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古诗词课读书笔记之六

叶嘉莹先生古诗词课读书笔记之六,第1张

第一课  诗经

赋,有铺陈之意,是把所欲叙写的事物加以直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

比,有拟喻之意,是把所欲叙写之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加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

兴,有感发兴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触发而引出所欲叙写之事物的一种表达方法。

它们实际上都表明了诗歌中情意与形象之间互相引发、互相结合的几种最基本的关系和作用。

所以赋,比,兴事实上乃是中国最古老的诗论,是古人对诗歌中的感发作用及其性质的一种最早的认识。

《硕鼠》这首诗诗人用的是“比”表现方法,他恨的是那些一味剥削重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家伙们,可是他不直说,却用“硕鼠”这个形象来打比方。后两章基本上是第一章的重复,这种形式在《国风》中很普遍。因为《国风》是各地民谣,重叠的形式是为了适合反复吟唱。

从形象和情意的关系来看,这首《硕鼠》在感发的层次上是由“心”及“物”。就是说,作者心中已存有某种情谊,然后寻找一个外物来作比喻,写出心中那种情意。另外,我们还以看出,这种表现方式是有着理性思索安排的,与“兴”的全凭直觉在性质上显然不同。

《郑风》中的《将仲子》:这首诗是一个女子对他所爱之男子的叮咛告诫之词,她并没有假借什么外物的形象,而是直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了,这种表现方法就是“赋”。

提到赋,有一点应该加以说明:也许有人会以为赋体的作品既然都是对情事的直接叙述,就必然缺少像“比”和“兴”那种以形象来感动人的力量和艺术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所谓“形象”的“象”,并不仅仅局限于目之所见的具体外物,在儒家经典《周易》中,一些听觉的感受、历史的典故、假想的喻象,都属于“象”。这首《将仲子》中的“象”,就都是“事象”,而不是“物象”,但它同样传达了一种纯真的情感,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赋,实在也是诗歌中一种很有用的表现方法,它并不需要借助草木鸟兽之类的外物,直接就能传达出内心的感发,也就是说,在感发的层次上赋是即物即心的,他所写出的形象本身就是作者心中的情意。

中国的诗歌是以书写情志为主的,而情志感动的来源,有两个:

自然界的感发和人事界的感发。诗人如何表达这些感发呢?古人认为有三种方法:第一是“赋”的方法,“赋”是直接叙写,即物即心,第二是“比”的方法,借物为喻,心在物先;第三是“兴”的方法,是因物起兴,物在心先。这三种方法都注重用形象触引读者的感发,但“赋”多用人事界的事象,“兴”多用自然界的物象,“比”则既可以是人事界的“事象”,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物象”,也可以是假想的“喻象”。 我想这些很可能就是古人对诗歌中感发的作用和性质的一种最早的认识。

精神境界比较高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在高处俯瞰着人间,还有一种是来到了人间。来到人间的又分两种,一种是他到了人间就被尘世的污泥给坠下,再也飞不起来;但还有一种人可以飞起来,而且还可以带着周围的人一起飞。

他天生会对一些人产生影响力,这些人往往可能是在遇到困难、心里有些欠缺失落的时候,听他的话语、歌曲,心灵会得到慰藉。比如我们这些来到她身边的人,听她唱歌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召。

另外很重要的是,她给人的感觉特别真诚,毫无保留。她一见到你,就会毫无戒心地跟你表达自己的一切想法。

水心堂叶

《折窗前雪竹寄嘉富姊》:人生相遇本偶然,聚散何殊萍与烟。

夏日黄昏,雨后初晴,西窗竹丛前,东方屋脊上忽然染上了一抹初晴后落日的余晖,而东房背后的碧空上,隐现着半轮初升的月影。面对此情此景,很难说出是一种什么感情,所以“此时心绪最茫茫”。有的心情你可以说出来,但有时心情很难说, 很难具体地说出是欢喜还是悲哀,是快乐还是忧愁。

儿童幼年时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和意义的古典诗书,而不必 浪费时间去小学里 学一些什么“大狗叫小狗跳”之类浅薄无聊的语文。

其实,按,人的智能发展规律来说,中国的这种传统教育方法才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长阶段的。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小孩子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记忆、多背诵。即使他不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对早年背诵的内容不理解,但在以后的人生路程中,遭遇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会忽然理解其中的呕血话,越发体悟小时候背书真是很有道理的。

好的作品,它有很丰富的内涵,你把它背下来,很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它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以及对人生体验的逐渐丰富,每个阶段都会有更深入的体会。

一个人在少年阶段 ,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对认识刚刚开始行测很难过,对一切知识充满了新鲜的感觉。等你年龄大了,一切都司空见惯了,看到四季的更替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

对人世空观的认识。

儒家思想中柔顺而坚韧的美德。

这些礼节在我当时幼小的心灵中,确实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感。人不能无所畏惧,什么都可以做,想怎样就怎样。孔子说: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是中国的传统,人是应该有所敬畏的。

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自己开花那是它本来就有的一种芬芳,自然在生命中就展示它的这种芬芳,不是因为你要欣赏才有的,就是“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

陶渊明的诗真是有他生活的经验、体会、感情在里面,而不是理性的安排。

其实最好的创作是没有理性的。

“苦海迷途去未因。”

人类已经有了这么长久的历史,如果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都是想要追求一种和平美好的生活,那世界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科学很发达,物质享受也越来越高级,可人类并没有完全幸福安乐。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这个世纪会怎么样?所以什么时候人能有一个真正的觉悟,就像李商隐诗中所写“何当百忆莲花上”,真正有这样一个祥和的世界。

记像深宵夜话,长空皓月晶莹。

尘心入夜明。

知君同此情,我知道你跟我有着同样的这种感情。

室迩人遐,杨柳多情便怨别。

其室泽迩其人则远。

太爱修饰,外表看起来很高洁,然而缺少真挚的感情。

清空,空灵,不坐实。

一个人做人只是穿着白袜子不肯沾泥,总是自己保持清白、清高,这样的人比较狭窄 ,比较自私,遇事不肯出力,为人不肯动情。

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多情、锐感的诗心。

必须有把小我化为大我的精神和感情,把自己的胸襟扩大 。

一种是对广大人世的关怀,一种是对大自然的融入。

既有能入的深心体会,又有能出的通观妙解,能对此有所体会,才是真正有所证悟的。

菡萏,古雅的美学价值。

心追手写,一个字都不肯放过。凡是老师说过的话,我都要记下来。

“心转物则圣,物转心则凡。”如果你有一种智慧、一种力量可以转变外物超越外物之上,内心就能得到平静,这就是圣。

“造次必与事,颠沛必于是。”不管是造次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间, 你内心之中这样一种境界,你的心灵就有立足之地,你就不被外物所迷惑所困扰。

此中所深蕴的不尽的情意,难以言传,却品之弥深,味之弥永。

花飞无奈,流水西东。花飞无奈水西东。

记向春宵融蜡,

那么安静的、沉静的时刻,常常你在白天时,有很多身外的乱七八糟的事情,分散你的感情和你的心意,晚上的时候才能真正把你心思集中。

“有衷心一颗,何曾灿烂,只会怦怦。”

透网金鳞。

没有撞入网的鱼,对于网就没有必然能脱出的把我,只有曾经撞入网又能脱出的鱼,才真正达到了不被网所束缚的境界。

求仁得仁,又何怨?

“口腹虽累人,操作终自己。”

痛苦的人是他醒了以后,觉得他是劳苦的,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可是他又跳不出去,还得过这样的生活。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人生在世,这世界上所有的悲哀、痛苦、挫折、患难都是原本就在里边 的,人生就是一个非常悲苦的世界。

以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

悲剧中人物性格可分两种,一种是被命运所转,一是与命运相搏,只有后者才称得上是悲剧。

理想中的喜剧是要表现一种为美好理想付出艰辛追求的精神。

“遥空晚渐低,绮霞明未收。……比月夜更十分渊穆,比春朝加一倍温柔。

你不知道那一份师生的情意,这对她有多重要!

“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

人世无常,真如电光石火。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人生是无常的,空幻的。人生要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却听梵音思礼乐,人天悲愿入苍冥。”

“大千劫刹几微尘。”我们都是在微尘的世界,经历了多少劫刹,经历了多少沧桑,今天我们相见了。

“遇合从知有胜因”,真是有好的因缘才能相遇。

一片绵远而深挚的乡思。

“澹澹斜阳澹澹春,微波若定亦酸辛。”别具棉渺之思,难以言传的情思。

陶渊明《闲情赋》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完美的持守是一种最高的理想,无论人际的另一方的行为如何自己的持守都不该改变。这是造成人际关系之不平等的一种懦弱的道德观。

“匆匆七日小居停,东道殷勤感盛情。偶从游旅慰浮生。”

“驱车终日看山峦 。雨中湖水迷千里,地底钟岩幻百观。”

中国人的国家和乡土之情真的是很强烈。

我发现我们这些经历过抗战沦陷时旧中国苦难的海外游子,都同样怀着一份永远无法消除的对祖国的深情。而且飘零越久,对祖国的怀念就越深,想要对祖国有所报效的意念也就越坚决。

“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

因为无论任何一个人,他所感受得最深,知道得最清楚的,总是跟他自己的生命相结合的一些事物。

静安先生的风格则是古雅、宁静,在含蓄收敛之中隐含有深挚激切之情,是一种在静敛中也仍然闪现出来的才华和光彩。

辛弃疾《摸鱼儿》大多数感情里边都是有杂质的,就像网住了落花的蛛网,同时也网住了虫尸。

去者难留,逝者无还,生灭色空,早当了悟。

庇根枝叶从来重,人有生就有死,不足为惜。可是,你有没有尽到责任呢?今年的花落了明年还有没有呢?树的根本是不是还在呢?用你的枝叶保护好树的根本从来是最重要的。就像一个人自大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有没有尽到传承的责任呢?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无涯,青天罔极,无涯罔极的碧海青天。

所以天下事有时候真是有时运,有因缘际会。

为己转向了为人。

开始有了对文化传承的醒觉和关怀。

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传承。

那些衣服和印刷的书都是身外的东西,没有了可以再买 ,可是我所记的老师的讲课笔记是唯一的,是最宝贵的,因为从来没有整理印刷过,所以是不能丢的 。

中国词的美感特质是它往往蕴涵着一种言外的情致。

“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

“作者未必然”,可是“读者何必不然”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美好的事物没有人欣赏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哀莫大于心死,兴是一种感发,它能使你内心之中产生一种生生不已的活泼的生命。

传达了世间美好的东西同归于消逝和残破的短暂无常的悲慨!

“西风愁起绿波间”,美好而短暂之生命的整个生存环境,是如此的凄凉和动荡不安。

叔本华认为,每个人都跳不出意欲的圈子,不过每个人的广狭和远近都不相同。

词适合表达那种深隐幽微的情思

“具含一种深远曲折耐人寻绎之意蕴为美。”

词的特色是“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

二者都同是处于外界的强势压力之下,不得不把自己的情思以委婉的姿态表达出来,但内心在约束收敛中还有着对理想的追求对自身品格的操守。

忧谗畏讥,弱德之美

在外界强大压力之下,不得不自我约束和收敛以委曲求全的一种品质。

其形虽“弱”,但却内含着“德”的操守。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大陆出版我的文集,是由于我的老师而衍生的一段因缘,而台湾出版我的作品集 ,是由于我的学生而衍生的一段因缘,这一切都是使我极为感念的。

旧诗注重直接的兴发感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者可以由直接感发而出口成章,读者也可以由直接感发而声入心通。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相逢倾盖许知音,谈艺清斋艺万寻。”

进无师友相助,退有生事之累,偶有读书心得无人可谈,遇到问题也无人讨论,常常有陶渊明所说的“欲言无予和”之叹。

“庄惠濠梁俞氏琴,人间难得是知音。”

“当时锦水记相逢,蒙许知音倾盖中。遥祝期颐今日寿,烟波万里意千重。”

“花开莲现”成佛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

“花落莲成”是说当你把世上外表的繁华都撇掉了以后,方能成正果。

《瑶华》当年此刹,妙法初聆,有梦尘仍记。风铃微动,细听取、花落菩提真谛。相招一简,唤辽鹤、归来前地。回首处红衣凋尽,点检青房馀几。

因思叶叶生时,有多少田田,绰约临水。犹存翠盖,剩贮得、月夜一盘清泪 。西风几度,已换了、微尘人世。忽闻道九品莲开,顿觉痴魂惊起 。

赵朴老《瑶华》光华照眼,慧业因缘,历多生能记。灵山未散,常在耳、妙法莲华真谛。十方严净,喜初度、来登初地。是悲心参透词心,并世清芬无几。灵台偶托灵溪谷,便翼鼓春风,目送秋水。深探细索,收滴滴、千古才人残泪。悲欢离合,重叠眼、生生世世。听善财偈颂功成,满座圣凡兴起。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欲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不断烦恼,得成菩提。”

“方欲招之与语,忽空中落花迷眼。转瞬舟逝,怅然久之。醒作此词以志异。

不道相逢一语,仙舟来梦何因?信是娟娟秋水隔,风吹浪涌千层。”

一个人能够深入进去,而又能够跳跃出来,没有被它圈套住,真的是了不起。

幽微要眇,百转千回。

不是一般以文学为羔雁之具的人所能够企及的。

辛弃疾《沁园春》要小舟行钓

《上梁文》我向东边抛东西,我就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朝是早晨初升的太阳

不意天壤之间竟有王郎,天壤,婚姻的不如意。

我想这人生,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所能掌握的,你不知道会落到哪里。可是不管落到哪里,无论命运或者机遇把你落到哪里,你都要尽量做好这是自己应该做到 的。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一个人其实也很奇怪 ,可能一定是真的受到很沉重的打击,痛苦到了极点的时候,你反而有了一种觉悟,超越自己的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祸福这些事情,才真正会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追求,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

我们之间有很多共鸣和感应。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我这里是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

今日的学生在学识和思想方面已经陷入了一种极为贫乏的境地,其结果是对一切事情都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见解,这实在是令人忧虑的。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8李后主的特色,是以他的锐感深情,以他的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与那种最深切的感受向外包举的,是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国破家亡的悲哀包括了我们古今人类共同的悲哀。

19南唐词的特色,是自然景物的感发,就是一点点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就给了词人一种兴发感动,

20晚唐五代词的演进:丰富、精微、细致、丰美、内容含蓄蕴藉。

21理性的诗人是说对于自己的感情有一种节制,有一种反省,有一种掌握,有这样修养的能力。

22.当困难来的时候,我一定要尽我的力量去做,去承受,去负担,去努力,只是这样做就是了。

23不幸,每个人都会遇到;苦难,每个人都会遇到。我们所能掌握的,是对于苦难的反应。

24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

25晏殊:理性的圆融的观照。原因:性格、生平(14岁以神童应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宰相。冯延巳:执着的热情。欧阳修:遣玩的意兴。

26.不幸,每个人都会遇到;苦难,每个人都会遇到。我们所能掌握的,是对于苦难的反应。

27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

28欧阳修能够用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来排遣他的哀伤,来排遣他的忧愁,有一种遣玩的意兴。

29词这种韵文的体式,从晚唐五代发展到北宋的初期。它是从歌筵酒席之间,从本来不具有个性的歌词,发展成为能在小词中流露出作者的修养、品格、感情、学识、怀抱的这样的一种文学体式的。这种发展的过程,我以为是在应该说是词的诗化。

30柳永把词里的感情从“春女善怀”转变成了“秋士易感”的感情。柳永喜欢写秋天的季节,日暮的景色。更妙的是他写雨,写雨后。

31柳永除了长调的铺排、多层次的叙写以外,他的音调的流利与顿挫两种特质的结合也是很美的。

32柳永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性情及他的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剧。而他所写的悲慨与过去五代的小词不同,因为他从“春女善怀”转变成了“秋士易感”。他写的是秋日的景色,是斜阳日暮的景色。

33盛唐的诗歌是以气象取胜的,气象也可以与兴发感动结合起来说是一种兴象。汉魏六朝的诗是以风骨取胜的。唐人的诗是特别能把大自然景物跟内心的感发结合得恰到好处的,博大高远。

34苏东坡在熙宁四年(1071)通判杭州,时年37岁写词。是在政治失意以后,才以闲情闲笔来写小词的。以余力写词的态度,影响了他词的风格,表现了超旷的特色。

35冯熙曾说:“欧阳文忠词与晏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淑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蒿庵论词》)

36我们讲词,既要注重每一个词人的特殊成就,特殊的风格,也要注重词史的发展和词人彼此之间的传承、发展和影响。

37东坡境界开阔,超旷高远。柳永不减唐人高处的兴象,常常跟缠绵的相思离别结合在一起。东坡写的只是才人志士的逸怀浩气,是词境界的一大开拓。

38从晚唐五代的小词,发展到苏东坡,是词诗化的高峰,可以抒写自己的逸怀浩气了。

39我们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的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在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他的这两种修养相糅合所造成的一种风格。

40中国的伟大的诗人,都不仅是写诗的诗人而已,他们都是以他们的平生行为实践了他们的人格。

41苏东坡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是融合在古往今事的历史之中了。

42 《论苏轼词》    叶嘉莹

揽辔登车慕范滂。神人姑射仰蒙庄。小词馀力开新境,千古豪苏擅胜场。

道是无情是有情。钱塘万里看潮生。可知天海风涛曲,也杂人间怨断声。

捋青捣麨俗偏好,曲港圆荷俪亦工。莫道先生疏格律,行云流水见高风。

43 《论秦观词》    叶嘉莹

花外斜晖柳外楼。宝帘斜挂小银钩。正缘平淡人难及,一点词心属少游。

少年豪隽气如虹。匹马雄趋仰令公。何意一经迁谪后,深愁只解怨飞红。

茫茫迷雾失楼台。不见桃源意可哀。郴水郴山断肠句,万人难赎痛斯才。

44秦少游的词分为两类:早期,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感慨身世的词。秦少游的词是“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

45凡是诗词这一类的美文,总是要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才能使读者更直接更鲜明的一种感动兴发的力量。

46 《论周邦彦词》    叶嘉莹

顾曲周郎赋笔新。惯于钩勒见清真。不矜感发矜思力,结北开南是此人。

当年转益亦多师。博大精工世所知。更喜谋篇能拓境,传奇妙写入新词。

早年州里称疏隽,晚岁人看似木鸡。多少元丰元祐慨,乌纱潮溅露端倪。

47周邦彦是个结北开南的人物,他是集结了北宋的大成,而开拓了南宋险胜的人物。他不是以感发取胜,变成了以思力取胜。

48辛弃疾是专力为词的,他的词写得最多,而且写得最好。相当于杜甫、屈原,是他的平生的生活、他的理想、他的志意抱负的实践。真正地把他的志意抱负写到他的词里边去的。

49.吟诵在我们中国诗才是重要的。因为我们是情感跟声音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感发的力量才自然地跑出来。

50周邦彦词的声调常常是拗折的。

51凡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一定以他感发生命质量的深厚博大为主要的因素。艺术的手法当然也重要,但是他真正本质的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浅,才是决定他作品优劣高低的一个更重要的决定的因素。

52长调,柳永直接,周邦彦变化出来很多的转折,很多的跳接,造就了一种传奇意味的故事性。周邦彦写词用了安排勾勒、用思力写词的;不平铺直叙的。

53中国伟大的诗人都是用他们的生命来书自己诗篇的,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的。像屈原、陶渊明、杜甫等。

54一个人的成长是你的本性与你生长的环境的结合。

55真正好的词都是有一份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的词。

56从苏东坡开始词后面的题目就慢慢多起来了。

57从《水龙吟》可知,辛弃疾那种激昂慷慨、摧折压抑的复杂感情都是用形象表达出来的。他是借自然景物的形象,也借历史上典故的事象来表现的,这就是辛弃疾的艺术手法。

58辛弃疾的豪放不单是两句空洞的口号,他是真的“能感之”“能写之”,是用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的。这正表现了他感情的深挚。

59中国“婉约派”词的传统:把政治上的一些感慨结合到男女的爱情来写的。

60柳永词的开拓,多用长调;多用男子的口吻,写羁旅行役的旅途所见的情景,写高远的景色。

61辛弃疾从苏东坡,是用直接的感发把自己的襟怀志意写到词里边去的。因为辛弃疾结合了他的时代,他个人的身世的生平,所以才有伟大的词。

62“观乎性情者,莫良于诗”,不管你的平仄格律好坏,你只要拿出诗来一看,你整个人的性情、品格、厚薄、深浅都在里边了。

63如果只是一意去追求骚雅,有时候就反而会损伤了生命的本质。

64姜夔词里表现出的比关怀国家的志意的感情更多更鲜明更强烈的是——爱情往事。

65诗的好坏不在于你写的是浅白还是朦胧晦涩的,不在你是用典故或是浅俗,是在于你的作品里边有没有你自己真正的感发的力量和感发的生命。

66吴文英在用典之中,常常加进去感发;从质实中跳出来,空灵是在高处的变化。

67从词的发展历史上来看,周邦彦是结北开南的词人,吴文英是由南追北的词人。

68.吴文英把北宋的强大的感发的力量,放到他的词里边去了。他一方面有南宋的那种安排、勾勒,时间与空间错综的跳接,有这些周邦彦开出来的南宋的手法;另一方面又保存了北宋强大的感发力量。

69姜白石用精思安排铺写;吴文英用锐感,用敏锐直接的感受来修辞的。

70要把诗写好,一要有一颗活泼不死的关怀善感的心;二有语汇。

71陈子昂所用来写咏物诗的办法,是属于比的方式,杜甫所用的是兴的方式。

72普通读者看表层,透明性读者看到里边的最本质的作用,创造性的读者可以有自由的、丰富的联想。

73诗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于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28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