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如何学会控制情绪?
由于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他们时不时地发“小脾气”是<�
事情有时不见得是什么异常现象,也不需要特别地加以“控制”,大人采取视而
不见的冷处理办法,孩子的脾气可能很快就烟消云散,正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
这时若加以“控制”反而不一定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只要孩子的脾气不是太过火,
对别人不造成损害,可以随便由他,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发脾气并没有什么好玩
之处,其脾气可能就会越来越小,最后也许就很少发脾气了。
让孩子学习控制情绪,首先应尽量做到使孩子在合理范围内有充分表达情绪的
权利,因为孩于能够充分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正是孩子心理发育基本健康
的标志但毕竟是孩子,他的情绪表达方式难免会有偏颇,有时会发生对己和他人
都不利的情绪过激现象,例如孩子因发脾气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可能伤着自己和
对方,冲着长辈和老师发脾气则是不礼貌行为,或者脾气上来碰头捶胸、摔砸物品
等都是不合情合理的。遇到这些情况时,父母不应视而不见,而要采取一致意见进
行严厉制止,让孩子知道发泄情绪也应有一定的界限,自己发泄情绪不应损害别人
的利益和损害物品。孩子长大一些时,则尽量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告
诉他遇到问题时要讲道理,说原由,而不要动不动就乱闹、发脾气。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不快事件,这些事件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尤其是遭受挫
折时,人们会沮丧、抑郁,儿童也不例外。例如孩子在学校没有考好,没有评上三
好学生等,这时比较要强的孩子就会出现明显的挫折感,他们显得不高兴,怕同学
老师看不起,也可能怕受到家长责怪,表现得话少、紧张、沉默,如果孩子能够在
较短时间内自我调节过来,那么家长也就不必担心。如果孩子经过一段时间还是情
绪不好,父母就应该干预。比如孩子因为考试成绩差了一些而不高兴,父母就可以
根据具体情况帮孩子分析原因。考不好是不是因为考试时粗心大意?是不是对某一
道题理解错误?还是孩子学习不够用功?找到原因后不应该过分批评孩子,而应鼓
励孩子在以后多加把劲,平时把功课学好,考试时注意细心检查,以后就能考好。
并告诉孩子一次考试成绩差一些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也不能代表你就是一个笨孩
子,老师也不会看不起你。必要时可帮助孩子把期望值放得低一些,不要总是和第
一名、第二名相比,经过诸如此类的疏导和分析,孩子可能就会变得心平气和了。
有时孩子也可能因为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出色而受到某种奖励,这时孩子可能出
现很高兴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的,可以让孩子尽情地高兴一阵,并对孩子取得的成
绩给予表扬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不能因为这一点成绩骄傲自满,做人需要谦虚,
谦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也才能与人更好地相处。另外,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情
绪表达习惯,父母首先应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反省,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会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父母对孩子比较粗暴,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孩子对各种事情没有任何解释和发
言权,这样会使孩子减少或缺乏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情感的机会,也就有可能最终
学会粗暴待人等不良习惯,这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生
活和事业。
给孩子一点破坏的空间
孩子爱搞“破坏”属天性使然,是创造力萌芽的一种体现。他们睁着一双无知
的大眼睛,对社会中的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感,合理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多方
引导、鼓励,有利于孩子大脑发展及日后处事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了
孩子浓厚的求知欲望,为今后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给孩子一点“破坏”空间吧,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
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如何教育独生子女
无疑性格有遗传因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孩子出生后性格形成的环境与接触的人的影响。什么年龄段是人的性格形成和塑造的最佳时期?心理学界认为:0至5岁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到了5岁左右,人格塑造已经基本完成80%,其余部分要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进一步补充和塑造。
幼儿期的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还不懂是与他共处一个世界,会常常说"我要、我要",这时父母应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以下几种其方法供你参考:
一、父母的示范:以身作则地教会孩子如何友好、礼貌地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从小养成协调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
二、少指责,多些鼓励:过多的批评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产生自卑心理。要恰到好处地赞扬和激发孩子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父母很清楚自己孩子性格的特点和缺陷,要对好的表现大加赞扬,不良行为及不好的倾向不能姑息迁就,要进行适当的教育与批评,要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让他们性格上扬长避短,让孩子明白是非、好恶。
三、逐渐放宽限制:给孩子爱以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这种爱也包括对不良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当孩子越轨时,母亲要对这种行为本身而不是对孩子表示你的失望。随着孩子的成长,限制也要渐渐地放宽。
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
教育好独生子女,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希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能够健康成长,会给家庭带来无限的幸福,同时也会使国家和社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么,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呢?
1. 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
父母亲只有正确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按儿童心理变化的特点去教育,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父母一定要学习点心理知识,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的父母为了教育好孩子,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密切配合记录观察日记,把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变化记录下来,有时还照相、录音、录相。这种做法可以学习。
2. 让孩子多自由活动,培养独立性
当孩子会走时,就要开始让孩子多自行活动,引导与训练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是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开端。在开始训练孩子自行活动时,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做某件事,给孩子必要的帮助,逐渐使孩子能够自己去做。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不放心,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不让孩子做,渐渐养成孩子的畏惧心理和依赖习惯。因此,父母不应当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有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只有凭借自己的活动去亲自进行尝试,独立思考,通过直接地接触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才有益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与独立性。
3. 加强训练,防止任性
不少家长说自己的独生子女有任性、固执的缺点。孩子这些不良的品质主要是由于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与父母经常满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所造成的。有的独生子女因某种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家长为此心软,于是就迁就孩子,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这样就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任性、好发脾气等不良心理品质。所以,只要家长教育得当,不断加强训练,就能避免和克服孩子任性等不良品质。
有一位母亲谈她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体会时说,有一次,她的孩子拿了粉笔要在镜子上画画,她对孩子说镜子上不能画画,话还没有完,孩子就哭起来。对此她早有心理准备。于是就对孩子说,在镜上画画会弄脏镜子的,好孩子要爱惜镜子,不能画,再哭也没用。说完就去做别的事情,不去理会他。以前孩子从未听见妈妈说过“不可以”,也从未见过妈妈不理他,于是便大哭大闹,跑到妈妈面前,又打又踢,甚至躺倒在地打滚。妈妈见到这种情景,有些心软,想顺从他,但一想溺爱孩子可能产生的可怕后果,就说你不讲道理就哭个够吧,爸爸妈妈都不喜欢你。孩子继续哭闹,妈妈仍不理睬。孩子的哭声逐渐小了,一会就停止了。他第一次体会到妈妈不理他的痛苦,第一次体会到无理哭闹得不到同情,达不到不合理要求的满足,于是他自己站起来,去找妈妈。妈妈看孩子不再闹了,于是就让孩子和她一起干事,孩子很高兴地干起来。晚上,妈妈又给孩子讲应该如何做个好孩子,并且给孩子以鼓励,孩子从鼓励体验到做好孩子的快乐。这个例子说明,只要加强训练,方法得当,孩子的任性、固执、好发脾气等不良心理品质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4. 防止溺爱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爱不等于溺爱。有的父母省吃俭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按孩子的意愿办,一切听孩子指挥。牺牲一切为孩子,导致娇纵、溺爱,实在贻害无穷。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那些衣裳褴褛,鞋袜不整,自己舍不得看戏,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家。”“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
5. 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在这种特定生活环境中,容易形成不合理、孤僻的性格。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与别的孩子社会交往的条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交往,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令人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却常常把孩子和集体隔离开来。有的独生子女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稍不如意,就哭闹起来,这时母亲不是好言规劝引导孩子,而是纵容自己的孩子说:“咱们不同他们玩,回家自己玩吧!”这就丧失了孩子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其实,所有的独生子女都有强烈的社会交往需求,父母就应该充分地理解他们,自觉地为他们多创造条件。这对孩子长大后参与社会生活十分有益。
6. 对孩子未来的期望要符合实际
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胜过孩子自己,以至不断给孩子增加课外负担和精神压力。父母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考上一个好的中学,将来再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要知道,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上大学,将来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科学家、管理者。必须承认人与人智力上的差别,也要承认社会分工是客观必然。因此,尽量给孩子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才是明智的做法。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是十分愚蠢的,只能给家长和孩子都带来痛苦。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并不在于孩子将来能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在于孩子的德、智、体、美能否得到全面发展,将来能否成为一个自食其力且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将教育目标定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才会不走弯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并且能够从子女的每一微小进步中体会到莫大的快乐。
http://jsjgzlpsgovcn/art/2005/09/29/art_11726html
中国幼儿教师网
http://wwwyejscomcn/
育星幼教网
http://wwwgz61com/
中国幼教在线
http://www06cncom/
深圳学前教育网
http://www0-6comcn/
中国教育视窗
http://yr31133com/YouErYuanWeb/YouErIndexasp
中国幼教网-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门户
http://fmxugunet/
我认为,应该培养礼节和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姑娘,可以让她受益终身。一个有才的人如果不能以德修身,则不能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教育也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如果一个有德的人,即使才能方面有些许欠缺,但会得到周围人的帮助。有德并知道感恩的人,容易遇贵人。
我母亲深谙这个道理,我从两岁半起就开始学习礼节,并听母亲讲了很多关于“德”的故事,这使我一直受益匪浅。
还有,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很重要,学会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也是日后成事的重要条件。
至于才能方面,当然是应该因材施教啦。你先观察你家宝贝的兴趣和爱好,再做决定。在此之前,你可以先带你的宝贝去了解这些事物,比如去看舞蹈表演,去听音乐会,看小朋友的画展。既可以陶冶宝贝的情操又可以发掘宝贝的兴趣。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面临着许多挑战。随着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动作,让爸爸妈妈不知所措。在理解能力有限的年龄段,稍有不顺心就会出现无理取闹的哭闹,这是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的头疼问题,不知道孩子的情绪什么时候会来,不分时间和场合就开始哭闹甚至玩耍赖着。
除了婴儿的生理需求外,哭还可能是由于需要释放情绪,比如因为某件事情不高兴或生气。然后是有目的性的,如对食物、玩具的渴望,或对行为的非理性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他观察父母是否纵容或拒绝他,并决定他将来有需要时如何表现。
孩子哭是因为他们的不合理需求没有得到父母的满足,而父母表现出不同的智慧和勇气,但什么时候会使用 "手段"。有些父母通过视而不见的方式赢得了这场 "战斗",但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到被忽视,没有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当孩子不在状态时,父母应该保持冷静。例如,在商场里,孩子因为一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哭闹。这是在考验父母的底线,他们想知道父母是否能满足自己的表现。父母应该做的是在第一时间带他离开。把他们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这样他们就不会冲动,不会伤害自己。可以给孩子喝点水或吃点东西,然后耐心地解释原因,情绪过去了他就容易听从父母的话了。平时也可以带孩子看一些情感故事书或图画书,教他理解情感。
当他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时,他就会主动沟通,而不是哭闹。当孩子无缘无故哭闹时,父母无论多么生气,都应该保持冷静。站在孩子的角度,其实问题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麻烦。为人父母是困难的,父母处理一切的细节可能是成长的机会,也可能是内部伤害的来源。父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正确解决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4到5岁孩子怎么教育
4到5岁孩子怎么教育,孩子的性格和思想受家庭的影响很大,成长是甜蜜和困难交织的过程,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和培养,家长们应当尽量参与孩子的生活,以下分享4到5岁孩子怎么教育。
4到5岁孩子怎么教育1第一、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
游戏的选材应由成人来决定,但注意游戏的内容要适合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这一点,成人要慎重的选择。
第二、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道理。
如住在楼上,应告诉她们不要在楼上跳,否则会影响楼下的正常生活。四至五岁儿童喜欢问问题,在这方面,成人应该有耐心,有可能的话每个都应该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幼儿爱问问题的好习惯,才能使幼儿明白更多的道理。
第三、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
四至五岁儿童已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当发现儿童有某一方面的兴趣倾向时,我们应该尽力去培养。但前提是这些兴趣是有益的,如果这些兴趣有害无益,我们应该去转移她们的注意力,逐渐使这一兴趣淡化。有的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逼迫孩子学习,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第四、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活动。
四至五岁儿童喜欢运动,这是家长最头疼的。殊不知运动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还可以促进骨骼肌肉的快速增长。所以,家长们,不要去在乎孩子的衣服有多脏,让她们自己去运动,但同时也应做好保护措施。
四到五岁的宝宝的典型行为
开始学习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对方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已经能够懂得遵守规则,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但是,他会超越界限试探你,看看你有什么反应;虽然距离理想的目标还很远,但是与以前比较,孩子到了5岁就能够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他们也很少摔门、打人或者大哭一场了。
四到五岁的宝宝,已经学会了怎么去保护自己,爸爸妈妈再教一下,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哦。
4到5岁孩子怎么教育24~5岁的敏感期是什么
1、审美:孩子开始对自己穿的衣服有了自己的标准,特别是女孩子,喜欢打扮自己。
2、出生:孩子喜欢问自己从哪里来,不停地打听自己的出生。
3、情感:孩子会主动表达“我爱你”,并且会不停地追问“你爱我吗?”,情感开始细腻,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也关注别人对自己的情感。
4、数学概念:孩子对数字开始敏感,爱上数数,看到路边广告牌时会注意里面的数字,等公交的时候会不停询问这是几路车。
5、性别:孩子开始注重谁是男生,谁是女生,并且对男女不同性别特征产生好奇。
6、符号:孩子对识字、拼读产生了兴趣,当他们发现自己名字里面的字,出现在其他地方的时候,会非常激动。
7、婚姻:5岁之后选择伙伴的倾向性变得非常明显,开始有意识地在喜欢的同伴面前表现自己。
8、音乐:孩子会跟着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扭动自己的身体。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敏感期
1、为孩子投放各类供孩子装扮自己的材料,给孩子的审美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他们充分的自我探索空间。
2、告诉孩子生命的由来,可以参考一些科普文章和百科全书,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生命是怎么形成的。
3、接收到孩子的情感表达的时候,要给予热情的回馈,保护好孩子这份情感。
4、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建立数学的概念。
5、引导孩子认识身体的各类器官,区分男女性别。
6、和孩子一起阅读一些文字卡片等材料,并配合动作,让孩子宏观地认识文字。
7、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觉得爱和婚姻是美好的事情。
8、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给孩子一个高品质的音乐环境。
4-5岁宝宝的敏感期是包含很多,这个时期的宝宝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对一切充满好奇,宝宝会对某些东西或者行为产生浓烈的兴趣,一直重复的去实施,知道他们产生新的兴趣。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家长要注意保护宝宝的敏感力,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帮助宝宝度过敏感期。
4到5岁孩子怎么教育34-5岁的孩子在幼儿期有什么特点
一、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4——5岁儿童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小班集体活动15分钟,中班为25分钟左右。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
二、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4、5岁儿童的情绪较之3岁儿童更稳定,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商场,当他们看到喜爱的玩具,已不像2——3岁时那样吵着要买,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在幼儿园里,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较模糊
在集体生活中,4、5岁儿童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规则意识萌芽。当他们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有礼貌了。此时儿童的是非观念仍很模糊,只知道受表扬的是好事,受指责的是坏事,懂得喜欢受表扬,听到批评会不高兴或感到很难为情。
四、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4、5岁的儿童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
此时他们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有时,他们还喜欢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总而言之,4-5岁的孩子他们逐渐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家长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向健康向上方向发展。如果您有什么育儿困惑,请咨询育儿专家。
一、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心培养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作为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孩子既应该享受权利,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岗位,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父母可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职责,培养责任心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层次的责任心难以确立,将来走上社会也难以向社会层次的责任心过渡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让孩子在家庭岗位上感受责任的分量,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都应给予表扬鼓励,失责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责任心的培养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体验,家长越俎代疱是无济于事的有的家长代孩子整理书包,帮助孩子检查作业,这是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责的后果,孩子才能懂得上学读书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
二、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在学校爱心教育不是干巴巴的训话,也不是冷冰冰的说教,而应是充满情感的宣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孩子创造一个爱的环境,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才能培养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在平时的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金凤凰”要爱,“丑小鸭”也要爱尤其是对待“丑小鸭”,他们各个方面都不是很突出,还特别容易犯错,因此教师对他们更要多一份关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重视他的,自己是这个班集体不可缺少的一员从小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喜欢帮助别人,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方面只要对学生有意识地抓住时机并及时进行教育,对学生的一切爱心表现及时地肯定,鼓励,学生就会渐养成关心别人的好习惯而且,学生在帮助别人,做了好事之后,心里会高兴,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萌芽在家庭“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人但它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渴、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私爱、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 大海靠一滴滴水汇集而成,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心和伶悯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爱之情首先要做的事情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老奶奶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奶奶做事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同情和伶悯实质是把自己的疼痛和难受扩大到别人身上的结果经常让儿童把自已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环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儿童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家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某地发生灾情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送给灾区的人吧!”…… 随着孩子的长大,还要逐步扩大教育内容,教育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事业热爱人生……
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仁慈博大的爱心、人道主义的道德,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把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爱心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这个世界一定会越来越美好的!
孩子的教育计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抓。
(一)把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放在首位
对4~6岁年龄段的孩子,我们认为要把思想品质的教育放到首位来抓,以思想品德的发展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主要是文明礼貌、爱心和自我约束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1文明礼貌的养成
我们教育孩子举止要文明,对人要有礼貌,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社会公德,如何遵守社会公德,哪些是文明的行为,哪些是不文明的行为,如何遵守纪律和公共秩序。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遵守秩序,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讲清规则,二是是培养克制能力
所谓规则,大到法令法律、社会公德、行为准则,小到游戏规则、家庭规矩等,内容很多。当然,对4~6岁的孩子,要由浅入深,从身边的行为开始教育,比如,遵守交通秩序,这就是法规教育;不损坏公物,不乱翻别人的东西,爱护、保护动物和植物,这就是社会公德教育;乐于帮助别人,受到别人帮助要道谢,这些是行为准则的教育。这些教育贯穿孩子的成长过程,随时都可能发生和进行。
所谓克制,是根据孩子年龄尚小,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比较弱的特点,在当个人的行为意志与法与德产生矛盾和冲突时,教育孩子要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家里要开饭了,孩子非要把电视看完;到别人家做客,该告辞了,孩子仍不肯走;到商场里想要的东西家长没有买,就哭闹耍赖等等。这时千万不能迁就孩子,应当适时说服,必要时辅以强制手段,逐步使孩子养成克制的能力。
我们要注意从点滴小事抓起,不能认为事情小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迁就孩子,因为在文明礼貌上无论事情“大”或“小”,道理是一样的,很多“大事情”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小孩的有些坏习惯,正是发生了第一次后没有得到纠正,而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以至形成了习惯。千万不能以为孩子现在年龄还小,还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也不能急功近利,用浅薄的“因果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使孩子认为只要自己的行为没有发生后果,或者可以逃避惩罚,那么就可以任意违反规定,可以不遵守秩序和公德。比如:把果皮扔在箱里,不然被抓到了要罚款;那么,如果不被别人抓到,是不是就可以乱扔东西呢?
对孩子文明礼貌的培养,除了言教之外,很重要的是身教。家长以及家庭成员的文明程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大的。尤其是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大人就是他的榜样。因为孩子年龄小,思维还不健全,有些道理是要慢慢认识提高的,这时,大人,尤其是家长的行为往往就是他行为的准则。由此可见,家长的以身作则十分重要。我们注意创建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夫妻恩爱、尊敬老人、邻里和睦、举止文明、遵守公德、礼貌待人,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文明气氛,让孩子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2爱心的培养
什么是爱?爱,就是给予,就是奉献。我们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爱,理解别人对自己的爱,不能忘记别人对自己成长所付出的关怀和帮助,让他们体会到,这些关怀和帮助,就是“爱”。一方面,要让孩子深切感受到别人给予他们的爱,让他们对这种关爱,始终怀着感激之情,不能麻木不仁,觉得理所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孩子懂得和学会去爱别人,让孩子具备爱心和同情心。爱心和同情心的培养也应当从小事做起。(举广告:给妈妈洗脚)例如,小时候,别的孩子摔哭了,让他们去安抚一下。自己跌倒时碰到了桌角,这时我们就一边抚摸着孩子的痛处,一边说:“你和桌子碰了一下,你很痛,妈妈帮你摸一摸,可是桌子也很痛啊,你帮桌子摸一摸吧!”有时,家里老人白天在家看电视打个盹睡着了,就让孩子把电视机关了,把门关上,在家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走路。老人蹲在地上拣菜,让他们主动递上凳子。让他们体验如何对老人的关心。诸如此类的事情反复做几次,积累多了,就养成了关心爱护别人的习惯,在与别人相处,就会多想想别人的感受。我们认为,如果孩子连辛辛苦苦养育他的父母都不知道爱,对别人都没有爱心,长大以后,能热爱祖国吗?
我们要反复告诉孩子,要他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自己,不仅是自理能力的提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也是孩子体现爱心的表现。尤其像我们很多家庭,孩子主要靠老人带,老人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如果孩子不知道照顾好自己,不知道体谅别人的辛苦,那么,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成长,也会妨碍老人愉快地安度晚年,甚至影响到老人的健康长寿。
3自我约束力的培养
自我约束力,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意志力的体现。刚生下来的婴儿,自我控制力几乎为零,饿了、尿了就马上会哭。对4~6岁的孩子,应开始引导他控制自己的欲望,一步一步地增大控制能力,到上学的年龄就会很懂规矩,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有时候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甚至躺在地上不走,原因就是为了要买玩具、买零食,要玩,家长没有满足要求就大哭大闹。而家长面对孩子的哭闹,束手无策,打也打不得,哄也哄不住。我们认为,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哭闹,不能只埋怨孩子,一定是家长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因为过去孩子有些要求,是通过哭闹的手段达到了目的,平时家长对孩子哄惯了,没有通过有效的教育让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具有自制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需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要让孩子从小学会与别人分享。当孩子有了好吃的东西,有了心爱的玩具,要让他与其他人分享。
控制欲望,是自我约束的一种能力。要让孩子控制欲望,不能向家长提过分的要求。欲望人人有,关键在于控制。小孩的欲望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要求家长买吃的、买穿的、买玩的;还有一种是精神上的,希望家长陪伴他们,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玩。我们认为,对孩子的欲望,只要是合理的、能够做到的,应该答应孩子,而且答应以后一定要做到,不能失信于孩子。(曾参杀猪的故事)但对于不合理或者家庭无法满足的要求,一定要把道理给孩子讲清楚,然后,要断然拒绝,不能让孩子抱有希望。家长不要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办法,让孩子暂时忘记,过后仍然旧事重提;更不允许孩子通过家庭其他成员的渠道,甚至利用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来达到目的。
比如说,家长正有事情忙着,孩子缠着要大人陪他们玩,这时家长就应该讲清道理,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有事,等会儿有空了再陪你玩,你自己先玩。”但要注意,过后一定要抽时间陪孩子玩会儿,不要失信。再比如,带孩子上街,孩子看到一个玩具很想要,但明明不适合他这个年龄的孩子玩,或者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没有必要再买了。这时就应该断然拒绝孩子的要求,明确告诉他不买的理由。千万不要骗孩子说:“家里没有钱买。”或者是:“爸爸妈妈没有带钱,买不了。”这样做,孩子就有可能从其他途径设法占有它。更不要认为,反正孩子想要,也花不了几个钱,就满足孩子的愿望吧。这种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做法,对孩子危害更大。
要让孩子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对别人的影响。家庭中,对待幼儿和婴儿的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对婴儿,全家必须以他为中心,因为他饿了,就要喂他吃;他困了,就要哄他睡。家里要围着他转,保证他的需要。对幼儿,家庭中就不能事事、时时以孩子为中心。要让孩子逐步意识到,他只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没有理由把他放到最重要的地位,也不可能事事让他优先。要让他懂得,大人的事比他的事重要,他的活动不能影响大人的工作。千万不能养成孩子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我们要求孩子自己的行为,不要妨碍和影响别人。在大人有事时,不能喧闹,尽可能不要去干扰大人的工作。
(二)不失时机地抓好孩子的智力开发
据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小学前他的智力已经发展到60%~70%,6岁以后再发展30%~40%。在孩子学龄前,3到4岁是脑电波发展加速期,是开发运算能力的重要时期;5到6岁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加速期。抓住了智力发展的加速期,给予正确而及时的教育,就能够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智商。
少年大学生黄达伟,2岁半开始上小学。在3岁时,报名参加了小学的中文学习,只用了3年的时间就学完了小学6年的课程。5岁半时,达伟开始上中学。3年后,也就是他8岁半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掌握了高中的课程。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早期开发究竟要教哪些东西呢?有的家长认为早期开发就是“超前教育”,把小学学的东西拿到学龄前去学,我们认为这是不妥的。在早期开发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学龄前孩子学的知识看上去与小学所学的内容差不多,但教学龄前儿童学习与教小学生学习,两者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知识的构成也有所不同。
小学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通常以学习效果来检验教育的成功与否。而学龄前孩子的学习,是在“玩”中学,不讲究知识的系统性,更多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来启发智力,因而,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效果更重要。换句话说,是不在乎孩子学什么,学会了什么,而是关注孩子怎么学的,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
当阅读变得有意义,孩子也会愿意主动去亲近书本。
3故事的情节有明显的时序
5岁的孩子开始有较正确的时间观念,知道现在、过去、未来的相对关系,也知道日、夜及四季的概念,并且开始在语言中会使用如今天早上、明天下午等复合的时间词。这样的特质,也让他们在阅读时能理解较为复杂的故事进展,因此,父母在为孩子选书时,可以特别挑选故事中对时间先后顺序有较具体的描写的书。
4人际关系主题的图画书
孩子上幼儿园了,在团体生活中,他开始了解什么叫朋友,喜欢和年纪相仿的友伴一起玩,会互相照顾,也需要情感支持。不过,有时候父母也会听到孩子说起在园里和某某小朋友冲突的情形,这是由于孩子仍处于自我中心的时期,团体生活中必要的「分享」、「轮流」等观念尚未建立。因此,与孩子共读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故事书,像是友谊、学校生活等内容,除了可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之外,更可以透过阅读和孩子讨论这些议题呢。
5善恶分明的童话故事
除了人际互动之外,团体生活的另一重点是常规的养成。幼儿园的孩子,还在心理学家Kohlberg道德判断发展的第一层次,也就是服从权威和规则,以避免受到惩罚。因此,孩子喜欢阅读善恶因果明确的故事—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到奖赏的快乐结局。父母可挑选一些经典童话改编的图画书,讲给孩子听,并和孩子讨论对每个角色的看法。
比如计算能力的训练。我们教孩子计算,不是简单地用小学一、二年级的算术题来教孩子,同样也没有制定学习的计划和目标,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掌握计算的技能,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启发孩子的思维。就拿数数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的都能数到几十或几百。但是,我们教孩子数数,除了正常的顺序进位的数,还让他们跳着数,倒过来数,倒过来跳着数。开始是跳一位,后来就跳几位,从中学习加减法,练快速运算能力。我们还教给他们数字的进位规律,鼓励他们自己学会数字的排序。我们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数字的游戏,像数字接龙、奇妙的数字等等,将教寓于玩乐中。经常性的锻炼,对孩子的大脑形成了很强的刺激,使得孩子从小对数字有浓厚的兴趣。
比如记忆能力的训练。人的记忆力强弱是有差别的,原因既有先天遗传原因,也有后天培养的原因,但先天的因素只影响机械记忆。孩子要尽早地引导发展逻辑思维记忆能力,教给他积累知识的逻辑方法。有的家长让孩子背诵唐诗宋词、背诵儿歌,我们觉得对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帮助并不大,因为孩子虽然会背诵了,但是他并不理解,很有可能今天会背诵了,明天又忘记了,或者背诵了新的,旧的又忘了。我们不赞成孩子用机械背诵的方法去死记硬背,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关键是让孩子掌握记忆的方法,知道记忆的诀窍,通过正确的方法,来提高记忆的能力,增强记忆的兴趣。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关心孩子记忆了什么,而是关心孩子怎么去记忆的,通过记忆方法的训练,来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再比如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范围很广,如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我们觉得,对幼儿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利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把脑子用活、用灵、用聪明。我们很注重与孩子一起玩智力游戏,鼓励他们动脑筋。在孩子五六岁时,我们开始训练孩子下棋,最早是下跳棋、下五子棋,后来就下中国象棋,上小学时还学了一阵国际象棋和围棋。我们觉得,下棋对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特别有好处。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把下棋称作为“智慧的体操”,他本人也酷爱下棋。
因此,对4~6岁的孩子来说,是启迪智力最为关键的时期,忽视了这个时期的智力开发,那么,今后即使再努力,可能收效不大。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幼儿园,可以省心了,因为3岁前的幼儿,自理能力很弱,父母带孩子很辛苦,现在能上幼儿园了,离上小学还有好几年的时间,平时有幼儿园管孩子,家长可以松口气了。他们认为孩子上小学后,才算是教育的开始。然而,一旦忽视了这段时间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错过了教育的黄金时间,是非常可惜的,甚至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三)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与孩子智力开发和德育教育同等重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说来,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思想品德也比较好,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本来生活上有些事情,孩子自己能做的,往往家长去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做,也不注意培养。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上惯孩子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家长比较注意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却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出现了一些学习上拔尖、生活上低能的儿童。
现在小朋友们的情感敏感度发育得真快。
昨晚睡觉时,儿子说他不想上幼儿园了。
我问:为什么呀?
他说:李卓朗和王冉都不跟他玩了,只有盛金浩和壮壮和他玩了。
我说:发生什么事了?
他说:玩摔跤,李卓朗不敢摔。
我说:李卓朗春节时候受过伤,他确实不能摔跤、你也不该摔跤啊,可以玩别的游戏啊。
他说:王冉说我说谎、假生病,就不跟我玩了。
我说:你可以聊别的话题啊,别在意啊。
他说:我想请一天假,不,请好多天假。
我说:小朋友之间的情感都很单纯,很快大家又一起玩了。睡吧~
真心没想到会这么细腻啊,比较在意朋友的态度和看法了。希望小朋友们都在成长中学会如何与人和睦相处,乐观友善。
今天特地跟幼儿园老师沟通了下孩子的状态,并百度搜索了相关信息,并有网友给出了如下答案:
方法一:让孩子自由玩耍。
此时期的孩子求知欲强。对自然、社会的知识经验逐渐丰富。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对大人的依赖性减少,不喜欢受到过多的干涉和帮助。可以给孩子准备拼插玩具、计算玩具、识字玩具、拼图玩具和童话故事书、自然常识书、儿歌书等。根据孩子的爱好,可以给他准备一些绘图工具用具、音乐用具、科学玩具、运动玩具等。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找他的好朋友一起玩。
方法二:这个年龄是幼儿同伴意识开始萌芽的阶段。
游戏之中的参与感,使得幼儿在同伴集体中能够有主张、并且相互协调、顺利地游戏一段时间。例如:过家家时,学各种角色及同心协力地完成一件事情。通常受欢迎的类型为有亲和力的小孩,而任性的小孩较易被排斥。自由自在地成长,不随便发脾气的小孩,是大家乐于接纳的朋友。如上所述,和同伴一起玩耍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发育。
方法三:喜欢听妈妈讲故事。
在入学之前,幼儿对文字和故事情节已开始有浓厚的兴趣。此时大多会看会念拼音,且边看边读画册的字。如果是妈妈常说的故事,幼儿自己勉强能读,如果是没有看过的画册,或篇幅较长的,会央求妈妈说给他听。此时父母不要不耐烦地说"自己念!你每个字都会念了。" 其实,对于孩子,会念字和理解内容是两回事。所以,父母亲一定要有耐心地讲故事给幼儿听,这也是培养亲子感情的最佳时刻。
方法四:培养孩子成就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擦桌子、分发碗筷等,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和动手操作能力。
指导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玩具。通过鼓励孩子进行游戏、续编故事、添画、看图讲故事等方法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使孩子生活得更加快乐。培养孩子的成就感,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五岁孩子的教育父母需要注意:
1、要热心接待孩子的小朋友,使孩子们感到家长的态度是友好、和蔼可亲的。
2、父母感情不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3、健康的情感,对于孩子来说是成长中的阳光、雨露。
4、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挫折感,必要时可忽略一下孩子的要求。
与有同龄孩子的家长共勉。希望我们都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积极、阳光的孩子。
5岁宝宝培养重点
5岁宝宝培养重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需要各方面的辅佐和帮助,学会自理。更要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才能帮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下面和大家分享5岁宝宝培养重点。
5岁宝宝培养重点1在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对她们将来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是入学之前的准备阶段,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那会不利于将来的发展。有关五至六岁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游戏的选材应由成人来决定,但注意游戏的内容要适合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这一点,成人要慎重的选择。
第二,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道理。如住在楼上,应告诉她们不要在楼上跳,否则会影响楼下的正常生活。五至六岁儿童喜欢问问题,在这方面,成人应该有耐心,有可能的话每个都应该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幼儿爱问问题的好习惯,才能使幼儿明白更多的道理。
第三,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五至六岁儿童已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当发现儿童有某一方面的兴趣倾向时,我们应该尽力去培养。但前提是这些兴趣是有益的,如果这些兴趣有害无益,我们应该去转移她们的注意力,逐渐使这一兴趣淡化。有的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逼迫孩子学习,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第四,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活动。五至六岁儿童喜欢运动,这是家长最头疼的。殊不知运动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还可以促进骨骼肌肉的快速增长。所以,家长们,不要去在乎孩子的衣服有多脏,让她们自己去运动,但同时也应做好保护措施。
第五,做好幼小衔接。六岁儿童即将进入小学,因此,在这个阶段,应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她们更好的保护自己。
4-5岁适合鼓励式的家庭教育
遵守鼓励原则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父母要多留心小孩的长处,不要吝惜你的赞美之辞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小提示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
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遵守游戏原则
父母应挤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乐和游戏,使他们在愉快的玩乐中学习知识并增长才干。
小提示
虽然孩子入学后,其主导活动是学习,但游戏仍然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有些父母存在着一种误区,总认为游戏会浪费时间,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中国也有“玩物丧志”的古训,其实不然。因为游戏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且可以使他们在快乐中增强体能,增长知识,提高自尊。
5岁宝宝培养重点2心理学界认为:0至5岁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到了5岁左右,人格塑造已经基本完成80%,其余部分要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进一步补充和塑造。
幼儿期的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还不懂是与他共处一个世界,会常常说"我要、我要",这时父母应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一、父母的示范:以身作则地教会孩子如何友好、礼貌地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从小养成协调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
二、少指责,多些鼓励:过多的批评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产生自卑心理。要恰到好处地赞扬和激发孩子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父母很清楚自己孩子性格的特点和缺陷,要对好的表现大加赞扬,不良行为及不好的倾向不能姑息迁就,要进行适当的教育与批评,要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让他们性格上扬长避短,让孩子明白是非、好恶。
三、逐渐放宽限制:给孩子爱以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这种爱也包括对不良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当孩子越轨时,母亲要对这种行为本身而不是对孩子表示你的失望。随着孩子的成长,限制也要渐渐地放宽。
扩展资料: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在中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
幼儿园教育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对象,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幼儿教育政策,反映幼儿教育研究与改革成果,交流幼儿园、托儿所、家庭教育经验,介绍国内外幼儿教育信息,提供幼儿教育活动材料和教学参考资料。
这里牵涉到人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对象的阶段划分问题。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
美国生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是大脑生理发展的最快时期,一个成年人脑重约为1400克,其4岁时约为1000克,8岁时约为1300克。
日本学者木树久一指出,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由此可见,幼儿大脑发展速度之快。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5岁宝宝培养重点3婴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几个阶段
人际交往能力根植于儿童早期,这个并不难理解,因为宝宝天生就具有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向他人学习的内驱力。2个月的婴儿会露出社会型的微笑(不同于生理反射性微笑);4个月的婴儿会自发性地对人微笑,并会模仿他人的表情和声音;6个月的婴儿喜欢与父母互动;9个月开始能够区分熟悉和不熟悉的面孔,并对其作出不同回应;12个月能对父母的简单指令作出回应,会使用摇头表示反对或者挥手表示告别之类的简单语言……。这些都是婴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基础。然而,通常要到2岁左右孩子才会有社交的需求。
细心的父母都会发现:2岁前的孩子,都喜欢各玩各的,即便是你让孩子们共处一室 ,孩子们也是各玩各的,没有交集(也就是处于“平行游戏”阶段)。 2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能够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他们会变得更喜欢和同伴一些。这显示出幼儿有了一定的社交需求。
2-3岁的孩子,通常能够理解开心、伤心以及生气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并指导这种情绪的名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他开始能够体察到他人的快乐、忧伤和愤怒了(不过还无法理解沮丧、尴尬这类较为复杂的情绪)。
3岁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才开始真正得到绽放。除了掌握“我”、“我们”这些人称代词外还能够理解“我的”、“你的”、“他的”。此时的孩子还能够学习轮流做游戏、妥协、考虑他人感受并可能第一次学会分享。游戏上,他们也变得更善于玩社会性游戏(指具有社会交往性质的游戏)。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到了。《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幼儿身心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点
不难理解,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成人的社交能力会有些微的区别。成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意味着沟通力、协作力和团队精神,可对于幼儿来说,掌握这些技能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在幼儿时期,孩子的人际交往技能主要是沟通、倾听和理解他人情绪方面的能力,这些技能会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沟通、分享并结交朋友。
显然,有效倾听对于有效沟通起着关键作用,它代表着双向沟通,不仅仅要求我们只是“听”到某些词语或者句子,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其背后所传递的情绪、意图和信息。同样地,开口“说”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会为孩子学会沟通、分享和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技能?
要促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无疑需要提供大量亲眼见证并实践这一技能的机会。我们可以也必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帮助孩子发展人际交往技能,当他们犯错的时候,通过示范正确的方式来矫正;同时借由孩子们聚会和幼儿园来为他们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些具体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发展人际交往技能。前面讲过,培养幼儿与人与人交往技能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沟通、理解能力,因此这些具体技巧也是从这方面入手。
帮助孩子带上倾听的小耳朵
从示范一个专注聆听的榜样做起,给予孩子独一无二的关注,对他的哭闹、叫唤以及对话作出及时回应,久而久之他也会模仿你做出同样的行为。
当孩子学会玩轮换游戏(大约4岁)时培养他的习惯,强化他不打断他人专注聆听的能力。这里介绍这样一个方法:制作一套卡片,一张画上一张嘴巴,一张画上一对耳朵,作为提醒孩子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倾听的实物提示。
也可以和孩子去户外玩一玩,“听,那是什么声音”的游戏,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小河流水流淌的哗哗声,甚至可以是自然中其他的噪声。
正如前面所言,倾听不仅是在于要听到某个词语,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传达的意思。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鼓励孩子听到每一个故事后都发表意见问些问题,并回答你提出的问题。采用这一方法,能帮助孩子更积极地倾听。
帮助孩子表达他的感受
当你发现孩子在表达他的想法、需求或情绪感到无能为力时,你需要说出你认为能够代表他感受的词汇并同他进行确认,如“你不开心是不是因为想吃冰激凌?”通过帮助孩子表达他的感受,能够让他学会更多的词汇,更有利于提升他的交往能力。有时候孩无法表达他的情绪,就只能通过打人、咬人或者扔东西这样的行为来表达,这显然不利于他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
4岁时孩子能够换位思考,他们常常在假扮游戏和角色扮演中模拟爸爸、妈妈、医生等角色。假扮成另一个人在游戏时,也是在练习换位思考,他们开始理解他人的立场,因为他们必须按照他所扮演的角色那样去思考行动和感受。这对于小孩子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问孩子“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想?”
当孩子做了一些对其他孩子不那么友善的行为,如打人或者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的情况下,通常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想?”让孩子反思,如果他是对方会怎么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以时日孩子会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会慢慢多考虑他人的感受。
指出书中的情绪和情感
我们会经常的带孩子一起读书,读书时我们可以让孩子指出书中的情绪和情感,从而帮助孩子学会寻找并逐渐精于识别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随着孩子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力不断提升,我们可以问他一些有关书中人物情感的问题,例如“你觉得那个小男孩是什么感觉?”或者“当那只小只鸭子救不了他妈妈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会是怎样?”尽可能多的利用那些专门描绘情绪的儿童读物与他一起共读。
理解并用肢体语言做出回应
孩子都是通过观察大人的言行举止来学习如何回应他人的,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你就需要留意,对他的肢体动作和其他非言语性的信号给予及时回应,你会发现,即便是婴儿也会使用这种自然的信号进行沟通,比如宝宝打自己的嘴巴时表示饿了;喂宝宝吃饭他把头别过去,则可能表示他不饿。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他们还经常会使用“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宝宝把手指向某一个玩具/物体,则代表他可能想要那个玩具,也可能表示他需要你关注到那个物体。我清晰地记得我儿子七八个月大时对红灯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正值春节期间,只要到外面一看到红灯笼时,小家伙就会用手指着示意我们去看。即便是没有语言的沟通,一个用心的能够注意并回应孩子这些肢体语言的看护者,也会为孩子日后体察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意图和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