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可移情的角色表演。

创造可移情的角色表演。,第1张

内容摘要:

“动画”不仅仅是会“运动”的“图画”。动画的一个定义是:为角色注入生命的行为。如何定义“生命”?勒内·笛卡尔在他1637年的著作《方法论》中提出“我思故我在”。那么,在这里给“生命”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思考”。《动画师生存手册》的作者理查德·威廉姆斯总结道:能走会说还会思想的图,看到我们创造出的一系列形象经历思考过程并且做思考状,这才是真正让人叹为观止的高潮。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即能让我们的图画能思考,动画师的表演,是不折不扣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表演是展现角色思考的核心问题呢?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像《头脑特工队》里的小精灵一样钻到人物的头脑里去观看人物的思考过程,在生活和**中,我们感知一个人物的思考过程,是通过看该人物的外化出的“动作”,包括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表演即是动作。本文探讨的问题即是如何通过角色表演,从情感上满足观众,即移情。

引言:

观众观看动画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达到情感上的满足。为了满足观众这一情感需求,角色动画师必须能够让观众对我们创造的角色产生移情。移情是人类的基本属性,因为我们是天生的社会动物。

何为移情?

移情的过程是:当观众看到动画中的角色在采取某一行动的时候,观众的智力活动把这一行为与某一情绪联系起来,观众也感受到这一情绪。这个过程即为移情。这个过程有两个必要条件:角色的行为和观众自身的智力活动。

同时这里也引出了情感和思考之间的关系。情感是这样产生的:当外界发送某一客观事件时,我们的认知层面意识到了这件事的存在,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基于这个结论我们选择一个情感与之相匹配,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情感。情感总是和智力活动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而价值观是主动思考的结果。所以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心智活动的思考。

那么为何要通过表演创造移情?

观众只会对情感发生移情,所以我们得让我们的角色有情感。情感来自于对客观事件的思考活动,所以在动画中,我们要设计某一事件,用戏剧术语来说是“冲突”或者“阻碍”,角色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面临这一冲突或者阻碍,进行思考活动选择一种情绪,这个过程与角色自身的心智水平和价值观相联系,然后由这一情绪驱动下采取某一行为动作,这个动作就是表演。这是角色的表演的全过程。所以我们要通过表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

看到角色的表演,观众产生移情。

然而,导演并不能强求观众和角色的情感产生同样的情感。根据情感产生的理论,情感总是和感受者的价值观和心智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我的毕设中,有一场戏是夸父在追逐太阳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猛烈的炙烤而极度痛苦却仍然忍受着那般苦痛继续追逐,这就是角色的行动。对于这一行动,秉持不同价值观的观众会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功利主义者会认为夸父很愚蠢,博爱的人会因为追不到而同情他,有怜悯之心的人会为他心急。某种程度上这能解释“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如何设计好的表演?要让角色产生喜怒哀乐并不难,关键还要让观众的价值观去认可角色的表演。

观众的价值观会更认可什么?不同的人秉持不同的价值观,众口难调,但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能博得大多数人的认可。

再重申一下戏剧表演的定义:让角色追逐某一目标,给角色设计一个冲突,让角色对这个冲突产生思考活动产生情感,再由情感驱动产生某一动作,动过即表演。那么好的表演也就要从这三个方面下功夫:目标,冲突,动作。比如,积极的冲突往往能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比如,选择去罗马还是巴黎度假这个冲突,和大地震下救儿子还是救女儿这个冲突,后者更能创造好的表演。因为后者更能深刻的体现出人物性格。在《故事》一书里,罗伯特·麦基说人物性格往往在压力下被揭示,而且压力越大人物性格被揭示得越深。这里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戏剧里的“冲突”。对人性的剖析是引起观众兴趣的关键所在,而积极的有趣的冲突或者极大的压力能让角色的本性毫无保留的展示给观众。那么,动画师应当精心为角色设计冲突,好让角色的表演能充分展现角色性格。

这样就得出一个关于好的表演的重要的因素:能体现角色的本性。例如,在动画片《三个和尚》里,嘴让观众觉得有意思的戏在于三

看起来,这书有些专业感,也许只有广告行业的人才读得懂。但我要做的是把这本书“翻译”一下。

本书是通过一个广告行业的故事来展示“故事化”思维在商业战略上的独到之处。在广告媒介从18世纪初的报纸到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广播演变的过程中,商家通过大量广告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链接,消费者由最初的高粘性到后期的“忍耐”式被动接受,随着20世纪互联网崛起,媒介虽然由电视逐步向视频、录像等转移,但消费者的“忍耐”式被动接受广告并没有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愿意付费屏蔽这种被动的观看体验。

现在我们停下来几秒中……

想一想,电视剧正播放到关键时间,你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剧情反转就在下一秒时,“接下来,是广告时间”……屏幕上随即出现各种自吹自擂。就像你约好了心爱的妹纸吃饭,各种倒饰后,提前到场且心花怒放地等待。突然,手机铃响,妹纸说:对不起,我临时有约改天再聚。你除了被动接受、黯然神伤、失望到顶,还能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感受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用手机阅读时、在PC端浏览时、观看视频时……

如果你认为我既不从事本行业,也对此不感兴趣,这对我根本无用,那么你就大错了。这个故事的本质是在讲如何建立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高粘性链接。在不同的场景中,我们或多或少地,既是接受方(消费者)也是给予方(商家)。在工作中,我们出让时间体力,“消费者”可能是内部客户,包含你的上司、老板,外部客户则是商品或服务的接受方,即我们狭义理解的真正“消费者”;在生活中,我们挣钱养家养娃,“消费者”就是孩子、老婆、老公、父母,我们就是“商家”……不管是在哪个场域,我们的角色都在不停地无缝切换。不管你是否意识得到,这种切换都真实存在。

很多时候,矛盾不是因为双方对错,而是因为你不懂我。我努力赚钱养家,你不懂我的辛苦;我埋怨几句,不懂我只是想要关心;我兢兢业业,你却不懂我辛苦付出;这世界上最感人的情话不是“我爱你”,而是我懂你。如果能在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在接受方与给予方之间搭建一座稳固、持久的桥梁让双方相互有无、高频往来、有效传达,让对方真正明白自己,相信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减少很多阻碍。毕竟,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比站在河的两边隔空喊话有效得多!所以,这本书与其说是广告行业如果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倒不如说是“故事化思维”是人们沟通的最佳方式之一。

最早的人类将现实转化为故事来理解,我们喜欢且愿意听故事。我们天生对故事充满好奇,能长时间地记住故事,小时候趴在外公的肩头、窝在妈妈的怀里听的那个故事,到现在都在记得,但昨天你老公给你讲的那个道理就不一定能有这个待遇。

“懂”和“说”是两个全然不同的纬度,但我们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以为自己懂了就行了,甚至在跟人沟通时经常会觉得,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你怎么还是不明白?问题就在于这个“翻译器”出了问题。如何将我们“懂”的“说”给对方且让对方明白,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当然也没有想像当中那么难。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故事分为两大类,一是虚构型故事,二是目的导向型故事。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要用于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联系,后者要主要用于销售环节。能够真正为我们所用的是前者让我们在交往中更加高效,对人际关系是加分项。后者用于各行业的销售人员,让消费者愿意听我们讲,当客户本人成为我们故事中的主角,TA会付出实际行动(消费),同时作为销售人员的我们也可以在众多的同行中略胜一筹。

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具备八个要素。为便于理解,我以**《我不是药神》来举例。

1:目标受众

这个故事是讲给谁听?他们的背景、行业、家庭、年龄、性别等信息需是需要我们去了解并依此设计故事的总体思路。

**的受众可以说是中国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特别是白血病患者。医疗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不管我们本人是身患疾病,相信在身边也亲历过轻松筹、水滴筹等事件,“看不起病”则是痛中之最!所以,这个目标受众群体是大部分普通人。

2:主题

平衡的生活状态中要包含社会背景、主要人物、核心价值。

**中的徐峥生活在现代社会。故事的开头则展现了了一个落魄无业的父亲靠卖神油维持生计。

3:激励事件

原有的平衡生活被一系列事件打破。

**中徐峥的妻子要带着孩子出国,父亲此时又重病入院。让原本捉襟见肘的徐峥雪上加霜~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几乎崩溃

4:欲望对象

未被满足的欲望。

一旦生活遭遇重创,人们都希望生活能回归原有的平静。为了回到平衡的状态,TA需要做一系统的改变。此时的徐峥开始有人“引荐”其带假药。

5:第一行动

这个改变就是徐峥接受一位白血病患者的请求购买格格宁盗版药。

6:第一个反馈

购买格格宁盗版药让徐峥挣了很多钱(观众对自己的愿望),并且成了团队带服务更多的白血病患者。

7:危机下的抉择

团队成员的离世让徐峥的价值观从金钱转向人性,就算亏本也要给更多病患提供帮助,甚至不惜与执法部门对抗。

8:高潮反馈

故事得以完美结束,格列宁进入社保。

我们不要隔空喊话,我们要面对面更近一点。而要做到更近一步传递信息,让河对岸的双方都能更懂对方,我们需要搬几块垫脚石过河,分步骤地从河的一侧延展到另一侧。学会这八个步骤,相当于掌握了一套技术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就是寻找垫脚石、修垫脚石、熟练地搬运、摆放垫脚石,时间久了,垫脚石就不再是需要花力气的工作,而是这条河不可缺少的部分。以前没有垫脚石的河是河,垫脚石多了也便成了真正的河。

你的河对岸,有父母、孩子、伴侣、朋友、老板、下属、合伙人~~你有没有垫脚石呢?

罗伯特弗兰克名言

1、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想要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实际所做的选择,必须时人类的动机加以更细致的分析。罗伯特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

2、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因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罗伯特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

3、人们做出诚实的行为,不仅是因为害怕受惩罚,还因为要受同情和愧疚等道德情感的推动。罗伯特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

4、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赚取真正财富的唯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幸运,再加上艰苦的劳动。罗伯特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

5、有例外,才能证明规律的存在。罗伯特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

6、从理论上来说,现金奖励胜过同等价位的其他奖品。可人们往往偏好其他形式的奖励。罗伯特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

7、没有契约式的承诺所提供的安全感,很多宝贵的交易就做不成。罗伯特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

8、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罗伯特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

9、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所做的选择,源于一种想要构建、保持个人或群体认同的心理动机。罗伯特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

高尔斯华绥名言池田大佐名言布莱尔名言

分页:12

弗兰克尔的名人名言

其实,我们早就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必须慢慢再学习才行。获释俘虏的这一切反应,照心理学的说法,便是由于所谓的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使然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活着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义。如果人生真有一点目的,痛苦和死亡必定有其目的。

“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是一种能够负责的物种,他必须实现他潜在的生命意义。我这样说,是希望强调:生命的真谛,必须在世界中找寻,而非在人身上或内在精神中找寻,因为它不是个封闭的体系。同样地,我们无法在所谓的自我实现上找到人类存在的真正目标;因为人类的存在,本质上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而非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事实上,自我实现也不可能作为存在的目标,理由很简单,因为一个人愈是拼命追求它,愈是得不到它。一个人为实践其生命意义而投注了多少心血,他就会有多少程度的自我实现。换言之,自我实现如果作为目的,是永不能获得的,它只是当自我超越之后的副产品而已。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根本上改革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应自行学习--并且要教导濒于绝望的人--认清一个事实。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对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已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面对这个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囚徒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决定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集中营影响的结果。因此,从根本上看,甚至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人都能决定他他将成为什么——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甚至在集中营中他也可能保持人的尊严。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终有一天,每位获释的俘虏在回顾集中营的种种经历之时,将不复了解自己是如何熬过来的。当获释的日子终于来临,每样事物在他看来都像是一场美梦。同样地,终有一天,一切集中营的经验在他看来,也将不过如一场噩梦。

而重归故里的人最重要的一个体验,便是历尽沧桑之后所享有的一个美妙感觉:从今以后,除了上苍,什么都用不着畏惧了。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这种天真的质疑,是由于把人生看做借着积极创造某种有价值的东西而实现某个目标所致。我们早已彻悟,人生意义的涵盖面不止于此,它包括生存与死亡,临终与痛苦。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生活”并不是模糊不清的东西,它是具体的事物,正如生活的任务也是真实而具体的一样。它们形成了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命运。没有一个人及其命运可以与其他人及其命运相比较。没有任何情形可以重复,并且,每一种情形都要求人们作出不同的反应。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类最后的自由,在已给定的环境下选择态度的自由。环境可能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唯有改变自己的态度。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矛盾意向还可以用在睡眠障碍的病例中。对于失眠的担心导致了对入睡的过度注意,而它又转而使患者不能这样做。为了克服这一特殊的担心,我通常建议患者不要试图入睡,而是做相反的事,也就是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清醒。换言之,对于入睡的过度关注,产生于不能这样做的预期性焦虑,必须用不要入睡的矛盾意向来代替,而入睡很快就实现了, 我要清醒一晚上!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类在新近的发展阶段中,又经历到另一种失落的痛苦,即一向作为他行为支柱的传统已迅速地削弱了。本能冲动不告诉他应该作什么;传统也不告诉他必须作什么,很快地他就不知道自己要作什么了,于是他愈来愈听从别人要他去作什么,于是他就愈来愈成为顺从主义的牺牲者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认为我们如果以为人最主要的需求是平衡(生物学上称为Homeostasis),是没有紧张的状态,那将是心理卫生上的一种危险的错误观念。人真正最需要的并非不紧张,而是为了某一值得的目标而奋斗挣扎。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任何代价地解除紧张,而是唤醒那等待他去实现的潜在意义。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们这一代处于现实主义的时代,因此我们要知道人真正是什么。毕竟,人是发明奥斯维辛煤气间的存在;但同时,人也是笔直走进煤气间,口中念着天主经或犹太祈祷文的存在!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to choose one’s own way

一个人可能被剥夺一切,但他在任何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的自由无法被剥夺,这是人类最后的自由。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因此,我们不是问生命的一般意义为何,而是问在一个人存在的某一时刻中的特殊的生命意义为何。用概括性的措辞来回答这问题,正如我们去问一位下棋圣手说:大师,请告诉我在这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如何下法根本没有所谓最好的一步棋,甚至也没有不错的一步棋,而要看弈局中某一特殊局势,以及对手的人格型态而定。人类的存在也是如此,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Our greatest freedom is the freedom to choose our attitude

我们最大的自由是选择态度的自由。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当事人势必容易忽略现实中的确存在着、而且可堪运用的机会。把目前的暂时存在(provisional existence)当成虚幻不实的存在--这种态度本身正是使俘虏丧失其生命力的一大重要原因。人一旦有了这种态度,任何事物看在他眼里都显得毫无意义。他忘了艰困的外在环境通常能给人一个机会,让人超越自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成长。他不把集中营的困境看成是考验内力的试金石,他不看重自己的生命,反而轻蔑它,当它是无足轻重的玩意儿。他宁可阖上眼皮,耽溺于过去。这样的人自然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幽默在使人远离和超越环境方面的能力更强大 培养幽默以及运用幽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是人们掌握生活艺术时学会的一种技艺。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否则,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他很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以致变得与禽兽无异;险恶的处境,提供他获致精神价值的机会;这机会,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弃,但他的取舍,却能够决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要大胆地说,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助人在最坏的情况中还能活下去.除非人体认到他的生命有一意义。正如尼采充满智慧的名言:参透为何,才能迎接任何。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独立,即便是身心于恐怖如斯的压力下,亦无不同。“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并非完全被制约及被决定的,而是他自己要决定向情境屈服还是与之对抗换言之,人最后是自我决定的。人不仅仅是活着而已,他总是要决定他的存在到底应成为什么下一刻他到底要变成什么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应追问生命的意义;并且,每个人只有通过承担他自己的生活才能向生命做出回答;他只有通过成为负责任的人才能对生活做出反应。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过去的意义” 那些由于不能看到任何未来目标而任凭自己堕落的人,常常陷入对于过去的回忆之中。我已经提到的,存在着一种趋势,回忆过去,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使得带有所有一切恐怖的现在变得更少真实。但是,在对于现实存在的回避中存在着一种危险。它使人容易忽视那些能够使集中营生活变得积极的机会,而且,这种机会确实存在。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你要像你是死而复生一样地过你现在的生活。 而且你要像你曾经过重大过失而且现在还可能再 有过失一样去生活。 ----弗兰克尔

正如对幸福的寻求是自我欺骗一样,一味追求一颗善的良心只会使我们失去发现它的机会,因为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变成了伪善的人。 ----《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

罗伯特·麦基的名人名言

你以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却常在需要表达的时候为内心潜藏的东西感到震惊。换言之,如果一个情节完全按照你最初的计划展开,那么你的写作方法便过于拘谨,没有给你的想象和直觉留出余地。你的故事应该让你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吃惊才对。漂亮的故事设计是所发现的主题、起作用的想象以及灵活而明智地施展着手艺的头脑的一种珠联璧合的统一体。 ----罗伯特·麦基《故事》

最优秀的作家都有一副辩证的灵活头脑,可以轻易转换观点。他们既能看到正面,也能看到负面,还能看到所有不同程度的反讽,并真心实意令人信服地找出这些观点中蕴含的真理。这种全知迫使他们变得更有创造力、更有想象力,且更有洞察力。而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所表达的即是他们所深深相信的,但这一切都来自他们对每一个鲜活问题的精心权衡以及对其各种可能性的切身体验。 ----罗伯特·麦基《故事》

故事讲述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一个故事是一个思想的活证据,完成思想到动作的转换。故事的事件结构是一种手段,你通过它来表达你的思想,并随后将其证明……且绝不采用任何解释性的话语。 ----罗伯特·麦基《故事》

我们的写作水平应该在他们之上。观众希望我们把他们带到极限,带到所有问题都得到回答、所有情感都得到满足的地方——故事主线的终点。 ----罗伯特·麦基《故事》

我们都心怀希望,无论命运如何与我们作对。 ----罗伯特·麦基《故事》

危险之处在于:当你的前提是一个你感到必须向世人证明的思想,而你把故事设计成一种对那一思想不可否认的论证之时,你便已把自己推上了一条说教之路。 ----罗伯特·麦基《故事》

故事和生活之间的重大差异是:在人类的日常生存状态中,人们采取行动时总是期望得到世界的某种有效反应,而且总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他们所期望的东西,而在故事中,这些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则被扬弃。 在故事中,我们将精力集中于那一瞬间,且仅仅是那一瞬间,人物在那一瞬间采取行动,期望他的世界做出一个有益的反应,但其行动的效果却是引发出了各种对抗力量。人物的世界所做出的反应要么与他的期望大相径庭,要么比他期望的反应更为强烈,要么二者兼有。 ----罗伯特·麦基《故事》

第二个是负面反讽: 如果你一味地痴迷于你的执着,你无情的追求将会满足你的欲望,然后毁灭你自己。 ----罗伯特·麦基《故事》

在现实中,由于善与恶在人性中所占的比重相等,恶压制善和善战胜恶的机会相同。我们既是天使也是恶魔。如果我们的天性能向任何一边稍稍倾斜,那么所有的社会难题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会被解决干净。但是,我们是那样的分裂,以致不可能确知我们彼时将会是什么样子。此一时,我们建造了巴黎圣母院;而彼一时,却建造出奥斯威辛。 ----罗伯特·麦基《故事》

主人公必须具有移情作用;同情作用则可有可无。 ----罗伯特·麦基《故事》

他们的故事揭示出,人类本性中具有与生俱来的好战、嗜杀的一面,而战争只不过是这一维度的逻辑延伸,使我们不无战栗地意识到,人类喜欢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千万年来如此,当下如此,在一切可以预见的将来依然如此。 ----罗伯特·麦基《故事》

观众纽带观众的情感投入是由移情作用而黏合的。如果作者未能在观众和主人公之间接上一根纽带,那么我们就会坐在影片之外,感觉不到任何东西。 ----罗伯特·麦基《故事》

权威人士,如柏拉图,担心的威胁并非来自思想,而是来自情感。那些当权之人永远不想让我们去感觉。思想可以被控制和操纵,但情感却是发自内心且不可预料的。艺术家之所以能对权威构成威胁,是因为他们揭露了谎言并激发了思变的激情。 ----罗伯特·麦基《故事》

创造出真正被动的主人公是很糟糕的,然而不幸的是,这是很多人的通病。如果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没有任何需要,不能做出任何决定,且其行为也不能影响任何层面的变化,那么,这个故事也就不成其为故事。 ----罗伯特·麦基《故事》

在故事的心脏跳动的,是比纯粹的言语更为深奥的东西。 而且在故事的另一端还端坐着另外一个同等深刻的现象:观众对这一材质的反应。 ----罗伯特·麦基《故事》

主人公必须至少有一次机会达成欲望。 ----罗伯特·麦基《故事》

不要成为思想的奴隶,而应让自己沉浸在生活之中。 ----罗伯特·麦基《故事》

一条受人敬仰的好莱坞格言警告说:“**讲究的就是最后二十分钟。”换言之,一部影片要想在世上有成功的机会,最后一幕及其高潮必须是最最令人满足的体验。因为,无论前面的九十分钟成就了什么,最后一节如果失败的话,这部影片在首开周末就会死去。 ----罗伯特·麦基《故事》

故事的灵感也许是一个梦,其最后效果也许是审美情感,但只有当作者沉迷于严肃思想时,一部作品才能从一个开放式的前提,进展为一个圆满的高潮。因为艺术家不仅需要表达思想,还需要证明思想。仅揭示出某一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观众不仅需要理解,还需要相信。你要让全世界观众都在离开你的故事之后,依然相信你所讲述的故事是对人生的一个切实比喻。 ----罗伯特·麦基《故事》

第一个是正面反讽: 对当代价值——成功、财富、名誉、性、权力的过分追求——将会摧毁你,但你只要能及时看清这一真理并抛弃你的执着,便能使自己得到救赎。 ----罗伯特·麦基《故事》

究竟何谓“娱乐”?娱乐是一种仪式:端坐在黑暗之中,凝视着银幕,全神贯注地投入一种人们希望将会是令人满足、意味深长的情感体验。任何影片只要能够召集、主持并成功完成这种故事仪式,即是娱乐。 ----罗伯特·麦基《故事》

从灵感得到激发的那一刻起,你便进入了虚构的世界以寻找一个设计。你必须在开始和结尾之间建立起一座故事之桥,一个可以从前提一直跨越到主控思想的事件进展。这些事件回响着一个主题的两种互相矛盾的声音。在一个序列接着一个序列,且常常细化到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的设计中,正面思想及其负面的反思想一直都在争论,你来我往,创造出一个戏剧化的辩证论战。而在高潮中,这两个声音里将有一个胜出,成为故事的主控思想。 ----罗伯特·麦基《故事》

我们认识到,理想主义和悲观主义是经验的两个极端,生活很少完全充满阳光和草莓,也并非全是厄运和惨痛,它二者兼有。 ----罗伯特·麦基《故事》

库布里克知道,如果他能给予人类足够的弹药,那么人类必定会开枪打死自己。 ----罗伯特·麦基《故事》

如福尔摩斯法官指出,我们必须相信思想的自由市场。如果每一个人都被赋予一份发言权,即便是非理性激进的或残酷反动的,人类也会从所有可能性中挑拣出正确选择。没有一种文明,包括柏拉图的在内,是因为其公民明白了太多真理而招致毁灭的。 ----罗伯特·麦基《故事》

我们之所以总是在“最好”和“最坏”之间伸展,是因为故事若要成为艺术,并不是讲述人类体验的中间地带。 ----罗伯特·麦基《故事》

一个人物世界中最近的对抗力量圈便是他自己的本体:情感和情绪、头脑和身体,这一切的一切从此一时到彼一时都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以他所期望的方式做出反应。我们最大的敌人往往是我们自己。 ----罗伯特·麦基《故事》

生活教导我们,任何人类欲望的价值尺度与对它的追求所冒的风险都是成正比的。价值越高,风险便越大。我们将最大的终极价值赋予那些需要最大终极风险的东西——我们的自由、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灵魂。 ----罗伯特·麦基《故事》

爱情既有欢乐也有痛苦,剪不断理还乱、刻骨铭心、撕肝裂肺,既温柔又残忍,我们之所以依然苦苦寻求,是因为没有它,生活便失去了意义。(影片《安妮·霍尔》、《曼哈顿》、《为你疯狂》所表现) ----罗伯特·麦基《故事》

作家如果没有哲学家的思维,并保持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臻于卓越之境。 ----罗伯特·麦基《故事》

罗伯特·弗罗斯特经典语录

1**的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而我只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走完了一生。

2**的树林里有两条岔开的路,可惜我不能在同一时间走两条路,我选择了少人行走的那条,这就造成了一切的差异。

3两条道路分散在树林里,而我选择的那条更少人迹,从此决定了我人生的迥异。

4你们接受教育,是为了当你们到了某个特定阶段时,能够接近你们钟情的东西:不管是一首诗,一个理想,一个党派,一项事业,还是一个英雄。

5受过教育是指能够既不发脾气也不丧失自信地倾听几乎任何话语。

6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那一条,一生就此改变。

7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8所谓诗,就是翻译之后失去的东西。

9文学可分成两类。悲哀的文学和抱怨的文学。前一类是关于人类永久的生存状况,后一类带有某时某地的文学痕迹,也许真切、动人,但不是伟大的文学。

10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1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如今的不同

12我是一个熟知黑夜的人,我曾在雨中出门在雨中回来,我曾一直走到城市最远处的灯火。

13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一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4以自己的方式下地狱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

15阅读,我很喜欢把它想成是旅程,我们在熟悉的实存世界里流放自己。

16最好的出路永远是朝前走完全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3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