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它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它有什么特点?,第1张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指电视台派出记者在事件现场进行实时报道和采访的新闻形式。它的主要特点包括:1 实时性强:现场报道具有极强的实时性,可以第一时间传达事件现场的最新情况。2 真实性高:现场报道可以拍摄实物,采访当事人,让观众获得最真实的信息,增强了新闻信源的可信度。3 视觉性强:现场报道具有生动鲜活的图像,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双重传达,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4 综合性强:现场报道可以采访多个当事人、专家等,提供多维度的信息,从而更加全面地呈现事件。5 反应迅速:现场记者能够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及时反映出事态的发展和变化。总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观赏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新闻形式。

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的、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智力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 (1)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新闻一快二新的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智力。然而智力因素只有经过情感的激发方可催化成最佳组合并发挥出最高的效能。徐迟同志写《哥德巴赫猜想》时,完全处于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之中。他“被生活和人物强烈感染”而达到了“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他认为“记者不被生活所激动、激动到身不由己、欣然命笔的程度,就不是好记者”。 (2)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情感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突出地反映在记者的道德感与对新闻的价值取向上。道德感属于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它是和人们已有的道德观念相联系的。当客观事物符合人们的道德观念时,主体就会产生一种肯定的、愉快的情感体验。由于道德观念的殊异将会导致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不同的价值取向。记者采写什么、从哪个角度去写是受其道德感制约的。同样,编辑选编什么样的稿件,把它安置在报纸的什么位置上同样也要受到道德感的制约。 (3)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种稳定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控制着主体的认知活动,二是当情感与认知不协调时,需要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认知相统一。为做到前者,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培养自己热爱党、热爱人民、忠于党的新闻事业的思想感情。为做到后者 新闻工作者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 掌握好情感的度。第二 把握好情感在时空上的平衡。第三 寻找新闻工作与受众之间情感触发的敏感区 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

令我尊敬的人很多,有无私奉献的老师,有救死扶伤的医生,有保家卫国的解放军叔叔,有探索奥秘的科学家。但是,最令我尊敬、感动的却是一位非常平凡的老爷爷。  我家原先住在中华小区,那里凌乱又不整洁,垃圾堆得满地都是。夏季,常常引来许多苍蝇,味道臭臭的、怪怪的。由于脏、乱、差,很少有人去那里。  最近,听说小区里来了一个捡垃圾的老爷爷,我惊喜万分,便马上跑去看。远远望去,只见一位身穿蓝衣服的老爷爷戴着口罩,手里拿着铁锨,弓着身子,吃力地把散落的垃圾堆在一起,偶尔还直起身子,拍拍腰。我慢慢地靠近,发现老爷爷个子不高,戴着一副花眼镜,满头银发,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尔后,老爷爷推来一辆垃圾车,开始装垃圾。看到那脏脏的、臭臭的东西被装到车上,我为小区居民的不文明行为感到羞耻,也为老爷爷的善行所感动。想到这里就要恢复洁净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了,我心里无比喜悦。  有一次,我朋友不小心在小区里丢了一块手表,是老爷爷把手表找回来的。他把手表放到我朋友手里,语重心长地说:“以后,这么贵重的东西要存放好,不要随意乱丢,这很贵的,要节约爱惜呀!”老爷爷的话直说得我朋友热泪盈眶。他说:“我会记住的,我会爱惜的!谢谢您帮我找了回来,谢谢您!”  我和我的朋友越来越尊敬这位老爷爷了!  还有一次,我的同学拿着一个弹弓,瞄准小鸟,准备射掉它。老爷爷见了,连忙跑过来,把弹弓夺下。同学哭着说:“你个捡垃圾的老头,凭什么管我!”听了这句话,老爷爷不但没有生气,还和颜悦色地说:“每个人不管是做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都要尽心尽力,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保护动植物。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美起来,好起来。你说是不是,小朋友?”同学哭了,但却是感动地哭了,他完全被老爷爷“降服”了。望着老爷爷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视线也模糊了。  一连几天,我突然见不到捡垃圾的老爷爷了,就去问邻居奶奶。奶奶伤心地告诉我:“老爷爷是位刚退休的老党员。他目睹了小区的一切,决定义务承担起清理小区垃圾的工作。可有一天,当他刚装满垃圾车准备离开的时候,头一阵眩晕栽倒了。人们闻讯赶来,把老爷爷送到了医院。最终老爷爷还是走了,但他的脸上还带着笑容。”从那以后,小区的环境整洁多了,人们都被老爷爷伟大的精神所感动,自觉地把垃圾放到了垃圾箱里。  每当漫步在舒适洁净的街道上时,我总会想起那位曾经在我们院里捡过垃圾的老爷爷,那位再普通不过的脸上挂满笑容的老爷爷。我在心里总是默默地说:老爷爷,我们永远记住您!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摘要:在中国,由于受种种误解、歧视和传统观念的困扰,同性恋者生存状况的艰辛不容小觑。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为受众提供信息的新闻媒体不应该漠视这个现实,而应当为改善该群体的社会地位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新闻媒体对同性恋现象进行的报道,并指出其可改进的地方,希望能对现实操作有所启示。

中国论文网 ://xzbu/7/view-2982660

关键词:新闻媒体 同性恋 新闻报道

在中国,同性恋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只是在这个崇尚生育文化的国度里,同性恋因被看做是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世俗价值取向的颠覆,而被有意识地屏蔽和边缘化。

尽管与一些西方国家对同性恋者曾有过的残害相比,我国似乎要宽松一些,但官方 模糊的态度又使得同性恋者在自我认同或他人认同上困难重重。

因此,同性恋者在中国的生存地位仍旧是一个敏感而尴尬的话题,长期以来他们不得不处于一种隐秘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社会民主法制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开放和眼界的拓宽,中国社会整体上对同性恋的客观存在持越来越宽容的态度。

2009年6月13日,上百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同性恋情侣参加了上海一家酒吧里的同性恋骄傲周派对,这是在中国大陆举行的首个同性恋文化节。

《中国日报》稍早在报道中称:“此次文化节使得LGBT人群‘引来更多关注’。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性恋为社会学、人类学和性学所感兴趣;作为一种行为现象,同性恋引起医学、遗传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的重视;而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也不再对这一曾经的“禁区”避而远之。

2009年6月10日,《南方周末》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出柜――首对大学生同志情侣公开身份始末》,记录了广东省首对公开身份的大学生同志情侣。

这是继5月14日《十字路口的“秘密花园”――“人民公园是人民的,同性恋为什么不能来呢”》之后《南方周末》短期内又一篇关注同性恋的新闻报道。

事件同样发生在广州,报道对象同样是男同性恋者,不同的是前者透着一些希望和曙光,后者则更多是困境与迷茫。

国内新闻媒体同性恋报道状况简析

由于一直被偏见、歧视和世俗伦理重重围困,许多同性恋者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倾向,所以对于我国同性恋者的数目也只是估算。

1995年,社会学家刘达临在《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强调在中国有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同性恋群体。

1998年,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同性恋亚文化》中指出中国同性恋者人数在3600万-4800万。

这样一个数量并不小的群体,新闻媒体怎么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呢如果没有忽视,那么相关报道的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就目前国内新闻媒体对同性恋的报道所做的简析如下:

报道有所增多,但总体数量不多。

相比较于曾经的“默不作声”,我国的新闻媒体已然有所进步。

最近几年一些主流媒体也制作了专门的节目播出,比如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

2005年8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了《以生命的名义》这样一期节目,首次公开报道中国社会中的同性恋现象。

这期节目甚至还被境外一些新闻媒体称为“同性恋解放运动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就笔者的阅读及收听、收看经验来看,整体上国内媒体对于同性恋的新闻报道并不多,而传统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体更为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体在同性恋亚文化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同性恋群体在传统媒体上所处的被动地位以及传统媒体在同性恋现象常规传播上的缺位。

主流新闻媒体是能够影响公众意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恰恰由于它们的缺位让同性恋话题仍然几乎局限于某些特定场合,还不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由谈论。

报道存在对同性恋人群的偏见。

笔者在搜索同性恋的相关新闻报道时发现,一些媒体尤其以都市报和网络为主,喜欢侧重于纠纷、色情、抢劫、凶杀、吸毒和艾滋病等负面事实,并常常在标题中凸显出来,这样的报道很容易给受众带来一种暗示,即同性恋与丑恶、犯罪等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这样的“潜移默化”会使人谈虎色变。

道德和法律对于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为什么一旦报道与同性恋有关的负面新闻时,媒体便要大肆渲染呢也许新闻媒体在主观上并没有“妖魔化”同性恋的意图,但在客观上却对受众起到了某种误导作用。

对男同性恋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女同性恋。

由于男同性恋是易感艾滋病的高危人群,这一点也便不难以理解。

2004年11月30日,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中国艾滋病专题组联合发布的《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中一组数据显示,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同性恋者,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群的2%~4%,也就是说,中国有500万1000万名男同性恋者。

2007年清华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与云南疾控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男同性恋者或男男性行为人群的HIV感染率从2005年的04%增长到了2007年的33%,短短两年内增长8倍,这显然是一个值得警惕与高度关注的数字。

然而并不能仅仅因为这样就忽视同性恋中另一部分――女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她们同样需要被关怀、被理解。

新闻媒体出于对防治艾滋病的考虑而关注男同性恋者本身并无过错,但不该止步于此,因为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方面,还有很多能为这一群体做的事情。

同性恋频频成为娱乐新闻的标签。

如今,新闻娱乐化似已成了一个愈演愈烈的趋势,多数媒体都没能逃过此劫,或者说是积极投身其间比较准确,娱乐新闻更是名正言顺。

不少媒体在对众多公众人物尤其是明星进行报道时,将“同性恋”作为吸引公众眼球的一个标签,无论是确有其事,还是捕风捉影,频率较高。

如《关之琳频与年轻女友相会

同性恋情传闻四起》,《体坛同性恋明星揭秘:毛瑞斯莫携跳高名将人选》等。

媒体的屡试不爽正是契合了公众对同性恋群体的猎奇心理,这也从另一面显示了同性恋者被视为异类的处境。

新闻报遭的“内外有别”。

这也是国内新闻媒体对同性恋报道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

其表现为,对境外同性恋的新闻事件诸如 、议员竞选等能迅速、如实、公正地报道。

而对国内的往往讳莫如深或者给予不同的“待遇”。

如若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由于官方不明朗的态度或不允许的禁令,媒体似也无计可施,只好“内外有别”了。

国内新闻媒体在同性恋报道中仍需改进的地方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而这样一个数千万人口的同性恋群体如何能被排斥在外呢这个群体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理解和包容。

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特别关注抑或是无暇关注有关社会学、医学及法学等专家在同性恋这方面的研究,自然是难以理解同性恋者的真实面貌,无法进人他们隐秘的世界,那么,要说理解和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我们不能忽视受众获取信息的一

个重要渠道――新闻媒体,它们理应承担起正确引导受众这一重任。

新闻媒体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如干脆像对待其他领域的新闻一样对同性恋现象进行报道。

主流媒体应将对同性恋的报道纳入常规传播。

各类新闻传媒都应该抱着科学、客观和公正的态度。

将同性恋纳入日常传播视野,如适当辟出栏目介绍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向受众客观报道同性恋的新闻事件和生存状态,展现他们的生态原貌,让受众更深入地了解其喜怒哀乐、呼声要求,同时引导受众正确看待这种社会现象。

而拥有强势话语权的主流媒体更不应该缺位,它们客观公正的报道能够带来的强大舆论导向作用。

这对于同性恋群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心城市是新闻媒体集中之地,也是同性恋较活跃聚集的地方,如重庆、上海、成都、广州和北京等地。

许多民间的同性恋团体经常会举行各种 或活动争取平等的权利和社会的包容,对于这样的事件媒体要进行积极、客观的报道。

不肆意渲染负面信息。

如同社会生活中其他事物有好坏之分一样,同性恋者的行为活动亦然,有人遵纪守法崇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也有人违背社会道德甚或违反法律。

但这不能成为媒体从业人员对同性恋群体中发生的负面事件大肆渲染、夸张甚至歪曲的原因。

媒体从业人员作为新事物、新观念的传播者,必须采取公正、无偏颇的态度对同性恋现象进行报道,给普通受众以知情权,给同性恋群体以充分的媒体接近权。

把握好同性恋新闻报道的数量及细节。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与量两方面,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会引起质变,新闻报道概莫能外。

同性恋在我国目前毕竟是缓慢浮出水面,即便新闻媒体是客观公正的报道,其传播量也不应该过多,否则易给人造成“泛滥”的印象。

这与社会生活也是吻合的,因为现实中异性的结合仍占绝对多数,同性之爱只是一小部分。

这种数量对比已然是事实。

在新闻细节描述问题上,同性恋与异性恋一样也属于个人隐私。

新闻报道如果在涉及某些具体行为方式时,除非经个人同意,没有必要大肆铺陈、渲染细节。

此外,相关新闻报道在遣词造句上也应该多加注意,避免使用伤害到同性恋者情感的字眼。

如“同性恋患者”,同性恋早已被公认为不是一种疾病了,那么这个称呼便是不合理的。

传统媒体应与新兴媒体互相协作。

网络媒体在传播同性恋文化中有其自身的优点,但这并不代表这种传播方式完全有利于同性恋群体社会地位的改善。

事实上同性恋者在网络上的活跃恰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和苦闷。

此外,网络媒体信息良莠不齐,只有同公信力好的主流媒体充分融合才能进一步影响广大受众,从而帮助同性恋者获得更多人的理解与包容。

媒体报道应避免陷入的误区

新闻媒体对同性恋现象进行积极全面的报道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进步,同时也是媒体传播思想多元化的体现。

但多元化本身便意味着非强迫。

传播领域的多元化指的是平等、公正、客观与负责的表达,其目标是让公众进行自由选择与淘汰。

如若将多元化作为媒体吸引眼球追逐利润的借口,成为鼓吹同性恋的思想标签。

很有可能会滑向“一元化”的那端。

即片面突出、宣扬同性恋,强制社会认同、接受,而非公众自由选择,这便背离了多元化的初衷。

此外,权利和义务始终是相对应的。

媒体在强调同性恋者及其权益的同时,也应当呼吁他们对自身负责,尊重异性恋者、家庭成员及其权益。

反之,片面、极端的传播必将造成“社会损伤”,使传媒走向责任的反面,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同性恋现象作为一个不可变更的事实、同性恋群体作为合法的社会人,却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新闻媒体不能漠视这些。

正视同性恋现象,是新闻媒体题中应有之义。

真实地了解这个潜藏在我们周围的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灵状态,消除误解、偏见和歧视,呼吁社会尊重他们平等的生活权利,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这既是新闻媒体的义务,也是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功能的重要体现。

让我们的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实实在在地为同性恋群体做些事情,使他们不再只是生存在黑暗的王国里,而能够重返阳光之下。

在情感的把握上,我们可以依靠重音、断句等手段为文章划清层次,该连的时候连,该停的时候停;在语音节奏上要均匀,不可时紧时松,时快时慢。通过语调的轻微变化体现舆论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引导听众思考。比如,我在10年的关于攀枝花暴走妈妈要减肥为儿子捐肾的新闻配音的处理。本身事件已经很感人了,记者的报道,画面呈现也都很煽情,那么如何在配音中让这种情绪,情感延续呢?首先,我采用了比平常新闻稿略慢的语速呈现新闻事实,使大家有更充分的时间和节奏来了解清楚事件的始末,其次,抓住细节重音的处理,强化重点内容,并且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让情感升华,从而凸显母爱的伟大。

此外,还要特别注重电视新闻配音的对象感

对象感的获取和把握为什么会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体现呢因为我们在播发一篇稿件或主持一档节目时,必须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这样的稿件,这样的栏目,这样的内容,这样的形式,这样的宣传目的,在今天应该给什么人看哪些人最需要看看了以后会有什么反应播给什么样的人看最能增强我们的播讲愿望,最有利于达到播放目的对这些问题的准确认识和把握,能促使配音员和主持人尽快进入播讲时的“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由此也体现着配音员和主持人的传达态度,实际上就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语言情感表达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要有情感,但是这样的情感不是任意宣泄、为所欲为。情感输出是为了更加声情并茂,为了正确传达、引导大众,得到积极的反馈。

 摘要 从我国电视节目首次开播到现在,虽变革不断但始终保留的电视节目类型就是新闻节目,与此同时,受关注最多、收视情况始终非常稳定的也是新闻节目。每一档电视节目都是由诸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凝结而成的,而电视新闻主持人作为一档新闻节目的灵魂人物,在播音主持工作过程中除了要做到发音准确、语音到位,还应该把握好情感表达,做到“用心吐字、用爱发声”,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主持人;情感

 在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开播后距今的五十多年中,电视节目无论从类型和数量、还是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播音与主持艺术在我国算得上是一个新兴专业,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道路。经过专业培训、学习的播音员主持人的比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

 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仅仅做到发音精准、吐字清楚、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在播音主持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好、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表达。播音主持这项工作是需要技巧性的,并不是单纯地看谁的普通话讲得好、谁形象气质佳谁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在受众观看新闻节目时主要就是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获取信息的,所以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水平对一档新闻节目的成败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能走上播音主持岗位的工作者都是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所以他们都能将新闻的内容传递出去,也就是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受众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真正能把恰当的情感融入到稿件当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情入境的播音员还是很少一部分。如果不能做到这些,那么新闻的感染力就不强,就不能使播音员情感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当前阶段,我国新闻媒体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地增强,新闻领域的改革创新也在不断深化。随着播音主持事业的向前发展,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播音主持应该在不断提高自己技巧性的基础上,融入感情也升华感情,提高新闻节目的感染力、渗透力。

 一、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情感表达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舆论引导。新闻行业具有其特殊性,它以声画一体的形式向广大受众及时、迅速地传递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是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新闻事业迅猛发展,整个传媒行业都在崛起,各种各样的媒体层出不穷,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范围愈来愈广,电视、手机、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多种多样的方式都能使受众获取到非常多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所以就需要优秀的媒体和合格的播音主持人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新闻的传播者是节目当中的纽带,而声音就是传播的方式,是引导受众的方式之一,这里所说的情感表达是指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引导民众对党提出的政策和方针的情感表达。而表达这种情感需要通过主持人或者播音员的有声语言进行传达。因此,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必须要好好掌握新闻消息中传达出的情感。

 2符合大众审美观念。新闻消息的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多种多样的,针对各种类型的信息,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主持工作过程中采用的语音语调也应该是不同的,表达感情也要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要做到运用得当、有分寸,不能太夸张了,要符合大众审美,否则就失去了新闻的严肃性,也不能太生硬,不贴近群众、不接地气。

 3感悟生活不断积累。新闻节目的情感表达不是表达主持人或者播音员自身的情感,它是要在播音主持工作中把符合节目定位、信息类型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也是吸引受众、引起观众共鸣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需要一个好的播音员主持人经常性地习惯性地去观察生活细节,捕捉点滴间的感动和收获。要当好一个主持人或者播音员,首先应该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然后捕捉那些小细节带来的感动和收获。新闻节目的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主持人的情感表达也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的,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感动不断地积累,并加以升华。一些主持人能够比较灵活地应对直播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活积累比较丰富。

 4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是任何行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好一个主持人或者播音员的基本前提。作为一个合格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学好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地学习如何把握好新闻节目的情感表达。只有这样,主持人或者播音员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指引下,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把握好情感表达,主持人或者播音员才能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避免产生错误。如果一个主持人或者播音员自己都不具备新闻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在节目中肆意妄为,想怎么来就怎么来,那么做出的节目一定是失败的、不成功的。

 二、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情感表达的技巧

 1融入自身情感。稿件文字本身并没有感情,但是由其组织起来的内容却是有“感情”的。为了提高新闻的感染力,播音员主持人不能照本宣科,要将稿件读透吃透,努力提炼出稿件需要的情感,融入自身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将语言媒介、桥梁的作用发挥出来,有效地传达新闻的情感。新闻播音属于艺术的再创作,播音主持先要将稿件的情感内核提炼出来,并融入自身的理解和思考,使稿件的情感和自身的情感自然融入。

 2体现出时代感。新闻节目的播音主持具有非常鲜明的特性,比如时代性。社会文化的发展、价值的变化,都会引发情感标准、判断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新闻播报的主题、风格都不尽相同。新闻节目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体现时代主流思潮,所以在实际的播音主持工作中,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在情感表达中体现时代性的色彩。为此,播音主持应该做到在新闻播音主持的过程中,体现出时代性,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表达情感。

 进入新时期以来,社会文化、思想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断提高,新闻播报形式更为多样。如今,采取播报式新闻形式的播音主持方式不在少数,甚至这种播报式的新闻进一步影响了民生类、娱乐类新闻。总的来说,新闻播音在情感输出、表现的过程中,要善于汲取时代文化精华,适当地调整播音的形式、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新闻播音主持的发展。

 3提高应变能力。新闻播报相较于其他播音主持形式更为严肃、多变,播音主持除了要认真研读稿件,熟悉其中的内容以及情感诉求外,还需要经常与场所记者进行互动。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若在新闻播报中播音员接到了场外记者临时发送的`新闻消息,播音员需要迅速融入情境,有效地捕捉场外记者的观点、信息、情感,使自身的情感表达和场外记者保持一致。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

 要提高这种应变能力,需要提高播音主持如下两个方面的能力:其一,提高播音主持的洞察力。新闻事件变化快、持续性强,存在很多突发性内容,要在稿件、场外记者连线中有效地融入自身情感,需要新闻播音主持人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在确保新闻客观性的同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其二,提高播音主持的大局意识。这种能力需要新闻播音主持人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政治素质以及综合知识。

 4控制情感节奏。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要有情感,但是这样的情感不是任意宣泄、为所欲为。情感输出是为了更加声情并茂,为了正确传达、引导大众,得到积极的反馈。在这种表达的过程中,主持人要控制好节奏,必须适当、理性地进行情感表达才能打动、感染观众。由此可以看出,新闻播音主持过程中,要控制好情感的节奏,要站在观众的角度看问题,情感表达不等于情感的任意宣泄,要控制好情感表达的“度”。

 只有这样,才能让新闻得到观众的认可,传递积极、正能量的新闻价值、舆论导向。结束语新闻节目的播音主持需要严肃认真、态度谨慎,它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宏观性,但是这些都并不影响新闻播音中主持人情感的表达,只有把握和控制好新闻播报中的情感,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舆论导向,从而准确、全面地播报新闻事件,赢得观众的支持和认可,促进新闻播音主持事业的深入发展。这就要求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在播放新闻时,融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用平和、谦逊的语气叙述相关的新闻消息,这样才能让这则消息富有感染力,从而启发民众的思考,正确引导舆论。因此,一档优秀的新闻节目需要满足的不仅仅是受众的诉求,还需要通过语言的情感表达走亲民化道路,这也是一个优秀主持人应该考虑的。

 参考文献

 [1]王琦浅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把握[J]社会科学,2005;

 [2]王华伟浅谈电视新闻播音中的审美意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

 [3]刘擎,葛力溶播音主持中情感艺术的重要性及把握技巧[J]新闻传播,2014(15):116-117;

 [4]陈雷刍议播音主持中“情感分寸”的把控[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79;

 [5]焦艳用心吐字用爱归音———新闻播音中的情感把握[J]新闻窗,2012(03):152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57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