的山林中坚持下来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将遗体送到县医院解剖。当肠胃被切开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日本军官狠狠地说:“算他是一条好汉!”
12为人民服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名师来指导〕 背诵课文要建立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另外,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也有助于我们背诵。第 2 自然段是关于死的意义和价值的论述。第 3 自然段是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答案大家找〕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提高勇气、克服困难、互相爱护、搞好团结,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答案大家找〕 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批评,只要批评是正确的我们就改正;第四句话是讲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四句话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句与句之间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论述的。
4结合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案大家找〕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他以崇高的品格,获得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 年 1 月 8 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 月 11日,首都人民全部聚集到北京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人总是要死的,但每个人死的意义是不同的。国难当头,那些为了人民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们的死的意义是重大的,甚至远重于泰山,他们的牺牲会沉淀在历史长河中,镌刻进民族魂,被后代永远铭记。这一句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赞扬了那些为了国家牺牲的英雄的伟大品质。
14文言文二则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答案大家找〕 首先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然后多读几遍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最后在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完成背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孔子不能决.也。
〔答案大家找〕 善:善于,擅长。之:指弈秋的教导。决:判断。
3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答案大家找〕
学 弈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子争辩不休,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而正午时近些。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4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答案大家找〕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大家找〕 (1)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这句话是说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2)给我的启发是:只有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才有可能发现真理。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答案大家找〕 (1)第一个事例是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并制成石蕊试纸。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将蚯蚓的分布写进书中,并对地质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个事例是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证实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都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3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答案大家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有句古话叫“功夫不负有心人”,它告诉人们只要勤奋,就没
有什么做不成的事。
演讲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而美国第 16 任总统林肯却因为演讲而成名。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和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多看、多听。他年轻时当过农民、伐木工、店员、邮电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 30 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
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虎头蛇尾,应该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千万要记住“功夫不负有心人”。
失败乃成功之母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你若能从挫折中站起来,重新出发,必定能获得成功,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浪费,而是说:
“ 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古今中外,有许多成功者的事例,他们都是从失败中站起来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仅应当成为我们喜爱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16表里的生物
1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大家找〕 (1)默读就是无声阅读,是用大脑直接感受文字的意思,而不必将文字转化为声音。我们默读课文时,应做到“一用两不能”,即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小声叨念,“出声”则会影响阅读速度,“用手指文章”则影响眼睛的扫视幅度。另外,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默读速度。
(2)主要写了“我”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其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我”童年时代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孩子。
2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答案大家找〕 (1)这段话是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吓了一跳” 是因为表里的生物在“我”的想象中不会是蝎子,“感到愉快”是因为弄清缘由之后,证实了“我”关于“表里有一个活的生物”的猜测,于是感到愉快和满足。
(2)这句话是对“我”的心理描写,再次反映了儿时的“我”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3)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孩子。这样的句子还有: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3选做
课文的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和同学交流。
〔答案大家找〕 示例:
那是在我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妈妈买回一些蔬菜,让我洗菜,我一看,哇!妈妈买的菜真多啊!有绿如翡翠的白菜,有紫莹莹、嫩生生的茄子,有细长细长的豆角,还有身披红外衣的西红柿……这么多的蔬菜,怎样才能很快洗完呢我飞快转动大脑,突然眼前一亮,一个想法诞生了——用洗衣机来洗菜。我小心翼翼地把菜放进洗衣机里,盖上盖子,摁下开关,然后坐在洗衣机旁得意地看起书来。好不容易,“呼呼呼” 的洗衣机声终于停止了转动,我心花怒放地打开了洗衣机的盖子。呀!出乎我的意料:白菜成了光杆司令,茄子千疮百孔,西红柿早已无影无踪……见此情景,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惨了,惨了,这下完蛋了,妈妈肯定会责怪我的,我该怎么办呢我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最后妈妈微笑着对我说:“你真是我的‘得力小助手’啊!”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截图
相关文章推荐
每天坚持陪孩子学习十分钟,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环境描写作用
1、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概括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铺垫),为后文提供合理依据
3、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
二、标题作用
1、吸引读者兴趣
2、本文的线索
3、可以更好地表达主题
4、若运用比喻、双关、象征,要答出具体事物
三、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突出----
2、象征:生动形象-----
3、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4、欲扬先抑:情节有波澜,为后文-----做铺垫
5、伏笔:突出----,使情节更精致严密;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使文章行文不突兀
表现手法体系:照应、悬念、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卒章显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四、赏析句子公式
1、(修辞)手法+表达作用+具体内容+表达情感
2、描写方式+生动形象+具体内容+表达情感
3、选择词语+解释词义+具体内容+表达情感
这些都是我做阅读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概括层意的方法(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要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回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记叙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记叙了……,点明了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叙述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以上各种修辞手法作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1、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2、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3、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 B、为后文设伏笔 C、作铺垫 D深化中心 E、衬托 F、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G、渲染 H、呼应、照应 I、对比 J、象征 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包括(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4)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以及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对 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 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 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34、常见的考点: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高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3、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4、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6、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7、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8、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9、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10、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高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欲扬先抑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扩展资料:
1、衬托对比的作用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其中的衬托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
正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使用的就是正衬。课文中使用正衬的有《爱莲说》,文中的“菊”和“莲”构成了正衬关系。
反衬:“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里用 “百丈冰”反衬梅花坚强和耐寒的品性,这么冷的天气而梅花依然自我的开放着。
2、先抑后扬的作用是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衬托对比
-欲扬先抑
散文的特点。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2、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形散神不散”,是人们用来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说法。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主旨,即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但一经布局谋篇,其“神”始终不散。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线索,如抒情散文一般都是以某种感情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应抓住所托之“物”、所借之“景”进行分析。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这样的句子往往由作者直接点明,常常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联过渡的地方,形式上多为议论抒情句。它是作者对所描述内容的直接评价,是散文的“文眼”。三、散文分类。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1、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四、考点分析。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线索是将文章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成为整体的脉络。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①以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为线索。②以人物活动为线索。③以物(或物的特征)为线索。④以人物的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2)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①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②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考题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3)前后照应。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3、散文在行文上不仅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就物写物,就景写景,它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这种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的方法就是联想。充分地层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分析联想的原由,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体味散文的感情。尤其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联想常常贯穿全篇,起重大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物而在人或精神。4、品味语言。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词语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3)句子的赏析。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3)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4)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5)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常见的有:(6)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7)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埋下伏笔、作铺垫等),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5、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1)记叙(或叙述)的作用。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2)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可使人、事、景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3)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4)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抒情可使文章具有感人力。恰当的穿插抒情、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作用是深化主题、感情升华、点明中心,照应题目等。6、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②咏物类——托物言志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有所感触而借助记叙、描写、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描写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扬的事物上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抒情散文多用这种写法。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把握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格。托物言志的文章往往把大量笔墨花在对所托物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依附。然而这又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的目的还是“意”,即与“物”相应的精神、品质。分析时要从“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人手,揭示其象征意义。第三要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7、修辞手法的运用。(1)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2)夸张的作用。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3)对偶的作用。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4)排比的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5)反问与设问的区别。①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②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8、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五、常见题型。1、感情变化或是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
一般要求字数相等,答题时要注意在文中定位,并寻找关键词语。2、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要说清楚理由。(要崇尚美)3、用一句话概况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和表达的主题。语言要简洁。(注意只要求写故事,则不要写自己的感想之类的话)(1)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2)概括主题的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告诉人们、激励或鼓励人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3)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①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②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③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4)文章要抒发的感情,主要有赞颂、热爱、喜悦、愤怒、忧愁、哀伤、悲痛、憎恨、同情、感激、指责等。4、写景状物的散文要能抓住其与人的共同点,特别是精神方面。赞美物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同的精神。5、人称。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记叙文的人称是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如: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第一,便于作者抒发真实感情,表达深深的内疚和悔恨之意。第二,增加文章的真实性。6、注意散文会以描写物的美,到赞美,到落实到具体行动。如:“我也愿做一只小鸟”。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向往自由、赞美生命等的思想感情。7、给文章拟题目,一般就以文章的线索(关键性的“物”)为题。8、亲情类。要注意常规性的词语。如:母亲是怎么的一个人?(勤劳、善良等)9、原因类。如:为什么流泪?(1)到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2)原因如感动,或是因为思想感情变化,由理解到不理解等。10、发展性考题。(1)仿写。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2)谈感受。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3)续写。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4)感悟题。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如:读完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理解,得到的启示。回答时要注意向文中的人物或是作者的想法学习
七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的安排非常巧妙,一单元全是景物描写,第二单元就把景物描写蕴含在故事情节中来烘托作者情感,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比如第一单元的《春》是单独的一个季节描写,《济南的冬天》是特定的地方的一个季节描写,而《雨的四季》写出了四季之雨的容貌有别,性情各异。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每首诗中都有景物描写,每首个景物描写都表现了一定的情感,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非常巧妙形象地表现了诗歌的主旨。
在第二单元中,作者就把景物描写运用在写景抒情散文中,运用在叙事散文中,以烘托作者的情感。如《秋天的怀念》中作者为了衬托自己的脾气暴怒无常,在文中写道:“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这就是以景衬情。又比如“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一段的景物描写虽然只有那么一句话,却非常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母亲对我的敏感的担心,希望我通过观花来激发内心的生存的意志,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一句简单的景物描写,就深刻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作者在经历了母亲的去世的痛苦的经历之后,了解了母亲背后带病对自己的深深的爱之后,反而能够勇敢的面对生活了。在这里,如果是我们写作文,可能就用一段简短的抒情来抒发自己的悔恨之情,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用一段景物描写来写出了自己的心灵的进步,文中是这样写的,“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任何一个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看到作者描写的“开得烂漫的菊花”,都容易理解它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也正是母亲对我的希望,都应该明白作者已经能够勇敢的面对生活了。所以作者最后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有了这些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作者就用不着大段的抒情描写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进步了,使文章既生动形象,又含蓄隽永,这就是景物描写在抒情散文中的巨大作用。
第六课《散步》中,虽然只有两处景物描写,也用得非常巧妙。比如第四段中,“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水田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一一生命。”这一段生机勃勃的景物描写,就衬托了一家人散步的祥和欢乐的心情,为后文表现尊老爱幼的主题埋下了伏笔。
在第七段之中,也有几句景物描写“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里的景物描写给了母亲解决问题的家庭矛盾的灵感,写出了她对孙儿童心理解,对儿子尊老又爱幼两难心理的理解,同时也渲染了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这里写的岂只是春天景物的美丽,还有一家人相互理解的心灵之美,还有一家人团结和睦之美,而这种美的表现,用议论和抒情则显得外露而肤浅,只能用春天的美丽的景色来衬托,才显得含蓄而深沉。
我们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的景物描写之后,以及第二单元的景物描写用在抒情叙事散文中的这种作用,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灵活运用在我们自己的作文之中,可以非常丰富的表现单纯议论抒情两种表达方式不能表现的深刻内涵。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
答题格式 此文是一篇 。
备选答案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备选答案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答题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题要求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题格式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答题格式文章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了……的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
答题方法(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备选答案线索(明线和暗线)
答题方法找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变化等
答题格式……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
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答题方法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
答题方法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答题格式:(1)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备选答案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备选答案(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答题方法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备选答案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备选答案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
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备选答案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答题方法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格式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备选答案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6、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相关知识 了解四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两个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
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B、侧面描写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17、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题格式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18、语言赏析或广告
试题类型1 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试题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答题方法(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答题格式 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19、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答题思路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题方法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0、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题方法 A、能或否
B、如果是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如果是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如果是词语,先说明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如果是句子,应该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1、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题方法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2、文章写作特色
答题思路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答题方法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答题思路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答题方法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
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 回复:语文答题公式
(三)句子含义的解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加强语气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5说明
●类型1
三、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
●类型2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XX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XX主题,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引起读者兴趣
题目的理解:以XX为线索,体现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表达了XX,反映XX主题(情感)
1 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一问,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 (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 (5)心理描写。第二问,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点)。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3、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 (2)渲染某某气氛或突出某某环境的恶劣;(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是文中的第二或第三处自然环境描写,则可能还有一点作用:(5)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与上文某处景物描写相照应或形成对比。 4、该文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明确: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 ( 2)倒叙(在开头) ( 3)插叙。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如果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题目; (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 (3)具体的人、事物 或某句话 ;(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6、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详,某某事情叙述得略?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照应文题的要详写 ;(2)最能体现某某中心思想的要详写;(3)读者不太熟悉的要详写。 7、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1)人物 (2)时间 (3)地点 (4)事件起因 (5)经过 (6)结果。 8、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1)比喻 ; (2)拟人 ;(3)夸张 ;(4)排比 ;(5)反复 ;(6)对偶或对仗 ; (7)反问;(8)引用等。 9、比喻有何作用?(1)把某某比成某某,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本体的某某特点;(2)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0、拟人修辞有什么作用?(1)将某某描写对象人格化(或赋予某某以动感,化静为动)(2)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的某某特点;(3)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1、该文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对比、衬托 ; (2)欲扬先抑; (3)象征 ; (4)白描; (5)铺垫; (6)设悬念,埋伏笔。 12、开头语段有何作用?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开门见山,点明题目 ; (2)引起下文(或总领全文、或为下文做铺垫); (3)奠定某某的感情基调;(4)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3、结尾语段有什么作用?结构上:(1)照应题目或开头或上文 ,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2)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 内容上:(1)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突出了某某中心 ; (2)引起读者思考,发人深省,启迪读者去怎么怎么做。 如果是结尾揭示故事真相,作用则还应加上:(1) 揭示故事真相,给读者强烈震撼力和冲击力;(2)取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3)戛然而止,给读者无限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14、过渡句作用是什么?回答: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某某意思,引起下文的某某意思。 15、如何一句话概括该文段意思或主要故事? 答题思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结果怎样,如果不够清楚,可在此基础上添上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结果等。实际上就是5W:who、 what 、when、 where 、why 。 注:此类题变形题极多,如概括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提取材料主要信息的,一句话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有把新闻改写成一句话新闻的,有给新闻加标题的等。 16、题目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以某某为题目,或把题目变成某某好不好,为什么?)从以下角度考虑:(1)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2)点明了某某中心; (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景物等; (5)点明主要人物; (6)点明主要事件; (7)题目有双关义,表面上是指某某,实际上是指某某; (8)与结尾相互照应;(9)营造了某种氛围,让人产生某种美好或不好的联想;(10)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某某的某某特点;(11)点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某种事物如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